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东捻衰微 鲁王落马——清咸丰年间东捻军首领鲁王任化邦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阅读:343 评论:0

清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的一天清晨,大雾笼罩着赣榆大地,玉带河上的紫阳桥雾气更浓,扎营赣榆城里的捻军首领鲁王任化邦乘势迎战淮军,于城西紫阳桥展开殊死决战,这就是任化邦指挥的捻军与清兵淮军所进行有名的紫阳桥大战。

紫阳桥,位于今江苏省赣榆区赣马镇驻地旧县城以西约500米,它是玉带河上两座大石桥之一(另一座在县城西北,名叫“仁济桥”,俗称“龙头桥”。)紫阳桥史载建于明初,距今约600余年,因桥西北角有座白墙青瓦的“玄帝庙”,每当夕阳西下,登西城楼向西眺望,“玄帝庙”“紫阳桥”映入碧波粼粼的玉带河里,颇具诗情画意,故名“紫阳观”。因此,被列为赣榆八景之一。清人曾鼎曾作诗曰:“咫尺城西地,溪头号紫阳。石桥横远水,仙观依尘罔。绿野农田沃,红尘客路长。花封入载酒,此去得农桑。”可是有谁会想到,在“红尘客路长”的征程中会在赣榆大地上,发生血腥的紫阳桥大战?这就是东捻军的壮歌,也是历史上东捻军的悲剧。真是可歌可泣。

所谓捻军,原叫捻党,也称捻子。捻党起于清朝初年,是淮河两岸的穷苦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压迫的武装集团。他们组织起义之后,就叫捻军。“捻”是安徽省皖北方言,当地人民俗叫一支、一股或一部分及一伙儿为“一捻子”。凡参加这种组织和团伙的,叫做“入捻”“在捻”“随捻”,等等。

长期以来,“捻”处于分散隐蔽状态,平时“各归各家”,“一遇事起”,才“呼之既至”,“招之即来”。而加入捻的成员是穷苦农民、船夫、矿工、手工业者、饥民、失业者,以及裁减下来的兵勇等。起初主要从事抗粮、抗差,杀富济贫,吃大户等斗争,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目标。既不统一,又无斗争方向。因而,各部“自号为捻,不相统一”,无统一旗帜,各部捻军首领通称为“捻头”,或“趟生”。所谓“趟”,是一趟、两趟,即一次、两次的意思,组织出发活动一次叫一趟,两次叫两趟,其每次主持者就叫“趟主”。各捻都独自活动,“居则为民,出则为捻”,是一种自发的半兵半民的穷苦百姓的武装团体。

“捻”的活动地域,遍及安徽、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等省,皖北,尤其亳州、蒙城一带是他们的重要生发地,也是他们开展斗争的根据地。1852年,安徽、河南等地农民,在太平军的影响之下,纷纷聚集在各捻周围进行武装斗争,反抗清朝的统治和压迫。其中有名的“捻头”是安徽的张乐行、龚得树,蒙城的任化邦,河南永城的苏天福,夏邑的王贯三等。1852年初,张乐行、龚得树等著名捻头于安徽雉河集聚众万人,树起捻军大旗公开起义反对清王朝。捻军这一公开起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惊恐和仇视。1853年3月清朝命周王爵以兵部侍郎在安徽宿州设立行营,作为向捻军进攻的据点,并采取“招抚”捻头,分化捻军队伍,和武装镇压的两手策略,向捻军发起一次次的进攻。虽捻军遭受到一些挫折,但受到农民拥护的起义烈火却越烧越旺。1853年5月,太平军举行北伐时,皖北、河南各地捻军纷纷响应,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军的北伐,也大大推动了捻军队伍的发展。1855年8月各路捻军大会师于安徽蒙城雉河集,公推张乐行为首领,从此,捻军为有利于打击清朝统治阶级,由分散的捻军作战,到联合作战,配合各地捻军打击清军。1860年(咸丰十年九月)捻军在张乐行、刘天祥率领下转战鲁南苏北,有力地配合苏北“幅军”打击清军和地主势力。“幅军”,因用大布为旗帜,故称为“幅”,即“幅军”。这支起义“幅军”多次攻打江苏赣榆大沙河和赣榆青口地方团练。青口豪绅周曰森尊从两江总督“筑圩自保”的谕令,带头在青口筑圩,以抵抗捻军。

1865年(清同治四年),清廷统帅僧格林沁军在山东曹州(今菏泽)被捻军用计以伏兵歼灭。

接替“剿匪”大任的李鸿章,接受僧格林沁的教训和曾国藩“战”与“守”配合不灵的战术,采用步步为营办法,大举向捻军进攻。捻军面对李鸿章的河防计划,为适应形势,便于作战,扩大队伍,把捻军分为“西捻军”和“东捻军”。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范汝增等率领,越过黄河故道,一昼夜行军二百多里,直入鲁西南,以谋求抢渡运河,在较为富庶与群众反抗力量活跃的运河以东地区,筹集军粮,扩大部队。但终因清兵于运河东岸构筑长墙之事,步步设防,东渡未能成功,便转而快速去河南,拟入陕西与西捻军会师,可又为强敌所阻,只好折向皖北进入湖北驰骋,后又北上河南,此时面临困难重重,久战不得整顿,内部矛盾复杂。西征怕粮草不足,东去怕靠海无退路。再三考虑到觅粮草问题,故决定东上,于是从海庙口以北十几里外海滩地方,猛冲突破清兵防线,击溃守敌,渡过山东潍河,进驻山东潍县、昌乐,使李鸿章“扼守胶莱之策”竟成画饼。此后,东捻军打算再西渡运河重新回入豫、陕,好与西捻军会合,集中军力以利抗击清军,终因李鸿章设防甚严,固守防抗,加上当时大雨连绵,河水盛涨,东捻军多次抢渡运河受阻,南去苏北抢渡六塘河,也遇阻未成,北去谋渡黄河,也未能达目的,致使东捻军越来越被动,作战区域越来越小。作战空间缩小,无法发挥马队和流动战术的长处,加上义军队伍不停地应付战斗,缺乏整顿,混进来的叛徒从中捣鬼,祸害尤大。

公元1867年(同治六年)旧历十一月十二日,驻扎潍县松树山的东捻军,遭受到刘铭传所部袭击,于是转移到苏鲁交界的江苏赣榆休整。不幸十九日清晨赣榆大雾蒙蒙,而清军刘铭传又率部追至赣榆,东捻军趁清兵长途奔袭疲乏,又趁大雾天气,奋起予以狙击,于是鲁王任化邦率部迎战于紫阳桥上,他驰马麾众横冲敌阵,勇猛杀敌难解难分,忽然间,大雾里泛起黄尘,昏不见人,原来是部分淮军抄后路袭来,包围了捻军,而暗中叛变投敌的潘三(潘贵升),当烟雾四起时,勾引清兵打着捻军旗帜混入阵内,乘鲁王任化邦不备之时,扣发小火枪,杀害了任化邦,并狂叫:“任柱(任化邦)中枪毙矣!”以此来动摇军心,东捻军因而大败。这就是有名的东捻军在赣榆进行的紫阳桥大战。这是东捻军与清军最后一次决战。

任化邦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太平天国封为鲁王,是捻军的一位优秀将领,以“骁勇善战”而著名,时称“论枪论刀数鲁王”。他所部捻军战斗力强,常常挫败凶敌,湘淮悍将“皆畏其锋”。一提起任化邦,连敌人都咋舌,以为“人中怪杰”。李鸿章也说:“任柱称雄十年,拥兵万匹,东三省及蒙古马兵俱为战尽,实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865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