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秋季,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这对腼腆内向,不善言辞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上课铃响后,闹哄哄的教室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静静地坐着,等待新任数学老师的到来。他们早已从数学组其他老师的口中,知道了陈景润的情况。有这样一位高材生来做他们的数学老师,大家别提多么兴奋!
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陈景润走上了讲台。站在讲台前,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学生,面对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睛,陈景润觉得心跳加快,头脑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开场白都忘得一干二净。
他呆呆地站着,一站就是好几分钟,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听到台下的议论声,陈景润抓起粉笔,就往黑板上写题。奇迹般的,一接触到数学,他的内心突然就平静下来,一边写一边说:“今天我们讲新课,先来了解这道题……”
面对着黑板,羞怯的老师似乎也不紧张了,同学们很快就被内容吸引住了。可老师总不能把黑板当成学生,对着黑板,陈景润话说得流畅,可他只要转过脸,目光与台下的学生对视时,不知为什么,他的舌头就开始打结。
台下的学生骚乱起来,他们第一次遇见这种连话都说不好的老师。学生越是窃窃私语,陈景润越紧张。就这样,在一团混乱中,他结束了第一堂课,郁闷地回到教研室。
学生们不满意数学课,给数学老师提了一大堆意见。意见反映到数学组,又反映到校长那里。按照校长的建议,数学组长陪着陈景润,逐一去听组内其他老师的课。
但是,老师讲课的内容,对陈景润来说很简单。关键是他太过内向,不能像其他老师那样挥洒自如。这样旁听了一周的课,还开了座谈会,很快地,又到了他上讲台的时候。
对第一次讲课的结果,陈景润仍心有余悸。但老师的职责是教学,离开了课堂,便是失职。他硬着头皮,强打精神,踩着上课铃声,再次登上讲坛。当他面对学生,目光与学生接触时,神情马上不自然起来。
学生们看着讲台前老师木偶一样的举止,听着他结结巴巴的讲课声,课堂纪律一塌糊涂。作为老师,没有什么能比在学生之中失去敬重更为痛苦的了!
陈景润的眼里,看到的是不屑一顾的面孔;陈景润的耳里,听到的是不满和责骂。家长找到学校,有的要求调班,有的要求换老师。陈景润不知道怎样才能从这种尴尬的局面中解脱出来。
上不好课,当不了老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了陈景润的精神负担和累赘。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几天工夫,人瘦了一圈。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好,此刻因心理压力过大,终于病倒了。
而后,在短短的一年内,陈景润似乎与医院有缘,进了出,出了进。这样一来自然不能好好教书,他的课经常由别人代上。学校领导不得不考虑给陈景润重新安排工作。
陈景润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可就在这时,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来到北京,他非常欣赏陈景润这个得意门生。在教育部开会的时候,王亚南见到了陈景润所任教的那所中学的校长。
这位中学校长对王亚南校长发了一通牢骚,说鼎鼎有名的厦门大学居然培养出连讲台都上不了的老师。王亚南很惊讶,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个人是陈景润。
“不会吧,陈景润是我校成绩最好的毕业生啊!以学习勤奋而闻名全校。”王亚南说道:“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实不相瞒,陈景润的教学工作是一塌糊涂。再说了,他一讲课就要生病,住院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三天两头请假,经常不上班。这样的数学老师,我们实在没有办法让他继续任教,也没有地方安置他。”
听说自己的得意门生要被所分配的单位扫地出门,王亚南校长实在不能相信这样的事实:“不能,不可能吧!”
当天下午,会议结束后,王亚南邀请那位中学校长,一同驱车前往医院。被教学工作搞得身心俱疲的陈景润,只有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钻研他的数论,才能忘记一切。
王亚南的到来,完全出乎陈景润的意料,他正捧着一本书仔细看着,见到了校长,不由把书收了起来。王亚南仔细地审视着陈景润,仅仅一年时间,他瘦得脸上的颧骨都凸出来了。
王亚南心里一酸,拿起陈景润刚才看的书。封面上印着《堆垒素数论》。他问陈景润:“这是一部非常深刻的数学著作,你能看得懂么?”
说到数学,陈景润的眼里顿时显出神采,他说:“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但我相信,用不了太长的时间,我就能全部读懂它。”
王亚南校长的眼里,也闪出异样的光彩,他对那位中学校长说:“你们没有地方安置他,我来安置。我要他,我要他回到厦门大学去,我们需要他。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陈景润重回母校,已经是几天了。几天来,他除了吃饭、睡觉要到食堂和宿舍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总是习惯性地来到自己原来读书坐的地方,埋头于书本。
同住单身宿舍的同事,对陈景润说:“你已经毕业,且又分配了工作。重回厦大,你既不是厦大的学生,也不是厦大的老师,总泡在图书馆里,不是个事,你该去问问王校长,啥时安置你呀,免得别人有闲言碎语。”
但是别人的闲言碎语,陈景润压根听不到。他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数学中,吃饭,走路,都在思考着数学,满脑里是公式、定理,哪有工夫去观察别人的举止?哪有时间去倾听别人的话语?
