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澈(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38—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39 评论:0


李澈,水稻育种专家。育成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 “吉粳60”、“长白6号”、“长白9号”、“吉玉粳”、“吉粳66” 等优良品种21个。为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中与90年代中两次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促进我国北方粳稻主要稻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澈,1938年7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李连义任辽阳市中学生物教师。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立志学农。于1957年7月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刻苦勤奋。1961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毕业后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稻作研究室 (水稻研究所前身) 工作。从此,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水稻育种和遗传研究第一线。1977年任育种研究室主任。1982—1987年任水稻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研究员。于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国家经济建设“六五”和 “八五” 期间,一直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吉林省科技重点招标项目 “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 北方粳稻子专题和 “吉林省中西部盐碱稻区耐盐碱品种选育” 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孜孜不倦、硕果累累,先后育成并通过省和国家级审定的优良品种21个。其中吉粳60和长白6号于1978年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和吉林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91年吉粳62获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颁发的国家 “七五” 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5年长白9号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玉粳、吉粳65和吉粳66于1997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吉粳66获长春第一届国际农业和食品博览会金奖。
1982—1988年兼任第一、第二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8年7月—2001年7月经吉林省人事厅批准延退3年。2001年7月退休,同年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回聘。2002年兼任第五届吉林省老年科技协会常务理事。


育成推广范围大、推广应用时间长的 “吉粳60”


吉林稻区是我国北方一季寒冷粳稻的主要产区,到目前为止,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均居北方15省 (市、区) 的前列。但吉林省水稻栽培历史较短,地方品种数量比较少,品种类型比较单一,品种改良起步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水稻生产不断发展,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育种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进入60年代,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先进的塑料薄膜保温育苗方法的发展应用,化学肥料施用量的普遍增加,以及对控制稻瘟病的重视,群众对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产上推广应用多年的 “松辽号” 等老品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不断发生变异退化,抗性降低,感病减产现象严重,已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条件。为了有效提高品种的抗稻瘟病性,进一步提高产量,李澈课题组采取了多学科协作的研究途径,采用先进的鉴定技术方法,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稻病室协作,从杂交初期世代进行苗期和成株期的人工接种,对数十个杂交组合材料进行诱发鉴定选拔,经过多年艰苦细致的大量工作,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后育成 “吉粳51”、“吉粳53”、“吉粳60”等一批新水稻优良品种,并逐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批 “吉粳号” 新品种,具有抗稻瘟病性强、丰产性好、熟期适当、适应性广的优点,很快代替了旧有的 “松辽号” 等老品种,实现了吉林省水稻品种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更新换代。在这批新的 “吉粳号” 品种中,吉粳60表现最为优异,推广面积大,应用时间长,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品种。
“吉粳60” 在吉林省生育期为132—135天,属中熟类型品种。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 175.3千克,比对照品种松辽4号增产8.8%,其生产上一般公顷产量6 750—7 500千克。主要优点是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米质优良,高产稳产。自20世纪70年代初在吉林省各地示范、推广应用,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至1975年前后,年推广应用面积在13.5万公顷左右,约占全省水田面积的55%以上。1974年在吉林公主岭召开的我国黄淮以北十四省区 “北方稻区水稻育种协作经验交流会” 上,由于吉粳60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将它定为早粳晚熟组联合区域试验的共同对照品种。经试种,在很多省 (市、区) 如黑龙江省南部、辽宁省北部、内蒙古哲里木盟、河北省张家口、京津等地区,均表现优异,其中多数作一季稻栽培,个别作麦茬稻应用,其种植范围遍及我国北方粳稻主要产区。自70年代初,吉粳60在吉林省和北方主要稻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直至80年代中期,才陆续被新品种所更替,推广应用时间达15年之久,长种不衰,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据吉林省种子公司1981年统计,省内种植面积为8.7万公顷,占水稻田面积的32.7%,1984年仍有2.5万公顷的种植面积。15年来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面积约167.0万公顷。增产稻谷约11.25亿千克,创社会效益12.38亿元。一个品种,其推广范围之广,应用年限之长,创社会效益之巨,在我国北方粳稻品种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78年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吉粳60”获重大科技成果奖。

