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宁津生》个人资料与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6 评论:0

宁津生

院士名片

宁津生 男,大地测量学家。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及其第二版《测绘学科》主编,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等。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分科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我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主持或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卫星测高学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清江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10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院士寄语

我走过的道路,是一条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道路。

大地之星

刘书平

求知之路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不管是测绘还是测量,总认为是建房修路抑或其他建筑工程方面的丈量,当然,如果提到地球重力场之说,那更让人觉得茫然。很多人会这样说:地球这个庞然大物,谁去测量?怎样测量?又怎能知道它的重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那就如听天书。

宁津生院士就是研究这门尖端技术的科学家。他60年如一日,一直匍匐在大地上,用尽心血和智慧,细细诠释着这个神秘的星球,为人类的进步书写着灿烂和辉煌。

宁津生出生在安徽桐城,家乡是一个出才子的地方,丰厚的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宁津生家庭虽然不是富家豪门,但父母视野开阔,颇有远见,将不足6岁的他送进了私塾。宁津生小小年纪,就非常自觉,每天自己准时扛着一个木凳进学校,安静地念书背书写字。

◆初中求学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年抗战的动乱年代,3年解放战争的不平静时光,使青少年时期的宁津生饱尝了动荡岁月的艰难与辛酸,也使他倍加珍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好时光。那时刚满6岁的宁津生就和大人们一样,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躲避日本人燃烧的战火,他随父母一起背井离乡,辗转数地,先到湖北江陵县、四川丰都县,再到重庆合川县。从常理上说,故土难离,人在异乡,谁能缺少故园情?所以,年少的宁津生几乎夜夜梦见回故乡。终于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宁津生才随同父母回到安徽桐城的老家。父亲担心他误了前程,回来后让他继续读书。在高中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让他深深地爱上化学,而且各门学习成绩也很优秀。1951年他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系。但由于哈尔滨离他家芜湖太远,当时交通极不方便,加上哈尔滨气候寒冷,父母没有让他远赴北国求学。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他并未茫然失措或苦闷彷徨。正如他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样,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也一定能取得成功。因此,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他一直没有丢下手中的书本。

机遇往往总会赐给有准备的人。在一个风清气爽的夏日,上海《解放日报》上的一则文字,立刻深深吸引了宁津生,这是一条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当年补招学生的消息。放下报纸,一种美好的理想开始放飞,他当即便作出决定,去上海投考!这次投考者共有70多人,最后有60多名投考者名落孙山,宁津生却荣登榜名。

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是一个春光融融、马蹄踏踏的黄金时代。抗美援朝如火如荼,宁津生和全国众多青年人一样,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使命感在念书。

在大学的第一年,宁津生即以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备受老师器重。1952年,他被选送至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正当他对留学苏联满怀憧憬的时候,却被告知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没有通过“政审”,不能留苏学习。他又回到同济大学测量系继续本科学习。留苏受阻给了宁津生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奋努力地工作,先后担任系团总支书记、校学生会宣传部长。

这些求知的过程,已成为久远的事了。但是,在1995年宁津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很多人在回望他的足迹后这样评价说:正是因为宁院士当年选择了去上海投考,才使得中国测绘学界有了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一位卓有成就的测绘科学家。

探索之机

宁津生有一句格言:做一件事,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做得最好;没有热情和责任感,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宁津生大学毕业那一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由于建校之初需要大批专业教师,宁津生和他的同班同学一起来到了“武测”这片当时还是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土地,正式落居到古老的江城,开始了他漫长的人生航程。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得地球重力场的研究成为测绘界的热门课题。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将地球形状与重力场课题作为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重点研究对象,专门从苏联请来了一批测绘专家。其中一位名叫布洛瓦尔的教授,研究地球重力场方面在国际测绘界有很大影响。

由于当时苏联在地球重力场研究方面有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布洛瓦尔来校讲课需要专业翻译,正巧宁津生学习过俄语,又钻研过测绘专业,学校领导决定让他担任布洛瓦尔的专业翻译。

正当宁津生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大地重力学的时候,中苏两国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了条约,在华工作的所有专家全部奉召回国。布洛瓦尔自然也在奉召之列,宁津生清楚地看得出来,这位对中国怀有友好情感的苏联专家对突然离华回国,脸庞上写满了“不情愿”。临别时,布洛瓦尔将部分书籍和一些研究方面的重要资料,都留给了宁津生。

◆为国际著名大地测量专家莫里茨做翻译

布洛瓦尔回国之后,学校领导对宁津生说:“你当过布洛瓦尔的专业翻译,对地球重力场的新理论、新方法有较深的理解,今后学校地球重力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就由你来承担吧。”面对这样一种使命、一副重担、一份责任,宁津生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因为他很热爱地球重力场教学和研究,所以工作起来也非常热心。

几十年如一日,宁津生由黑发变白发,为测绘事业尽其所能,不计付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没有丢下自己的专业。在他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总免不了有家庭琐事缠绕着他,每当孩子“吵夜”时,他常常整夜抱着孩子走来走去。不管是劳累,还是家庭出身问题受到冲击的逆境中,他一直坚持钻研专业和外语,从不冷落自己追求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后期,宁津生参与了当时国家测绘总局建立“57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建设,开始了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主要研究基于莫洛金斯基的理论建立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参与了为满足我国国家天文大地网中归算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需要而建立的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布测和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此外,他和管泽霖教授的研究成果和论文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大地测量专业开展大地重力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地球重力场研究的统计理论引入我国之后,宁津生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不仅为确定我国大地水准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而且及时将这一现代研究地球重力场的理论和方法引进到测绘学科专业的教学中,丰富了物理大地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该成果更为确定我国大地原点及椭球定位所需要的垂线偏差和大地水准面差距等数据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辉煌之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拨乱反正,党和政府给予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和地位。“文革”中被解散的武汉测绘学院已于1974年恢复了,宁津生又回到武汉测绘学院。除了本职教学工作以外,系领导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干得十分起劲卖力。一段时间后,同事们都觉得他工作热情很高,表现积极,又乐于为大家服务,便推举他担任系工会副主席。两年后,他又被推荐担任学校工会副主席。

