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承祜(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05—1995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36 评论:0


李承祜,生药学家和教育家。从事教育近60年,为我国药学和生药学专业培育了几代科学技术人才。对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是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先驱者之一。不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特色,扩展了生药学的研究。

李承祜,1905年11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田埠村。从小酷爱植物,小学毕业后考入杭州甲农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济南农学院园艺系。1924年9月,考取公费留日,于1925年4月就读于广岛高等师范理学部,1930年毕业后继续在广岛大学 (原名文理科大学) 研究部深造。
1932年5月,他响应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归国抗日”的号召,几经周折后回国,先在安庆女中任教,后在保定农学院任教授,兼北平中法大学讲师。1937年在安徽大学农学院担任教授。
1938年,他受聘于陆军军医学校药科,1939年,辗转到达贵州省安顺,从此一直从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工作。1947年,军医学校迁回上海,改名为国防医学院,他除在药科生药学系任主任、教授和代理药科科长外,并兼任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
1949年,上海解放,他响应组织号召,参加筹建华东人民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并任药学系副主任兼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为了集中精力从事药学教育,他于1950年辞去同济大学的兼职,专心致志地参加我军第一所高等药学科系的组建工作,从学科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和编着、教具及标本的筹措到师资培养和学风,都一一过问。当时图书和标本均甚缺乏,他主动将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在日本和国内采集的1000多份标本捐献给学校,并把数百本书刊拿出来供教研室使用,为我军的高等药学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身心倍受摧残,但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是非分明,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获得平反后,他不计前嫌,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他积极带领教研室同志们一道奋战,一起重编教材,扩建药圃,补充教具和切片标本,以恢复教学秩序。培养研究生制度恢复后,1978年,他是第一批被授权的生药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亲自为研究生开设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等课程,亲自指导研究生课题设计、实验及论文撰写等工作。
李承祜于1956年5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立过二等功、三等功。1957—1960年,先后四年被评为上海市和解放军总后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0年参加全国文教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81年,出席全国科协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解放军报》 曾于1960年和1981年两次登载他的先进事迹,表扬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和全心全意地为党工作的精神。
李承祜除日常工作外,还有许多社会工作。他历任第二、第三、第四届上海市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总后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药学专业组组长,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生药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兼中药组组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药管理局技术顾问,还历任《药学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药学文摘》、《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成药研究》、《人民军医》、《人民军医药学增刊》、《上海中医药杂志》、《药学教育》、《上海科技报》、《大众卫生报》等报刊的编委、顾问或主编。
李承祜对我国的药学事业和药学教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药学科辛勤地耕耘,为我国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他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以及永不停顿的探索和奉献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献身教育事业 培养专业人才


李承祜受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影响,从小就有志学农。在农中学习期间,对植物和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利用课余、假日到田野山间采集标本,不耻下问于牛郎村妇,每遇到有用的民间草药,总是悉心辨认。偶遇草医、俚医,更是追本逆源。在大学期间,他刻苦攻读,在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栽培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开始教授生物学、普通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等课程。在此期间,他接触了许多古代的本草专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觉得中医药有其丰富的内涵,但就其分类角度来看是不够精密的,应该引进现代科学的内容,使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1938年,他受聘于陆军军医学校药科。在贵州省安顺的艰苦环境里,他整整工作了8年。他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与学生一起利用荒山野地开辟药圃,经常带领学生上山采药认药,对安顺地区药用植物分布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并试种除虫菊、颠茄、曼陀罗、洋地黄、美鼠李等重要的药用植物,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多种较实用的讲义和实验指导。
进入50年代,他的教学科研活动更加繁忙,当时他已多年患有严重近视、白内障和糖尿病等疾病,但他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他编着的 《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的经济栽培》、《生药学》和主编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都在这个时间问世。这些着作对我国、我军药学专业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60年来,他先后讲授过生物学、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病理学、树病学、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等课程。他自编讲义,认真备课,一丝不苟。他讲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十分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他非常关心教师队伍的成长,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更是关怀备至,要求他们循序渐进,打好扎实的基础,既大胆放手让他们干,又手把手地细心加以指导。几十年来,他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热心于中医药事业


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消灭中医的政策,使中医药濒临绝境。李承祜针对那种“笃信西药,鄙弃国药”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在《药用植物学》一书序言中大声疾呼中国药物的重要性:“欧美诸国犹不能忽视,而我们自己绝不能妄自菲薄,应以不偏不倚之态度,按国家人民经济之能力,与夫道地物产之情形,将吾国旧有本草予以科学之整理,精密之研究,俾能有所发明,以裨益国人之健康,减少对外之漏厄,是不特药学界之光,抑亦我民族之幸也。”
李承祜一贯关心我国的药学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60年代初,他曾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制订,积极倡导发展祖国的新药学体系,他认为:“抓好教育,提高全行业的素质,是发展中医药的根本; 既注意发扬中医药特色,又注意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中医药的方法; 扩大生产保证供应,不断提高中药质量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是发展中药的目的。他这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意见大都被《规划》所采用,对我国中医药方针政策的制定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0年,他先后两次以“科技工作者的建议”的形式上书有关领导部门,以大量的事实说明加强中药的研究和管理已刻不容缓。意见上送后,引起了国务院、卫生部及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重视。这些意见对医药行业的治理整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李承祜经常宣传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讲中药发展史时,他从本章的起源讲到历代本草专着的伟大成就,以大量的史实介绍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药文化,为学生热爱中医药事业,投身于中医药事业,播下了一颗颗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种子。

