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觉,农学家,我国旱农学、耕作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从事沙田耕作研究,提出沙田免耕法。探索黄土高原旱作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发展途径,提出了 “以肥调水,提高单产,退耕种草,发展畜牧,稳定生态”的全面发展模式。对推动西北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胡恒觉,1931年7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沙坪乡长婆塘的一个大户人家。父亲胡阜澜继承祖业,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郎中。父亲虽然是个大忙人,但对胡恒觉的未来作了不少不切实际的遐想——让儿子从医。50年后胡恒觉曾感慨的回忆说: “对于父亲的用心,我不是不理解,也不是对从医一点兴趣也没有。我为什么没继承父业,而是走上搞农业这条道路呢? 是时代、是现实对我的影响太大。” 胡恒觉出生于农村,从 “九·一八” 事变到八年战争的破坏,传统的粗放耕作,落后的种植技术,农民无力对土地进行有效的投入,不讲究科学种田等,使农业产量十分低下,一年所收无几。胡恒觉目睹中国农民饥寒交迫的生活现状,在幼小的心里激起了无限感慨: 中国农民太苦了,如果我能让土地上长出多多的粮食,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他产生了让土地多产粮食的思想火花,这一火花在日后的生活里逐渐发展成一个梦幻: 明天,要做一个挥手生五谷的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胡恒觉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能安安静静地学习,先后转徙多所学校求学。漂泊的生活,锻炼了胡恒觉事农的信心和意志。胡恒觉在中学学习期间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作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和校团总支副书记,以一个热血青年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的决心,率领全体团员积极加入到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洪流中。
胡恒觉高中毕业后,父母动员他考医科大学,继承祖业、光宗耀祖。而胡恒觉所想的却是童年的梦幻、少年的理想,农村的落后、农业的落后、中国的落后,需要他们这一代人去改变,必须发展农业,考农业大学才是他的志愿。1951年9月,胡恒觉考取了日夜向往的北京农业大学。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就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学到真本领,为祖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胡恒觉学习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胡恒觉在大学四年中曾组织领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了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1955年9月到1956年10月胡恒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入党后,他曾写下这样的誓愿: “作为共产党员,不论现在和将来,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因为我认识到,我们的党最关心劳动人民,因此,党给我的每一件工作,也一定是人民需要的。”
1955年7月,在大学即将毕业之际,胡恒觉和30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并通过了学校严格选拔出国留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位列前5名。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后,胡恒觉来到前苏联乌克兰农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在力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和学习计划之外,开始做一些研究工作。在学习期间,胡恒觉感到了两国在农业科学上的差距,要使中国农学有长足的发展,必须学习苏联的长处,对苏联的研究机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此,在业余时间胡恒觉或走访或查阅有关资料和苏联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大量的笔记与卡片。还单独一人到列宁格勒、奥德沙等地的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到莫斯科大学进修土壤物理,到乌克兰农科院学习同位素应用等技术。
胡恒觉吃苦耐劳,事事都亲自动手。要做一个课题,无论是实地观察,还是采土、化验分析,都要自己去干,养成了亲自动手的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他所作 “不同耕法对小麦、玉米的影响研究” 论文,在答辩中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并获取了副博士学位。1958年国内搞 “大跃进”,全国到处放 “卫星”,高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的口号。当这股 “风” 吹到苏联后,胡恒觉和留学生们在乌克兰农学院的一亩试验地里种下了50千克种子,在农业上也放了一颗失败的 “卫星”,他永远汲取了教训,从实践中认识到脚踏实地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乌克兰的3年研修,胡恒觉既看到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趋势,又找到了中国农业科学上存在的问题; 既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又丰富了实践经验。这3年是他由理论向实践由浅入深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阶段。
1960年5月,他圆满完成在苏联的学习任务后,回到北京,被暂时安置在农业部等待分配。当时胡恒觉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回湖南家乡,这样又可实现童年时既已产生的学农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 “梦想”; 二是服从党的需要,到大西北去。大西北是中国经济和科技落后地区,但是这块广袤的黄土地,亟待研究的课题很多,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立足这片土地,会大有作为的。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之后,胡恒觉下定了到大西北去的决心。
胡恒觉在甘肃农业大学执教的40年中,历任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等技术及行政职务。曾受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农学会理事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积极创办了以旱农耕作为特色的甘肃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并于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胡恒觉培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遍布国内外,多数已是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
