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曾道孝(个人资料简介_人物生平事迹传记)1922—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8日 阅读:160 评论:0


曾道孝,小麦专家,中国硬粒小麦、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学的开拓者之一。率先在国内开展硬粒小麦和优质面包专用小麦育种研究,选育出一批春、冬性硬粒小麦新品种,为我国硬粒小麦和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道孝,原名幼陔,1922年10月23日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岳口镇附近曾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同年祖母谢世,故父辈为他以 “孝” 字取名,辈号改为 “道”,就叫曾道孝。他的父亲曾兆兰 (字香陔) 行老大,受家庭厚爱有加,读私塾后,目不识丁的祖父执意将其送到省城武昌学习,从湖北省立农业师范专科毕业后,任汉阳铁厂小学校长。曾道孝兄弟三人均先后就读于该校。长兄曾道明小学毕业返乡务农,继承家业。次兄曾道培(后名曾植仁) 农业 (初级) 训练班结业,曾就业于武汉钢铁学院。曾道孝1934年入湖北省立武昌初级中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生性好强,因在学校运动会上受伤,休学半年。翌年汉江洪水泛滥,堤垸田舍被毁,满目疮痍,曾家亦未幸免,少年曾道孝亦曾跟随父老乡亲乞求当局救灾和重筑堤垸。1935年复学后,曾参加武昌学生举行的 “一二·九” 抗日救亡运动示威游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初中毕业,既想学好土木工程回乡重建汉江河堤,又为减轻家庭负担,于是插班进入湖北省立职业学校土木工程专科。1938年,日本侵略军沿长江西上,武汉危急。曾道孝离开武汉经宜昌、万县转至巴东,在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巴东高级工业职业分校学习。1940年春毕业后,与部分同学一起到当时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恩施,进入湖北省大学先修班补习,9月考入湖北省立农学院农艺科。1942年夏,因成绩优异被遴选参加在恩施举行的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性竞赛考试。1944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普通作物学助教。在校期间,由于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压制学生,一些功课好、要求进步的同学被勒令离校。曾道孝曾被院方找去谈话,要他言行检点些,训导处也有他的大名。曾道孝强辩: “不合理的校风,为什么不该批评?” 院方硬说他是被人利用,如若不被人利用,就不会说这些不满的话。实际是抗战胜利后,学生们同全国人民一样都对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寄托无限希望。曾道孝也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对“究竟是谁撕毁政治协定,为什么要撕毁协定” 并不很明了,对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专制独裁确实不满罢了。时年23岁的他在迷茫中离开了恩施、学校和家庭,1945年5月,经吴友三介绍赴设在重庆北碚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同年他的父亲在恩施复员,在沿水路返乡途中因木船触礁不幸遇难。1946年5月,曾道孝随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回南京原址。在金陵大学、中山大学人才济济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他勤奋做事,安分做人。而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华北农事试验场,更名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曾道孝认为,华北是中国主要产麦区,加之考虑到融洽合作氛围,同时也要与陶国华结婚,毅然北上到北平农事试验场麦作室工作。
1948年冬北平解放前夕,有从解放后的石家庄跑回北平的同事告诉曾道孝,“那边对公务员管理十分严厉,言行不能自由” 等等。曾道孝拿不定主意,考虑是否回到南方去,而后得到姜秉权的开导: “你想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是偶然的吗?要认清时代,跟着国民政府,走到哪里都是自寻死路,解放才是生路。共产党欢迎知识分子,欢迎科学家,也欢迎像你这样的技术人才。” 听了姜的话,特别是听到往来于试验场所在地白祥庵(城外) 与宿舍所在地头发胡同 (城内) 之间工友们绘声绘色地说解放军有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等,曾道孝夫妇就安心留在了北平。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秩序地接管了北平农事试验场。不久,北平农事试验场与被国民党拆散的畜牧工作站、兽疫防治处、华北林业改进所等机构合并,成立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学习,他懂得了什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什么是真正为人民服务,逐步找到了思想上的融合点,不再以为科学家是超然的。经过学习和反思,特别是先后聆听了谢觉哉、杨显东、陈凤桐等诸多德高望重前辈们的指点,他的心扉逐渐敞开了,实事求是地向组织上交代了自己的历史情况,在行动上表现出已放下了思想包袱,轻装上阵。1951年,在领导的支持下,他从华北冬麦区的北沿转到位于中心位置的石家庄,与华北农业试验场合作进行小麦抗锈病品种选育研究。同年冬又参加了土改工作队赴湖南桃源进行土地改革。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信任,也是第一次参加了革命实践活动,从中领悟到封建制度长期束缚中国农业发展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道理,他主动向主管人事工作的黄海表达了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情,并得到组织的关怀,经过几年的考验,他信心倍增。在1956年被派赴郑州与河南省农业试验场进行小麦育种合作研究前夕,他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是,他入党的申请因为 “文化大革命” 又被搁置下来。
