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献身变法的志士谭嗣同》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阅读:145 评论:0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充满忧国激情的诗篇,写于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要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商埠。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作者悲痛欲绝,喊出了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在哪里的沉痛呼声。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爱国志士谭嗣同。

探索和漫游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一八六五年三月十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漫胡同的一个世代官宦之家。父亲谭继淘曾任户部员外郎、甘肃道台等职,最后升至湖北巡抚,提倡过“新政”。母亲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家庭妇女。谭嗣同的童年是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度过的。他五岁开始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对于这种束缚思想的封建教育,谭嗣同从小就十分厌恶,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九岁那年,谭嗣同就学于欧阳中鹄。这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开明知识分子。在老师的指点下,谭嗣同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凡是经世致用的学问,不论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他都有浓厚的兴趣。聪明和好学,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
少年的谭嗣同,也喜欢运动和武术,崇尚侠义之风。他曾拜当时闻名江湖的侠客王正谊为师。王正谊为人正直,武艺超群,被人称为“大刀王五”。在他的培养下,谭嗣同练就了一身好本事。
谭嗣同十二岁那年,家里人传染上了白喉病。母亲、大哥和姐姐相继在五日内去世,谭嗣同也昏迷了三日才苏醒过来。他的字复生,就是这样得来的。母亲去世后,谭嗣同受到了继母的虐待。冷酷的家庭生活,使这个贵公子感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内心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后来,他父亲升任甘肃省道台,他便随从父亲来到甘肃。祖国西北那浩瀚无边的沙漠,浑圆的落日,开阔了他的胸怀。他策马驰骋,过着无拘无束的浪漫生活。一八八三年的隆冬腊月,在漫天风雪中,他带着一队人马,不顾饥渴劳累,连续七昼夜奔驰在高山深谷之中,悬崖峭壁之间,行程一千六百多里。返回家中时,他的两腿已被马鞍磨破,鲜血染红了裤子,家人们都惊呆了,他却若无其事。
谭嗣同就是这样性格豪放,向往着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不妨读一下他当时写的一首诗:


策我马,曳我裳,
天风终古吹琅琅!
何当直上昆仑巅,
旷观天下名山万迭来苍茫!


一八八四年,谭嗣同应聘到新疆巡抚刘锦棠的幕府中任职。时隔不久,刘锦棠去职,谭嗣同也随即离开新疆,开始了漫游生活。他踏遍了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到过河北、河南、山东、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和台湾等十三个省,行程八万余里,历时近十年。这个时期的漫游,据说和他“六赴南北省试”有关。但是,每次应试,他都落选而回。因为这位聪明好学的青年,平时厌恶科举考试所要求的时文制宜和通行的八股文,这当然得不到“好成绩”。
在十年漫游中,谭嗣同广泛地考察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多方面地接触了社会现实。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人民的众多,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爱国的感情。但是,他也看到了许多地方农田荒芜和市井萧条的惨淡景象。雄伟壮丽的山河和一幅幅悲惨的图景,使谭嗣同发生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叹。
在漫游中,谭嗣同和秘密结社中的人士有不少往来,结识了一些豪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在思考着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谭嗣同闻到了一股新鲜的气息,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加速了对社会问题的探索。
求知欲旺盛的谭嗣同,深入钻研了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清代各个学派,他都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以便从中寻找出挽救祖国危亡的思想武器。在众多的学说中,谭嗣同对墨子的“兼爱”学说有着强烈的兴趣。它对谭嗣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船山、黄宗羲这两位明末清初的爱国思想家,也给谭嗣同以很大的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着作中批判了封建礼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愿望。这对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谭嗣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谭嗣同还特别推崇龚自珍和魏源,因为他们是维新思想的先驱者。
为了寻求祖国自强的道路,谭嗣同阅读了当时出版的西方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和政治等书籍。先进的西方文化拓宽了他的眼界, “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这就是谭嗣同探索的结论。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谭嗣同这时正在湖北,帮助他已迁任湖北巡抚的父亲,做些赈灾之类的工作。一八九五年,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他悲愤异常,写信给师友痛心地说:这个条约不但割去了我国的大片土地,而且使各种权利丧失殆尽,人民将无以为生。这真是将中国的生死命脉尽授于人,全国将没有一家一人不亡了!在写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里,他说,中国再不赶紧变法,外国人就要来“代变”,那时中国人都将成为奴隶。谭嗣同内心的愤懑,反映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那时候,在上层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一种要求变法改革的社会思潮,这个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谭嗣同这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很自然地赞同他们的主张。

