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陈家驹(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5—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911 评论:0


陈家驹,粟谷专家。从事粟谷品种资源及育种工作。利用异地种植加速世代等途径培育出一系列优良夏谷品种,并向育种单位提供优良种质。为建立粟谷种质资源搜集、繁殖、保存和鉴定体系做出了贡献。
陈家驹,1925年4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 (原为县)界首镇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祖父陈华圃,重儒轻商,早年读书未成,经营祖业 (百年老字号) 并参与地方公益活动。父亲陈得路 (字鹏霄) 读中学后转而经商。还办起灌溉机械、碾米、垦荒农业。祖父辈希望后人学有所成,以提升家族社会地位。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南京,苏中震动,陈家迁往农村。1940年叔父陈得庆带领子侄读书。他是镇上第一个大学毕业生,虽能教英文和国文,但数理化等需靠自学。陈家驹凭毅力坚持尽读中学课程,1945年日军投降时到南京,1946年在钟英中学毕业。当年西南联大最后一次联合招生,他被北京大学农学院录取。自修6年终于进入名校,他心情十分愉悦。学校人文荟萃,学术空气浓厚,他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时任院长的俞大绂告诉同学,农学院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学府,不修经营农场的课程,给日后想办农场的人 (包括陈家驹) 指出了学科学的道路。期间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学校时常停课,他即抓紧时间补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成北京农业大学。陈家驹随校攻读并于1950年毕业。经统一分配,他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他在作物所从事粟类科学研究。1970年他随作物所下放到北京市,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收回后,陈家驹在新成立的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继续承担粟类品种资源科学研究任务,直至1991年退休。
陈家驹由技术员、助理研究员,到1981年升为副研究员,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先是课题组负责人,1978年任研究室主任,1989年兼任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员。还先后任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任国际小粟类学术研讨会程序委员会成员。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长期从事粟类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作为作物科学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品种资源研究课题,看似常年种种收收,平凡而烦琐,然而已成长为作物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20世纪初期前苏联专家在华北农科所提倡广泛收集地方品种,整理并淘汰重复材料,开展农艺、抗逆、品质等项鉴定与分析,以供择优利用,有的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而大量的种质作为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原始材料,逐渐形成种质资源科学体系。
中国粟类地方品种相当丰富。1963—1964年,陈家驹主持粟主产区品种联合试验,参试品种共100个,有24个单位参加,其中作物所还设计实施了短日照处理试验。在总结联合试验结果的同时,他还撰写 “谷子生态型和它们的光照阶段分析” 一文,将栽培粟类品种划分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4个生态型。其中将高原再分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是一创新,亦未将黄土高原与东北平原因相互引种而合为一区。黄土高原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而东北平原是后发地。黄土高原粟类品种繁杂众多,而东北平原品种相对简单一些,且多数品种来自山东、河北。他对谷子生态型划分方法得到了研究生的同功酶和细胞学验证,4个生态型品种的酶谱和染色体长度存在差异。此外还存在其他生态类型,如南方地区品种另有所不同。随着品种更新和栽培条件的改变,还应做与时俱进地调整。
品种生态型和区域适应性试验结论可为异地引种提供科学依据。此项科研结果还曾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1980年前后,北京站曾发生一起爆炸案,在案犯的背包里发现少许谷粒。应公安部门要求,陈家驹用库存种子样本与提取样本对比,从种子大粒上初步推测提取样本系黄土高原材料; 在较短时间内查明提取样本是山西省北部种子。经公安人员顺藤摸瓜,在案犯床下又发现残余谷粒为大粒、黄杂白色,验证为同一批收获种子。陈家驹出具的证明成为破案的证据之一。
谷子栽培品种的分类,在国际上植物学分类尚未形成统一方案。1987年在《中国谷子栽培学》 一书中引用Freccr的检索表,列出匈牙利粟、亚奴粟、德国粟、普通粟、金色奇粟和西伯利亚粟等亚种。其中,在品种资源章节中介绍了基里钦科所分的3群29个变种。1979年Dewet将粟种与狗尾草合并为一个种,而在粟亚种下划分出大粟、小粟和印度粟3个种类 (Race)。1987年Prasada Rao发表 “粟的种内变异和分类系统” 一文,将上述3个亚种的区别列为: 开花期、株高、分蘖数、叶长、叶宽、鞘长、穗长、穗宽等项。上述两篇文章的作者是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 (The 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 的专家,其内容是粟种内分类,很有参考价值。在日本有关文献中,将粟分为大粟、小粟两部分,其实即根据中国粱、粟之论,他们在大、小粟之外划出印度粟一个种类,而且说是导源于内蒙古群,实际是认同基里钦科三群之说。这样我国在粟分类上的谜团也就解决了。粟与狗尾草之间,并非植物学物种的差别,只是两个亚种,粟内也就很难再找出能区别亚种的植物学特征来了。再看由Prasada Rao举出各调查项目都是生态型一类的指标,并不是形态的性状。我国粟品种众多,形态多姿多样,因此在种类之下再按形态分类是可能而且是必要的。至于划分的类型不必定名变种,并且也不必因形态上的差别认为是发现变种的大事。为此,陈家驹撰写了 “粟栽培品种的分类” 一文,按照穗型 (穗一级分枝发育程度) 分为龙爪、猫足; 再次按子粒颜色和米质,分红谷、黑谷及青米等。以下将穗普通型、软性米、黄色或白色子粒的栽培品种,按苗色、颖色 (穗部的花青素色泽深浅) 划分组群。对于品种众多的组群,可以根据群众习惯定名,如大白谷、小黄谷等。对已有的穗标本共2 692份品种,划分为22个主要组群、35个重要组群。
对收集的众多地方品种,经过田间种植观察,室内考种整理,初步淘汰除明显重复的,并建立档案和标本留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立长期低温种质库后,包括粟类作物在内的作物品种资源先后安全入库保存,从而改变了连年种种收收的被动局面。“六五” 期间粟谷列入农业部重点课题,“七五” 期间列入国家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陈家驹作为粟谷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性状鉴定子专题的负责人,组织主产区22个单位100余名谷子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将整理的20 231份粟类种质资源经繁种储人种质库,其中对50%种质资源同步进行了抗逆、抗病和品质等项鉴定。他还是八大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繁种和农艺性状鉴定的专题负责人之一,共同完成了107 070份种质资源入库任务。鉴于该专题取得较大成绩,1989年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的联合表彰和奖励。