胡恒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旱农耕作、农业生态方面的研究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科技专着和大专教材10部,主持完成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科研项目中有16项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这些科研成果和学术论着,对推动我国农业的高效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出的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由于胡恒觉成绩卓着,曾多次受到国家和上级部门的嘉奖。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评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和1992年由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先后聘为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由河南农业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早年从事砂田耕作研究
1963年,为解决农业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确定较为明确的科研课题,胡恒觉到陇东、陇南、河西三地区第一线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地的地理和生态条件,对甘肃砂田和陇南山区的耕作轮作做了长达6年的深入调查,写出了第一篇研究甘肃农业的论文“陇南山区耕作调查报告”。在皋兰石沿乡蹲点期间,胡恒觉对砂田耕作管理及存在的问题做了仔细地调查研究,写出了“旱砂田养分状况研究初报”、“砂田的报告”、“旱砂田养分水分及热状况研究初报”、“我国砂田免耕法” 等论文,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对总结砂田免耕的作用,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索绿洲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1979年开始,胡恒觉先后主持了 “种植制度研究”、“河西灌溉农业区商品化生产综合开发途径的研究” 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攻关项目,从河西绿洲农业耕作改制、间套模式、种养加商品化生产途径、农牧结合、节水种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过在河西多年定点定位试验,肯定了一熟灌溉农区在人均耕地不足2亩的条件下,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是提高耕地粮食单产、发展多种经营的主要出路,也是耕作改制的重要方向。多熟种植技术在高原一熟灌区建成 “双千田” 和 “吨粮田” 13.3万多公顷,有力地证明了在保证投入的前提下,高产农田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是完全可能的。对于如何在高产的同时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单纯依靠粮食生产实现农业高效是极其困难的,即使在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单一种植业仍不能最终解决高效问题,要彻底解决农业的高效问题,唯有实行种养结合,尤其是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变商品粮基地为商品农业基地,走农工贸一体化的道路,真正促成绿洲农业向高产高效同步发展。针对河西地区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河流年流量逐年减少、水资源呈日益紧张等严峻问题,研究提出发展节水型农业,改大水漫灌为小畦灌、覆盖栽培、定额灌溉、以流域为单元科学配水等。以上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为绿洲农业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研究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及综合增产技术
从1984年开始,胡恒觉针对甘肃旱地农业面积大,生产水平低,技术落后的现实,在定西鹿马岔村设点主持领导了由多学科专家参加的 “陇中旱农生态系统及综合增产技术研究” 系列课题。从干旱规律、旱农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规律、旱区农用地生产力与生态适应性、农牧优化结构、作物栽培技术体系、林草业开发、畜禽科学饲养及农村能源等方面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星火奖1项。胡恒觉研究提出的旱地农业必须走农牧林综合发展的道路,“四元协同调控” 是旱农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集水保水技术是提高旱农水分利用率的关键措施,以肥调水、水肥协和是提高农田生产力的基础等学术思想,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业发展开创了一条 “以肥调水,提高单产,退耕种草,发展畜牧,稳定生态,全面发展” 的新路。
提出西北一熟灌区立体高效多功能种植模式
从1990年开始,胡恒觉先后承担完成了 “西北一熟灌区立体高效多功能种植模式研究”、“甘肃中东部高原一熟区吨粮田高产高效技术与示范”、“甘肃 ‘双千田’ 工程” 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点理论研究及推广课题。着重从立体种植的模式、复合群体配置规律、增产管理及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应根据经济区位选择立体种植类型,高产高效的立体种植模式必须以适宜的作物组合为基础。高产高效同步发展是立体种植领域的重要突破。至1993年底,在高原少积温不保灌条件下累计完成“吨粮田” 1.86万公顷、“双千田” 1.33万公顷,获得经济效益1.8亿元,单产和效益为高原一熟制灌区所罕见。其研究成果为该区增粮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对我国西北一熟制灌区发展高效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思考和研究宏观农业方面的问题
胡恒觉在致力于田间实验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同时,深入思考和研究宏观农业方面的问题,相继完成了 “甘肃省食物发展战略研究”、“甘肃省土地生产力与承载力研究”、“甘肃省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甘肃省农业生产系统能量产投效益研究”等课题,提出了: 建立适合省情的食物结构,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双向协调,是我省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基本战略之一; 超载土地上的生存之道必须选择人口系统与土地生产系统相协同的双向控制; 巩固河西,稳定中部,发展东南部是甘肃省农业开发的战略选择; 科学增加投入是增强我省农业后劲的根本保障; 农业投资决定农业发展是现阶段甘肃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宏观发展决策建议,大部分已被决策部门采纳。对推动甘肃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胡恒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探索我国旱地农业、绿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提高持续生产力能力的有效途径。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科学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积极指导我国三北地区旱地农业的发展,建设与国外合作研究的桥梁。他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们的重视,经常有国内外专家来信来函索要资料或邀请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忠于党的科教事业
