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明,随州的一个小院子里,少年欧阳修便早早起了床。他拿过簸箕,将里面的沙子倒在院子里,铺得平平整整,又取过削好的荻草笔,蹲在地上,一笔一画认真地练起字来。很快的,沙子上留下了稚嫩的字迹。
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虽然父亲生前是个小官,但是清正廉洁,所以也没留下什么钱来,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未满4岁的欧阳修辛苦迁徙,从庐陵到了随州。欧阳修的叔父在随州,在生活上可以略为照顾一下这对可怜的孤儿寡母。
欧阳修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的辛苦,母亲郑氏带着他千里奔波,即使如此,还不忘教育他。郑氏是个有见识、肯吃苦的女人。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有幸读过几天书,后来嫁的丈夫又是品性高洁、颇有能力的人。潜移默化之下,郑氏在教育孩子上挺有一套。才到随州时,家里没什么钱,去不了私塾,郑氏就自己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启蒙童智。
郑氏每次讲完故事都会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很快的,欧阳修到上学年龄了,但家里还是穷,上不起私塾,连纸笔都买不起。欧阳修只能用手指在桌上临摹字帖,心中默记,郑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小欧阳修很懂事,对母亲说:“没关系,这样也能认字呢。”
有一天,郑氏出门时,看到院落前的池塘边上长满细长的荻草,很是茂密。她突发奇想:这荻草,又细又长,可不可以割下来当笔来用呢?于是她立刻摘了几根荻草,性急地在地上比划开了。但是泥土地不够平整,加上荻草笔比较软,不好写字。郑氏又想了新办法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看到这荻草笔和黄沙纸后,开心地鼓掌说:“我也有纸和笔了,还可以反复写字呢。”他就跟着母亲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在母亲的教育下,幼小的欧阳修很快爱上了诗书。但家里没钱买书。郑氏就带他去附近藏书多的人家里借书读。虽说小小欧阳修过目能诵,但还有不少好书不能一次看完,只好抄录下来。
有一天,欧阳修去李家借书看。他在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的《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阅读起来。宋朝初年,文章的体裁沿袭着五代的风气。文人们做文章精雕细琢,但是华丽空洞,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的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主张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的思想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后来,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后,果然积极倡改文风,破除坏习性。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予录取。
考试结束以后,一批所谓的文人墨客落了选,他们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因此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少年欧阳修仍然废寝忘食地读着书。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中,他进京考试,中了进士,得南宫殿试第一,被选拔为甲科,调西京推官。然后与当时的名士交游论文,作诗唱和。比如尹洙和梅尧臣,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就这样,欧阳修凭着他的文章名满天下。不久又被选进朝廷,为馆阁校勘。
当了官的欧阳修,在文学上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有一次,有人托他写一篇文章,叫《相州锦堂记》,欧阳修一挥而就,写了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来人拿过文章,读后只觉得言语清淡但很有内容,对欧阳修说:“先生的文章果然是一绝。”欧阳修笑了笑,没有说话,心里仍然在回想着文章的内容。
几番推敲后,欧阳修一拍大腿,自言自语道:“不对,还必须改一改。”但那人拿了文章后已经离开了。他连忙派人骑马前去追回稿子,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
仔细研读一番才发现,原来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不禁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原来,改句中增加的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读起来抑扬顿挫。难怪欧阳修如此心急,要求加上这两个字。
欧阳修一直精于炼字,除去快马追回文章只为加两个“而”字,还有一个故事可以体现他这种严谨的作风。某天上午,欧阳修同翰林院的三个下属出游。官道上行人不多,他们徐步缓行,吟诗作词,很是自得。
他们看到路上躺着一只黄狗,正在懒洋洋的晒太阳,显得很悠闲。正在指点间,突然路边一匹惊马飞奔而过,黄狗躲闪不及,惨死在马蹄下。面对这一场景,四个人都露出了不忍心的表情。这时候,欧阳修提议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真是不幸,我们把这事记载下来吧。”
只见其中一个下属想了想,率先开口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的写法,要是修史,还要写多少卷呢?”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说要怎么写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后来欧阳修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是个超然脱俗的人,所以天下的人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尊他为师。欧阳修鼓励提携后进,犹恐不及,凡是被他赏识的人,大多成了有名望的人。
欧阳修写的文章,自然天成,或丰满或简约,都符合标准。他的文辞简要,旨意明朗,立论有据,内容通博,旁征博引,引类列举,分析事理至深至透,因此很能折服人心。
后来有人问欧阳修说,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才可能将文章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这样怎么可能达到目的呢?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入选理由:天才不是成功者的唯一理由,后天的教育以及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阿离之言欧阳修有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话常被后来人引用,而且总是很阴暗地表达出另有图谋的意思。然而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是遥远的,当年的欧阳修,在写这个《醉翁亭记》时,可是以一个悠闲的,寄情山水的文人形态出现的。
尽管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时,是第二次被皇帝贬官的时候。二进宫的他,从朝廷重臣被贬到安徽滁州当了个地方官。这种政治上的巨大落差并没让这个男人失意。在封建时代,当官的被贬不仅意味着前途的黑暗,还有可能被皇帝老儿砍了脑袋。欧阳修从中了进士开始算起,大概当了30多年的官,其中被贬了好几次。但是还好,他的脑袋总算安稳地长在脖子上。
有意思的是,他因为敢于说话,脾气刚直,秉公做事而受到皇帝赏识,从而一路升官。但也因为这个原因不断被贬,能从宰相变成县令,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落成七品芝麻官,想来欧阳修也不容易。
官场上几度上下的欧阳修居然还没学乖,《宋史》上这样评价他:“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陷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性格决定命运,古人诚不欺我。江湖传闻,欧阳修得罪人到什么地步,是“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明处暗处都有不少人,巴望他快点死掉。
都到这程度了,欧阳修还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在朝中治理政事,面对士大夫的请求事项,欧阳修从不说研究研究,总是“辄面谕可否”。就算皇帝老子和朝廷显贵们做点不合规矩的事,欧阳修也不给面子,直面其非。也怪不得皇帝把他贬到十万八千里远去,眼不见心不烦。
这就是文人。欧阳修不是政客,也不是文人政客。虽然他当过大官,比如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显要职位。但他还学不会怎么用权力来耍阴谋拉圈子,或者对上拍拍马匹之类,所以数次被贬。所以说当官的欧阳修比较失败,做文人的欧阳修却非常成功。
首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当时的北宋时期,文坛里流行那种鸳鸯蝴蝶华丽派的文章,文章写得好不好,是看你会不会用形容词。欧阳修小时候的偶像是韩愈,韩愈的文章写得是四平八稳,平和自然,所以就跟着韩愈走他那种自然派风格。但是想红就得有自己的想法,欧阳修提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说的是文章必须有内容,然后才要想法子修饰。就跟房子一样,你首先要把地基打好房子盖好,才能想法子装修,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后来他还搞了个轰轰烈烈的新古文运动,成功创造了一种艰苦朴素的文体。
所以被贬官的欧阳修并不痛苦。他还自号“六一居士”,这六个一代表啥呢?他自己很得意地说,我买了一万多本书,编了一千卷的古董记录,家里没啥东西,但有一张琴,还有一个破棋盘,常常就喝那么一壶酒,加上我这个老头子。归纳起来,就是六个一。你瞧瞧,这老头子看自己看得多透彻。所以显示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只惦记着上山喝酒下山写文的好日子。
一个人如果能宠辱不惊,处高位不嚣张,落底层自得其乐,应该算是有生活智慧的人。我想,欧阳修算是深得其中真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