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军博奇遇 宿将赠文——肖华与赣榆的殷殷深情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阅读:151 评论:0

赣榆人民对肖华同志十分崇敬,那是因为他领导的八路军,曾在这里出生入死地战斗过,还因为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创作的《长征组歌》。
肖华同志对赣榆人民满怀热情,那是因为赣榆人民与他领导的八路军,在这片热土上同生死共患难,还因为那在战火纷飞中兴建的抗日山烈士陵园。


肖华


军博奇遇
我与肖华政委相见在22年前。
1982年12月15日,应中国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武中奇先生的邀请,我随赣榆县领导呼宗富、徐增俭,赴北京参观“武中奇书法展览”。
12月16日上午,我们随着参观的人群步入军事博物馆“武中奇书法展览”室。室内展出了武中奇先生儿时以来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中堂、楹联浑厚有力,真、草、隶、篆各具风姿。武中奇先生为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书写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等塔、碑拓片,亦陈列其中。
大概感情所致吧,我在展室内浏览了一番,就站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塔、碑拓片前,迟迟不愿离去。
面对大气、遒劲的“抗日烈士纪念塔”拓片和四十年前罗荣桓、谷牧、肖华、符竹庭等参加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的照片,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我仿佛登上抗日山巅,仰望手握钢枪、遥望海疆、浩气凛然的八路军战士英姿,又像步入小沙东海战的烽烟战火,听到新四军威震敌胆的喊杀声……
不知何时,一阵脚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一位两鬓染霜、壮实稳健、颇有军人风度的首长,来到抗日烈士纪念塔照片前。
他举目凝视,仔细端详,兴致勃勃地指着照片向同来的几位军人介绍:“这位是罗荣桓,这位是黎玉,这位是谷牧,这位是符竹庭……”
“他是谁?四十多年前的照片,怎么这样确认无疑?!”我惊讶地这样想。
赴京前,县民政局卢家佩局长曾委托我,要请人辨认照片上哪位是肖华同志。此时此刻,我急切地等待着首长依次辨认下去,多么希望立即指认到肖华政委!
不知何故,首长说着、说着,停了下来。
我有些着急,顾不得素昧平生,迫不及待地问了一句:“请问,照片上哪位是肖华政委?”
首长看看我,笑了笑。
几位军人看看我,又看看首长,个个笑容满面。
“这位首长就是肖华政委,”一位年轻战士微微一笑,指着首长对我说。
天下竟有这样巧的事!我庆幸自己未费多少周折,竟完成了辨认肖华政委的他人之托。
“您就是肖政委!”我激动地走向前去,紧紧地握住了肖政委的手。
八路军里能人多
大概肖政委对我这位不速之客有点好奇,忙问:“你是哪里来的?”
我礼貌地回答:“我是赣榆县的。”
“还有谁来的?”肖政委一听说“赣榆县”三个字,显得十分惊喜,边问,边向周围张望。
我告诉他:“还有县委副书记呼宗富、常务副县长徐增俭同志。他们正在那边参观。”
“我去看看他们!”肖政委边说边敏捷地走过去,与呼宗富、徐增俭同志亲切地握手、问候、交谈。
肖政委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谈起话来声音洪亮。他回忆起当年一面打仗,一面兴建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战斗情景,如数家珍。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因建抗日山烈士陵园才取名抗日山。马鞍山的由来,一说是两个山头像马鞍,一说是山顶有块巨石像马鞍,故而得名。”
肖政委年近七旬,如此才思敏捷,记忆超人,谈吐流畅,周围的人无不敬佩不已。
接着,肖政委详细述说了兴建抗日烈士纪念塔的经过:1941年春至1942年7月,一年多的时间里,驻赣榆县的八路军与当地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密切合作,几易图纸,两次重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这座雄伟的抗日烈士纪念塔。
谈起塔上题字的书写过程,肖政委特别兴奋。他说,“抗日烈士纪念塔”几个字,是他指名让武中奇同志书写的。时年三十多岁的武中奇团长,策马上山,在同志的帮助下束麻为笔,在旧报纸上写下“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厚重遒劲、端庄浑朴的大字。当地的秀才看后,竖起大拇指,敬佩地说:“八路军里,能人真多!”
真该谢谢你们
肖华政委对抗日山一往情深。
1942年8月2日,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隆重举行。他和罗荣桓、黎玉、陈光、陈士榘、符竹庭、谷牧、马保三等军地领导同志出席,并在纪念塔下合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史料。
1944年7月7日,在抗日山举行的追悼符竹庭、希伯、金野博及全体阵亡将士大会上,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同志慷慨演讲:“……七年来,我们从敌人手里夺回了广大土地,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我们从敌人手里夺取了武装,武装了人民,武装了军队;我们从敌人的血腥统治下,拯救了人民,实行了减租减息。这些胜利都是烈士们的流血牺牲、英勇战斗所得来的。我们的每个胜利,都是与烈士的鲜血分不开的。……我们纪念他们,就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我们的血讨还这笔血债!……”