与之同时,王亚南校长正在考虑要将陈景润放在哪个位置上。他始终觉得陈景润拥有才华和毅力,具备别人所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做不好中学教学工作,是所用非其能。他的才华是在数学上,是在科学研究上,让他去教学,去担任教师工作,确实委屈了他。
王亚南把陈景润安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厦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
厦门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书极其丰富,各色各类,庞大繁杂,尤其是一排又一排的与数学相关的书籍,让陈景润的眼光不能移开。被书籍吸引住的他,趁着在图书馆里工作的机会,尽情地浏览,虽然不能进书库,但这些书已足以让他流连忘返,痴迷其中了。
而他,在读书之余,更感激将他安排在这个最适合他的位置上的校长王亚南。
几个星期后,王亚南校长来到图书馆里看望陈景润,他悄悄地走到埋头不动的陈景润身边,发现他正捧着一本数学理论书读得入神,专心致志地研读让他连王亚南站到身后了都丝毫不觉。
看着陈景润如此的用功,王亚南甚是欣慰,面上露出开怀的笑容,他也不惊动陈景润,就在后边一直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看着他时而皱眉时而愉悦地研读。
一直等到陈景润看完了一章,拿起边上的笔要写下笔记时,猛一抬头发现了正看着他微笑的王亚南校长。他一下子愣住了,呆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慌忙站起身红着脸说:“校长,你安排我具体工作吧!”
王亚南校长伸手指了指陈景润手中还拿着的数学书,微笑着把他按回了座位上,意味深长地说:“你这不是正在工作吗?这就是我安排给你的具体工作。不要辜负大家的希望,好好努力吧!华罗庚就是从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走向世界的。”
这句亲切又饱含期待的话让陈景润一下子就明白了王亚南校长安排给他这个工作的深意,明白了他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他不由得眼睛湿润了,泪水溢了出来,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终是什么都没说出来,只好揉了揉眼睛,坐下来继续低头读起了书。
他的心里暖呼呼的,暗自下定决心,定要有番作为,以不辜负校长的期望,从此他更加努力地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起来。
陈景润,现在作为厦门大学图书管理员的他,这匹被“伯乐”王亚南校长识中的千里马,在那一双饱含期望和信心的目光中,在那贴心的安排下,放开了奔腾的四蹄,在无垠的数学原野上纵横驰骋,奔向那远方的数学桂冠。
入选理由:有时候,找准自己的定位是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阿离之言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其实这种专业词汇,我们压根看不懂,我们只要记得,这个被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被一个闽侯小伙子陈景润给摘了下来就行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陈景润就是数学领域里拔尖的状元。其实他也是个天才,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力考进厦门大学。但是天才不可能面面俱到。智商高了,或许情商就不高。陈景润本来被分配去当老师,就因为口才不好,身份变得尴尬非常。有句老话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的长处就在研究上。还好,陈景润遇见了个伯乐,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挖掘了这个人才,没让他泯然众人。
他的成名来源于一次偶然,但这个偶然对他来说,是个必然的结果。因为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当图书馆管理员的陈景润,非常满意这份工作。他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资料,于是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
他研究和改进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关于这事,还有个八卦:陈景润老是半夜三更地演算材料,为了不让灯光透出去影响到别人,他就搞了个大的黑灯罩。这样可以把光线控制在小范围内。有天晚上,他正低头演算的时候,有人敲门,是学生纠察队巡逻,看到一点灯光,还以为有贼。这事把其他人都惊动了,然后别人才知道,原来陈景润晚上不睡觉,就惦记着数学研究。
付出就有回报,这句励志的话虽然老土,但也算真知灼见。陈景润果然改进了华罗庚的不足之处。对此,华罗庚非常满意,请他参加全国数学论文宣读大会。也就在这场会议上,陈景润初露峥嵘。
陈景润具有传统科学家的美德,比如勤奋,比如简朴。传闻他当学生的时候,每天就吃两顿饭,省下的钱买资料。就是成名后,他去了数学所,还是老样子,啃窝窝头就很满足了。他年年都穿布料衣服,棉衣、棉帽无法自制,才去找裁缝店。
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他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有次他去做棉衣,居然买了中山装用作袄面,一件衬衣用作袄里,带两斤棉花,请缝纫店缝成棉袄。他认为在数学上“袄面+袄里+棉花=一件棉袄”,根本没考虑到损耗,可见他真是一门心思扑在数学上。
1965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被称为“陈氏定理”,终于在世界数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