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太平天国的优秀思想家洪仁玕》人物生平事迹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20日 阅读:137 评论:0

在太平天国的军政领袖中,洪仁玕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勇于改革的思想家。在我国近代历史上,他第一个比较全面地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救中国的先进人物之一。

向往革命


洪仁玕,号益谦,别字吉甫。一八二二年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洪秀全同高祖的族弟,两人里巷相接, 自幼往来密切。洪仁玕从小就上学读书,学习经史、制艺,但到二十八、九岁时,还未考中秀才,为生活所迫,他当了乡村塾师。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洪仁玕和冯云山首先接受洗礼,成为拜上帝会最忠诚、最坚定的成员。共同的生活经历和遭遇,使洪仁玕和洪秀全产生了大致相同的思想,两人都不满于清朝的腐朽统治,都想寻找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
一八四三年,刚刚入了拜上帝会的洪仁玕,不仅在自己执教的塾馆里,把孔夫子和文昌帝君的牌位摘了下来,就连家中供的灶君也去掉了。这一下惊动了全村。他的胞兄把他痛打一顿,撕破了他的衣服,把他赶出了家门。但洪仁玕并不妥协,他抗辩说: “我是不是老师?孔夫子死了那么久,怎么能教人呢!”第二年正月灯节,父老们要文才出众的洪秀全、洪仁玕作诗文对联,歌颂神只,遭到了他们的断然拒绝。他们这种不事偶像的行动,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终于被革去了教席。洪秀全外出传教,本欲携洪仁玕同行,因家人阻拦,仁玕未能成行。后来,洪仁玕应聘到清远县当私塾教师,他一面教书,一面宣传教义,发展组织,数年之中,吸收了五十六人加入拜上帝会。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后,派人来接洪、冯两姓族人及广东的信徒去广西,洪仁玕约了族人及友好约五十人一起西去。到了浔州,太平军已移营到别的地方,而清朝官兵正在搜捕和屠杀同拜上帝会有关系的人,他们难以通过封锁,只好折回广东花县。花县的清吏也在搜捕洪、冯两姓族人,焚屋掘墓,无恶不作。洪仁玕只得在友人处躲藏起来。一八五二年,广东的拜上帝会众为了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决定在广东谷岭暴动。待洪仁玕赶到,事已泄露失败,洪仁玕不幸被捕。夜里他暗自磨断系背之绳索, 自己挣脱后,又一一将同伴的绳索解去,与大伙一起乘机逃脱。后几经艰险,避难于香港。
在香港,洪仁玕当了瑞典传教士韩山文的汉语教师。他一面任教,一面自学西方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研究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探究其富强的原因。韩山文知道他是洪秀全的同乡人,就要他讲洪秀全的事迹,他详细讲述了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经过和太平军起义的过程,写了《洪秀全来历》一文。韩山文据此写成了一本有影响的书,在香港出版。后来有人译成汉语,取名为《太平天国起义记》。
在香港,洪仁玕密切注意太平军的革命动向,几次想回内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洪仁玕受到巨大鼓舞。一八五四年春,他在韩山文的资助下,不避艰险,由香港来到上海,想前往天京,但苏州、常州一带均在清军手中,他无法通行。他托人请求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帮助,由于刘丽川不能确信他是洪秀全的族弟,所以没有同意。他只好滞留在上海,一面在传教士那里学习天文历算,一面帮助做传教工作以维持生活。五个月后,他又乘海船再赴香港。在船上,他想到太平军已定都南京,声威日增,不由得思绪万千,写下了这样豪情满怀的诗篇;


船帆如箭斗狂涛,风力相随志更豪。
海作疆场波列阵,浪翻星月影麾旄。
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鳌。
四日凯旋欣奏绩,军声十万尚嘈嘈。


洪仁玕在香港又住了四年。他在基督教的布道会里当了一名布道师,但仍非常留意考察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从而逐渐获得了有关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知识。

