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宋·金·元·明·胡登洲(1522~1597)》人物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303 评论:0

字明普,回族,咸阳市渭城区胡家沟人,明代伊斯兰教学者、经师,因开创伊斯兰经堂教育,被中国穆斯林尊称为“胡太师巴巴” 。胡家当时“家业丰裕,富甲乡井,人丁兴旺” ; 他 “自幼聪敏绝人,灵敏逾众” 。先在渭城里(今渭城区窑店镇南渭河边)私塾学汉文经学,后到渭河南高太师回族塾馆学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初步掌握了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又开始学习伊斯兰经学,想把中国传统儒学与伊期兰经学融合起来。但因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伊斯兰经典很难找到,这一潜藏内心的夙愿多年难以实现。年长后四处经商,成为富甲大商,但弘扬本族伊斯兰教的心志仍然坚定不移,经商中经常留意收集本教经书,打算译成汉文,能让不识阿拉伯文的穆斯林们阅读。40多岁时,带了许多资财货物赴京,准备延请名师研习儒家诗书。途经临潼新丰镇时,巧遇一位从天方圣地(即阿拉伯)来向明朝送贡的缠头老翁,在渭南旅馆里彻夜交谈中,发观天方贡使精通伊斯兰经,见其所带《母噶麻忒》经典,便拜为师。因师傅欲游览华山等名山大川后人京为使,两人便分途而行。他先到北京,投师学儒家《诗》 《书》,偶然买到《母噶麻忒》,昼夜习读。半年后,天方师傅到达北京,完成贡使任务后,与他在旅邸同宿,教《母噶麻忒》,释解疑难。他 “默记旨义,顿会其意” ,很快掌握了伊斯兰教主要经典的要旨。随后陪送师傅西返,途经家门未入,直送出嘉峪关。嘉靖年间朝觐麦加(今沙特阿拉伯),对伊斯兰经和伊斯兰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于是放弃经商,立志振兴伊斯兰教育,改革了口头传授经文方法,创立我国伊斯兰寺院经堂教育。起初在家招收学徒,半工半读,因来学者增多,设学清真寺内,规模很快扩大,收徒百余人。当时,对回族群众来说,兴教兴学的主要困难是语言问题。因穆斯林们语言基本汉化,不识阿拉伯、波斯文字,甚至不懂其语言,无法直接学其经书。他把 “天方经义之秘” 按东土之言(汉语)配合其节,释读阿文经书,创制了一种特殊的 “经堂语” ,用以授课。这种经堂语就是夹有主要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的汉族口语,用它直接译解伊斯兰经典原文。由于简明实用,成为经堂教育的专用语言,并扩大到民间,为一般回民所习用。这一大众化的教育形式,使许多穆斯林信徒们听其宣后“如梦者方觉” ,很快名声四处远播,以至“吴、楚、燕、齐之彦(才士),负芨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焉” 。于是在清真寺设学,推行其经堂语的教育形式,迅速遍及全国。他还专心研究宗教哲学,创立了伊斯兰教育的陕西学派。这个学派以专而精为特点,专授“天意所欲,非人所能主” 的认主学,使用阿拉伯文经籍,在我国伊斯兰教育的三个学派中影响最大。而常志美创立的山东学派和马复初创立的云南学派,都是从他的师传系统中分化出的。因此,当时中国穆斯林尊他为 “胡太师” 。现今西北、河南、安徽及南方诸省区的伊斯兰教育,仍以陕西派为主。死后葬于渭河岸边故居,后因渭河泛滥冲刷,危及墓地,康熙五十八年(1719)迁于今渭城区窑店镇胡家沟北塬上,竖有《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可惜此碑被毁,幸有抄本及拓本存世。胡登洲墓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墓园立有高约2米“胡太师之墓”石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407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