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陈琼华(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18—1995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59 评论:0


陈琼华,药物生物化学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化学的教育与科研,为培养我国药学专门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现代生化药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我国传统中药 (如大黄等20多种)进行了一系列生化药理学研究。

陈琼华,1918年11 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其父是当地颇有声望的中医。1930—1936年,他就读于福建省立龙溪中学(今漳州第一中学),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尤其对化学感兴趣。30年代初,他加入当地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屡遭校方警告和处分。
1936年春,陈琼华高中毕业,因家庭经济拮据,在家乡小学任教员。1937年,考入国立厦门大学化学系。但不到一年时间,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内迁闽西长汀,他迫于经济来源困难,未能随迁而缀学,回家乡再任中、小学教员。1940年,考取福建省清寒大学生奖学金,就读于国立师范学院理化系。毕业后,到迁至重庆的国立贵阳医学院任生物化学助教。他在大学并未学过生物化学这门课,只得硬着头皮边学边教。在贵阳医学院这段经历,奠定了他以后的专业方向。
1947年春,陈琼华应聘到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医科大学) 任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在刘思职和张昌颖两位教授的指导下,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两项有关营养学的科研论文和3篇文献综述,这是他初次从事科研的尝试。
1950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由于工作需要,曾三次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长春军医大学短期任教,后调到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协助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实验课,并参加编写营养卫生学进义部分章节; 主讲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新课,并从事过党政工作。
在北京医学院近10年期间,尽管工作极不稳定,他仍以很大毅力,刻苦、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基础课、药学系和卫生系专业课,以及中医药学等近30门课程 (包括实验),为其专业主攻方向奠定了基础。
1956年秋,他被调到天津医学院任教,并兼任医学基础部教师党支部书记、总支副书记。
整个50年代,陈琼华在北京医学院和天津医学院工作期间,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他大部分时间从事党政工作,在业务上除部分教学工作外,科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60年代初,大力开展“双革运动”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当时天津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正好又有进修生和毕业实习生。从此,他开始了对中药大黄的系列生化学研究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在3年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论文共15篇,先后发表在《药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和 《天津医学院论文集》上。
1963年秋,他被调到南京药学院(今中国药科大学)任教,头几年他大部分精力用于主讲生化课和编写普通生化和高级生化讲义; 另外,继续指导毕业实习生从事中药大黄的系列生化药理学研究工作。直到 “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学和科研均陷于停顿状态。
1969—1970年,因科研攻关的需要,陈琼华参加了江苏省计划生育药物——天皂合剂的研究,此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其后,他又进行计划生育生化药物前列腺素E1、E2、番石榴根、四季豆和九里香等的研制。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极不正常的状态下搞科研,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前列腺素E1、E2的研制中,开始时经费只有300元,人员又少,一切杂务都要亲自动手。原料和设备缺乏,他就大搞综合利用和修旧利废。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前列腺素E1、E2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基本试制成功,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陈琼华在承担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还热心学会工作。曾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第二、四、五届理事,江苏省生物化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第二、三届理事长,中国药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中国药学会生化药物分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江苏省科协第三届委员、《生物化学杂志》第二届编委等10个职务。