育成高产耐盐碱性强的 “长白9号”为盐碱地种稻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吉林省盐碱地面积很大,主要是苏打盐碱土,据统计达2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盐碱洼地约75.1万公顷,占盐碱地面积的37.6%,在盐碱洼地中,适宜种稻的面积约46.6万公顷。由于盐碱地具有可溶性盐含量高、酸碱度高、代换性钠含量高、土壤分散性强、低洼内涝等特性,因此,改良难度大。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原东北森林土壤研究所对吉林省盐碱地改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般停留在物理改良研究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水稻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田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吉林省中西部盐碱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更是迅猛增长,新开发的盐碱稻区,通过广大农民的 “以稻治涝、以稻治碱” 已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旧有品种耐盐碱性能低生育期间受盐碱危害,产量不稳不高,不适应盐碱地种稻的需要。品种不耐盐碱的现实生产难题,严重阻碍中西部新稻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和提高。针对生产上存在的这一实际难题,“八五” 期间李澈主持了 “吉林省中西部盐碱稻区耐盐碱品种选育” 研究项目。他带领课题组,制定了具体育种目标,通过杂交育种途径,采用生态育种技术路线,亲赴第一线,在吉林省西部前郭尔罗斯自治县红光农场的盐碱窝上,建立生态育种试验基地,在盐碱窝里对杂交后代材料进行高选择压力条件下的鉴定、选拔; 同时在研究所内还利用水泥池进行人工模拟盐碱地栽培试验。经过所内外连续多年对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品系的耐碱性、产量性状、抗病、抗寒性等多种特性综合鉴定、评价筛选,最终育成了耐盐碱性强的高产新品种“长白9号”。于1994年和1995年分别通过吉林省和国家两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长白9号” 在吉林省生育期130天,属中早熟类型品种。耐盐碱性强,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据鉴定,在土壤含盐量0.3%和pH8.0—8.5碱性条件下,水稻仍能正常生长发育,对内陆苏达盐碱危害具有很强的耐抗性。1992—1993年两年国家北方稻区联合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 300千克,比对照品种合江23平均增产35.0%,达极显着水平。1994年 “长白9号”以其产量、品质、抗性、推广4项技术指标的综合得分名列前茅,被国家收购,成为国家首届后补助品种。
“长白9号” 是吉林省水稻育种史上继20世纪70年代初育成“吉粳60” 之后20年来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它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打破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上以日本引进品种为主的格局,扭转了吉林省自育品种覆盖面积小的被动局面,从此日本品种在吉林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据吉林省种子总站统计,1994年长白9号全省种植面积为13.97万公顷,突破单一品种年种植面积13.33万公顷大关,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4,占其适应区面积的70%,居全省水稻品种播种面积第一位,成为吉林省盐碱稻区、井灌稻区占主导地位的龙头品种。
“长白9号” 自1994年通过吉林省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以其耐盐碱、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至今已历10年之久,目前仍然是吉林省盐碱稻区的主推品种。并且自199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北方稻区辽宁省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等也大面积引种推广种植,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据统计,10年来吉林省内外累计推广应用面积约133.3万公顷,增产稻谷约10.0亿千克,创社会效益11.0亿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自1994年开始,以长白9号作为开发创收的主体品种之一,累计销售原种390万千克,创直接经济效益近400万元。长白9号的育成、推广,在吉林省水稻生产,乃至我国北方主要稻区水稻生产中,特别是在新开发的盐碱地稻区水稻生产中做出显着贡献。199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制定优质食用稻米标准育成优质食用品种 “吉粳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优质稻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北方粳稻主产区吉林省优质食用稻米研究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现有稻米品质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日本、泰国等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吉林省优质食用稻米的品质水平,促进优质米生产加工产业化进程,1990年在吉林省农业厅支持下,李澈承担了吉林省优质食用稻米标准制定项目。他带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吉林省已往育成的主要品种的米质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与国家农业部颁发的 《优质食用稻米NY122-86》 标准对比分析,发现吉林省稻米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两个方面与国家一级优质米有较大的差距。外观品质差距主要表现在垩白 (%) 偏大,垩白米率 (%) 偏高,致使稻米的透明度不佳、米粒表面无光泽,而蒸煮食味品质差距主要表现在直链淀粉含量偏高,蒸煮出的米饭不够柔软,冷后易变硬,适口性不佳。李澈从吉林省实际情况出发起草制定了 《吉林省优质食用稻米地方标准DB22/799-92》。此标准对食用稻米产品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和储存做了规定。适用于食用优质稻米的评定,也可作为省内食用稻米品质评价的依据。1992年经吉林省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填补了过去吉林省没有优质食用稻米地方标准的空白。该标准的实施积极促进了吉林省优质食用稻米品种育种研究工作的进展,对优质米生产及产业化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 “八五” 和 “九五” 吉林省水稻育种攻关课题实施期间,李澈主持的课题组又成功地育成了优质食用新品种 “吉粳66”,其品质比以往品种有了明显提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其中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垩白率、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10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2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2年吉粳66拿到日本进行无公害有机农业栽培试验,经测试其食味值为112,与日本优质米品种 “越光” 同级别。从蒸煮食味品质评价,二者同属优级水平。“吉粳66” 稻米的食味与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 “越光” 品种相媲美,这在我国粳型优质米品种中不多见。
“吉粳66”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抗病性强,茎秆强韧,耐肥抗倒伏。吉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其平均公顷产量分别为8 367.0千克和8 533.5千克,比对照秋光增产3.4%和4.8%。生产上大面积栽培,一般公顷产量为9 000千克左右。其抗稻瘟病性,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分菌系接种鉴定和田间多点自然诱发鉴定为中抗 (MR),比对照品种秋光感病 (S) 提高两个档次。1998年该品种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在省科委和省农业厅联合组织的全省第二届优质水稻品种鉴定评比中被评为吉林省优质水稻品种。2000年在长春第一届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自1998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后,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据吉林省种子总站统计,截至2002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8.1万公顷,仅2002年一年种植面积达6.6万公顷,取得显着的社会效益,推动了吉林省优质水稻品种生产和稻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四十年水稻育种研究实践总结出杂交育种基本经验


