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濂,小麦遗传育种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对杂种优势预测、新型不育系创制、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等进行较深入研究,主持育成K型杂交小麦 “豫杂1号” 在生产上试种; 长期讲授农业试验设计和统计,热心普及科学知识。
范濂,1919年6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祖籍云南省巍山县。从童年开始懂事起到青少年时代,他耳闻目睹 (包括听课、读报等) 了旧中国军阀混战,列强人侵,特别是1937年 “七七” 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软弱无能,搞得国立维艰,怨声载道的悲惨局面,日益激发满腔爱国热忱和长大后蓄志报国的情怀。1938年中学毕业后,他参加当时的全国高校第一届统一招生考试,被录取到浙江大学外语系学习。入学后,他觉得中国以农立国,报国必先振兴农业。于是,在一年级结束后,经过申请,与外语系另一位同学同时转入对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4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他又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44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经导师介绍到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川西名贵中药材的四川农业公司(下设数家肥料厂及新式农具厂) 技术室工作。1947年他出国留学,到美国爱阿华大学农业经济系深造,1949年4月他刚刚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建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他欣喜万分,渴望尽早投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洪流中。于是,他谢绝了导师要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挽留,乘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开往中国的最后一班美国客轮,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颠簸,于1949年5月初回到了解放前夕炮声隆隆的上海。在上海他参加了华东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和半年农村减租减息民主反霸斗争。1950年被分配到东北会计统计专科学校任统计系副教授、系主任,1954年调大连工学院任副教授,讲授工业统计学。由于专业不太对口,1956年,他谢绝学校的再三挽留,经本人申请,由教育部批准,调入河南农学院工作,任农学系农业经济教研组副教授,讲授农业统计学和农业企业组织等课程。到河南农学院后,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如鱼得水,在工作上很快就有了起色。就在此时,突如其来的 “反右” 斗争,使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他不得不离开热爱的农业经济学和农业统计学讲台,随后调任本院图书馆副馆长。但他并没有消沉,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有关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方面的文献。1963年经河南农学院副院长吴绍骙教授提议,他调入农学系遗传育种教研组,讲授生物统计学并进行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从此他一头扎进了小麦遗传育种的王国,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品质育种、数量性状遗传、农业试验统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以长期在高校从事科技工作,成绩显着,受到国家教委表彰,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也是一位着名的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河南省第五届至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七、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第十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七、第八届中央常委; 河南农学院副院长,河南省农学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等职务。对河南省民主法制建设、盟务工作、科协工作和农学会工作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担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不辞劳苦,深入农村、学校、科研单位、医院调查研究,为河南省地方立法、执法监督等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1998年离休后,仍坚持深入田间,指导年轻教师和科技人员进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
坚持小麦杂优研究三十余年
范濂从1972年开始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是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矢志不渝坚持此项研究30余年,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应用理论,诸如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形成机理、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遗传机制、杂种优势的预测与强优组合的选配等; 提出了“杂交小麦稀播条件下杂种优势大于密播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育性恢复度既决定于不育系的易恢复性和恢复系的恢复力,也受控于二者的互作”,“可采用恢复基因累加提高恢复系恢复力”,“提型不育胞质具有种子瘪瘦、易于穗发芽和杂种有效穗数优势较低等不利副作用” 等新论点。先后发表了20多篇有较高价值的研究论文,被国内同行广泛引用,成为当时国内开展小麦杂优研究的一些依据。为加快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步伐,1972—1976年他和助手年年亲自到云南省昆明和元谋进行不育系转育、恢复系选育的南繁加代。这样,虽然河南农学院的小麦杂种优势研究起步稍晚,但很快就进入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
1975年他首次用硬粒小麦Jori作为中间亲本,从法国普通小麦Primepi中诱导出一个稳定的胞质雄性不育系,经花药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和胚芽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酶谱分析,表明该Primepi不育胞质既有别于提莫菲维不育胞质,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小麦胞质,为小麦新 “三系” 的选育提供了新途径。1986年他在《中国农业科学》 发表论文 “普通小麦Primepi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Primepi不育胞质的不育机制及其诱导机理,提出了 “普通小麦Primepi的细胞质中控制育性的基因在硬粒小麦Jori的某种核基因的诱发下发生变异成为不育” 的假设,并对这一现象做了解释。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同助手一起从普通小麦Primepi与郑6选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一个对提莫菲维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力强而稳定且具有普通小麦胞质的恢复系R4489。这是我国最早育成以普通小麦为恢复源的提型胞质雄性不育异源恢复系。此后他又与郑喜俭副教授一起用tCMS Chris单体系列将R4489的恢复基因定位于1B和4B染色体上,并在6D染色体上发现一个育性抑制基因。这是我国利用不育胞质单体系列对恢复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的第一个研究。
