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文雄(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32—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452 评论:0


李文雄,小麦栽培学家。从基因型和环境条件角度研究明确了东北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调节方式。育成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特性的品种 “东农124”。对东北春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文雄,1932年5月5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棉湖乡 (今揭西县棉湖镇) 一个华侨小商家庭,兄弟姐妹7人中排行老幺。两位哥哥先后随父辈旅居泰国经商,三姐解放前参加广东东江游击队。父母对儿女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长大后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由于家庭经济关系,兄姐或未进校门,或中学毕业后辍学,仅他一人受大学教育。高中就读于被誉为 “粤东高等学府” 的广东省立金山中学。广东金山中学前身是创建于1877年 (清光绪三年) 的 “金山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重视启发,学生多喜自学。他很珍惜这一环境,3年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学校优秀生奖学金。他很喜欢植物,青少年时期立志从事植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国家需要粮食,一位亲友建议他报考东北农学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党在解放区成立的第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对于他的学农,中学老师和家里人很不理解,中学班主任不承认这名报考农学院的金山中学优秀生,因为金山中学的优秀生一般都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国外的亲人也取消为他出国深造的准备,周围很多人因他学农而惋惜,但他义无反顾地走进农业大门。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农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无怨无悔地把毕生献给新中国的农业教育和东北春小麦研究。李文雄长期担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建立博士点并担任首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先后任东北农学院 (现东北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农学系主任、副院长 (主管科研及研究生工作),《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副主编、主编; 黑龙江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全国小麦专家顾问组顾问,中国作物学会理事; 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作物学报》、《作物杂志》 编委; 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顾问,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1982—1983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MSU) 作访问学者,回国后建立小麦研究室,在原春小麦栽培和生理研究基础上,开辟生物技术研究。
先后承担本科生 《作物栽培学》,硕士研究生 《作物生理学》 和《作物起源与分类》,博士研究生 《作物生理研究进展》和《作物体细胞无性系诱变及选择》 以及 《研究生专题讨论》等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19名。1955年以来,从理论与应用角度,围绕产量形成,从作物生理角度深入系统研究东北春小麦个体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成、干物质生产积累分配动态规律及与产量形成关系和调控途径,揭示小麦顶端小穗形成规律和春小麦穗分化形成与植株生长发育及形态建成关系。在研究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春小麦早熟高产品种改良提出新的见解,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东北春小麦品种改良早熟与高产的矛盾,育成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特性的品种东农124 (东农7742)。小麦大面积不结实问题研究,解决了生产上多年存在的难题。1983年建立小麦生物技术实验室,开展小麦体细胞无性系诱变和筛选以及转基因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中研究小麦品质形成规律和品质与产量关系及调节途径。主持、参加国际、国家、省重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5项。先后参加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下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有关《国外农业概况》、《2000年我国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和 《国外农业现代化资料》、《当代世界农业》 以及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有关农业科技政策方面的资料研究和编写。发表有关小麦学术论文80多篇。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小麦大面积不结实问题的研究》,1979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大会奖。副主编、参编和编着教材,专着等20部。其中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 (北方本) 两部 (一部为副主编、参编,一部参编); 参编《中国小麦学》、《作物生理学概论》、《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国外农业概况》 和 《当代世界农业》 等; 编着《春小麦》 和《春小麦规范化栽培》。主编 《黑龙江省春小麦亩产400斤栽培规程》 和主审 《黑龙江省春小麦亩产500斤栽培规程》。他学风严谨,严于律己。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 “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和东北农业大学 (原东北农学院) “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对东北春小麦生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潜心研究春小麦生长发育规律
解决早熟难以高产的矛盾


