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程剑萍(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0—1987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98 评论:0


程剑萍,玉米育种专家。先后育成了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品杂1号”、“品杂2号” 和“品杂4号”; 自交系间杂交种“小英雄” 和“火箭3号”,对加快我国玉米育种速度、繁育优良品种、发展玉米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程剑萍,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西门外一个工商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教育,1942年以优异成绩考进金陵大学农学院,194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7年进入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开始了玉米育种栽培研究工作。1948年冬,程剑萍从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来到位于广西柳州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柳州沙塘工作站,继续玉米育种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剑萍的研究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被任命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并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广西作物学会理事长。1987年6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南宁逝世,终年67岁。
玉米杂交种的育成和利用是世界玉米生产上的一次革命。它使20世纪50至80年代玉米单产提高了30%—40%,并促进了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目前世界上已把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程度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程剑萍从1946年开始玉米育种工作。先是师从蒋彦士先生对从美国引进的双杂交种、自交系进行鉴定利用,经过两年在全国26个点次试验结果引进的48个玉米双交种,有US 13等12个组合适合我国种植。1958年国家农业部通过意大利商人再度引进这12个杂交种,分在全国各地试种,并在河北、山西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20世纪50年代程剑萍在广西柳州利用从美国引进的优良自交系组配成90多个单交种,分寄河南农学院吴绍骙教授和留在柳州自己种植鉴定。河南省利用这批材料,育成“混选1号” 在洛阳地区推广。1951—1963年程剑萍根据广西玉米产区土壤肥力较差,品种多属硬粒型农家品种,丰产潜力不大的具体情况,在评选和推广农家良种的同时,利用优良品种培育品种间杂交种,先后育成 “品杂1号”、“品杂2号” 和 “品杂4号”,由于这些杂交种制种简易、取材方便,对当地栽培条件适应性强,增产效果显着,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10%以上,很快在广西各地推广。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曾片面地强调学习米丘林学说,批判摩尔根遗传学,把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视为 “反动的”、“资产阶级的” 育种学而受到批判,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工作被迫停止。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学家并没有就此停步,如北京农业大学李竞雄、郑长庚等坚信自己的事业正确,他们虽然名义上改行从事玉米栽培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进行培育自交系和选育杂交种。这个时期程剑萍始终坚持自交系的培育和杂交种的选育,多次和河南农学院吴绍骙教授交换自交系和杂交种,并于1958年育成自交系间杂交种“火箭3号”、“小英雄”,并从柳州地区试种推广到广西各玉米产区,获得显着的增产效果。1959年12月,由于育成和推广“火箭3号” 等杂交种成绩显着,程剑萍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奖励,给予晋升两级工资。
“文化大革命” 期间,程剑萍受到冲击,批判他为 “反动学术权威”,停止了他的研究工作,但他并没有放弃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他积极向农民宣传玉米杂交制种技术,与农民群众一起种植、推广玉米杂交良种,经过3年艰苦努力,使驻地县——广西平果县1.1万公顷 (16万多亩) 玉米,全部采用第一代杂交种子,亩产从不足80千克提高到160千克,单产、总产翻了一番多,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1976年开始程剑萍根据当前玉米科研、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李竞雄教授合作,开展了旨在丰富玉米资源遗传基因的群体改良研究工作,他们从国内外引进大批群体改良材料,通过轮回选择,取得重大进展,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道路。他们从墨西哥引进的一批群体改良材料,已为广西及西南地区广泛利用。其中墨白号玉米引种鉴定及推广获广西科技成果一等奖; 玉米育种新材料“墨黄9号” 及其利用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广西重奖研制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有功人员三等奖,程剑萍等一批科技人员受到奖励。

首创异地培育研究 加速玉米世代繁殖


异地培育,就是把玉米育种的原始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到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程剑萍和玉米育种家吴绍骙教授分别在广西柳州和河南郑州主持玉米育种工作,他们相互交换材料,异地种植,两年就繁育了4—5代。这件事使他们想到: 中国疆土辽阔,气候悬殊,南北跨越各种积温地带,在北国大地还是万里冰封的严冬季节,南方原野已是郁郁葱葱的春暖时光,如果利用这种自然条件,把北方玉米材料拿到南方繁殖,不是可以大大地加快繁育速度,丰富育种资源,缩短育种期吗? 因此1956—1960年间他们连续4年主持开展了 “异地培育玉米自交” 的专题研究,研究了北方玉米到南方能否正常生长,在南方培育成功的自交系及其配合力是否因在南方培育而有所改变。1958年在河南郑州用当地自交二代材料与广西柳州自交四代材料 (已基本稳定) 同时播种,进行观察、比较,肯定了利用南方条件为北方加速选育自交系是完全可能的。1960年吴绍骙教授发表了 “异地培育对玉米自交系的影响及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能性研究” 论文; 1961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上,吴绍骙教授正式提出了 “进行异地培育以丰富玉米自交系资源” 的建议,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肯定。20世纪60年代以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名科技人员从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到海南岛以及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利用祖国的 “天然温室” 增繁世代和繁育良种。1966年9月农业部在海南岛召开玉米杂交亲本繁殖会议,交流经验,肯定成绩,并兴建海南岛良种繁育农场。70年代该农场发展成为异地培育的繁殖基地,每年繁育面积在0.3万公顷 (5万亩) 左右。1972年国务院强调指出,农作物异地培育工作重点应放在科研和新品种的加代繁殖上。从此,这项工作被纳入了正确的轨道。1981年国家农业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种子公司海南岛分公司,专门负责农作物异地培育的管理协调工作。
吴绍骙教授、程剑萍创造的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方法,即采用南北交替进行的方式,可以使选育速度提高一倍,育成时间缩短一半,这对于加快玉米育种速度,繁育优良品种,发展玉米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70年代以后在中国玉米育种工作中大量利用的骨干自交系如 “525”、“黄早四”、“330”、“丹340”等,都是经过异地培育而成的,同时在生产上推广面积在6.6万公顷(100万亩) 以上的优良杂交种,也大部分是经过异地培育而加速育成的。