在长期的磨练和考验中,他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1983年3月12日,年逾花甲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道孝精神焕发、信心百倍地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事业而忘我工作。1991年退休之前,他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曾道孝先后多次较长时间在华北主产麦区的农业试验场和农村研究基点反复实践,身体力行,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群众经验,为创立和发展小麦栽培和育种科学理论与技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也逐步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代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成就显着的专家。
他曾被派赴尼日利亚执行 “中尼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协定”,考察在尼日利亚种植小麦的可能性,并做出了综合评估。也曾作为中国农作物育种考察团重要成员,赴前联邦德国考察。还应美国小麦协会邀请,率领中国小麦考察组对美国小麦主产区西北部进行了考察,尤其是对检疫对象小麦矮腥黑穗病,并为妥善处理从美国进口的、携带该病菌小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曾道孝一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善于亲自动手,旁征博引,富于开拓进取精神,在我国小麦科学园地勤恳耕耘半个多世纪,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楷模。他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栽培研究室副主任、生理遗传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作物学报》 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作物卷编委和麦类作物分支副主编,北京市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为创立和发展小麦栽培科学理论与技术做出了贡献
1953年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粮棉的迫切要求,组织河北和山西两个科学工作队,由所领导率领,由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和各有关省的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在河北、山西主要麦、棉产区开展增产技术调查研究。派曾道孝参加河北队在藁城农村研究基点,深入农业生产实际,系统总结群众经验,开展关键性技术的综合调查、试验和示范。经过细致的工作,藁城基点连续三年不断提高小麦示范田水平,至1955年麦收前,当地政府组织周围15个县的干部前往现场观摩座谈,进一步完善小麦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迅速扩大应用范围。他深刻地体会到科技人员只有深入群众、深入生产、深入田间才会有新的创造和发现,才能使群众得到实际利益,才算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当年他为配合小麦增产行动,根据三年农村研究基点的实践,撰写了 《冬小麦增产经验》 一书。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曾道孝成为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小麦方面的主要骨干,先后承担了华北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小麦高产栽培与群体动态结构课题研究任务。他按照试验室、试验场与农村研究基点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顾“大跃进” 期间浮夸风盛行、越密越好的歪风占据舆论阵地,将有关小麦合理密植的研究成果先后以多篇论文发表。1959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 《中国小麦栽培学》 巨着的撰稿和编纂工作。这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全国着名小麦科学家编纂的着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各地小麦增产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小麦生产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人民经历了难以忘怀的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党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提出 “特别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得到恢复,并切实帮助北京市郊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1963年春,曾道孝率领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栽培研究室科研人员,在大兴县人民政府支持和配合下,在青云店基点将1959年至1962年实验室、试验场对小麦器官生长发育规律的观察结果应用于样板田,在越冬前力争小麦壮苗的基础上,抓住春季返青与幼穗生长锥伸长初期的关键时期,运用肥水促控措施,使地上部与地下部、主茎与分蘖、叶片与茎秆、生殖体与营养体协调生长,使构成小麦产量的穗数、粒数、粒重三要素合理发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从青云店基点扩大到北京郊区,使小麦生产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受到北京市、农业部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在1965年由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上,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蔡旭主持的专家组一起交流关于北京郊区小麦样板田丰产经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等的亲切接见。1966年,曾道孝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7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再度被撤销,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下放北京市。他作为科研骨干被派往安徽省萧县郭庄,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为改变当地小麦低产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 “受欢迎的小麦专家”。他在 《为革命种好冬小麦》一书中,为小麦栽培技术增添了重要内容。1978年出版的 《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 中,有关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基本经验、间套复种技术等章节和全书编纂的工作均由曾道孝完成。