左起: 徐向前、符竹庭、宋任穷、肖华



符竹庭墓


“同志们!磨好你们的刺刀,民兵们!埋好你们的地雷,全体同志一起动员起来,继续他们的事业前进!”
最后,他号召:“现在我们有三个任务:第一报仇!第二报仇!!第三报仇!!!”
符竹庭墓上镌刻着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的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上镌刻的“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 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题词,亦为肖华、罗荣桓、黎玉同志敬挽。
肖华政委站在四十年前建成的“抗日烈士纪念塔”拓片前,语调深沉地说:“抗日山几经整修,愈加壮丽,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广大军民寄托哀思、磨砺壮志的课堂。今后,更应充分发挥其告慰先烈、启迪后人的作用。”
当谈到符竹庭烈士墓上的碑刻时,徐增俭副县长说:“肖政委的名字‘文革’中被毁掉了。”
肖政委风趣地说:“人都打成反革命了,名字毁掉,何足为奇?!”
其实,“文革”中,为防止有人毁掉碑刻,抗日山烈士陵园管理人员便以水泥将之覆盖起来,避免了毁灭之灾。
“现在又原样恢复了。”徐增俭笑着,说出了保护烈士陵园碑刻的原委。
肖政委甚为高兴,连声说道:“好!好!真该谢谢你们!”
人民心中的丰碑
看到肖政委这样平易近人,爽朗朴实,我也无拘无束了。
“肖政委,想麻烦您一件事。”我望着他诚恳地说。
“什么事?尽管说!”肖政委仍是那样爽朗。
“县里正在选编《抗日山志》,想请您写点东西。”我来不及请示两位县委领导,又不愿放弃这难得的良机,便脱口而出。
肖政委满口答应:“可以嘛!不过,这次进京太忙,回去一定写。”
呼副书记、徐副县长一再邀请肖政委:“有机会回赣榆看看!”
肖政委深情地说:“我也很想念赣榆,确实想去看望一下,以后去南京开会,抽空一定去赣榆!”
从北京返赣榆后,我把肖华政委答应为《抗日山志》写序的喜讯告诉民政局卢家佩局长。在县委领导同志亲自过问下,没过几天,县委办公室就把《抗日山志》书稿,寄兰州军区肖华政委。
肖政委言必信,行必果。他亲自撰写的《抗日山志·序》寄来了,署名日期为:一九八三年五月五日。
肖政委以简洁的文字,深情的话语,唤起人们对先烈们的崇敬和怀念:“看着烈士们的遗像与碑碣上的铭文,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深深地缅怀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光荣殉国的抗日将士们。同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烈士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土地已是一片丽日高照繁花似锦的景象,他们的血终于得到了丰硕的收获。作为在那块土地上战斗过的老战士,作为他们之中一个幸存者,我应该记下自己对那些战友的崇敬和怀念。”
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抗日烈士陵园兴建及安葬烈士的简况后,奋笔写道:“巍巍的抗日山,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先烈浩气长存,英雄忠魂永驻!”
“回忆以往,缅怀先烈,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年月毕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革命先烈的那种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却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进行‘四化’建设依然需要它、仰仗它。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令人甚感痛心的是,肖华政委写完《抗日山志·序》两年后,于1985年8月15日在北京与世长辞。因而,回赣榆看看的计划没能实现。
赣榆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并将要证明:“我们的先烈没负我们的晚辈,我们的晚辈也一定不负我们的先烈。先烈的遗愿一定能够实现。”
经过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赣榆大地变了,抗日山变了。
如今,英雄们的塔碑、墓碣,在宽阔的广场、敦厚的门头、整齐的台阶、翠绿的松柏映衬下,抗日山烈士陵园更加充满坚定雄浑、激人奋进的勃勃生机。这座人民心中的丰碑,更加肃穆壮观了。
肖华同志及血染滨海大地的先烈们,应会含笑九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86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