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领袖接见 永生动力——全国劳动模范李传胜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阅读:170 评论:0

李传胜

一幅长180公分、宽22公分,拍摄于1957年2月22日的巨幅照片上,就中端坐着的是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三排左起第21人,是一位侧面向着毛主席方向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出席首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赣榆县金山镇前石堰村的李传胜。这年,他刚满37岁。

笔者在金山镇见到这位老人,虽然已近85岁高龄,但仍然步履矫健,身板硬朗,思维敏捷。当谈到当年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时,老人立即沉浸到半个世纪之前的那种幸福情景的回忆中。

“我们江苏的41人,17日(1957年2月)到的北京,住在农业部招待所。刚安顿下来,便被通知理发、洗澡,量体做新衣服。晚上,周恩来总理到住处看望、问候大家,和代表一一握手。”

“会议18日上午正式开幕,26日举行闭幕式。会后又安排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代表在北京参观、游览了四天。在大会进行中的22日上午,我们被带到怀仁堂北小院,刚排好队,毛主席、周总理、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中央领导便来到了会场(当时刘少奇主席正在国外访问)。代表们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开始照相的时候,我个子矮,被安排站在前三排,看毛主席看得很真切,尽管大会组织人员一再要求大家正面站好,我却一直侧面望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以致照片上落下了个侧面像。”

一次国体甫定后的群英大会,一次共和国元首的亲切接见,留在李传胜老人记忆中的,留在赣榆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荣誉史册上的,远远不止是那种镂骨浃髓的瞬间定格,那种无与伦比的至高荣耀,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激励,一种希望,一种附托。作为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个李传胜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后,继续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努力建设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李传胜同志生于1920年10月,赣榆县金山镇前石堰村人。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使他较早地参加了革命工作。1943年起在本地区组织领导了农救会,开展增资扛价、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被选为农救会会长和当家委员会财务主任。1946年,李传胜同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支前参战,跟随华东野战军转战沂蒙山区,荣立支前二等功。1948年支前参加淮海战役,转战徐州、碾庄、宿县等战场,在支前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956年间,李传胜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失时机地带领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1949年他领导本村组织了三大合作互助组,任互助组长。1950年互助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由原来5户扩大到18户,使刚刚得到解放的农民,初步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粮食产量小麦由原来亩产量六七十斤,提高到每亩产量一百三十多斤。由于成绩显著,李传胜同志先后被选为县劳动模范,临沂地区劳动模范。

1952年春,李传胜同志和县长李川一起,参加临沂地区农业合作化初级社办社方针学习。回来后,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办社方针,舍家办社,以个人、以家庭的行动动员、感召农民入社,他领导全村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爱国初级农业合作社,就任社长。初级社成立后,他及时领导全社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初级社不断巩固壮大,由原来办社之初的18户,增加到30户,后发展到180户。第一个初级社的诞生,给全县办社做出了榜样,成功的办社经验,带来了全县办社的高潮。李传胜同志是办社的第一人,也是带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这年金秋,李传胜同志被评为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并到省会济南出席表彰大会。省政府奖给枣红色大洋马10匹,科犁代品种羊20只,四籽棉、高产谷子等良种,双轮双铧犁、玉米脱粒机、喷粉器等奖品。1953年李传胜同志被选为厉庄区区委委员,大河乡名誉乡长。

1955年,在不断巩固提高初级社的基础上,李传胜同志领导原初级社的全体社员,又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爱国高级农业社,并任社长。全社共有耕地面积12800亩,1125户,4500口人。在这期间,李传胜同志领导社员向自然灾害作斗争,变统销社为余粮社。1955年成立高级社以前,全社6个村庄1125户人家吃国家统销粮的有401户。自成立高级社以后,李传胜领导大家,首先兴修了农田水利,整修沟洫畦田,改2年3熟洼田为稻麦两熟田,同时增种高产作物,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因此1956年虽遭遇各种旱涝灾害,爱国社仍获得了每亩单产318斤粮食的丰收,保证了80%以上社员增加收入,每口人分得口粮500斤左右,使全社没有一户吃统销粮,并卖给国家余粮60多万斤。

其次,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社员收入。全社经营主要副业11种,副业总收入达21473.46元,当年社员每户平均单副业收入就达19.1元,同时彻底改变了原来秋忙冬闲的情况,并使全部劳动力有活可干,连许多妇女本来不参加劳动的,也都参加了副业生产。

第三,创造高额丰产新纪录。1956年爱国农业社在获得了大面积丰收的同时,丰产田小麦还获得了单位面积最高产量为637斤,地瓜为9877斤的高产栽培经验,并在试验组创造出一年4收单产2000多斤的新纪录。

在此期间因农业高额丰产,李传胜同志曾先后获得省级奖3次,专区奖3次,县级奖5次。195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到北京参加会议,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会上颁发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和证书。

1958年,李传胜同志被调到赣榆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任所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全所的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农科所先后进行了旱稻改水稻试验,品种的选育、引进与提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了成功。小麦品种的引进与繁殖,加快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产量。旱稻改水稻、常规稻改杂交稻的示范与推广,使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赣榆县粮食增产、农业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双杂制种的自繁自制,山芋一窝红品种的选育及山芋老蔓越冬的试验研究工作,在当时都处在全省同行之首。在他任职期间,赣榆县农科所曾3次被评为全省农业科研先进集体,6次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他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作为先进科研单位代表,出席全国农业科学种田展览会。在1955—1966年期间,李传胜同志被选为县历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县第二、三、四届党代会代表。

1980年的金秋,李传胜同志退休回到家乡金山镇前石堰村。退休后的第一年,他主动到村党支部要求到村最穷困的第三生产队去帮助工作,搞联产到户生产责任制试点。他走家串户,积极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打消一些干部群众思想上的顾虑。责任田落实到户,他又不顾六十多岁的年纪,依然一天到晚忙碌在田间农舍。春播良种,秋结硕果,李传胜和社员们操劳一年,给三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1981年全队粮食增产5万多斤,社员人平均口粮一下从300斤提高到500多斤,人平均收入增长52元。

李传胜同志,不单帮助三队致富,他还帮助全村农民共同致富。在他的倡导下,全村10个生产队,第二年全部实行联产承包制。同时由他带领村里搞起了良种繁殖基地,建立了种子专业队,制种及繁殖良种面积达1500余亩,年产优良品种数百万斤,不仅满足了本村、本镇的需要,而且为县里提供了大批良种,为赣榆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退休二十多年来,李传胜同志一直竭力发挥余热,永保劳模本色,为党、为社会、为人民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退休后他被前石堰村党支部聘请为工作顾问,担任村民事调解委员会主任。1990年秋被镇党委聘任为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每年参加多期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为中小学校学生讲党史、讲革命史、讲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被镇党委、镇政府聘任为徐福祠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十余年来,为管理好徐福祠整日操劳着,热情地为参观旅游者提供服务,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尊重。他还多次把家里价值2000多元的花木无偿地移到徐福祠,为徐福祠增添了光彩。

李传胜同志1985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江苏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87年、1990年,赣榆县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被金山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被县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

(李家山。本文写作于2005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867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