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担架英雄 女界楷模——支前模范董力生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阅读:159 评论:0

抗战女英雄董力生(赣榆城头人)

在抗日山“抗日烈士纪念馆”展板的显眼位置上,悬挂着一张放大了的珍贵历史照片。照片正中,书写着“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13个遒劲苍雄的大字,落款为“朱德、康克清”,日期“1950年9月27日”。获得朱总司令及夫人康克清亲笔题赠的这位“董力生”,就是赣榆城头镇董青墩村人,中国劳动妇女的杰出代表,英雄董大姐——董力生。

1990年4月中旬一个星期天,我在赣榆县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工作,受来京采风的县文化部门一行的邀请,同去参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在馆内“解放战争”部分看到陈列的一辆独轮小车和一副担架,文化局的同志兴奋地告诉我:这就是俺县董大姐当年支前用的。“董大姐是谁?”我好奇地问他们,他们告诉我:董大姐名叫董力生,俺县城头人,乡亲们习惯称呼她为“董大姐”,是全国著名的英模。我忽然想起陈毅元帅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面对实物更觉意味深长,内心十分敬佩董大姐,更想见见这位巾帼英雄。后来一打听,获悉董力生同志已于1990年1月3日病逝,深感遗憾。现根据县里一些资料及一些老同志的介绍,整理成文,以深切怀念这位我心中十分敬佩的巾帼英雄——董力生。

董力生(1922—1990),出生于赣榆县城头镇董青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生下来就无名,按当地习惯通叫“毛丫”,12岁随哥嫂到青岛市一家纺织厂当童工,干了近3年,因七七事变后纱厂歇业而逼迫回乡。为了生活,她挑盐推盐维持家中生计。1941年,共产党来了,八路军来了,很快,她的家乡获得解放,她家分到了田地,种上了自己的庄稼。在那“男耕女织”的传统年代,只有男人种地,哪有女人下田干活?因此,一些思想守旧的人笑话她是“假小子”。可她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是共产党的号召,就积极响应。党组织学文化,她出任识字班长,带领识字班学文化。后来(先后)任村妇女救国会长、农民救国会长、民兵连防队长等职,越干越有使不完的劲。就拿组织妇女和识字班做军鞋来说,她都能按时超额完成任务。县妇救会主任王新宇见她思想好,求进步,劳动积极,是妇女的好榜样,就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董力生,勉励她自力更生,好好劳动。她从此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但乡亲们仍按当地习俗亲热地称呼她为“董大姐”。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董大姐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于1942年组织青年妇女开垦10余亩荒地,当年收2000多斤粮食,又组织15户农民成立互助组,每户出1头驴,由五六个劳力赶去运盐,其余劳力在家种田,既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大众日报》报道了她的事迹,轰动了整个滨海区。1943年冬,她“双喜”临门:一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是被评为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滨海区劳模大会,肖华、陈士榘、谢辉等首长不仅亲切会见了她,还表扬了她,会上还奖励她一头毛驴。

董力生成为滨海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大会号召全区军民向劳模学习,开荒种地,扩大生产。1944年5月,赣榆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庆祝国际劳动节,董力生在会上摆擂台,要和全县劳动能手比武,各地生产能手纷纷登场应战,从而掀起了全县根据地生产竞赛热潮。同时,她多次带领民兵上前线配合主力作战,刨碉堡、拆城墙、抬担架、抢救伤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7年春天,蒋介石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我山东军民在陈毅司令员率领指挥下,奋勇反击。竹庭(赣榆)县组织担架队支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董力生在区上第一个报名参加,区长见她是个女的,不予批准。董力生想:“革命一天不胜利,就没有咱老百姓的好日子过。解放军在前线流血牺牲,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我是个共产党员,非去支前不可。”主意拿定,便悄悄地跟上担架队出发了。领导动员她回去,她不听,赶她走,她不走,她还说:古有花木兰从军,今天也让俺支前。在她软磨硬缠下,领导只好把她留下来参加了担架队。当时,不但全县9120名担架队员中只有她一个大闺女,就是全滨海区乃至山东全省也只有她一个女担架队员。有的人笑话她说:“大闺女抬担架可真稀罕,这又不是扭秧歌,耽误了任务可怎么办?”董自力当时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男同志那样,保证完成任务。敦厚的身躯,黑红的面孔,家织的粗布衣裤,脚穿草鞋,腰别小烟袋,她哪里像个大闺女,而是个活脱脱的一条汉子。担架队出发刚走十多里路,就遇上敌机盘旋轰炸,弹片搅着尘土满天飞,没见过这阵势的队员慌了。董力生见状,便高声喊道:“大家都快趴下,要沉着,不要暴露目标。”队伍躲过了敌机的轰炸扫射,到了目的地进行整编,做抢救伤员准备工作。