引进现代科学技术 加速我国现代生药学发展


30年代末,由于西药倾销于我国,国药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一大批爱国的药学工作者,除致力于自力更生、发展中国的合成药品外,也从研究国药入手,试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药学。他们运用各种近代的科学方法,调查中药资源,考订品种,确定其分类位置,研究其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取得许多显着成就,发表了许多论着,并有诸如 《医药植物学》、《现代本草生药学》、《生药学》等专着问世,且多有各自的特色,但未能形成系统。李承祜有鉴于此,决心要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本草之精华,编写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且切合实用的生药学相关学科的专着。
早在30年代,他便开始收集资料,编印了许多实用的讲义。1946年,他的《药用植物学》在贵州省刊印,并作为校际交换征求意见。其后经过多次修订,于1949年作为大学课本公开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现代科学观点编写的药用植物学大学用书,较系统地介绍子药用植物有关的形态学、生理学和分类学,为后期的生药鉴定、药用植物栽培与成分探讨等提供了基础理论。该书着重介绍国产药用植物,并附表介绍其分类、药效及成分。此书出版后,国内药学院系普遍采用,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受到一致的赞扬。1951年及1953年,他编着出版了《药用植物的经济栽培》上、下册。1952年,又正式出版了大学课本《生药学》,此书取材精新,内容丰富、实用,除大量引进近代国外生药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外,还紧密地结合中医药特色,较系统地介绍常用生药的分类、来源、性状、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附录中较详细地介绍了植物性生药的各种检验方法,受到当时同行的一致好评。
为了解决生药工作野外实习或教学科研常用的工具参考书,50年代末,他又主编了《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第一集收载了947种药用植物,全书约90万字,全稿经他反复审阅修改,对某些品种曾数易其稿。该书系我国第一部药用植物图鉴,为有关教学人员、学生、药材资源调查人员、科研及生产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第一集出版后,得到全国生药界的普遍好评。接着他又主编了该书的第二集,收载了一千余种药用植物,百余万字,插图一千余幅,稿成于1965年底,可惜因 “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出版。
李承祜对我国生药学科的建设也十分关心。他根据国内外发展的趋向,不断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诸如 《当前我国有关生药几个问题的高榷》、《从63年全国药学会学术会议上看全国生药学研究发展的趋向》、《中国药学会第四届年会中药及药用植物组总结》、《我国生药学研究的新进展》、《我国生药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生药学的发展及对我国生药学研究看法》等等,以大量的篇幅介绍生药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指明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术思想上,李承祜最大的特点是非常豁达,他虽然经验丰富,但从不固步自封,而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他主张对中药的生药学研究,应逐步摆脱过去专以形态、组织鉴定为主的商品生药学范畴,而应该采取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多途径综合研究的方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指导思想上,应以中医中药理论为基础,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又要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我国现代的新药学,让中国的古老文明为人类的保健事业放出灿烂的光辉。从80年代开始,在他领导的一些生药学研究课题中,已逐步引进许多先进技术,如薄层色谱、薄层扫描、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电泳技术、气质联用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扫描电镜技术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均已得到应用。这些技术的引进不但大大丰富了生药学的内涵,而且赋予生药学许多新的活力,为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致力于中药标准建设


李承祜一贯重视中药质量的研究。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就参加华东军区卫生部组织的华东地区中药材标准规格的制订,为我国早期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建立雏形,其后对中药混乱品种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50年代,他担任中国药学会中药整理委员会委员,并在上海建立分会,积极开展活动。他先后对萝芙木、海藻、“藜芦”、鸡骨草、夏枯草、秦皮、酸枣仁、黄药子、黄藤、紫珠草、化橘红、蛇床子、乌梅、海风藤、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苦杏仁等数十种中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表了数十篇生药学研究论文,不仅为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发掘新的药用植物资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如50年代初期,印度发现有降压作用的蛇根木后,以 “寿比南” 片大量倾销于市,他为了解决国产资源,深入我国南方进行资源调查,并将采取到的同属多种萝芙木的根与叶进行了较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开发利血平类药物资源作了先导,论文曾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又如为了保证江苏省中医治疗血吸虫病要药“藜芦”的准确性,他多次深入产地镇江一带,核对原植物,经实地调查,确认“藜芦”实为百合科野金针菜或萱草根,并测知其有剧毒,纠正了几十年来文献上的错误,提醒中医用药上的注意。
50年代,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70年代,兼中药组组长。他除了大量审阅各地起草的文稿,协助兄弟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外,还亲自组织制定4种中药的质量标准,撰写起草说明。他对待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标准持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查资料时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常逐字逐句推敲,标点符号亦不轻易放过。他和同志们一道澄清了许多混乱品种,维护了药典标准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为我国的中药质量标准工作做出了贡献。
李承祜现已届88岁高龄,又长期患有多种慢性病,但他意志坚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仍不减当年,目前正忙于重新整理旧作,并组织教学梯队,搞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担任学校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我们祝愿他健康长寿,为党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简 历