李澈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至今已逾40年之久。先后育成吉粳60、长白6号、长白9号、长白10号、吉粳65、吉粳66、吉玉粳、吉粘2号、吉香1号等不同熟期、不同类型、适应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品种21个,为吉林省和我国北方粳稻主要产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长期的育种实践,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1988年在为庆祝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而撰写的 《水稻育种研究工作回顾与今后任务》 一文中,在回顾建院40年来水稻育种研究工作经历的4个发展阶段后,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水稻杂交育种基本经验:
根据育种目标,正确选配亲本

1. 以当地良种或推广品种为基础,选择的两亲要具有较多的综合优良性状,结合两个亲本的优良特性。
2. 地理上远缘、生理上差异较大的优良品种间的选配。两亲的地理差异和生态特性不同,其后代差异也比较悬殊,分离幅度较大,优势较强,适应性也较广。
3. 多品种间优良性状的综合配置。通过选择几个亲本复交,丰富杂交后代遗传型,选育具有多品种综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4.抗病育种的亲本选配。除注意选择抗病性强的亲本外,还要考虑所选亲本的综合优良性状。
杂交后代的处理和选择

1. 根据不同组合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品种间杂交的初期世代 (F3~F4) 即可出现稳定系统,F2代群体可少些,采用系谱法进行筛选,收效较快。而远缘品种或生态型差异较大的品种间杂交时,后代变异大,分离世代长,应增大F2代群体数量,以使有益变异不致在早期世代丢失。
2. 根据组合表现,在重点组合里提高选择率。进行多单株、多系统的选择和早期测产,是有效的。
3.从各性状的相关性,提高选择效果。产量构成的基本因素是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选择上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和选择,效果显着。
改进育种方法

