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程顺和(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39—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245 评论:0


程顺和,着名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育成高产、抗病、广适、优质的 “扬麦5号”、“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生长后期易受赤霉病侵害难题。在总结长期育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用之有效的育种观点与方法,为我国南方小麦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顺和,1939年9月2日出生,江苏溧阳人。1958年考入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1962年毕业分配至江苏省泰兴县稻麦良种场任技术员,1966年至1972年在江苏省扬州农业学校任教,1972年至今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先后任农艺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1999年3月至5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深造。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获王丹萍科学奖; 199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 1996年获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并被评为国家“八五” 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97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记一等功,并被列为江苏省 “333” 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出国留学归国人员先进个人,并获大北农科技进步奖。2000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863计划” 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并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名农业科技功臣之一。现兼职为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首席专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研究40余年,主持或参加主持国家、部省级课题40多项,参与育成扬麦3号、扬麦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扬麦10号、扬麦11、扬麦12、扬麦13、扬麦14、扬麦15、扬麦16、扬麦17等。扬麦3号、扬麦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难题。育成品种累计种植4 000万公顷 (6亿亩),增产粮食近200亿千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近年来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运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育成抗白粉病扬麦10号、扬麦11和扬麦12,已种植累计280万公顷 (4 200万亩)。提出并成功应用 “综合性状协调点”、“同一地点创造不同生态环境与多点鉴定相结合提高广适性育种效率”、“品种育成初期存在遗传性状再加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等观点和田间选种 “三看”的选择方法。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着1部。

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


培育综合性状最优的小麦品种,是程顺和毕生的追求。
程顺和所处的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这个地区春夏之交多雨温热、光照少,特别是小麦扬花时节前后,气温偏高或雨水偏多,麦株易患赤霉病、白粉病,导致减收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世界上气候条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仿的有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欧洲中部以及南美的巴西等地,这些地区小麦生产同样易受赤霉病困扰。培育既大面积丰产又抗赤霉病、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世界性的难题。
程顺和长期致力于大面积丰产的抗赤霉病品种的遗传改良。从1972年开始,程顺和跟随 “扬麦之父” 陈道元先生,先后参与育成小麦新品种扬麦3号、扬麦4号,这两个品种成为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第四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其中,扬麦3号成熟期早、耐迟播,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结合较好,容易栽培,该品种的育成打破了长期以来小麦品种早熟不高产、高产不早熟的观念,累计推广面积440万公顷 (6 600万亩),1981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扬麦4号成熟期较早,产量更高,一般比扬麦3号增产10%以上,特别是稳产性和适应性更好,耐赤霉病和条锈病,具一定的抗灾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推广以来,累计种植面积达321.3万公顷 (4 822万亩),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耐赤霉病的扬麦4号的育成,使程顺和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农业科技人员看到了破解抗赤霉病与大面积丰产结合这一世界难题的曙光。20世纪80年代,程顺和在小麦育种界首先提出 “综合性状协调点”、“品种育成初期进行种性再加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观点,总结出 “前期看长相、后期看熟相、考种看子粒” 的 “三看” 选株选系法,以此为指导,育成了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都十分优秀的小麦新品种——扬麦5号。该品种的育成使大面积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扬麦5号不仅抗病,而且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比原推广品种平均增产12.28%,每亩增产粮食36.4千克,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新品种,也是长江中下游小麦第五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达140.6万公顷 (2 11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1000万公顷 (1.5亿亩),增产粮食54.6亿千克,增加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继扬麦5号后,程顺和在小麦育种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采用 “综合育种技术路线”、“提高育种材料整体水平的重要性” 以及 “同一地点创造不同生态条件与不同生态区多点试验相结合以提高适应性育种效率” 等新观点、新方法,育成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大幅度超越扬麦5号的高产、抗逆、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58。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性相结合的难题,是我国南方麦区小麦育种继扬麦5号后又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第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1998年扬麦158最大种植面积达169.2万公顷(2539万亩),已累计推广1073万公顷 (1.6亿亩) 以上,增产粮食58亿千克,增加经济效益93.8亿元,是长江中下游推广速度最快、覆盖率最高的小麦品种,曾被国家科委列为 “九五”期间重中之重推广项目,目前仍是列我国种植面积前3位的小麦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维持在66.7万公顷 (1 000万亩) 左右。该小麦品种于1998年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小麦新品种扬麦5号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及扬麦158的育成开始表现出对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国家科委认为: “扬麦158的育成是我国科技界继 ‘中国04机’ 之后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程顺和还把选育抗赤霉病的成功实践写入《小麦赤霉病研究》 一书,并撰写出 《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等论文。他选育扬麦5号和扬麦158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同类生态区把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用辩证的哲学思想育种