1905年11月1日 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田埠村。
1930年 毕业于日本广岛高等师范理学部。
1930—1932年 在日本广岛大学 (原名文理科大学) 研究部深造。
1933—1936年 任安庆女子中学教员。
1936—1937年 任保定农学院教授,兼北平中法大学生物学系讲师。
1937—1938年 任安徽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8—1947年 任陆军军医学校药科生药学系主任、教授。
1947—1949年 任国防医学院药科生药学系主任、教授,兼代药科科长。同时兼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
1949—1952年 任华东人民医学院药学系副主任、教授,兼生药学教研室主任。
1954—1987年 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副主任、教授,兼生药学教研室主任。
1951—1988年 任中国药学会各届理事、上海药学分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现任名誉理事长)。
1988— 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
1995年12月29日 逝世于上海。

主要论着


1 李承祜. 安顺的药用植物. 药学季刊,1942,创刊号: 11.
2 李承祜. 药用植物学(大学课本).上海: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9.
3 李承祜,吴美枢. 药用植物的经济栽培.上海: 文通书店,上集,1951,下集,1953.
4 李承祜. 生药学(大学课本).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2.
5 李承祜,吴美枢,张令仪等.萝芙木的生药学研究(根和根状茎).药学学报,1957,5 (4): 293—306.
6 苏中武,李承祜.夏枯草的生药学研究. 药学学报,1958,6 (3):113—127.
7 周子静,苏中武,李承祜. 酸枣仁的生药学研究. 药学学报,1958,6 (4): 189—197.
8 李承祜主编.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9 苏中武,张令仪,李承祜. 中药秦皮的生药学研究(Ⅰ).药学学报,1962,9 (5): 293—302.
10 吴美枢,苏中武,李承祜等. 中药黄藤的生药学研究.药学学报,1962,9 (4): 232.
11 李承祜. 当前我国有关生药学几个问题的商榷.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12): 31.
12 吴美枢,李承祜. 赤霉素对薄荷有效成分的影响. 药学学报,1964,11 (6): 417.
13 李承祜,蔡琼英,王庶华等. 中草药制剂汇编.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1981.
14 宓鹤鸣,李承祜,苏中武.紫珠草的生药鉴别与质量比较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983.
15 张汉明,李承祜,苏中武.浙江省九种杜鹃叶的鉴别与质量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983.
16 张汉明,李承祜,苏中武.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毛花洋地黄中毛花洋地黄甙C的含量变化.药学通报,1983,18 (7): 52.
17 宓鹤鸣,苏中武,李承祜.16种国产紫珠叶的扫描电镜观察与鉴别.药学学报,1984,19 (3): 381—385.
18 李承祜,吴焕. 我国生药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药材科技,1984 (4): 31—33.
19 吴焕,李承祜.橘柚的本草学研究. 中药通报,1985 (10): 11—13.
20 范尚坦,苏中武,李承祜.角质层在胡椒属生药的鉴别意义. 药学学报,1987,22 (3): 221.
21 范尚坦,苏中武,李承祜.风藤花粉的多型性.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7,8 (3): 170.
22 范尚坦,苏中武,李承祜.风藤形态描述的修订.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7,8 (6): 417.
23 宓鹤鸣,苏中武,李承祜.刺人参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草药,1987,18 (8): 25.
24 宓鹤鸣,苏中武,李承祜.刺人参挥发油成分及其抗真菌成分的研究. 药学学报,1987,22 (7): 249.
25 朱友平,苏中武,李承祜. 十一种杏属植物种子的苦杏仁甙含量测定. 中药通报,1988,13 (6): 36—38.
26 朱友平,苏中武,李承祜. 杏仁与桃仁的电泳鉴别. 中药通报,1988,13 (8): 6—7.
27 范尚坦,苏中武,李承祜.胡椒属一新变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8,9 (3): 207.
28 范尚坦,苏中武,李承祜.海风藤的原植物:腺鳞蒟与山蒟的比较研究. 药学学报,1988,23 (12): 944.
29 朱友平,苏中武,李承祜.Growth inhibition effects of oleic acid,linoleic acid,and their methyl esters on transplanted tumors in mice.J Nati Cancer Inst,1989,81 (17).
30 乔智胜,苏中武,李承祜. 中药巴戟天与越南巴戟天的薄层层析比较. 中药材,1989,12 (10): 2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