培育谷子优良品种和提供优异种质资源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精简机构,作物所的品种资源室仅有一个谷子课题,选优利用则附设在资源课题内。他们课题组选育的夏谷北郊12曾大面积种植,处于当家品种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随筹备中国农林科学院粮棉研究所人员,在安阳做了一批谷子杂交组合,放在海南加代繁殖,当时谷子冬种技术已经成熟,一般肥水条件无须蹲苗,即可在2—3个月内收获。他深感“文化大革命” 耽误的时间亟待弥补,于是再次春播,将收获较早的冬播杂交后代种子接连套种在行间,竟然获得成功; 春播后又赶回北京夏播,分离选系,2年6个世代,第3年再繁种,最终育成一系列夏谷品种。先行推广的有京谷1号(即2122) 等。1981年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9023和9028两个品种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陈家驹被列为参加者。上述两个品种均为 “六十日” 作亲本的杂交后代,分别定名燕谷1号和燕谷2号。1984年抗倒伏种质 “六十日” 及其衍生系统的应用科技成果获农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该项科技成果鉴定认为:“六十日” 是夏谷骨干亲本,具有抗倒伏的遗传稳定性,并具粟瘟病的广谱抗性,用它做亲本已培育出春播品种8个,夏播品种32个 (占夏谷栽培面积的一半以上)。他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后,还选育出中品5号和中品6号,在北京及华北部分地区表现良好。他还发现用澳大利亚小米、吐鲁番、奇萝克拉克、磨里等作亲本的杂交后代均可能出现不育株现象,他曾向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介绍此种现象并提供种子。而后他们在 “澳大利亚小米×吐鲁番” 杂交组合中育成赤系显性核不育材料,此材料育成并非巧合。

粟谷生产发展预测


粟谷起源于我国,有8 000多年栽培历史,近代被其他作物所替代。世界众多研究者认为,粟谷中最有前途的是珍珠粟(御谷)。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将珍珠粟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印度还开展了鸭脚黍研究。1986年召开的国际小粟类研讨会上,与会者注意到中国的粟种植面积较大。陈家驹先后两次出席小粟类研讨会,向大会报告了中国的粟类作物栽培现状、问题和展望。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谷 (粟) 试验站; 肯尼亚有试种结果,并想再引种做试验。陈家驹洞悉粟类作物的国际发展趋势后,并根据我国实际条件,认为粟谷种植面积减少在所难免,但还有利用价值。此项意见得到同行的认同。《中国粮食之研究》一书刊载了陈家驹有关文章,而有关技术资料编入《当代世界农业》 一书。高产作物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竞争中优势明显,特别是水利设施、肥力条件的改进和农业机械的利用,粟与黍稷的发展潜力不大,但是目前播种面积仍颇可观,如粟300多万公顷,黍稷130万公顷,还有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果将粟类列入特用作物行列,粟与黍稷都有品质优势,而且生育期短,所需要的水肥条件不甚严格,它还是有特殊利用的价值。

简历


1925年4月27日 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
1937年7月 在江苏省高邮县立初级中学学习。
1945年8月—1946年7月 在南京钟英中学学习。
1946年10月—1949年7月 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
1949—1950年8月 在北京农业大学农艺系学习。
1950年8月—1957年 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助理研究员。
1957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任科研生产组组长、副科长。
1962—1966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品种资源室,任谷子组负责人。
1966—1970年 在中国农林科学院安阳粮棉研究所 (筹备) 春播作物组。
1970—1978年 在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任杂粮组组长。
1978—1991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任高粱糜谷研究室主任,其中1981年副研究员,1986年晋升研究员。
1991—1997年 退休返聘。
1997年至今 不再返聘。

主要论着


1 任惠儒,陈家驹. 粟杂交方法及杂种后代观察初步报告. 农业学报,1956,7
2 陈家驹,王雅儒,王尧琴等. 谷子 (粟) 的品种生态型和它们的光照阶段分析. 见: 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3 陈家驹,王雅儒,王升文等. 抗倒伏谷子种质六十日及其衍生系统的应用. 见: 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4 陈家驹. 谷子的栽培区划、品种资源与利用. 见: 中国谷子栽培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5 陈家驹等. 杂粮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见: 中国粮食之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高明君,陈家驹. 栽培粟起源的同功酶研究. 作物学报,1988,14(2): 131—136
7 陈家驹. Small Millets in Global Agriculture. 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Pvt. Ltd.,New Delhi,1993
8 陈家驹. Advances in Small Millets. 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 Pvt.Ltd.,New Delhi,1993
9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陈家驹撰写8个条目).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10 陈家驹,吴舒致. 高粱谷子黍稷优异资源 (粟栽培品种的分类). 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1 陈家驹主编. 中国谷子遗传资源目录 (1986—1990) (上、下册).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12 吴舒致,陈家驹. 中国谷子及其他粟类作物遗传资源目录(1991—1995).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3 陈家驹,吴舒致,黎裕. 我国谷子引种工作的回顾和前景. 作物品种资源,1993 (增刊)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7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