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靖域保民 筑圩和安——清咸同年间地方闻人周曰森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阅读:166 评论:0

周曰森(?—1883)字盛林,青口镇人。
清道光(1821—1850)末,任青口镇董事,咸丰三年(1853),任青口团练局局长,咸丰九年(1859),主持青口厘金局,征收船舶进出口货物捐以补充军饷,咸丰十一年(1861),倡导并主持筑建和安圩,同治六年(1867),因团练守御有功,被举荐为候选县丞,赏戴蓝翎。
在清代道光至同治三朝期间,周曰森掌握地方兵、政、财权,又曾拜某漕运总督为义父,因此,权重一时,声名显赫,在青口镇乃至全赣榆县,是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
咸丰二年(1852),海州陈玉标举事,举大幅布匹为旗,称作幅军(幅党),纵横于郯、兰、邳、海间,咸丰四年(1854),陈玉标率幅军攻破大沙河、青口镇,咸丰九年(1859),幅军翟三秃部袭破青口镇,咸丰十年(1860),东捻军围攻赣榆城,盘踞青口数日,咸丰十一年(1861),东捻军两次袭掠青口镇。
当时,两江总督李鸿章受清廷严命,饬令各地组织团练,实行地方自保,同时下令各地筑圩挖池,抵御捻军和流匪侵扰。在此情势下,青口镇地方绅商集议筑圩。筑一座可防御外力的圩子,说起来事小,但做起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圩子筑大了,经费和材料无法筹集,圩子筑小了,又将使一些居户落在圩外,无法保安。而且,筑圩肯定要毁掉一些住宅,小户人家搬迁较为轻松可行,可是要占用大户人家的豪宅大院,却是一件棘手的难事,谁有胆魄和能力得罪这些富室大户呢?经绅商多次商议,公推既有权势又勇于任事的周曰森担纲此事,周曰森也愿意为之,此事便定了下来。
周曰森当即组织人力,规划了筑圩步骤,并亲自带人确定圩城面积,洒灰划界。灰线所示之处,房屋尽皆拆除,清基除障。当灰线洒到南侧大户赵家时,周曰森姑母为赵家老太夫人,问:如果圩子筑不成怎么办?周曰森回答说:若是筑不成圩子,把我周曰森的头割下来,挂在你赵家门口!青口有民谚:赵家房屋——一溜楼。当赵家楼房拆除时,留下了南面墙壁,当作了南城墙的外体。
筑城用的砖块石料,多取自拆房和坍塌寺庙古建筑的旧料,并规定:凡经过堆有砖石的地方,行人须带几块送到筑圩工地。青口有一位秀才,绰号叫佘老问,携砖带石怕失了身份,拒不执行上述规定。周曰森便命令团练局派出兵勇,把佘老问带去打了50火绳,以作惩戒。这一来,全青口市民纷纷往工地送料,筑圩进度大大加快。
当圩子筑到一半高的时候,东捻军又至。周曰森率领全城丁壮守城,与城外捻军对峙了一宿,捻军见有城墙阻碍,守城丁壮又多,就不战而退。经四个多月努力,和安圩告竣。圩长980丈,高8尺,置4门,设32座炮楼。同年10月,东捻军又至,周曰森登陴架炮守御,捻军又一次未攻即撤。
青口周姓是大族,由于生意场上的利益争夺,一门竟分成两个族阵——东周和西周。东周集团以周定与其子周维熙、周维亨等为首,开设义大船行;西周集团以周曰森为首,开设恒盛船行。青口镇的其他大姓如佘、许、龙、孙、程等,都分别隶属于这两个集团。当时,军火物资硫磺最吃香,虽有风险,但利润优厚,硫磺客商资源便成为东西周拼命争夺的焦点。
同治十一年(1872),驻防湖北省荆州的正红旗人依勒通阿迁任赣榆知县,自恃旗人皇族身份,做事蛮横强硬。当时,青口港的货物进出口数量很大,而货物税的征收,则由知县派人直接收取。依勒通阿打算提高厘金征收率以中饱私囊,便坐轿来到青口山西会馆,着人把周曰森作为商家代表请去商谈。因提高厘金直接影响到商家利益,而损益最大的还是周家。周曰森便坚拒不从,依勒见商量不成,便大声呵斥,周曰森则怒言相向。依勒通阿恼怒之下,抓起座椅就打,周曰森也用椅子反击。幸被从人拉开,两人虽未受伤,但怨恨已生,遂忿忿散去。