1984年他同助手通过小麦胞质效应的研究,培育成粘果山羊草胞质 (K型) 雄性不育系,经测定表明普通小麦栽培品种中约45%为其保持系,55%为其恢复系,说明K型不育系的生产应用前景看好。但K型不育系容易诱发单位体,不利于繁种、制种,他们又继续培育和筛选出不诱发单倍体、农艺性状好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力与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多个,并配制成杂交小麦——豫杂1号,在河南驻马店、许昌等地试种,其产量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15%—20%,不育系繁殖田和杂交制种田产量可达3750千克/公顷。该研究1993年通过了由河南省科委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的成果鉴定,认为其在K型杂交小麦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获199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20世纪80年代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处于低潮时,他于1981年、1982年在 《河南农学院学报》 和 《世界农业》 上发表“当前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和 “世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杂交小麦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对于稳定和推动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1982年他与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共同倡议并经农业部批准成立由北京农业大学牵头的全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攻关组,组织相关单位的研究工作者协同攻关,使我国的杂交小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开展小麦常规育种倡导品质改良
在开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同时,范濂也积极开展小麦常规育种。他认为,常规育种既可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优良的保持系或恢复系,又可直接向生产输送优良新品种,所以,从来不能放松。20世纪80年代初他育成并通过省品种审定的品种有3个,豫麦1号、豫麦3号和豫麦9号。其中豫麦1号抗病、抗倒、产量潜力大,1980年曾创下亩产592千克的高产典型;豫麦3号、豫麦9号矮秆早熟适于晚播,已用作K型雄性不育保持系,还具有不诱发单倍体的优点,正在进一步开发利用。豫麦9号高产矮秆抗倒抗病、晚播早熟,填补了当时河南沿黄稻区稻茬麦缺乏适宜品种的空白。
1983年他率团赴美考察小麦品质育种,回国后在 《世界农业》 上发表 “美国小麦品质育种” 一文作为倡导对我国小麦品质育种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来他和助手又承担了国家 “七五” 小麦育种攻关研究课题,开始对于与小麦品质改良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诸如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品质性状间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协变关系,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面包烘烤品质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显然,这对优质麦的选育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他的指导下,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成功地育成了既高产又优质的强筋小麦新品种豫麦68。该品种曾在1996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中产量位居第一,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测中心再次检验,其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27%和15.13%,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12.0分钟和10.2分钟,湿面筋含量均为33.8%,面包评分分别为89.8分和91.6分,品质达到强筋一级;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1999年和2000年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叶锈、秆锈和白粉病; 2003年他以84岁的高龄主持召开了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学术讨论会,就优质小麦生产和研究中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讨。会后他亲自审改了所有的会议论文,并专集在 《河南农业》 增刊上发表。会后他又主持起草了 《河南省农学会关于提高和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的建议》 呈送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为把河南省建成全国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言献策。
他虽然是一位育种家,但十分重视栽培管理在增产中的作用和品种的合理布局。为使良种良法结合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1980—1983年在他担任河南农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期间,他参与组织河南农学院的有关教师和全省小麦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完成了 “河南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研究,促使河南小麦持续大面积均衡增产。该项目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
讲授农业试验设计 提高科研水平
范濂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曾讲授过 《工业统计学》 和《农业统计学》。1963年他又开始为河南农学院的本科生讲授《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1979年开始为研究生开设《高级试验统计和试验设计》。他讲课言语生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开始讲授 《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 时没有教材,他就自编教材,并收集大量试验资料作为例题或习题编入教材,用真实的数据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83年他将自编的教材和讲稿整理成《农业试验统计方法》,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是一部深受农业科技工作者喜爱的专着,第一次印刷6 5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第二年出版社又重印。1978年他与王福亭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 《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田间试验方法》 一书,对于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推动和普及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和育种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为了普及农业试验统计方法,推动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为农业院校教师和农业科研人员举办培训班,讲授田间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不厌其烦地通过口头和书信解答农业科研人员提出的各种农业试验统计问题,或直接帮助他们分析试验。因而,许多农业科技人员一提起范濂,无不交口称赞他 “精通统计,助人为乐”。
培育英才 传播科学知识
范濂作为河南省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首批研究生导师,在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精心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他对研究生要求十分严格,尽管他身兼数职,政务繁忙,直到70岁高龄仍亲自为全校研究生讲授高级生物统计学课程,并经常到实验室和田间指导研究生做试验、看材料,言传身教。他批改研究生论文,从来是一丝不苟,一般至少修改三遍。第一遍,只在审阅后提出修改意向,让研究生自己动脑经过思考; 第二遍粗改,通过眉批指出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第三遍细改,他十分强调论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但要字斟句酌,还要核对数据和计算结果,如果问题大可能还得改第四遍,甚至第五遍。他不仅对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上要求严格,在做人的问题上也有明确期望,即诚信第一,与人为善,同时经常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严师出高徒,由于要求严格、明确,所培养的研究生都已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授或农业科研院所有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专家,有的已成为分管农业行政的副省长。