投身维新变法


一八九五年,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谭嗣同受到很大鼓舞。当时,他自己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关变法的设想。这就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开议院、改官制、兴学校、变科举;经济方面,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设银行、改税制、讲农学等;军事方面,练乡兵、改军制等;此外还有变衣冠、兴女学、修街道、造公园,改变社会风尚等。他希望自己的国家“凡利必兴,凡害必除”,“各国之长并取之,各国之弊立去之”。
同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谭嗣同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特意赶到北京去拜访。不凑巧,康有为已经离京南下,谭嗣同见到了梁启超。梁启超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学说和主张,他听后赞口不绝,十分佩服康有为的才能,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可是不久,强学会被清政府封闭了,谭嗣同只得怅惘地离开了北京。回到湖南后,他积极宣传新学,从事变法活动。
一八九六年春,谭嗣同来到天津。看到了工厂、轮船、船坞、铁桥、铁路、火车、电线等新鲜事物,觉得这些东西很好。于是,变法主张更加坚定。他大声疾呼, 中国“变则存, 不变则亡”,决心身体力行, “遍访世间硕德多闻之士”, “多见多闻世间种种异人异事异物”,寻找一条变法自强的救国之路。
这一年七月,他父亲为他谋得了江苏候补知府的官职,谭嗣同便来到南京。官场的黑暗使他十分苦恼,但候补知府的清闲生活,也给了他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和写作。他不愿和那些官僚同流合污,就在一个清静的庭院里,开始写《仁学》。在变法图强的激情推动下,他不顾盛暑的酷热,伏案钻研,奋笔疾书,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写作,在一八九七年初,完成了《仁学》一书。
《仁学》共五万多字,分上下两卷。内容包括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在这本书中,谭嗣同提出了他的救世方案,里面虽然有不少唯心主义的东西,但主要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他从事实出发,在理论上驳斥了“君权神授”的荒谬说法,认为自汉以来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都是由独夫民贼掌握的暴政,而清王朝更加凶残野蛮。谭嗣同说:人类社会刚开始时,是无君臣之分的,后来才举“一民为君”。所以,君轻民重,君的任务是为民办事,臣是帮助君办民事。如果君主不为大家办事,众人便可废弃他。他反对“忠君”,认为一个人应该为某件正义的事牺牲,而决没有为某个皇帝送死的道理。君王不善, “人人得而戮之”, “无所谓叛逆也”。谭嗣同的这些言词闪耀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当时的维新派人士中,是最为激进的。
谭嗣同还深刻地批判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伦理道德观念,指出这些封建教条象锁链似的捆住了人们的手脚,断送了多少人的生命,埋葬了多少人的幸福,是应该铲除的惨祸剧毒。他主张以“仁”为标准来衡量是非、善恶,符合“仁”的就是善,不符合“仁”的就是恶,至于什么“忠君”、“死节”,统统都是鬼话。谭嗣同主张男女平等,认为男女只有生理上的差异,不应该有地位上的不同。他指出,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 “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室惟意。”总起来说,就是要享有自由之权。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表达了对清朝顽固派的不满。他揭露他们用狠毒的办法,窒息人们的思想,使人民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挣扎在死亡线上,痛斥他们把国家拖向绝路,把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外国侵略者。他号召苦难的人们起来斗争, “冲决一切网罗”。他把自己比作陈胜那样的农民起义英雄。《仁学》写成后,他秘不示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被捕前夕,才把书稿交给梁启超,一八九九年在日本发表在《清议报》上。
此时的中国,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运动正在各地兴起。谭嗣同在南京也参加了创办农学会、测量学会等维新活动。以后他又和梁启超、汪康年、康广仁等在上海发起成立戒缠足会,还成立了湖南不缠足会。
谭嗣同是湖南人,湖南巡抚陈宝箴赞成变法,知道谭嗣同是个人才,特地请他回湖南。谭嗣同欣然应邀,带着眷属,离开南京回到湖南。在家乡,他积极参加了维新变法运动,和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按察使黄遵宪、好友唐才常等一起,建立了南学会、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创办了《湘报》、并筹备内河小轮、修筑湘粤铁路和开采矿藏等等。他还和熊希龄在长沙组织延年会,与唐才常等在浏阳设立群萌学会。
南学会于一八九八年二月在长沙正式成立,有会员一千多人。谭嗣同主讲天文,皮锡瑞主讲学术,黄遵宪主讲政教,每七天集会一次。谭嗣同的演讲,观点明晰,语言锋利,很能抓住听众的心。他的《中国情形危急》、《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等演说,激发了无数听众的爱国意识。在谭嗣同等人的组织下,湖南各府、县也纷纷成立了学会。短时间内,湖南万马齐暗的局面便被打破,讲究新学新法的风气大开,维新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成为全国先进的省份。
但是,清政府的顽固派对维新运动十分仇视。谭嗣同等人的活动受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压制。南学会被解散,《湘报》主编遭到毒打,有些维新派人士被迫离开湖南。在困难局势面前,不少人胆怯退缩,谭嗣同却毫不畏惧。他说:平日咱们互相劝勉的就在“杀身灭族”四字,难道能碰到小小利害而改变原来的志向么!现在,国弱民贫已经到了极点,只有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国家才有复兴的希望,不然,都贪生怕死,国家就真的要灭亡了!他用“横目相仇”来对付顽固派的反扑,斗争意志十分坚定。
谭嗣同在湖南维新运动中显露出的非凡才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维新派大臣徐致靖向皇帝推荐说, 谭嗣同“才能出众,学识渊博,忠心爱国,敢于克服困难,对内可以参与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对外也是一个能干的人。”于是,光绪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二日,下令张之洞与陈宝箴,要他们派谭嗣同与黄遵宪进京,以便任以新职。正处困境之中的谭嗣同,看到皇帝决心变法,喜出望外,认为“国事大有可为”,自己的抱负要实现了,便匆匆上京。进京途中,他又接到光绪帝的催电: “迅速来京,毋稍迟延。”这使他受宠若惊,以报答“圣恩高厚”的心情,入京献身变法。八月二十一日,他到达北京。九月五日,光绪召见了他。在皇帝面前,他陈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得到光绪的赞赏。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参与新政的筹划。谭嗣同充满了奋发的激情和美好的幻想,认为他苦心设计的救世方案和多年追求的理想,就要成为现实,便不辞辛苦,日以继夜地工作着。