我国硬粒小麦和优质面包专用小麦育种研究的开拓者


1978年3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并由邓小平亲自批示,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同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着名论断,号召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同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并讨论了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步伐等问题。时年56岁的曾道孝受到极大鼓舞,立志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宏伟蓝图竭尽全力。他以改善面食品质、丰富城乡居民食品花色、开拓新的麦类资源为目标,率先在我国组建硬粒小麦育种研究课题。从搜集原始材料开始,将引自意大利和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以及世界五大洲32个国家共510多份硬粒小麦材料进行试种观察,并归纳为旱生、草原、集约、中间四个生态型。按冬春性、熟期、株高、抗病性等特性,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 (系),分别在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陕西、黑龙江、四川、北京和云南等省、市、自治区的农垦、科研、教学单位共20多个区试点试种观察。在云南省试种成功并审定推广的有 “中引779”、“中引780” 两个品种,都是出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 的材料。他在1984年中国作物学会召开的 “作物科学走向2000年” 春节座谈会上,提出加强品质育种工作的建议,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做了精辟阐述,提出联合攻关规划,以及解决优质不优价等相关问题,还为硬粒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后通心面及其制品的加工设备配套及工艺改进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自1986—1995年,“硬粒小麦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 和含有硬粒小麦成分的 “面条、面包专用品质小麦育种”,被正式列入“七五” 和 “八五” 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子专题。由他主持选育的春性硬粒小麦品种 (系),有 “中硬8017”、“中硬8019” 等,单产水平都接近普通小麦 (对照) 的高产品种,而最为显着的优越性是蒸煮品质达到国际同类优质硬粒小麦水平。中硬8019经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北京、新疆、云南等地推广种植。在选育冬性优质硬粒小麦新品种的过程中,曾道孝采取冬普×硬种杂交,在获得一批硬粒型的冬性株系后,再进行回交、三交、复合杂交等,先后攻克了越冬性差、熟期晚、易倒伏、红粒、抗锈性不稳定等诸多难关,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冬性硬粒小麦 “中硬032”。他还与陕西省农垦科教中心合作育成 “CD4286”,分别经北京市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86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资助并与意大利合作,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硬粒小麦加工实验室,在曾道孝的领导下,科研人员先后解决了制备标准通心面样品易裂纹等难题,参考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硬粒小麦品质性状及质量分级标准。与此同时,曾道孝十分重视发现和选育普-硬种间杂交后代中的优异普通小麦类型材料。1982年,从京771/中7606 (普通小麦) //引1053 (硬粒小麦) 组合中,育成优质面包小麦 “中作8131-1”(普通小麦),先后经北京市、天津市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为国家粮棉油优质高产良种扩繁与推广项目,1992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在京津地区种植面积0.67万公顷 (10万亩)。更重要的是“中作8131-1” 群体作为优质源,经异地栽培后产生了变异系,河南省从中选育出 “郑8603”,再引回北京,经系选育成 “中优9507” 和 “中优9701” 等冬性、面包专用小麦品种,其中,“中优9507” 分别经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等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000年秋播面积2.6万公顷 (39万亩)。陕西省农垦科教中心也从变异系中选育出“荔垦2号”,并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扩大种植。安徽农业大学用 “中作8131-1” 与安农8326杂交育成“皖麦33”,在安徽省审定推广,其特点是产量高且面包烘烤品质好,2000年秋播种面积约6.6万公顷 (99万亩)。甘肃农业大学通过辐照 “中作8131-1”,获得高蛋白突变体88-862,再与陇春630杂交,其杂交种子又经辐照,选育成功优质面包小麦品种 “甘春20”,经甘肃省审定推广,1997—2001年累计种植6.6万公顷 (99万亩)。含有5+10谱带的 “中作8131-1” 及其衍生系具有面包烘烤品质上乘等特点,为我国优质小麦品种改良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良好作用。
曾道孝不顾年老体弱,常年深入小麦各主产区,足迹遍及全国除海南、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其中,在北京、四川、天津、云南、宁夏等地先后主持召开硬粒小麦育种攻关协作会议,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加工乃至贸易各界人士现场观摩和学术研讨。他还两度率团访问意大利,交换硬粒小麦种质资源、考察育种和栽培技术以及加工、工艺经验,引进实验室加工成套设备,为开拓我国硬粒小麦和优质专用小麦科学研究新领域做出了不懈努力。