1960年9月,胡恒觉带着一腔热血走进了甘肃农业大学。在这块土地上,作为一名潜心于教学与科研的教育工作者,整整奋斗了40个春秋。胡恒觉放弃了几次调动机会,因为他想到的只有如何搞好学校的农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他苦心经营的农学研究正在进行; 他所建立起来的一支科研队伍尚未走向成熟,还需要他来带队; 搞旱农研究无论是在北京还是杭州,都难以提供甘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化大革命” 期间胡恒觉同全国教育科研战线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停止科研工作。“文化大革命” 一结束胡恒觉就回到了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严谨治学,辛勤耕耘,先后主讲了耕作学、旱农学、农业生态学等主干课程。在认真总结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编和参编出版了 《旱地农业生态》、《旱农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中国耕作制度》、《新型多熟种植》、《黄土高原旱地农业》 等教材,为全国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
胡恒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他主持的一批批省级攻关科研项目,使科研成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化为生产力。为甘肃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胡恒觉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富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胡恒觉胸襟宽大,集百家之长,不断完善学术体系和学术思想,培养和建立了学术梯队。正因为具有这些优良的品质,他在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中收获了丰硕果实。
农业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胡恒觉在教学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常与青年学生对等交谈学术问题,激发学生的新思维、新观点; 注重对学生学农、爱农、为农业振兴奉献为主题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能面向基层、走向农业第一线的有用人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胡恒觉侧重于提高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研究生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专业课质量的研究,通过加强专用实验室及实验基地建设,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课程设置; 调整研究生组成结构,招收一定比例的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农业科技人员及农业管理干部; 借助国内外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着名学者及先进的试验设备手段,合作培养研究生以及定指标、压任务,把研究生推向农业科研第一线等有力措施和途径,为农业高校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试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胡恒觉取得的成就与他刻苦钻研、执着追求和辛勤的劳作是分不开的,也与党和国家以及他的导师的培养与教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凝聚着他的家人、同事、学生们的心血。而胡恒觉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给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为祖国培养专业人才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简历
1931年7月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沙坪乡太阳山村长婆塘。
1955年7月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
1960年 毕业于乌克兰农学院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
1960年9月—2001年6月 在甘肃农业大学执教,历任副教授、教授。
1983年 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1984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科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专业评选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7年 任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农林学科评议组组长。
1987年 任中国农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科委专家顾问团成员。
1988年 任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兼甘肃农业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和教育工会主席。
1991年和1992年 任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6年 任河南农业大学名誉教授。
2001年6月18日 病逝于兰州。
主要论着
1 蔺海明,胡恒觉. 旱地农业生态学.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2 胡恒觉 (参编). 旱农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3 胡恒觉 (参编). 耕作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4 胡恒觉 (参编). 作物栽培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
5 胡恒觉 (参编). 中国耕作制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6 胡恒觉,黄高宝. 新型多熟种植研究.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 胡恒觉,张仁陟,黄高宝. 黄土高原旱地农业.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 胡恒觉,高旺盛,黄高宝. 甘肃土地生产力及承载力,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9 胡恒觉教授文选编委会,旱地农业与绿洲农业发展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10 胡恒觉,高旺盛,黄高宝. 从农用地生产力问题看旱农发展途径. 中国农学通报,1988,2: 35—37