周曰森虽是青口富室之首,但敢于当场顶撞朝廷命官,且又持物相搏,没有势力依恃是不行的。那时,赣榆的地方团练分为五拨,均以旗帜颜色不同作为区别,故又称“五方团练”“五旗会”。这五旗是:沙河镇孙东的团练打白旗,称为白旗会;墩尚乔小磨的团练打红旗,称红旗会;兴庄王某的团练打青旗,称青旗会;石桥姜某的团练打黑旗,称黑旗会;而青口周曰森的团练则打黄旗,兵勇自扎黄头巾,称黄旗会,是五旗会中的首领。此事被知县参详,疑其有集众造反之意,遂革去其青口镇镇董之职,并呈文上达。同治六年(1867),两江总督曾国藩,饬令赣榆知县对其严加管束,如再滋事,便提省正法。由是,周曰森一度在地方事务上不再出头,以图保全。但他暗地里却八方运筹,并以金钱作手段,把自己的一些党羽安插为镇董,青口镇的事务仍在他的掌控之中。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调离江苏,周曰森又恢复了先前的角色,堂堂七品县令,根本不在他的眼中。
知县依勒通阿碰了钉子,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便在东西周关系上做手脚,利用矛盾,打击政敌。便使人告诉东周的周维熙,要他找借口控告周曰森:“县大老爷一定站在东周一边,要西周栽个跟头!”东周果然就拟了一个状子,呈送到县衙,依勒知县立即飞签火票,拘传周曰森到案。周曰森到县城城里后,择一旅馆住下,点了一桌上等酒菜,把三班衙役请到店里喝酒。这天,正是开庭的日子,他差人请周维熙到店里商议:“咱们自家爷们儿,有什么不了的,何必打官司呢?你如愿意,我给你一千吊钱,你先回去吧!”周维熙要求打存条,周曰森便照办,周维熙拿到存款条子,偷偷地溜出县城,跑回青口去了。
知县升堂后,原告没有到庭,依勒便下令关闭城门,派差役四下寻找,最终无果。便只好宣布延期审理,将周曰森看押在住处,随时听候庭讯。
周曰森绰号周大架子,对县衙差役却极尽谦卑,好吃好喝不说,还慷慨地赠送钱财,差役们虽然有看管的职责在身,但对周大老爷却毕恭毕敬。趁衙役喝得东倒西歪不省人事之机,周曰森便溜出住所,来到城隍庙后僻静的城墙上,用家人准备好的崇明布匹,追出城外,骑上备好的快马,径往北去,去投奔监察御史佘培轩。
佘培轩,字松南,青口镇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官户部员外郎,迁山东道监察御史,仍住京城。佘御史与周曰森为亲旧故交,佘周两家有世谊,早已风闻依勒通阿在赣榆任上贪鄙无度,听了周曰森的陈诉后,决心参奏,便安排周曰森在家中住下,寻机行事。
凑巧,江南道的监察御史籍贯山东,故里自然在佘培轩的管辖范围。一日,佘培轩邀请江南道监察御史来家叙谈,酒席间,引周曰森出来相见。周曰森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交谈中又见其言语不俗,心中顿生喜爱之情。当问及来京事由,周曰森便将自己如何受贪官威逼构陷的事由和盘托出。许是感同身受,这位江南监察御史也诉说了自己家乡父母官的许多恶行。两位高官相视会意,约定同时上折,奏请朝廷严饬吏治,革除贪酷。
一个月后,佘培轩要周曰森动身离家,及至回到青口,依勒通阿已丢官多时。这是同治十二年(1873)的事。
经过这场官司以后,东周与西周均萌动了和好的愿望,并选人从中排解调和。但从属于两大集团的一些中小商户,认为双方和好与他们不利,便从中百般挑唆,搬弄是非,制造矛盾。因此,东西周之间旧怨未解,新恨又结。
光绪元年至五年(1875—1879),满州镶红旗进士特秀做赣榆知县。上任伊始,便与青口镇的周曰森拉上了关系,俩人性格脾气很合得来,在地方上许多大事要事的处置上,俩人便互相依凭。