简历


1922年10月23日 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
1938—1939年 在湖北省立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和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巴东高级工业职业分校学习。
1939—1944年 在湖北省大学先修班、湖北省立农学院农艺科学习。
1944年8月—1945年4月 任湖北省立农学院助教。
1945年5月—1947年6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佐。
1947年7月—1949年1月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技佐、技士。
1949年1月—1957年6月 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助理研究员。
1957年7月—1991年 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1年至今 退休。

主要论着


1 曾道孝. 藁城县群众试种小麦密植的初步调查. 农业科学通讯,1953(7)
2 曾道孝. 冬小麦增产经验. 保定: 河北人民出版社,1955
3 曾道孝. 小麦密植. 生物学通报,1956 (4):9—11
4 庄巧生,曾道孝,赵德芳等. 河北、山西冬小麦栽培技术研究.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
5 曾道孝,庄巧生. 碧蚂1号不宜在河北省中北部地区推广. 农业科学通讯,1957 (9)
6 曾道孝等. 1956年华北冬小麦良种区域适应性试验报告. 华北农业科学,1957,1 (2)
7 曾道孝. 关于小麦密植的研究. 中国农垦,1959 (16): 24—30
8 中国农业科学院 (曾道孝参编). 中国小麦栽培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60
9 《怎样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 编委会 (曾道孝执笔). 研究小麦丰产规律夺取小麦高产丰收.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
10 曾道孝. 春季麦田管理的中心任务与措施. 中国农业科学,1961,2(5): 14—17
11 蔡旭,曾道孝,锗德辉等.1964年北京市郊区小麦样板田技术经验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1964,5 (9): 8—17
12 曾道孝,张锦熙,刘锡山. 水肥运用控制冬小麦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初报. 见: 中国作物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北京,1964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曾道孝参编). 为革命种好冬小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0
14 曾道孝. 尼日利亚小麦生产初步考察报告. 北京: 中国农林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74
15 中国农业科学院 (曾道孝参编). 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16 曾道孝. 关于硬粒小麦的生产和品种改良. 新疆农业科学,1979(6): 3—7
17 庄巧生,曾道孝. 赴西德考察农作物育种工作的报告——小麦育种.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81
18 曾道孝,国淑惠,陈军. 意大利硬粒小麦考察报告 (一). 国外农业科技,1984,(2)
19 曾道孝,国淑惠,陈军. 意大利硬粒小麦考察报告 (二). 国外农业科技,1984,(3)
20 曾道孝,章炳椿,林晓曼. 意大利硬粒小麦加工技术的考察报告 (内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硬粒小麦加工技术考察组,1984
21 曾道孝,陈巽祯,刘福昌等. 赴美国西北部考察小麦生产与科研情况的汇报 (内部). 中国小麦考察组,1986
22 曾道孝. 重视优质小麦的培育与推广. 北京农业科学,1988 (1):6—7
2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曾道孝副主编). 麦类作物. 见: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
24 曾道孝,国淑惠,查如壁等. 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选育回顾与展望.作物杂志,1994 (3): 8—9
25 曾道孝,国淑惠,查如壁等. 春小麦中作8131-1的选育及应用. 作物杂志,1996 (3): 21—22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67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