大家见董力生勇敢沉着,不辞辛苦,便选她当了班长。她代表全班同志向全团提出挑战:一、保证不开小差。二、坚决完成任务。三、照顾伤员要周到。四、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董力生不仅勇敢,而且善于动脑筋。担架是白色的,白天容易被敌机发现目标,她便利用晚上宿营时,用草木灰把担架染成灰色,这办法在全团得到推广。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打响后,董力生带着她的担架班上了前线。沂蒙山峰又高又陡,沂河水水深浪急,正好又是连阴天,山路崎岖泥泞,行走十分困难。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弹片四处乱飞,山头硝烟弥漫。这一切董力生全然不顾,一心想着赶紧把伤员抬下阵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她们把担架藏在麦地里,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进攻的山道上、山坡、石凹、各种掩体中把伤员背出来,放在担架上,再往后方医院送。天下着蒙蒙细雨,董力生她们把蓑衣和斗篷都盖到伤员身上,自己挨着雨淋赶路,鞋底磨透了,赤着脚赶路,山路不好走,她和队员们尽量保持担架平稳,减少伤员痛苦。有一次,她抬着一个右腿被打断、昏迷不醒的解放军连长拼命地赶路。有时遇到下陡坡倾斜得快要竖起来,走在后面的董力生为了使伤员少受痛苦,能平稳地躺着,就咬着牙,跪着向前挪动。伤员醒来后,见她是个女的,吃这么大苦抬他,眼泪夺眶而出,非要从担架上下来走。董力生对他说:“你身负重伤,怎么能爬得动呢?即使你能爬,我也决不让你爬着走!你们在前线打仗流血,我们吃点苦值得。”有一回,夜里抬着伤员爬山,董力生扭伤了脚脖子,肿得像个小水罐,加上满脚的水泡,走起路来火辣辣得疼,她硬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响,坚持战斗。她有战士的勇敢,少女的细心,慈母般的关怀,在生活上对伤员照顾无微不至,拿出自己积攒的钱买白糖给伤员喂糖水……

战役结束后,华东支前司令部授予竹庭(赣榆)县担架总队“钢的担架队”光荣称号,董力生立特等功,荣获“担架英雄”光荣称号。当年滨海支前司令部姚科长对董力生的评价是:“董大姐随军抬担架,不仅能和男同志一样完成任务,而且还拿钱买糖给伤员吃,董大组的品德是高尚的,被评为担架英雄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要向她学习。”

1948年10月12日,竹庭(赣榆)县按照上级指示,组织万人小车纵队,奔赴淮海战场,支援淮海战役。董力生推着独轮小车,又加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行列。她推着独轮木车送给养,运弹药,从未落在男队员的后边。敌机扫射轰炸,她毫不畏惧,冰天雪地,顶着寒风,也从不叫苦。在她的影响下,小车队员们都不甘落后,你追我赶,车轮滚滚,日夜不停,把军需物资及时送到前线。这次支前,历时99天,往返数千里,共运送粮食24万斤,弹药无数。淮海战役胜利后,县万人小车纵队40%以上的民工立功受奖,86名民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力生被评为支前模范,受到华东支前司令部的嘉奖。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董力生应邀登上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观礼仪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切地接见了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力生先后任村长、区生产助理,1950年调山东省广北农场学开拖拉机,成为华东地区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她开着拖拉机,奔驰在田野里,有用不完的劲。1950年9月,董力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9月27日朱德总司令偕夫人康克清专门接见了董力生,并赠送给她黑色金星钢笔一支和学习纪念册一本。朱德总司令夫妇还在纪念册上题字:“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此手迹现存档案馆,并影印在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赣榆县志》中)作为纪念。1952年,董力生作为中国农民赴苏参观团成员,在莫斯科受到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三军大元帅斯大林的亲切接见。1953年,董力生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亲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受到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主席的亲切接见。

纵观董力生大姐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又传奇。她的光辉一生,不仅是赣榆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农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妇女的骄傲,董力生无愧于巾帼英雄光荣称号!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86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