生活俭朴 为人师表


程剑萍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的穿着都十分简朴,经常是穿一双解放鞋,一件白布衣,一顶草帽,外带一个行军壶装白开水,出入在田间地头,与工人、农民一起劳动,进行田间试验工作。1963年广西玉米研究所刚刚建立,生活、工作条件很差,上级任命他为所长,并留他在生活条件较好的柳州试验站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但他为了工作毅然携家带口,来到了新的单位,一家5口住在一间小平房内,与工人、科技人员一起开展建所和科研工作。当时,生活条件很差,科技人员与工人吃的是农场供应的三号粗米加玉米红薯等杂粮,每月只有二两油、二两肉。程剑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所长,可以享受特殊照顾,但他十分顾全大局,他看见当时国家的困难,人民生活还很苦,所以他没有接受当时给他的特殊照顾,国家每月给他供应生油半斤,黄豆2斤和标准面粉,他都没有买,而是给集体食堂购买,让全体职工享受。
他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在试验地发现丢下的竹签木牌,他都要一一拾起,甚至一些被人遗弃的笔头、大头针和旧纸袋也要拾起再用。他用的授粉裙总是补了又补,从不肯领用新的。每年可领一顶草帽,但他用了3年都未领。他关心别人,爱护同事,每当同事生病或遇到困难,他都抽空去探望,并经常用自己有限的工资收入资助同事解决困难。他对职工群众不论职位高低,都平等对待,深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程剑萍对待试验研究,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坚持实事求是。对试验结果,总要反复核实,避免错误。坚持发表的文章必须对科学负责,对指导生产有利,反对把发表文章作为个人追名求利的手段。他对助手和课题组的同事发表的文章,都不让把他的名字列在前面,或根本不列他的名字。他经常教育后辈,要取得科学成就,必须实事求是,深入实际。他言传身教,经常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亲自做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1976年为了丰富玉米育种资源,他从国际玉米改良中心引进一批材料,从引种到种植鉴定他都亲自参加,不论是田间植株生长情况的观测,还是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他都与课题组的同行共同进行研究,由于他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使研究结果很快得到利用,墨黄号群体品种很快在广西得到推广,1980年推广面积达6.6万公顷 (100万亩),增产效果显着,同时利用行进的材料,育出了一批优良的早代自交系,为成功利用打下了基础。
程剑萍不但是一位玉米育种家,对玉米的栽培研究也做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玉米的施肥、种植密度、播种时间的研究,他总结群众的增产经验和试验结果,根据广西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提出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和适时播种的栽培措施,得到普遍应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玉米的复种轮作方面,他倡导的玉米一中、晚稻水旱轮作制度,符合当时广西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优点很多,很快得到推广。7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每年均在8万公顷 (120万亩) 以上,主要分布在广西百色地区、河池地区和南宁地区的隆安、天等、大新,柳州地区的忻城等地。50年代初期,这些地区的水田以一季中稻为主,少数复种一季荞麦、小麦、油菜、豌豆、玉米等作物,产量很低,1954年后逐步改为双季稻。但实践证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 (缺水、低温) 及生产条件 (良种、技术、肥料、劳动) 的限制,在这些地区扩大推广双季稻,不但未能增产增收,有些甚至减产。而程剑萍等一批科技人员在这些地区试验示范 “早选种玉米—晚选种水稻” 的水旱轮作复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桂西山区水田耕作制的主要形式,而且在桂东、桂南也有发展。

简历


1920年1月20日 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西门外。
1942—1946年 在四川成都及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7—1948年 任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
1948—1949年 任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柳州工作站技佐。
1950—1963年 任广西柳州地区农科所技术员、技师。
1963—1987年 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1987年6月16日 病逝于广西南宁市。

主要论着


1 程剑萍. 玉米栽培.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56: 1—167
2 程剑萍. 杂交玉米制种法.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58: 1—46
3 程剑萍. 大力推广杂交玉米制种. 广西农业通讯,1956 (10)
4 程剑萍. 晚玉米杂交制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西农业通讯,1958(12)
5 程剑萍. 靖西县玉米杂交制种的调查. 广西农业,1964 (8): 35—37
6 程剑萍. 多快好省地推广玉米杂交良种. 广西农业,1965 (7): 25—27
7 程剑萍. 关于加快玉米育种的几个问题. 广西农业科学,1977 (6):38—42
8 程剑萍,熊天生等. 广西玉米生产现代化的设想. 广西农业现代化论文集,1980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76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