1983年,党组织正式接纳他为中共预备党员,他更觉得应该多为党做事。行政工作他干,教学和研究他也照常干,虽然天天忙碌,但他心甘情愿,从不叫苦叫累,总是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的心态。

1984年,国家测绘局和湖北省委组织部到学校为更换领导班子进行民意调查,在投票和座谈过程中,很多人举荐他。学校内马上就传开了,有人对他说:“老宁,很多人推荐你当校长,这次肯定要进学校领导班子。”宁津生淡然地一笑说:“别瞎说了,我这个搞教学科研的人,连教研室主任都没当过,哪有能力当校长?”

话虽这么说,心下倒在自问,如果真让我当校长,我能当得好么?学校有很多能人,我能做得比他们好吗?很快,国家测绘局派人来学校找他谈话,果真考察他当校长的事。当时,由于他入党时间不长,预备党员尚未转正,按照规定,不能进学校党委班子。为了过渡一段时间,组织任命他当了副校长。直到1988年元月,才正式担任武汉测绘学院校长。

宁津生在校长职位上一干就是10载,直至1997年2月才卸任。如果将他任校长的这10年比作一首歌,那么这首歌的旋律是优美动人、催人奋进的;如果把这10年比作一首诗,那么这首诗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当校长尽管有很多行政工作缠身,然而,宁津生从来没有耽误给学生上课。他认为,自己不管是当副校长还是校长,教师的位置不能变,那就是首先是个教师,然后才是校长,假若做不到这一点,就等于失职。所以,不管再忙,宁津生都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坚持有针对性地备课写讲稿,让学生们在他的讲授中实实在在获益。

宁津生在任期间,武汉测绘学院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有了一支优秀且整齐的教师队伍,学校的面貌彻底改变了,其位次在全国大学排名中大大前移。1996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211工程”达标。宁津生这位昔日风度儒雅、神采奕奕的学者,虽然青丝变银发,但他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继续热情,继续豪迈。

宁津生院士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动态,致力地球重力场研究。近年来,他主持完成或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卫星测高、卫星重力梯度以及卫星跟踪卫星等卫星重力学的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获得若干有价值的成果。其中“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项科研成果及其相应的著作、教材等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材、图书奖”一、二等奖。发表论文200余篇。

宁津生自1956年到武汉测绘学院任教后,一直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布设天文重力水准网、推求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化局部大地水准面、研究卫星重力学和固体潮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树,完善了布洛瓦尔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研究国际上新出现的一种地球重力场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差距”,并及时将这一方法引进物理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中,丰富了物理大地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

1984年,宁津生担任武汉测绘学院副校长后的第二年,就被中国测绘学会选为其所属的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同时,宁津生又接替国家测绘局测绘教材委员会主任,后改为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又改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他继续担任主任。“两委”主任落在他的肩上,一干就是30年,成为名副其实的“超龄主任”。在“两委会”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发展对测绘人才的需求,我国开设测绘专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30余所发展到2011年的121所。

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来函通知宁津生,经国务院批准,他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常理上说,面对这种佳讯,宁津生应该激动,然而,他却十分冷静,当大家来祝贺时,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大家都知道他是期盼更多的年轻人出大的研究成果,也能获得这个殊荣。

办学育人是宁津生钟爱的事业,宁津生把教书、教学视为第一任务。除了教学之外,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时,他依然会像当年登讲台时一样“紧张”。对于给本科新生上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他还是丝毫不敢懈怠。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最通俗的语言,将测绘学这门艰深的学问让刚入校门的新生心领神会,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中国大地测量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之一,上这门课对他来说应该是驾轻就熟,况且这门课他已上了10多年,且只讲其中的一个章节,但每次开学前他都要重新备课,重新编写讲稿,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还会温习一遍。一门《地球重力场》的专业课,他讲了30多年,可每次上课前,他仍要重写讲稿,重新备课。

宁津生从教50多年来,他严谨治学的态度,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谦逊的品格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其简朴的生活和敬业精神更让学生折服。他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更在思想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们,他所指导和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大都已成为我国测绘领域中的骨干力量,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2011年12月,宁津生的弟子李建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十分激动,他亲眼目睹了李建成的成长,看到他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其工程应用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点点滴滴,看到弟子今天的荣誉,他比当年自己获得院士时更多了几分快乐。

数十年间,宁津生把培养后生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今天,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仍在为地球测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培养了一大批勇立潮头的科技人才,他和祖国的进步一起腾飞,一同辉煌。

◆“大地之星”是学生们送的一个称号

一年前,在他满80大寿那天,他的学生们为他精心制作了一幅匾额,上书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地之星”。“大地之星”这4个字对于宁津生院士来说,是非常贴切的,他是一颗星,是一颗为人类带来福音的星辰。因为他毕生都在诠释着这个神秘的星球,为中国的科技事业作贡献,所以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72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