11 胡恒觉,高旺盛. 北方旱地农业集约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3,14 (5): 17—20
12 胡恒觉,黄高宝. 我国西北地区食物结构的变革与耕作制度发展的探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2,10 (2): 22—25
13 胡恒觉,蔺海明,黄高宝. 陇中半干旱区农田生产力开发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1: 11—16
14 胡恒觉,高旺盛,黄高宝. 甘肃粮食生产前景与对策研究. 耕作与栽培,1990,1: 57—59
15 黄高宝,胡恒觉,黄鹏. 论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集约持续农业之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15 (4): 34—32,36
16 胡恒觉,黄高宝,黄鹏. 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与持续农业的结合是甘肃农业的发展方向. 甘肃农业科技,1994,9: 1—4
17 黄高宝,胡恒觉. 甘肃省消费结构初探 (全国食物分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18 胡恒觉,黄高宝. 甘肃省食物发展报告 (全国食物分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19 胡恒觉,黄高宝. 西北地区食物发展报告 (全国食物分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
20 高旺盛,胡恒觉. 甘肃农业发展特点与高效农业战略. 甘肃农业科技,1993 (3)
21 高旺盛,胡恒觉. 甘肃省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10 (1): 12—15
22 蔺海明,胡恒觉. 陇中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综合增产技术对策研究. 生态学报,1990,9: 26—30
23 胡恒觉,蔺海明. 我国内陆灌区庭院经济模式结构与功能分析. 1994年中国庭院经济学术会议论文
24 HU Hengjue,Gan Yantai.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Planting Forms For The Irrigation Farming in Arid Area.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rainfed agriculture symposium of China and Australia,1985
25 HU Hengjue,Gan Yantai. A Study on Multicropping Cultiva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In: Bei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Multicropping Symposium. Beijing: Bei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1985:36—39
26 HU Hengjue,On No-till Cultivation System On Sandy Land in China.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rainfed agriculture symposium of China and Australia,1985
27 胡恒觉,蔺海明等. 陇中半干旱区旱农生态技术系统综合研究. 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综合发展与对策论文集,1993
28 胡恒觉,黄高宝等. 农牧系统协调优化模式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0 (4)
29 胡恒觉,黄高宝等. 土地优化利用模式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0 (3)
30 蔺海明,胡恒觉. 定西县旱农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6 (1): 13—17
31 高旺盛,胡恒觉. 甘肃半干旱地区农用地现实生产力及潜在生产力的研究. 全国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开发讨论会论文
32 高旺盛,胡恒觉. 我省中部干旱地区作物生产与降水及肥力条件的相关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 (4)
33 胡恒觉,梁卫理. 氮、磷化肥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国际旱地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7
34 胡恒觉,陈杨钧,蔺海明. 鹿马岔小流域综合治理途径研究初探. 中国水土保持,1987 (5): 7—9
35 黄高宝,胡恒觉. 旱农地区农牧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9 (3): 16—21
36 高旺盛,胡恒觉.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作物生态效能研究. 生态学杂志,1991,10 (2): 31—34
37 高旺盛,胡恒觉. 陇中半干旱区农牧结合问题.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6 (2)
38 高旺盛,胡恒觉. 陇中半干旱区不同作物群体生产力特征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 (3): 10—16
39 张恩和,胡恒觉. 甘肃一熟灌区高效农田模式优化筛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4,29 (2): 213—217
40 胡恒觉,蔺海明. 陇中半干旱区农田生产力开发对策的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9 (1): 11—16
41 胡恒觉. 小麦生育期秸秆覆盖时期和覆盖量的探讨. 甘肃农业科技,1992 (1): 6—7
42 夏阳,胡恒觉,林杉等. 叶片淋洗对NaCl胁迫下玉米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 (5): 731—734
43 曹靖,胡恒觉. 不同肥料组合对冬小麦水分供需状况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 (5): 713—717
44 胡恒觉. 粮菜间套新技术. 农村新技术,1998 (9): 14—15
45 胡恒觉. 粮菜间套新技术. 农业科技与信息,1998 (5): 10
46 黄鹏,胡恒觉. 甘肃中东部地区 “双千田” 主要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甘肃科学学报,1996,32 (4): 12—15
47 蔺海明,胡恒觉,陈垣. 甘肃省高效集约农业发展新趋向及其展望.甘肃科技,1996,12 (6): 16—18
48 张恩和,胡恒觉. 多效唑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 世界农业,1996(1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