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胡同文·胡同文题字》事迹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1日 阅读:128 评论:0

原先寿昌西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最早建于唐代,由县令戴筠所建。宋时乡绅刘登仕又出资重建。明洪武六年 (1373),知县彭子冲在中间垒石一道,将湖水一分为二,并在桥上建造了房屋。只惜几次倒坍,无人再出头建修。一直到了明嘉靖年间,寿昌城里有位叫翁志常的,牵头领着翁氏家族,在原址湖水中打入石柱,购来上好木料,在桥上新建了观音阁,让乡民可以登阁浏览寿昌的秀丽佳景。诸君可能想问,你说这些,和胡同文又有何关系。你还别说,胡同文还真的和这座桥有很大的关系呢。

原来,胡同文一生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乃寿昌望族翁氏之千金。夫妻俩十分恩爱,只可惜翁氏夫人刚刚过了二十五岁的生日,留下两个儿子,就离开了人世。后来,胡同文继娶了河南里李氏之女,当然这是后话。

且说当年领头修建西湖桥的乡绅翁志常,乃胡同文岳父家翁氏家族的族长。既然由整个家族出面修建西湖桥,大家都说总得取个名号,才显得有气派,也不枉花了一番心血和钱财。那么,由谁来取名和题写呢? 说真的,寿昌县虽不大,但文人骚客却代有其人。嘉靖二十四年至三十年间 (1545—1551),两任知县程谟、曹龙都是进士出身,都写得一手好字。本邑的举人洪鼐、刘侯、刘镝、舒仕锷,还有退职隐居在家的阜平县知县李鳌及他的儿子,后来当贵州按察使的李文冈,都是当时名震一地的知名人士。那时的寿昌县城里,未中举的贡生,多得数也数不过来,由谁来题写都十分合适且极具分量。该由谁来执笔,还真的让翁志常等人抓掉了不少头发。

正当翁志常等人为难的时候,翁大奶奶在旁边插了一句话,倒把翁志常等从一团迷茫中拉了出来。翁大奶奶说:“老爷,您想想,请了知县,有人会说您巴结,显得下作。请了举人、贡生也是不好收场,因为能写会画的人太多,请了谁都会得罪一大帮,总惹麻烦。我说您呀,其实真的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怎么就把一个自家的人给忘记了呢。”翁志常连忙问是谁。翁大奶奶又说:“您看,我家新婚姑爷胡同文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人才么。”翁志常等人一听,连连拍着各自的脑袋,只是埋怨自己只顾观山,却忘了看水。放着眼前这么现成的人才不用,反倒与自己的头发过不去。当即商量停当,立马差人到胡村源去请新姑爷胡同文前来捉刀。

胡同文见岳父家来请,一时也是没了主意。自己还很年轻,虽说已经结了婚,可二十岁的生日都还没有过。再说自己还是一介布衣,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怎么敢贸然去题写如此要紧的题词呢。百般推辞,可经不住翁家差人的一再请求。碍不过脸面,只得硬着头皮,跟着差人来到了寿昌城里的岳父家。到了岳父家一看,更是有点心悚,只见堂上坐满寿昌城里有头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坐在主客位的就是知县大人。胡同文跟在岳父后面一一向各位请了安,就立在了下首的天井边。在场的诸位一见胡同文那副兢兢危危的样子,加上还是一袭布衣,有的不免就露出了轻视的目光。也就是这几缕轻视的目光,反倒激起了胡同文的自尊。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箩筐般大的“会通桥” 三个字,顿时醒目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这下可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傻了眼,炸开了锅。眼前的字,那可是挥毫有出处,收笔有来源。怎么看都像出自练了几十年书法的大行家之手。如不是亲眼所见,绝不会相信,这般老气、潇洒的 “会通桥”题额,就是这位脸上稚气尚未褪尽的胡同文所写。在座各位连忙询问其来历,方才得知刚才大家都是走了眼了。眼前这位,不但是翁家的新姑爷,还是湖广辰州府经历胡南山老爷的长子长孙呢。于是,就纷纷地起身拱手告退。于是,这 “会通桥” 三字,就被制成匾额,高悬在西湖桥上观音阁的檐口上。东来西往的过客,老远老远就能看见,一看就看了好几百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49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