他一贯重视传播科学知识,并积极主动、身体力行地做了大量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迫调任图书馆工作时,他就开始利用该馆的有利条件翻译了大量国外用英文发表的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论文,把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科研成就介绍到国内。除零散发表的一部分外,尚有1978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所出版的 《小麦遗传育种论文选》,和1976年河南农业科学院科技通讯出版的 《小麦遗传育种论文专辑》。这些译作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帮助一些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者了解国外小麦遗传育种动态和新成就的桥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主办的 《遗传与育种》、《遗传学通讯》 等刊物和 《世界农业》 杂志上,他发表过多篇带科普性的作物遗传育种和田间试验技术的文章,得到了好评。他与胡廷积共同主编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小麦试验研究方法》 也是一本受到重视的集小麦田间试验、栽培、育种、生理与土肥测定技术于一书的科普性着作。此外,他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的编委,并且为该书和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撰写了有关杂种 (交) 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4个,又为前者撰写了有关统计推断的条目9条。他还为与刘后利主编的 《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 第2卷撰写“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一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的历程、进展和存在问题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范濂本人及其代表性科普作品已被收集在由章道义主编的 《中国科普名家名作》 文集中。
简历
1919年6月6日 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1938—1942年 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
1942—1944年 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4—1946年 四川农业公司技术室组长。
1947—1949年 美国爱阿华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9—1950年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1950—1954年 东北会计统计专科学校任统计系副教授、系主任。
1954—1956年 大连工学院副教授。
1956—1979年 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
1980—1997年 河南农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农学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至今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农学会会长、中国农学会荣誉理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顾问。
主要论着
1 范濂,王福亭. 小麦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比较分析. 遗传学通讯,1974 (4)
2 范濂,王福亭. 杂交小麦的亲本配合力与恢复力的初步研究. 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1976 (1)
3 范濂,王福亭. 杂交小麦和人工去雄杂种F
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比较分析. 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1976 (1)
4 范濂,王福亭. 提莫菲维核质体系杂交小麦杂种优势问题的初步探析.遗传学报,1978,5 (1)
5 范濂,王福亭. 不同恢复源和母本基因型对提型雄性不育胞质杂交小麦几个主要性状的效应. 河南农学院学报,1980 (1)
6 范濂. 当前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河南农学院学报,1981 (2)
7 范濂. 美国小麦品质育种. 世界农业,1983 (10)
8 徐乃瑜,范濂,张清海. 不同细胞质对小麦花药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84 (2)
9 吕德彬,范濂. 普通小麦几个主要性状配合力的分析.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 (4)
10 范濂,王福亭,张汝斌. 普通小麦Primepi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1986 (1)
11 徐国平,范濂. Timopheevi胞质杂种小麦育性恢复性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 遗传学报,1986,13 (6)
12 范濂,徐国平. 提型杂种小麦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21 (1)
13 武耀廷,范濂. 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1988,3 (3)
14 郑喜俭,范濂,张汝斌等. msCHRIS小麦单体系细胞学观察及其利用设计.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22 (4)
15 范濂,崔党群,范平. 小麦主要子粒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河南科学,1989,(基础研究增刊)
16 郑喜俭,范濂,张汝斌等. 小麦恢复系R4489恢复基因染色体定位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24 (1)
17 崔党群,范濂. 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1990,5 (2)
18 赵彬,范濂. 小麦几种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早代选择效果研究. 华北农学报,1990,5 (4)
19 王新望,张汝斌,范濂.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华北农学报,1991,6 (3)
20 范濂,武耀廷,吕德彬等. 小麦 (K) 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1 范濂,崔党群,范平. 冬小麦子粒品质性状多目标间接选择数学模型初探. 华北农学报,1993,8 (1)
22 范濂,崔党群,王福亭等. 普通小麦子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27 (2)
23 王新望,范濂,张汝斌. 小麦显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效应. 遗传,1993,15 (1)
24 王新望,范濂,张汝斌等. 太谷核不育小麦主要性状的选择. 中国农业科学,1993,26 (3)
25 范濂.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进展. 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 (第二卷).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
26 范濂,吕德彬. 生物统计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和发展。杂交小麦和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48—377
27 范濂,王福亭. 培育作物新品种的田间试验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28 范濂,胡廷积主编. 小麦试验研究方法.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9 赵德芳,范濂,林作楫等. 河南小麦品种志.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0 范濂. 农业试验统计方法.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