程顺和认为能否在育种研究方面取得成功和突破,关键看能否把哲学思想运用到科研实践中去。程顺和一直坚持认为小麦品种的优良与否由许多性状指标决定,而且众多性状指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各种个性性能指标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是矛盾的,如产量和成熟期的矛盾,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品质与成熟期的矛盾,抗病、抗倒伏、抗湿害、耐高温等。在育种研究中,程顺和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国内外学者培育出很多某些单一性状优越的品种,但由于综合性状不优,最终难以得到推广应用。育种研究要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不能只追求品种个别性状指标,而应以综合性状指标最优为追求,这就是程顺和在小麦育种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综合性状协调的观点,同时,这也是程顺和科学良知的集中表达。扬麦5号和扬麦158并非每个单个性状都最佳,但两个品种却达到了各种性状之间的最佳协调,这是程顺和把哲学思想运用于小麦育种实际取得的成功范例。1990年,程顺和将他的这一有关小麦育种中有关协调点的哲学思想总结成论文 《对长江下游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认识》,在郑州召开的 “七五国家攻关总结会” 上宣讲,当即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小麦育种研究界的普遍重视。
近年来,程顺和正以综合育种为指导,以全面改良我国南方小麦品质为目标,在小麦研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近主持育成新品种扬麦9号、扬麦10号、扬麦11、扬麦12、扬麦13等小麦新品种。其中,扬麦9号和扬麦13为弱筋饼干、糕点小麦品种,扬麦10号、扬麦11、扬麦12为中筋面条、馒头小麦,均集高产、优质、抗病为一体。

力求将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新技术有机结合


程顺和在育种研究方面承担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在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研究过程中,他深深意识到传统育种的局限,努力寻求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点,认为这样才能促进育种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育种效率,不断适应农业生产实际对小麦育种的要求。在实践中,他注重吸纳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力求将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他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应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把一系列抗白粉病基因Pm4a、Pm2、Pm6、Pm21、PBM16、Pm5、斯燕、Compton慢粉基因转入扬麦158,选育出的扬麦10号 (1998江苏省审定定名)、扬麦11 (2001江苏省审定定名)、扬麦12 (2001国家审定定名) 等综合丰产性均优于扬麦158的抗白粉病小麦品种,并育成带几个抗白粉基因的复合品系。该项工作将分子标记用于抗白粉病回交转育,是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良好尝试,现已掌握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抗白粉病的新基因转入当前主栽品种,并达到应用水平的技术体系,经江苏省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此项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在此技术水平上,程顺和还提出把上述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或丰产系的方法应用于多个农艺性状,逐一滚动回交,建立了 “聚合育种体系” 的设想,并正在国家科技攻关 “十五” 计划和国家 “863计划” 课题中实施。近年来,程顺和不断突破和提升育种理论和实践水平,进一步围绕优质、高产、多抗、低耗的育种目标,按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小麦聚合育种体系,将优质蛋白亚基、糯性胚乳、抗土传病毒、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纹枯病、矮秆等基因转入综合丰产性更好的品种,以使传统育种建立在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的基础上。

严谨治学、献身农业科研的楷模


程顺和以卓越的小麦育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蜚声业界,但仍保持其一贯实事求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严谨科学研究作风,长年累月带领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研究室的技术干部工作在实验室、温室和试验田里。他一直认为,只有好的科研品质才能培育出优良的小麦品种,并以求实务实的严谨科研作风对其他科研人员和博士生、硕士生进行言传身教。如今,程顺和还花费大量精力拟定配制短期不可能见效的杂交组合计划。他常这样教育身边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陈道元老先生以近80岁的高龄仍每天坚持拿着尺子下田,为后人打基础,这是育种人的良心和责任心,我们必须把这样的育种精神发扬光大。”
鉴于其领导和主持的小麦育种研究室取得的成就及育种材料和人才队伍的坚实基础,农业部在程顺和所在单位组建成立了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程顺和也成为我国小麦育种主要基地之一的学科带头人,分中心首席专家。他领导和主持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人才辈出,正进一步占领小麦育种研究的制高点。

简历


1939年9月2日 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
1962年7月 毕业于南京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
1962年8月—1966年4月 任江苏省泰兴稻麦良种场技术员。
1966年4月—1972年3月 任扬州农业学校教师。
1972年3月—1987年11月 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
1987年12月—1993年12月 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993年12月—2001年2月 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
2001年至今 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3月—5月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深造。
1997年6月至今 任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兼职)。
1996年6月至今 任江苏省种子协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论着


1 程顺和. 我国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主要成就与展望. 见: 中国科学技术前沿——工程院版,第7卷,北京,2004
2 程顺和.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两条技术路线. 扬州大学学报,2003,24 (1):54—57
3 程顺和,高德荣,张伯桥. 小麦抗白粉病的遗传改良及多系品系的配制. 麦类作物学报,2003,23 (2):34—38
4 程顺和,吕国锋,张伯桥.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南方小麦育种. 核农学报,2003,17 (2): 156—163
5 程顺和,张伯桥,季开桢. 从扬麦158的选育试论综合育种. 见: 国家 “八五” 小麦育种攻关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 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鉴定方法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4,27 (2): 45—49
7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 对长江下游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认识. 作物杂志,1990 (3): 6—10
8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 扬麦5号原始群体的遗传变异及其原种繁育的初步探讨. 南方冬麦区小麦育种交流会论文集,江苏农业科学,1989 (增刊)
9 程顺和,季开桢,杨士敏.扬麦6号的选育及其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1994 (4): 16—17
10 程顺和,张勇,张伯桥. 小麦赤霉病流行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2003: 12 (1): 22—26
11 程顺和. 科技奖励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中国科技奖励,1999,7 (1):6—7
12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 普通小麦种子的饱满度与充实指数. 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9 (4):7—10
13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 小麦育种中系统选择方法的研究. 江苏农学院学报,1993,14 (3): 17—22
14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 扬麦5号及其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1986(9): 4—5
15 程顺和,张伯桥,高德荣. 小麦育种策略探索. 作物学报,2005,31(7): 932—939
16 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 小麦赤霉病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7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