李文雄无论做什么事,认定目标后,都集中精力锲而不舍,不急功近利。黑龙江省既是东北春麦区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品种引进、选育和机械化平播窄行密植技术的推广,使原来由于秆锈病危害已濒临绝产的春小麦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基础理论研究有待起步。他认为农业科学是应用科学,有它自己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理论上加以明确,才有利于应用技术体系的发展。但农业科学,尤其是作物学科的理论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不是为理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生产,研究的结果应用于生产,并接受生产的严格检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实验室、试验场到小麦生产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东北春麦区小麦生育前期干旱,温度上升快,不利于大穗多粒的形成,后期高温多雨,影响子粒灌浆和收获,是丰产丰收的制约条件。但一般早熟难以高产,在高产育种中一直未能突破这一传统观点。能否和如何协调早熟高产的矛盾,成为他苦苦求索和立志解决的目标。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紧紧围绕小麦产量形成,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以不同时期生产上主要栽培品种和小麦属的野生和栽培二倍体、四倍体以及大量六倍体品种为材料,对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形态发生之间的关系,植株生长发育过程器官形成和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穗粒数调控途径,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东北春小麦穗分化起步早,过程短,进程快和分化强度大,并与熟期类型、主茎总叶数和整个生育过程有密切关系,穗分化开始时间有随熟期类型偏早而提早的规律。通过对退化小穗和退化小花形成规律及穗粒数调控的研究指出,提高穗粒数的关键是在多小穗基础上促进更多的可见花向完全花转化,并提高其结实率。单纯提高小穗和小花数或结实率,都不能有效地提高穗粒数。从形态发生上揭示了顶端小穗由穗端一组小穗原基转化而成的形成规律。顶端小穗形成的这一规律,与后来对温光反应研究中有关上部叶原基转化参与穗形成过程的结果,全面揭示植株对小穗形成的自动调节规律。通过小麦穗分化过程与植株外部形态关系的研究表明,小麦个体发育过程中植株器官的形态发生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是内部生理过程的外部反应,在发生时间上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并与叶龄、节间伸长和生育时期有密切的相关关系,主茎总叶数与熟期有密切关系,一切改变小麦个体生育进程而影响外部形态变化的因素,均同样影响穗的分化进程,纠正了有关研究中认为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形态不存在相关的不正确结论。
东北春麦区春小麦后期高温多雨条件下,灌浆强度与粒重显着正相关,而灌浆过程长短与粒重无明显依存关系。因此,东北春小麦在提高千粒重的品种改良中,灌浆强度大是提高千粒重的突破口。这一研究,为东北春小麦北部主产区大粒品种改良的可能提供理论基础。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大粒类型品种难以适应东北春麦区前期干旱而后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而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通过提高子粒的灌浆强度,协调早熟、大粒和高产的关系,应在早熟的前提下,选育前期生长较慢而穗分化过程较长和分化强度大的品种,才有利于提高穗粒数,真正达到早熟高产。基于对穗分化、叶片形成和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子粒灌浆规律以及东北春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气候条件特点的分析,提出通过延长前期,缩短中期,稳定后期的生育期调节,可以协调早熟高产。按照所提出 “延长前期,缩短中期,保证后期以及通过提高灌浆强度提高千粒重协调早熟高产矛盾” 的观点付诸实践,育成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东农124 (原代号东农7742)。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雨季和品种晚熟对机械化收获作业带来的困难和丰产不丰收的局面,并开创东北春小麦早熟高产和大粒育种的先河。千粒重由当时一般的30—35克,提高到45克,并获得50克以上的材料。
小麦大面积不结实现象,曾是东北春小麦北部主产区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难题。严重年份产量极低,有的地块几近绝产。生产单位找到他,当时还处于 “文化大革命” 期间,学校搬迁到原来的一个劳改农场,根本就没有什么研究条件,但他还是接受这一任务,通过实地考察,明确是小麦雄性器官发育受阻导致花粉败育而不结实,认为问题出在开花以前,并组织有关教师到发生地进行试验,查明有效硼不足是引起小麦雄性器官发育受阻,从而导致花粉败育而不结实的原因。解决了生产上多年存在的难题,1979年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他常说,要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实验室要亲自动手,到下面去要深入现场。在研究小麦不结实原因时,他亲自到农场取土壤样本,全部不结实的低洼地段水深过膝,灌入高筒雨靴,下身全浸泡在水里都没顾上,一心只想把土样取好。为了试验有时不能及时吃饭或忘记吃饭,研究紧张的时候,三餐当成一餐吃,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在他兼任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副院长期间,除起早到试验地观察和检查研究生试验外,下午行政工作结束下班后,直接进研究室做试验,一直到晚上10点才回家,天天如此。节假日对他来说和工作日没什么区别,他的时间表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的,几十年从未有过午睡,大年初一在研究室做试验也是常事。为追踪小麦子粒形成过程,从开花开始一直跟踪取样到子粒成熟,开始10分钟内取样间隔为1分钟,而后改为间隔10、20、30分钟、1、2、12、24小时,2、3、4、5、10、15、20、25、30天直至成熟,即使在晚上,也打着手电筒准时去试验地取样,第二天照常上班,如此在工作和研究中,以苦为乐。他喜爱书法和篆刻,为鞭策自己,自刻 “志在求索”、“甘寂寞”、“十年磨一剑”、“知难行不易”和 “实践出真知” 几方石章。

