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毛家,诞生了一个婴儿。毛家的男主人是个贫苦农民,年轻时因家里欠债太多,被迫外出当兵。后来回到家乡,凭着勤劳节俭,渐渐地使家境富裕起来。
小婴儿的诞生,使农家有了欢声笑语。这位体格强壮、性格倔强的农民,举着自己的孩子,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毛泽东。少年毛泽东,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却从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而是继承了中国农民勤劳、诚实、朴素的优良品质。
在他的少年时代,中华民族正遭受着深重的灾难。少年毛泽东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他开始大量阅读书籍,期望能在书籍里面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本来,毛泽东的父亲想送他去县城米店当学徒,希望学成归来后能继承家业。但毛泽东从表兄那里得知,县城有一所新式学堂,在那里可受到新式教育,便执意要去学习。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进入了广阔的世界。
在求学过程中,19岁的毛泽东也和许多年轻人一样,走了一些弯路。那时候,报纸上刊登着各类学校的招生广告,每个学校一块钱的报名费。他一连报了五六个学校。后来毛泽东选择了去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读书,但这个时髦的学校用英文教学。由于英文水平不够,只学了一个月,他就退学了。
第一次退学的决定显然有点冲动,离开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后,毛泽东继续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中寻找适合于他的学校。后来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立高等第一中学校。
省立高等第一中学校规模很大,在当时是一所办得较好的学校。毛泽东本来希望在里面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他发现学校的规矩非常多,课程对他来说也显得比较肤浅,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于是,第二次上学只维持了6个月,毛泽东又退学了。
这次退学后,毛泽东决定自修。他在长沙租了个房子住下,每天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图书馆位于长沙东南角的定王台下,林木幽深,环境幽雅,馆内收藏着各种中外书籍和报纸杂志。
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便有一个身材高大、穿着朴素的年轻人文质彬彬地走进馆里,不声不响地到书架上取了书,就静静地伏在阅览桌前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直到关门的时间到了,才站起身来依依不舍地离去,天天如此,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毛泽东在图书馆自学十分刻苦,一坐就是一整天,只有中午肚子饿了才到街上买点吃的,这也算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
自修的时间维持了半年,毛泽东的父亲觉得他在长沙既不工作,也不读书,每天只顾着看些闲书,实在不务正业。他非常生气,便停止寄钱给毛泽东,断了生活来源的毛泽东,思来想去,看到师范学校不收学费,于是就去报了名。
1913年春天,抱着教书育人的思想,毛泽东跨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大门。这个学校后来和第一师范合并,毛泽东编入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学习。
一师的环境优美,坐落于湘江河畔,隔江便是岳麓山。在白云晴空的映衬下,幽深的树林中,高耸的楼阁清晰可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讲学的岳麓书院就坐落在那里。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毛泽东十分高兴。
当时学校有不少学生喜欢谈论家庭琐事,或者谈恋爱,或者想怎么升官发财。毛泽东从不参与,他甚至和要好的同学来了个“三不谈”的约定: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只谈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宇宙与人生。
毛泽东说到做到,从不浪费时间。他每天凌晨起床,洗过冷水澡,做过体操,就去教室读书;上课时静心听讲,课后去图书馆自习;晚上熄灯后,他常在走廊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就是这样勤奋地学习,使得他的成绩不断提高。
但就是在一师学习的日子里,毛泽东还动过退学的念头。那是1915年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日本趁火打劫,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此同时,中国却沉默着,人民照常生活,学校照样上课。
某天,一师第八班的课堂上,一堂“静物写生”课正在静静地进行着。老师在桌子上放了茶壶和茶杯,让学生们照样画下来。
毛泽东皱起了眉头,他觉得要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应从社会学入手,而美术课一向是浪费时间的课程。所以每次上美术课,他都随便画了交上去,然后离开教室看自己喜欢的书去。
上节课他随便画了个鸡蛋,结果得了个不及格。但毛泽东显然不在乎这个。这天他又如法炮制,在教师发下来的白纸上画了一条横线,又在横线上画了一个半圆,然后,用毛笔在旁边写上李白的诗句“半壁见海日”,意思就是“太阳将要从海上升起”。
很快地,他把画交给老师,拿着书去了自习室,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有人走进自习室,看到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在看书,便拍了拍他的肩膀:“正在上课,你怎么一个人到这里看起书来?让我瞧瞧看的是什么书,好吗?”