置身教育事业 培养科技人才


陈琼华置身教育事业迄今已55载,先后讲授过生物化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营养卫生学和高等生物化学等课程。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他尽管年事已高,兼职又多,仍然为研究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药物代谢、酶和代谢抑制剂及生化药物学等专门课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总是一丝不苟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他授课时讲述流畅生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并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他还经常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课外,他经常与学生谈心,十分关心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尽力给予热情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其中不少人经常与他保持密切联系,他也热诚鼓励他们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贡献,不愧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需要,他编写了多种讲义和教材,尤其是从1979年起,他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用 《生物化学》教材。这部教材在阐述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反映了现代生物化学的新进展和药学专业本身的特定要求,如增补了分子生物学、药物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药物在体内转运和代谢转化、生物工程技术和生化药物的进展等内容,切合药学专业的需要,内容精炼,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有些非药学专业的院校也采用此教材。1987年,他又修订出版了该书第2版; 1992年再次修订了该书第3版。
从1981年起到1990年,他先后指导研究生16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上,他特别注重学术上的严谨性、思想上的创造性和操作上的独立性等能力的训练。这些年来,他指导的研究生科研论文共60多篇,均已在学术期刊发表,其中有6项获得国家科研基金和横向联合技术转让费共30多万元。
他还热心于教研室和研究室中青年师资的培养,注重建立学术梯队。早在60和70年代,他曾先后推荐中青年教师多名到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和重点高校进修。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任务繁重、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他仍然先后分批推荐和支持1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尽管这样做增加了自己工作的负担,但他认为是应该和值得的。他经常勉励这些出国人员热爱祖国,早日学成回国,为祖国医药事业做出贡献。出国人员中不少人学成后已陆续回国,成为骨干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现代生化药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传统中药


陈琼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科学研究。他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是以现代生化药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我国中医药进行了研究。重点是对抗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病、抗衰老以及计划生育等生化新药的开发研究。包括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理化分析、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体内过程(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临床新用途等。迄今已在 《药学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杂志》、《南京药学院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生化药物杂志》等10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34篇,其中大多数是在70年代末以后完成的。
陈琼华在中药大黄的系列生化药理学研究方面共发表论文41篇。大黄是我国重要中药材,自古以来即有大量出口,用途甚广,疗效显着。早年,陈琼华的父亲即以大黄为秘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为显着。他受此启发,本想深入研究,但苦无机会。直到60年代才断断续续做了些工作,但进展不大。进入80年代后,由于他招收了研究生,有了助手,研究工作才逐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除了对大黄蒽醌衍生物进行了系列生化药理学研究外,还对大黄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波叶大黄资源丰富,但由于泻下作用不显着而被列为非正品大黄,禁止药用,造成大量积压甚至销毁。经他研究发现,波叶大黄多糖类具有抗衰老、防治心脑血管病、抗肿瘤、促进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 对机体损伤有保护和康复作用 (如抗辐射、抗白细胞降低、抗突变、抗肝炎、抗炎症、抗高血糖等);对胰腺5种胰酶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为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依据,而且其毒性很低,无毒副作用。从波叶大黄中提取多糖的副产品醇提物,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也有明显药理作用,可为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对波叶大黄的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陈琼华对中药大黄的系列生化药理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如美、英、日、法、意、德、荷兰、瑞士、西班牙、匈牙利等国) 专家的关注。先后有百余人来函来访进行咨询,并索取资料和样品。瑞士和荷兰专家曾专程来华进行专题性学术交流,美国教授来函邀请他出国访问。1990年,在承德召开国际大黄学术讨论会,他有8篇论文在会上交流,并有包括41篇有关大黄的科研论文集一册在会上展出,受到与会代表们的关注,有10多个单位要求与他合作。
在有关计划生育生化药物的研究方面,陈琼华发表了论文26篇。此类药物大部分是在70年代完成的,主要有前列腺素E1、E2、天皂合剂、番石榴根、九里香和四季豆等。其中前列腺素E1、E2临床用于治疗性引产2 000多例,有效率达99.4%,此项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天皂合剂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和江苏省科学大会奖。番石榴根获南京市优秀论文证书。
在抗衰老和防治心脑血管病生化新药研究方面,陈琼华已发表论文43篇。80年代,陈琼华的主要工作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和某些“山珍海味”补品中研制保健药物和保健食品。他已研制出黑木耳、银耳、银耳孢子、海带、紫菜、毛木耳、猴头菇、牡蛎和波叶大黄等的多糖类物质。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抗衰老、防治心脑血管病、抗肿瘤、促进核酸、蛋白质生物合成和免疫功能及机体损伤的保护和康复作用等数十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其中,有6项成果已横向联合技术转让银耳孢子多糖获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4等奖。
此外,陈琼华还作过营养学及其他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4篇。
陈琼华从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并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成长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在工作条件较差,尤其是人员紧缺而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总是知难而进,发奋图强,去克服困难。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既不图名,也不慕利,不论严寒酷暑,日夜奋战,甚至带病工作。他一生的成就,就是靠这种艰苦拼搏的精神而取得的。
目前他已届古稀之年,但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仍精神振奋,经常加班加点,力争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医药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他始终不渝的心愿。