实事求是 敢于直言


李文雄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科研上有很多未知数,因此才需要研究,但研究结果对错只有一个。科学研究出错在所难免,但不能掩盖错误,弄虚作假更不能容忍。他在研究中哪怕是发现一点疑问,也都要把它搞清楚,或推倒重来。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矮壮素试验,试验进行很顺利,并获得很好结果,但由于对照小区脱粒时脱粒机出故障,影响产量的准确性,结果40个小区的产量数据全部作废不用。70年代的一次肥料盆栽试验,发现穗分化观察的每穗小穗原基数与最后每穗小穗数差异较大,而且每个处理每个重复都不例外,都是每穗小穗原基数多于每穗小穗数。尽管他完全相信自己在穗分化研究方面的理论基础和解剖观察技能,相信观察结果没有错,而成熟植株小穗数也不会有问题,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没有搞清楚之前,试验结果没有发表,改为寻找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问题可能来自小穗分化后期。翌年,对小穗分化后期深入跟踪观察,发现顶端小穗由一组 (数个) 小穗原基转化而成,因此,顶端小穗分化形成前小穗原基数多于顶端小穗形成后每穗小穗数,找到了差异的原因并揭示了顶端小穗形成的规律。他认为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不实事求是就无科学可言。
李文雄从不隐瞒观点并敢于直言。落实生产责任制第一年,黑龙江省小麦专家顾问组在黑龙江省小麦主产区开展活动时,他发现分田到户后由于同一作物种植分散,无法发挥机械化优势,认为可以通过调整地块连片种植协调这一矛盾。有的人怕影响落实生产责任制,他认为推行生产责任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机械化是在这一前提下提高生产力。讷河县在他的积极建议下,第二年开始调整地块,后来为连片种植发挥机械化作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在作物结构调整问题上,极力反对过分压缩小麦扩大大豆生产面积,认为过分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必将导致大豆连作减产而“压麦伤豆”。黑龙江省农村小麦栽培技术比农场粗放,在小麦专家顾问组工作期间,他积极主张并不遗余力地把农场小麦栽培规范化技术移植于农村。在一次顾问组活动中,一位主管农业的副县长问他如何对待当时小麦生产中出现的斤子、斤肥、斤产和重复播种、重复播肥的增产经验时,他认为技术存在局限性和含有不科学的成分,是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粗放情况下为保证基本苗数的权宜技术。为把问题说清楚,他和顾问组其他专家以及县领导和技术人员对麦田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证明保苗的根本问题在于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他对黑龙江省发展冬小麦问题一直持“积极研究,东部多积雪地区局部种植,不能全面推广,不应急于求成” 的观点。在小麦品质问题上,认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除借鉴国外烘烤品质外,应以我国传统面食加工为主。他在学校学术、学位和职称评定会上,一直敢于直言。为学校学报审稿时,没同意发表的稿件,他希望作者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找他商榷。

严格要求 诲人不倦


李文雄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生指导和研究室年轻人的培养上,也是从这些方面着手,要求研究室的年轻人要 “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拼搏持恒”。由于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并身体力行,周围的人对他的严格要求都能理解和接受。对严要求这一点,有的人望而却步,但很多人正由于要求严格而报考小麦研究室的研究生,有的甚至放弃推荐免试机会,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报考小麦研究室研究生。他对研究生培养,强调打好基础和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研究开题报告和最后论文撰写时,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研究试验过程中加强指导和检查,放手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培养中很重视生产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产第一线和参加校外有关的科研和生产会议,与他们讨论会议的有关问题和看法。每当省小麦专家顾问组活动时,他都要带他们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向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学习生产实践知识,而且一定要当好学生,他认为不深入了解生产就没有 “根”,要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也就无的放矢。多次应邀为省和军区农场农业技术人员和县市主管农业领导学习班和研讨班授课,授课期间白天讲课,晚上主动到学员住的地方,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交流对生产中问题的看法。为了培养锻炼年轻教师,让他们有更多接触生产实践和向生产实践学习的机会,经常把邀请他外出讲课的任务让给年轻教师,帮他们准备讲稿,并一再嘱咐一定要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有一次农业厅领导找他研究小麦生产发展问题,他觉得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便经过积极建议和安排,让年轻教师参加了会议。沈阳军区后勤基地一个农场的领导到学校请他去农场讲课,在了解对方需要的讲课内容后,从培养和锻炼出发,他推荐由一位年轻教师承担这一任务,为帮这位年轻教师做好准备,他把讲课内容的重点和对有关问题的观点和这位年轻教师进行探讨,引导和启发他的主观积极性。学生和年轻教师都愿意和他讨论问题,以便从他的思路中学到很多东西。在讨论中,他从不居高临下,他认为讨论问题最能体现教学相长,老师不是什么都知道。

