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勇往直前的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阅读:104 评论:0

南京紫金山麓的中山陵侧,有一座气势壮观的墓葬。墓道两旁,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墓前的湖水,平静如镜。五米多高的墓宫,拱圆形的墓顶,六角形的墓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里长眠着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他俩在辛亥革命中追随孙中山,为推翻封建统治,创建民主国家立下了不朽功绩。廖仲恺壮志未酬,就遭到敌人暗杀。他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着名的政治活动家。

东渡日本求真理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笔名屠富,字仲恺,原籍广东惠阳县,一八七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父亲廖竹宾,早年赴美国当华工,后来积聚所得,成为商人,曾任职于旧金山汇丰银行。
廖仲恺自幼聪颖。父亲把他送入美国学校的同时,还让他在私塾读书,学习中文,这使他有机会同时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基础知识。
在异国,廖仲恺从父母那里听到不少华工、华侨受迫害的惨事。长大以后,他又亲眼看到了华侨受嘲笑、凌辱的情景。这些在廖仲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国主义的思想开始在胸中萌发。有一次,他为了进行报复, 利用美国独立节允许放鞭炮的机会,把点燃的爆竹甩到美国警察身上,以发泄自己的愤恨。
一八九三年,廖仲恺的父亲在美国病故,他陪同有病的母亲,把父亲的灵柩护送回故乡。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他进入家乡的私塾学习经史策论。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挽救危亡中的祖国。廖仲恺遂放弃旧学,于一八九六年赴香港求学。
一八九七年,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两人都有一腔爱国热情,志趣相同,情投意合。当时,中国的有志青年纷纷赴日本留学,廖仲恺很想去日本,但苦于学费不足,迟迟不能成行,何香凝便变卖了陪嫁的珠玉首饰,为廖仲恺凑足了费用。一九○二年,廖仲恺来到东京,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科。两个月后,何香凝冒着严寒也东渡日本学习绘画。从此,夫妇俩开始了他们求学问、求真理,为革命奋斗的一生。

四处奔走为革命


日本东京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 孙中山、章太炎、黄兴等许多革命家都云集在那里。他们经常举行集会,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卖国投降的罪恶。廖仲恺一到东京,就被这种热烈的革命气氛所感染。一九○三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廖仲恺和何香凝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一次集会。孙中山充满义愤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他俩的心。几天以后,他俩便和另一个留日学生黎仲实专程去拜访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启发下,廖仲恺夫妇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起初,廖仲恺按照孙中山的意见,辅导留日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为将来发动武装起义作准备。后来,这项活动为警方发现,被迫中断。一九○四年,廖仲恺被孙中山派回天津发展革命势力,筹设革命机关。可惜他的活动又被清政府探知,只得重返东京。
一九○五年,廖仲恺加入同盟会。更加积极地从事反清革命。他联络青年学生和华侨,在《民报》上发表文章,宣传同盟会的土地纲领。他还翻译了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着的《进步与贫困》的部分章节及《社会主义史大纲》、《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文章,宣传社会主义。尽管他当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不够,但他的这些译作,却给黑暗的中国引进了第一道社会主义的曙光,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巨大贡献。
廖仲恺办事认真,积极热情,又善于联络同志,很快就取得了留日学生的信任,一九○五年他担任了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一九○八年,他准备秘密回天津,以与法国社会党人取得联系。临行前,何香凝题诗相送: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 留得中华史上名。