为变法献身


当光绪皇帝的变法诏令一道道地颁布下去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已经在暗中策划政变,企图罢黜光绪皇帝,推翻新政。光绪皇帝得知这一阴谋后,立即下密诏给康有为等人,要他们迅速离京,急筹对策。由于维新派没有实力,就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掌握有七千人新式武装部队的袁世凯身上。因为袁世凯曾倾向变法,光绪皇帝便在九月十六日专门召见他,提升他为兵部侍郎,专办练兵事务。
在严重关头,谭嗣同挺身而出。九月十八日夜,他独自一人来到袁世凯的住所法华寺。谭嗣同单刀直入,劈头就问袁世凯: “你说皇上怎么样?”袁假惺惺地说: “皇上是旷代之圣主。”他又问: “天津阅兵的事,你可知道?”袁世凯点了点头,说: “嗯,听到一些传闻。”谭嗣同色声俱厉地说: “自古非流血不能变法,必须将一群老朽全行杀去,始可办事!”他取出光绪皇帝的密诏,慷慨激昂地说:“现在只有你能救皇上,如果你不想救皇上,就请去告密,把我杀了,你就能得到高官厚禄。”狡猾的袁世凯装作气愤的样子说: “您把我当作什么人了。我和您一样受到皇上的恩宠,如果有什么吩咐,我一定万死不辞。”两人谈到深夜,商量了救光绪皇帝的办法。谭嗣同要求袁在天津阅兵时保护皇帝,清除奸臣,袁世凯当即表示:若皇上令我下手,杀一个荣禄象杀一条狗那么容易。谭嗣同见他这样忠于光绪,十分满意。实际上,袁世凯已另有打算。二十日,袁世凯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又连夜进京禀报慈禧太后。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下令逮捕维新派, 由她临朝“训政”。
政变发生的那天中午,谭嗣同正在自己的寓所与梁启超商谈。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他劝梁启超逃亡日本,自己则等候被捕。他的武术师傅大刀王五准备当他的保镖,劝他出走,还有人劝他去日本避难,他都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都是流了血才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为变法流血的,这就是国家所以不昌盛的原因。为变法而流血,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二十五日,一伙兵丁闯入谭嗣同的寓所,把他逮捕了。在狱中,谭嗣同态度从容,神情自若。他回首往事,感触万千,觉得自己的遭遇和汉代的张俭和杜根差不多:张俭因揭发朝中权贵而遭到报复,到处流亡;杜根因为劝太后把政权归还给皇帝而受到酷刑。于是,便在牢房的墙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狱中,谭嗣同给康有为、梁启超写过两封绝命书。信里说:我今被捕,自料必死,我死并不足惜,可怕的是瓜分大祸就在眼前。我担心的是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我写血书给你们,希望大家同心杀贼,挽救危亡。我相信中国之大,民众之多,一定会有人做到这一点。我生虽不能报国,死也愿意为厉鬼,帮助完成这番事业。
谭嗣同被捕后第四天,即九月二十八日,封建统治者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杀害了他。年仅三十四岁。同时被害的还有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五人,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在临刑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他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告别了孕育他的祖国。这首诗是这样的: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牺牲后,大刀王五亲自埋葬了他的遗体。一八九九年,谭嗣同的遗骨被运回原籍湖南,葬在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有一副对联,表达了人民对这位爱国志士的怀念;


亘古不磨, 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178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