淡泊名利 严于律己


“名利场上冷眼客,求索途中孺子牛” 是李文雄的座右铭,他从不计较名利地位,公私分明,从不拿原则做交易,时时事事为学生作榜样。常说做人做事的原则都一样,先做好人才能把事做好,才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媒体要采访报道他,他婉言谢绝。担任行政工作和在研究室,从不用公家电话办私事,私人用车自己交费,让他搬到学校领导住的单元他不去,理由是没有必要。
他从来不把岗位视为职业而是作为事业,为了这个事业可以放弃一切。80年代末主动辞去副院长职务时,有关方面对他说辞职后将不享受副厅级待遇,他毫不动摇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工作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和研究室接班人时,甘为人梯。
2002年已到古稀之年的李文雄退休了,但是不计名利干事业的他退休不退岗,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继续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关注作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简历


1932年5月5日 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棉湖乡 (今揭西县棉湖镇)。
1951—1955年 在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1955—1960年 任东北农学院助教。
1982—1983年 任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1983—1984年 任东北农学院农学系主任。
1984—1987年 任东北农学院副院长 (主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
1960—2002年 任东北农业大学 (原东北农学院) 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0—2002年 任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论着


1 李文雄. 春小麦退化小穗及退化小花形成规律的研究. 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 (1): 1—7
2 李文雄,曾寒冰. 小麦结实器官形成过程变化规律的研究——结实器官形成期. 东北农学院学报,1964 (1): 9—19
3 李文雄,曾寒冰. 春小麦穗分化特点及其与高产栽培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1979,12 (1): 1—9
4 米国华,李文雄. 转换光周期对小麦叶片数变异的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1998,31 (2): 36—40
5 米国华,李文雄. 小麦幼穗分化过程中的光温组合效应. 作物学报,1998,24 (4): 470—474
6 米国华,李文雄. 温光互作对春性小麦小穗建成的效应. 作物学报,1999,25 (2): 186—192
7 李文雄. 春小麦倒伏问题初报. 东北农学院学报,1961 (1): 19—31
8 曾寒冰,李文雄. 小麦高产规律和措施的研究——叶片的生长规律和叶面积动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东北农学院学报,1980 (1):68—78
9 李文雄,曾寒冰. 春小麦高产规律和措施的研究——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东北农学院学报,1981 (2): 88—99
10 李文雄,曾寒冰. 春小麦籽粒增重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1985,18 (6):14—20
11 李文雄,曾寒冰. 春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调节的研究——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 北京农学院学报,1988,3 (2): 43—54
12 李文雄,曾寒冰. 春小麦穗粒数调控途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 1—9
13 李文雄,桂明珠,赵尼珊,曾寒冰等. 小麦大面积不结实原因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78 (3):1—19
14 李文雄,曾寒冰. 对我省当前小麦灌溉栽培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黑龙江农业科学,1980 (2): 9—17
15 李文雄,曾寒冰,王云生. 高产稳产途径的研究——灌溉条件下小麦、玉米大小比例间作的增产作用和麦茬利用问题. 东北农学院学报,1977 (1)
16 严红,胡尚连,李文雄等. 硼对小麦生殖器官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影响.作物学报,2002,28 (1): 47—51
17 刘晓冰,李文雄. 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作物学报,1996,22 (6): 736—740
18 杜金哲,李文雄,胡尚连,刘锦红. 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HWG-GS形成时间和积累强度及与品质的关系. 作物学报,2003,29 (1):111—118
19 杜金哲,李文雄,胡尚连,刘锦红. 小麦不同品质类型氮的吸收、转化利用及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作物学报,2001,27 (2):253—260
20 李文雄,曾寒冰,胡尚连. 未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再生植株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遗传稳定性.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6 (3):209—213
21 曾寒冰,李文雄. 小麦幼穗培养的研究——不同基因型的反应. 东北农学院学报,1989,20 (3): 205—210
22 李文雄,曾寒冰,胡尚连. 小麦单细胞培养的研究——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单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7 (4): 313—320
23 胡尚连,李文雄,曾寒冰. 小麦未熟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再生植株后代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亚基及蛋白质含量变化. 作物学报,1998,24 (2):204—212
24 曹颖,胡尚连,李文雄,刘锦红. 基因枪法导入Bar基因转化春小麦幼胚的研究——抗性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的遗传转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 (3): 237—240
25 刘伟华,李文雄,胡尚连等. 小麦组织培养和基因枪轰击影响因素探讨.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 (3): 602—610
26 刘伟华,李文雄,胡尚连等. 基因枪法向小麦导入几丁质酶基因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 (1):54—59
27 张薇,李文雄,胡尚连. 小麦HMW-G 12亚基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2003,13 (5):3—5
28 李文雄,曾寒冰,胡尚连. 优质高产早熟是黑龙江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物杂志,2001 (5)
29 李文雄. 小麦. 哈尔滨: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0 李文雄,胡尚连. 春小麦规范化栽培. 哈尔滨: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0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