1. 改进育种程序,加速选育进程。冬季利用温室或海南加快世代培育选拔。建立育种基地,进行产量和抗性的多点异地鉴定。早期测产优中选优,越级提升。在育种程序上打破固有的五圃制。育、繁、推一起抓,加速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密切协作。育种专业与植保专业紧密协作,进行亲本及定型品系的抗病鉴定。进而发展为在杂交初期世代进行分菌系人工接种诱发稻瘟病鉴定,并在病区对稳定材料进行多点、多年的叶瘟、穗颈瘟鉴定,为抗病育种创造先决条件,效果十分明显。
面对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李澈强调今后水稻育种研究应多注重稻米优质特性的选育提高,并努力把优质性与高产性、多抗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联合攻关的协作路线,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开创水稻育种新局面。
40年来,李澈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不断创新,从无休止,勇攀高峰。

简历


1938年7月2日 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
1957—1961年 在吉林农业大学学习。
1961—2003年 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
1977—1982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种室主任。
1982—1987年 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
1985—1993年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2001年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2001—2003年 退休,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返聘。

主要论着


1 李澈,吴鸿元,吴耀荣等. 水稻新品种 “吉粳号” 的选育. 北方稻区水稻育种协作经验交流会论文集,1974: 1—8
2 李澈,吴鸿元,杨桂兰等. 水稻优良品种吉粘2号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1980 (2): 7—10
3 李澈,张三元,杨桂兰等. 水稻新品种吉粳61号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1983 (2): 1—5
4 李澈,张三元,杨桂兰等. 国外引入新品种滨旭试验报告. 吉林农业科学,1983 (2): 6—9
5 李澈. 吉林省水稻品种系谱及遗传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1986 (4):11—15
6 李澈. 水稻育种研究工作回顾与今后任务.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院四十年论文集,1988: 27—35
7 李澈,张三元,石玉海等. 水稻新品种长白9号的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及科技开发. 吉林农业科学,1993 (3):9—12
8 李澈,张三元,石玉海等. 水稻抗瘟高产优质新品种吉玉粳选育报告.吉林农业科学,1996 (2):27—30
9 李澈,张三元,石玉海等. 水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吉粳6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吉林农业科学,1998 (2):11—14
10 石玉海,李澈,张三元等. 水稻耐盐碱品种选育初报. 吉林农业科学,1992 (4): 39—41
11 张俊国,李澈,张三元等. 中早熟水稻优良新品种吉89 —45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初探: Ⅰ. 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函数模型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1994 (3): 25—30
12 张三元,李澈,石玉海等. 吉林省水稻品种耐冷特性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1996 (1): 16—19
13 张三元,李澈,石玉海等. 栽培密度对水稻新品种 “玉丰” 产量构成影响的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1997 (2): 7—10
14 张三元,李澈,石玉海等. 水稻稳定株系选拔中的灰色关联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1997 (4): 1—5
15 张三元,李澈,石玉海等. 吉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Ⅱ. 不同穗类型品种形态生理与产量性状. 吉林农业科学,1999 (6): 3—7
16 张俊国,李澈,张三元等. 不同粳稻品种群体整齐度的比较分析:Ⅲ. 不同施氮水平对品种性状及整齐度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2000(1): 12—16
17 张俊国,李澈,张三元等. 优良水稻品种吉粳63号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综合农艺措施与产量的函数模型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1991 (4): 35—43
18 张俊国,李澈,张三元等. 不同粳稻品种群体整齐度的比较分析:Ⅰ. 整齐度的品种间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1998 (2):23—27
19 张俊国,李澈,张三元等. 不同粳稻品种群体整齐度的比较分析:Ⅱ. 超稀植栽培对品种性状及整齐度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1999(1): 18—22
20 张三元,李澈,张俊国等. 吉林省水稻品种品质的研究: Ⅳ. 吉林省优质品种的系谱及品质聚类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2000 (5): 3—7
21 张三元,李澈,张俊国等.吉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Ⅲ. 不同穗型品种的光能生理与根系差异. 吉林农业科学,2001 (6):3—10
22 李澈. 农作物种子与育种.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187—192
23 李澈. 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志.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9—67
24 李澈.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6—138
25 李澈. 吉林稻作.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3—99
26 李澈. 选用良种五谷丰登.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58—73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8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