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董仲舒》人物事迹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阅读:122 评论:0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目不窥园。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林皆师尊之。

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见重,拜江都相,佐易王刘非。易王骄横好勇,仲舒悉心扶持,匡以礼义,进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者,人所宜也,与“义”同义。义乃行为规范,利为宝货财物;义可养其心,利徒养其身。故“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君子守义以明道,小人重利而贪功。此所谓“义利之辩”,乃儒家修身之本,亦君子与小人之分际也。易王受教称善,从此稍自谦抑,竟无事,以寿终。仲舒后因言灾异事下狱,当死,不久赦免。再出为胶西相,自恐久而获罪,便告病家居,“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每有大事,常遣使就其家咨询。

仲舒平生论学,推尊儒术,贬黜百家,倡言天人感应,阐释大一统思想,开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学为正宗之局。《汉书·董仲舒传赞》曰:“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儒学能尊显百代,仲舒贡献尤多。以后历代儒师,皆莫能出其右。西汉此时,儒学已呈南渐之势,而江、淮儒学兴,仲舒有力焉。著有《春秋繁露》80篇,《举贤良对策》3篇及《士不遇赋》、《山川颂》等,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举贤良对策》有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乃中国思想史之重要文献,其文纲目清晰,首尾一贯,尤为后世朱熹等人所推重。

仲舒为江都相时,有住宅一区,宅内有水井,曰董井。后作军营。明洪武间,改为两淮盐运司公署。宣德间,运使何士英建正谊祠,祀董子。正统间,迁祠于厅事之后。弘治间,毕亨于运司西(今北柳巷内)建正谊书院,后又崇其制,子弟之俊秀者,择明经士为之师。正德间,运使毕玺徙正谊祠于书院内。每岁春秋之分,由运司官致祭,府县并儒学师生俱陪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帝御赐“正谊明道”匾额,正谊祠遂改为董子祠。郡人名近祠之街为贤良街,沿街诸巷,街北有正谊巷,街南有大儒坊,皆为纪念董子之重要标志。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860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