光绪元年(1875),大雨雹。二年春大旱,四月初方得雨泽,二麦薄收,五六月又旱,秋禾难种,继而暴雨为害,青口河泛滥,农田、村落一片汪洋,秋谷不登。百姓无食,流民百十成群外逃,有举家合户自尽者。为赈灾救民,地方士绅联合呈请拨款赈济,经核准,海州知事林达泉拨钱万贯,地方乡绅捐钱近两万串,又由周维墉出面联系常州道及上海善士,募集10余万两,交由金德鸿带到县里。周曰森等向知县特秀提出,要根治青口河水灾,须将所得银两全部以工代赈,避开青口旧港拦门沙,另开新港。而东周集团许恩普等则主张用部分赈款治旧河,部分赈款放赈济民。双方意见相持不下。特大老爷便在青口会文堂召集会议,采纳周曰森的提议,决定将全部赈款以工代赈,整治河道,委派自己的长随跟班高小阶为总办,周曰森、孙树恩为董事。
光绪三年(1877)春,兴工治河,结果挑海未能进行,河道治理工程也马虎了事,大批赈款进入特秀腰包,周曰森、孙树恩从中也得以分肥。省方验收大员莅赣,特秀又暗使了银两,验收草草通过,工程合格的一张呈文报送省里,事情便有了收场。
东周集团的人愤愤不平,许恩普等人便状告总办高小阶贪污赈灾银两,特秀则反控东周周维墉、周维熙、佘右斌、许恩普、龙方升诸人阻挠以工代赈、整治河道,省方指令州里审理。于是,东周集团以许恩普代表出庭,西周集团由周曰森出庭。两人同雇一辆六合车上路,同吃同住同说笑,上堂时各诉各的情由,下堂后又共同商榷和修改分辨答词,视官司如同儿戏。官司打了一两年,双方皆无胜负。光绪五年(1879),特秀任满离职,卸任后途经青口河南,东周集团周维亨、程振甲等点燃了早在路边置放的纸驴纸轿等葬丧物品,并以污言相向,特秀着实被大大羞辱了一番。
特秀遭此大辱,心中愤恨不已。便依旗人的特殊身份,打通关节,重金贿赂,终于时隔两年,再次复任赣榆知县。重新履任以后,特秀就以关心青口商家粮食出口之名,设计在龙万春行号,一举锁拿了东周核心人物周维亨等几人,又命高小阶带六七衙役,骑马急奔城南二沟,在家中锁拿了许恩普。在往县城押解的路上,头戴瓜壳帽、身穿蓝大褂、外套黄坎肩的周维亨,突然想起口袋里还藏有一份讨伐特秀的传单,如若到县城被搜出来就大事不妙。虽然颈项套有铁索,两手并未被缚,情急中便伸手掏出,趁人不注意,揉皱了抛在路边草中。不巧,他的这番举动,全被走在最后的一个衙役看到,近前捡起送给特秀,特秀展开一看,知是坏自己事的传单,中有“刮地皮出人头地,吃人肉不嫌血腥”“红绫被晏然高卧,绿头签概不施行”等语,心中又恨又喜,他觉得锁拿和惩办这班和自己对着干的刁民证据更加有力了。很快,“结党营私,对抗长官,造谣生讼,煸惑人心”的罪名被牢牢套在东周诸人头上。按照省方批文,一干人犯遂被押解江宁大牢,因案涉旧案,周曰森随即也被解送江宁,整个案件仍以周曰森、许恩普为两造代表,二人故伎重演,官司久拖不决。
光绪九年,在赣榆丢官的依勒通阿又钻营谋得了江南的官,但只是没有实职的散官,他便殷勤拜访南京制台、苏州抚台,被委任了审理赣榆一案的问官。那时犯人过堂跪在堂下,不准抬头看官,否则就有冒渎长官的罪名。某日过堂讯问,周曰森多次受到问官训斥,甚感困惑。下堂后,许恩普对他说:“盛林兄,这官司你输了。”“你怎么知道?”周曰森仍然不解。“问官是谁,你知道吧?你的仇人到了。”
回到监室以后,周曰森叫随从樊增声到衙门里打听,回来说问官果然是依勒通阿。周曰森这才觉得无望了,夜间解下了衣服上的金纽扣吞下自杀。许恩普在牢中又关了一两年,后经在光绪八年江南乡试高中亚元的儿子许鼎霖多方斡旋营救,才得以保释。
周曰森殁后归葬青口,友人袁小侯挽曰:

功过付乡评,问海上屹屹崇墉,伊谁基始?
死生急党局,看河边滔滔游水,淘尽英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866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