总理朝政


洪仁玕身在香港,心向革命。一八五八年六月,他离港北上,经广州、入江西、湖北,乔装商人东下,几经曲折,终于在一八五九年四月到达天京。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政涣人散”的危难之际。三年前的“杨韦事变”,使太平军的许多优秀将领在自相残杀中丧生,大大伤了元气。石达开意气用事,率领十万大军从安庆出走,使太平天国原来的领导核心实际上已不复存在,而维系人心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也严重动摇。天王洪秀全经过这一系列刺激,对异姓王存有戒心,重用自己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但这两人都是无能之辈,无助于挽救危局。这时的太平天国已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天京“朝中无将,国内无人”,如何改革弊端,振兴天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洪仁玕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族弟的到来,洪秀全感到格外的高兴。经过一番长谈,他对洪仁玕辅助国政寄予了极大的希望,立即授于他福爵、不久晋封义爵,加主将。五月份又封洪仁玕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授以总理全国军政的大权。洪仁玕觉得自己未参加前期的军事斗争,无功受爵,曾屡次上表请辞,但均未得到洪秀全的允准。
洪仁玕主持朝政以后,竭力效忠,以报知遇之情。他打算在太平天国领域里推行资本主义的政策,以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的。他对洪秀全说,小弟不避艰险,从广东来到天京,不是贪图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是想贡献救国救民的方策。他向洪秀全呈上《资政新篇》、《立法制喧谕》,《钦定军次实录》、《钦定英杰归真》等书文,具体地提出了建设太平天国的主张。
洪仁玕上任不久,就进行了一些改革。一八五九年,他兼任文衡正总裁以后,经天王核准,拟订了《钦定士阶条例》并在一八六一年颁行。规定将原来的县、省、京三级考试制,改为乡、县、郡、省、京五级考试制,以广选人才,发扬政治民主。他还改订了历法,纠正了天历中的错误,使太平天国的历法更加科学。他主张“文以纪实”,提倡浅显通俗的文风。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洪仁玕在主持太平天国外交工作期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扞卫了国家主权。一八六○年,太平天国攻下苏州,进逼上海。英、法、美等外国侵略分子拼凑了一支国际反革命武装——洋枪队,来镇压太平军。洪仁玕一面写信给上海各国领事,希望外国军队严守中立,不要阻挠太平军进攻上海,一面在会见外国传教上时,严历地斥责英、法等国的侵略行为,指出: “在太平军与清军交战之际,外国人直接违反了中立的态度”。一八六三年,英国传教士卢卫廉到天京,洪仁玕对他说,我们不会容忍英国的侵略行为,报复的日子总会来到的,这表明他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意志是十分坚定的。
洪仁玕反对侵略中国的外国人,但不是推行排外主义,他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同中国人友好的外国人,欢迎他们为太平军出谋献策,希望他们来天京为天国服务。因此,有些外国人参加了太平军,英国人呤唎(1840——1873)就是比较着名的一个。呤唎一八六○年参加了太平军,曾带领一个炮队随李秀成出征,屡建战功,他的妻子玛丽随他出征,中弹牺牲。呤唎一八六四年回国以后,着有《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热情赞颂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洪仁玕也允许外国传教士来太平天国的管辖区传教,但要求他们遵守太平天国的法律,不能触犯“天规”,从而维护了天国的尊严。
洪仁玕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互利,天国不能以老大自居,外国也不能欺侮中国。他赞成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进行文化技术交流。他允许技艺精巧的外国人来中国传授技艺,进行正常的商业贸易活动,但不准他们擅自进入内地和走私鸦片,他说: “外洋人入口之烟,不准过关,走私者杀无赦”。这些做法,都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资政新篇》


