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宋·金·元·明·杨奂(1186~1255)》人物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64 评论:0

初名焕,后改奂,字焕然,号紫阳。元代学者,乾州华严里杨汉村(今乾县杨汉乡杨汉村)人。父亲杨振,书香门第,敦子以严; 母亲程氏,读书识文,训子有方。杨奂生性聪颖,3岁时就随口咏唱 “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轻风轻” 的诗句。5岁起在家读书,8岁去塾馆就学,11岁时母亲病故,极为悲痛,一度每日蔬食淡饭,以诵《孝经》为课。嗣后,潜心攻读,学业日进。金正大元年(1224),参加进士考试未中,听说朝廷要戒除弊政,慨然作《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经友人劝阻,书未上而返。回家后在乡里讲学,后至鄂县(今户县)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弟子百余,植柳千株,号为 “柳塘” 。正大八年(1231),杨奂前往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与前辈士大夫赵秉文等交往,开始著《朝政近鉴》,因完稿于天兴二年(1233),遂改名 《天兴近鉴》。这一年,金朝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发动政变,以汴京降于蒙古,金朝不久灭亡。于是,杨奂微服北渡黄河,前往冠氏县(今山东省冠县),投奔蒙古左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赵天锡,赵以师友之礼接待杨奂。杨奂在赵天锡家中阅读了不少来自京师的图书。当时,蒙古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久闻杨奂大名,多次相邀,杨奂因珍视与赵天锡友情,一直未曾前往。蒙古太宗十年(1238),杨奂应试东平路,两中,赋论第一,举为进士,随监试官北上燕京(今北京市)谒见主管汉人文书的必阇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奏荐杨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将赴任时,对耶律楚材说: “我乃一介书生,本不聪敏,承蒙信任,要去管理财政,这已非己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的比喻,正指今日之事。如果操之过急,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民怨。但愿能给我一段时间,逐渐治理,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恢复创伤,为朝廷尽绵薄之力。” 耶律楚材认为他说得对。杨奂到任以后,召集贤达名士,共同商讨治理地方良策,有人提议增大税额,杨奂不但不采纳,反而将原定税额削减了四分之一。时间不长,政通令行。当时议论的人一致认为这在以前的漕运司是没有过的事。杨奂在官15年,遂往燕京行台数次上书请求致仕,辞官故里后隐居终南山下柳塘,筑 “归来堂” ,教徒40年之久,远近来学者数百人。其 “归来堂” 藏书甚丰,有其父杨振当年手抄的大批经传,有其母程氏从前用变卖嫁妆换来的数千卷图书,还有他多年宦游各地时购置的许多书卷。为了阅读和写作方便,特意在书房设置了一架三级圆转书橱,居中而坐,如要查找某书,只要随手转动书橱,便可取到。在此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文,编定了平生的许多著述。朝廷诸老前辈都折节与他相交,关中人才济济,但当时都没有超过他的。他终生不置产业,家中五十金之贮,却喜欢周济别人。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他都要设法予以表扬和鼓励,惟恐其美名不被人知。如果谁有小的过失,他总想着如何去加以规劝,而不计较是否会因此招致怨恨,世称 “关西夫子” ,与文学家元好问极为友善。平生喜欢读书,垂暮之年依然手不释卷。一生著书甚丰,有《天兴近鉴》30卷、《山陵杂记》1卷、《还山集》60卷(一说120卷)、《正统集》60卷等。《奂文集》是其选集,近300卷。他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明代宋廷佐辑有《还山遗稿》,清代刊入《四库全书》。宪宗五年(1255),杨奂病情日重,自感不支。一日,将儿子秀民等唤于病榻之前,叮嘱他们要“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 ,然后口授遗诗,举杯含笑而逝。谥文宪,故称杨文宪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410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