两人相互勉励,赤胆报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传为佳话。
廖仲恺回国以后,为了合法地从事革命活动,便在一九○九年参加了留学生科举考试,结果中了法政科举人。随后,他被派往东北,在吉林巡抚陈昭常幕下做翻译,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为革命筹措经费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廖仲恺返回广东,担任了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当时,广东省库被两广总督洗劫一空,广州十万军民的给养是个大问题。廖仲恺到任以后,立即邀请香港绅商成立筹饷局,筹得港币八十万元,解救了燃眉之急。接着,他又采取措施,敦促工商界恢复经营,确定货币流通办法,整顿厘捐税收,短短几个月时间,广东军政府的收支状况便迅速好转。
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以后,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被迫流亡日本,继续从事革命斗争。一九一四年,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廖仲恺被选为财政部副部长。回国以后,他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斗争,积极为革命筹措经费。一九一九年, “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廖仲恺和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作为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他写了《三大民权》、《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革命继续之功夫》等文章,阐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探索解救中国的方法和途径。
廖仲恺赞成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议会制度,认为当时中国政局混乱的原因,就在于军阀有权,人民无权。在他看来,权力的主体是人民,因此,应该实现“全民政治”即创制、复决、罢免三大民权。他说,三大民权是“政治上的防腐剂”,只要“国民有了这三种的民权,民国的主权才算是实在回复到原本国民的身上,中国政治上的毛病,虽不敢说是完全救治好,也差不多要好了八九分了。”为此,他还专门翻译了美国学者威尔科克斯的《全民政治》一书。
廖仲恺在文章中强调交通建设、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要救中国,要建设中国,非从交通上着手不可”。他指出,中国由于交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造成了“人民没有移动的自由”, “生产没有调济的方便”, “思想没有传播的效力”。廖仲恺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说: “不要说移山填海,就是飞天遁地,除是不想干,要干就行。”他号召人民振作起来,努力工作,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廖仲恺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他指出,中国不能总是保存古老的生产方法,而是要模仿外国,依靠“近代生产的组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自家造东西,供自家用”。在这里,廖仲恺已经感到要搞好中国的经济建设,解决财政问题, 必须首先排除政治上的障碍。更为可贵的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对苏维埃制度寄予了很大的信任和希望。
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廖仲恺担任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他全力整顿财政,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北伐。一九二二年六月,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事变前两天,他诱捕了廖仲恺,并洋洋自得地说: “这一次就把‘孙大炮’ (即孙中山)的钱荷包给锁住了。”
廖仲恺被囚禁于广州西郊的石井兵工厂,周围戒备森严。在敌人威胁面前,他坚强不屈,视死如归,准备以身殉国。他写了一首诗与夫人何香凝诀别,诗的前四句是:


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何香凝得知廖仲恺遭到囚禁,便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在她的英勇斗争和外界舆论的压力下,陈炯明被迫在八月十九日释放了廖仲恺。次日凌晨,廖仲恺经香港抵达上海,再次和孙中山会合。

凌厉无比 勇往直前


一九二二年,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托,和苏联代表越飞同赴日本会谈,两人详细交换了中苏合作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意见,为以后的《孙文、越飞宣言》做好了准备。一九二三年一日,宣言发表以后,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托,再次到日本与越飞会谈。这时期的廖仲恺,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视野开阔了,观察敏锐深入了,他坚决拥护和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成为国民党中坚定的左派和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
一九二三年春,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叛乱被平定以后,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设立大元帅府。廖仲恺当了财政部长和广东省省长。当时,广东的财政极为困难。在他的主持下,广东发行金库券六百万元,还成立了筹饷局。在此同时,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他和共产党人李大钊等五人被孙中山委派为改组委员,负责办理改组事宜。在国民党特别会议上,他详细阐述了改组的理由,使会议赞同改组。为了加紧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孙中山设立了临时中央委员会,廖仲恺是九名委员之一。他和大家一起起草宣言、党纲、章程草案,并亲自负责广州市和上海市党部的改组。国民党是个成分复杂、组织松懈的政党,党内的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抗拒三大政策。在同党内右派势力的斗争中,廖仲恺始终站在孙中山一边。他公开宣称: “我为国家,为本党,无论何人反对,我皆不畏。即击我杀我,亦在所不惜。”
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廖仲恺担任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农工部长等许多重要职务。他积极协助孙中山筹建黄埔军官学校,并任军校的党代表。他坚决执行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和共产党人真诚地合作。他对帝国主义也有了清醒的认识,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是中国内部纷争不已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他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民革命运动,对内要打倒官僚军阀及一切反动力量,对外要抵抗帝国主义的重重压迫”因此, “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是我们全国人的公敌”。他对列宁领导下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十分推崇,称颂列宁“是打破帝国主义的实行家”,“所做的事都是为被压迫民族奋斗,为无产阶级奋斗”。
廖仲恺为民主革命所作的不懈斗争,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国民党右派的极端仇恨。孙中山逝世以后,他们加紧了对他的暗害活动。廖仲恺觉察到这一点,但他坦然地说:“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的地方。……他们如果安心想暗杀,防备也是没有用的。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廖仲恺和何香凝一起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常务会议。走到中央党部的大门口时,廖仲恺遭到了国民党右派暴徒的袭击,身中四弹,倒在血泊中,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与世长辞。
廖仲恺牺牲后,广州的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共二十多万人为他送葬。周恩来同志撰写悼文,称他为“凌厉无比,勇往直前”的革命家。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17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