简 历


1918年11月9日 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
1937—1938年 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
1938—1939年 漳州地区靖城师范学校任中学教员。
1940—1944年 国立师范学院理化系学习。
1945—1946年 任国立贵阳医学院助教。
1947—1956年 任北京大学医学院 (今北京医科大学) 助教、讲师。
1956—1963年 任天津医学院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63年— 任南京药学院 (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教授(1978年晋升): 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
1995年12月18日 逝世于南京。

主要论着


1 陈琼华,郑武飞,苏学良等.大黄蒽醌衍生物抗菌效价的研究.药学学报,1962,9 (12): 757-762.
2 陈琼华,李电东,苏学良等.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的影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3,3 (4): 426-433.
3 陈琼华,刘明洲,苏学良等.大黄蒽醌衍生物的稳定性、抗菌性质和拮抗物.药学学报,1964,11 (4): 258-265.
4 李电东,苏学良,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氮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4,4 (2):151—160.
5 陈琼华,赵永荃,李电东.大黄酸与大黄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影响. 药学学报,1966,13 (5): 363—366.
6 徐锦优,孙景清,陈琼华等.大黄蒽醌衍生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66,6 (2): 110—117.
7 王淑如,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DNA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77,9 (1): 95—98.
8 陈琼华主编. 生物化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药学专业用).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第1版); 1987 (第2版); 1992 (第3版) .
9 陈琼华,刘楚榕,邱萃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和酵解的影响. 药学学报,1980,15 (2): 65—70.
10 张宇,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NAD-脱氢酶的抑制作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6,18 (3): 239—245.
11 孙阳,陈琼华.大黄素甲醚在动物体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6,21 (10): 748—752.
12 孙阳,陈琼华.大黄素在动物体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7,19 (6): 447—453.
13 陈春粦,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线粒体呼吸链的抑制部位.药学学报,1987,22 (1): 12—18.
14 陈春粦,何冰芳,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线粒体NADH氧化酶和琥珀酸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生物化学杂志,1988,4 (1):36—41.
15 周晓明,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兔肾髓质Na+-K+-ATP酶的抑制和利尿作用.药学学报,1988,23 (1): 17—20.
16 何冰芳,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酪氨酶的抑制作用. 生物化学杂志,1989,5 (2): 154—168.
17 何冰芳,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黄素酶类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9,21 (1): 72—77.
18 陈少林,胡卓逸,陈琼华等.大黄蒽醌衍生物对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钙调素相互作用的研究.生物化学杂志,1989,5 (3):245—250.
19 蔡亚农,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胰腺四种胰酶的抑制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9,21 (4): 338—343.
20 路铭,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 (4): 223—226.
21 路铭,陈琼华.大黄蒽醌衍生物对小鼠P388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 (3): 155—157.
22 姚文兵,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对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 (2): 99—102.
23 姚文兵,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2 (1): 17—20.
24 姚文兵,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的抗凝血和降血脂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 (5): 283—286.
25 王文风,陈聪敏,陈琼华等.大黄蒽醌衍生物抗厌氧菌的实验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 (6): 354—357.
26 陈知本,陈琼华,黄玉初等.大黄蒽醌衍生物对淋病双球菌的抑菌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 (6): 373—374.
27 姚文兵,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的抗血栓和强心作用. 生化药物杂志,1991 (1): 42—46.
28 姚文兵,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理化分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1,23 (6): 482—486.
29 姚文兵,周慧萍,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的抗衰老作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 (3): 167—169.
30 姚文兵,唐朝晖,陈琼华.波叶大黄多糖对五种胰酶的抑制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1,7 (5): 402—406.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7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