毛泽东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一向敬仰的杨昌济老师,忙站起身来,轻声答道:“正在上图画课,我是交卷以后到这里来的。”杨昌济一听上的是图画课,心里便明白了缘由。他没有马上批评毛泽东,而是从毛泽东手中接过书和笔记本。
杨昌济翻着书和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画着线,旁边还写着注解,心里很欣赏毛泽东的认真。但逃课也是事实,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可取的行为。
杨昌济说道:“润之,我知道你的文科学得很好,但是你也不能太偏科了。美术课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对一个教师而言,这也很重要。”
毛泽东闻言,抬起头来,铿锵有力地说道“杨先生,你知道的,我只对文科感兴趣,就是不喜欢图画课。”毛泽东在老师面前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要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非从哲学和伦理学入手不可。我不愿意在别的课上浪费时间!”
听了毛泽东的话,杨昌济感到心头一震。他觉得有必要和这位好学生深入交谈一下。因为赶着上课,他便邀毛泽东星期天到家里去谈。
回到宿舍,毛泽东翻着书,头脑里却想了很多。他想到,自己今年都21岁了,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济世救民,却还在学校里搞什么“静物写生”。还是退学吧,找个工作,然后像以前那样自修。按照自己的想法,专攻哲学和伦理学,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作出这个决定后,毛泽东又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走出校园,急步匆匆地来到李氏芋园,径直走到写着“板仓杨”三个隶书字的杨昌济先生的门前,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师。
“杨老师,我还是决定退学了。”坐在椅子上,毛泽东坚定地说。在他看来,浪费时间就是谋杀生命。
听到退学两个字,杨昌济不禁大吃一惊,他不解地问道:“退学?这是为什么?”毛泽东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坦诚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
“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还在学习一些没用的东西。哲学可以救人思想,自然科学可以强国利民。虽然说美学也有用,但现在不是学习它的时候,我希望退学后可以专心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听了毛泽东的肺腑之言,杨昌济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过了半晌,他才慢声细语地说:“润之,你的心情我是能够理解的,但说心里话我不赞成你的决定。学校的课程固然繁杂,而做学问总要吸取各方面的知识,根深才能叶茂啊!你认为自修才是最好的学习,其实,也不尽然。你想想看,有老师的指导,有同学的讨论,有像第一师范图书馆这样丰富的藏书,不是更容易进步吗?”
杨昌济又说:“我知道你胸怀大志,但想要做成一件大事,你一个人的力量有用吗?团体的力量才是最主要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件愚蠢的事情。”
“润之,我的话请你认真想一想,然后再作决定,好吗?”最后,杨昌济语重心长地对毛泽东说。
从杨先生家里回到学校后,毛泽东反复思考着老师的教诲,觉得自己的想法确有偏颇之处,尤其是“团结群体的力量”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震动。他改变了退学的决定,决心留在第一师范继续求学。
经过三次退学,毛泽东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勤奋学习,而且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果然走出了一条救国救亡的道路。
入选理由:伟人鲜为人知的求学故事。阿离之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要说革命歌曲出场频率最高的人,莫过于毛主席。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也有个八卦。说是一个农民上山劳动,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不由歌兴大发,对着山谷吼出了这三句。
有人听到后,觉得这歌很有特色,豪迈质朴,便续成一首歌,但总没原来的浑然天成。不过在当时,就是吼山歌,都惦记着主席,可见毛泽东深入人心。
毛泽东身材高大,英俊清秀,也是党内有名的美男子。虽然说英雄不论相貌,但他的帅气还是很受欢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还有粤港时髦小生争相佩戴嵌有青年毛泽东照片的像章,即那张中间分头的英俊形象。
要说到中国卖得最多的书,估计就是《毛泽东选集》。应该说,放眼世界都少有这样一版再版的书籍。根据统计,在20世纪,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之一,就是《毛泽东选集》,在中国卖了几亿册,还被翻译成上百种文字,发行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
除了政治理论水平外,毛泽东还能写诗填词并擅长书法,是个典型的文艺男青年。他写的是旧体诗词,曾经说过不读新诗,就是给他100块大洋他都不看。当年一首《沁园春·雪》红遍大江南北。矛盾的是,他喜爱旧体诗词但又不提倡,不喜欢新诗却又普及推广。
其实这也是他性格的矛盾之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旧式文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但主张和传统决裂,开辟出新的天地。唯有如此,才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领袖的形象,丰满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