洪仁玕打算在农民革命的基础上,在太平天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他把他的想法和主张都写在代表作《资政新篇》里。这是他向洪秀全提出的建议书,经洪秀全批示后颁布,于一八五九年刊印。
《资政新篇》的内容,大致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首先,他主张改革政治体制。洪仁玕羡慕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又看到太平天国内部存在个人专断与结盟联党等弊病,便提出“自大到小,由下而上, 权归于一”的主张,以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克服涣散状况。他反对封建专制的倾向,要求洪秀全遇事可断则断, 不宜断者由下面先提出建议,而后再定。他把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些因素纳入太平天国的君主制度之中,如兴办新闻事业,设立不受一般官吏节制的“新闻官”,开设报馆; 建立意见箱,使“民心公议”,达到上下通情。其次,他主张健全法制,用人得当。针对太平天国存在“有治人,无治法”、刑律过重、妄杀无辜等问题,他认为整饬法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并提出了“善待轻犯”、废除酷刑等建议,要求正确处理教育与执法的关系,以便收到“教行则法着,法着则知恩”的良好效果。第三、他建议“设乡官、兴乡兵”以健全地方政权,加强地方武装,使中央政权有巩固的基础。第四,洪仁玕建议政府关心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如发展教育事业,奖励人民开办学馆;兴办医院、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等社会福利事业;成立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
在经济方面,洪仁玕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第一,他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第二,允许雇工剥削,提倡自由竞争;第三,发展民办的工业与交通运输事业,开采矿产,制造火车、轮船和各种机械;第四,兴修水利;第五,奖励创造发明;第六,开设银行,创办邮政等等。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他主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除上述建设性的主张外, 《资政新篇》还提出了一些革除弊政的方案,如反对贪污舞弊,取缔迷信、溺婴,禁食鸦片和不准游手好闲等。
从上面所叙述的内容大体可以看出, 《资政篇新》为太平天国所提供的是一幅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它突破了以平均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农民狭隘眼界。洪仁玕想以西方的政治、军事和科学文化来革新太平天国的内政,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太平天国还不具备实现《资政新篇》里所描绘的蓝图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因为,洪秀全已一步一趋地走上封建皇帝的道路,尽管他对于引进欧洲的铁路、蒸汽机等新鲜事物极为赞同,对于“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也完全同意,但其出发点在于强化洪氏皇权,因而对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民主色彩的民众公议、设新闻官等建议颇有疑忌,不敢马上采纳实行。他憧憬小生产平均主义的天堂,因而丧失了进取精神,把洪仁玕的许多合理建议置于脑后。李秀成等重要将领虽有振兴天国之志,但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思想也没有超脱立功受爵、出将入相的封建轨道,他们自己提不出重大的建国方针,却对洪仁玕的有价值的建议始终抱有成见, “均有不服之色”,李秀成甚至对洪仁玕所着各书“皆不屑看”。
这样,加上军事形势非常紧张,革命与反革命正在拼命厮杀,改革便很难进行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洪仁玕动摇退却,失去了改革的勇气。因此, 《资政新篇》等文献中所提出的许多主张,其实际贯彻以及所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为国捐躯


一八六○年十月,洪仁玕邀请罗孝全到天京担任翻译官,做宗教事务的顾问。罗孝全是美国基督教的传教士,他到天京干王府以后,处处以洋大人自居,还想庇护一名触犯天国法律的罪犯,洪仁玕不听他的意见,坚决执法,罗孝全恼怒在心,便不辞而别,于一八六二年一月登上英国军舰,离开了天京。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又发生了英法联军进攻太平军、公开反对中国革命的事。于是,洪秀全认为洪仁玕办外交失败了,就将外交事务交章王林绍璋掌理。从此,洪仁玕的地位开始下降,而洪仁发、洪仁达两个无能之辈再次得到重用。
在太平天国的最后几年里,洪仁玕一直驰骋在战场,为挽救革命的危败而奋斗。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 天京陷落,洪仁玕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从浙江湖州向江西转移,不幸十月九日在战斗中失败被捕。在狱中,民族英雄文天祥正气浩然的事迹一直激励着他,他忠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自述中说: “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在国破家亡之际,他大义凛然地说: “但思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如今我只知效法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屠刀,他无所畏惧,“鞠躬尽瘁,只求速死。”十一月二十三日,洪仁玕在南昌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三岁。临终前,他留下了四句绝命诗:


临终有一语, 言之心欣慰;
天国虽倾灭, 他日必复生。


这首诗表明了他壮志未酬的无限遗恨和对太平天国事业的坚定信念,闪耀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217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