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民国·郑乃训(1896~1948)》人物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9日 阅读:132 评论:0

字益斋,排行四,人称郑四,秦都区马庄镇介村人。父亲郑思慎光绪初秀才,长期在本地农村学堂教学。郑四生性粗犷,目不识丁,自幼爱马,成人后赶马车为生。民国十八年关中遭灾,运输业凋敝,为谋生计,郑四卖掉马车,与沣东乡北槐名叫庚的演员去长安姜村,找到当地有名的富户、中医高中仁,由高提供谷子10石,聘请流散艺人组成戏班——益民社,又称“郑四社” 。其中有须生李步林、武生袁中海、正小旦杜养民、老旦白甲寿等,又招收何玉华、刘玉华、唐理民、王益民、王正民、杨安民等30多名学生,成立了 “益民社” 。随后,剧社排练了《王小二过年》 《十道本》 《五典坡》 《济南案》 《李白醉写吓蛮书》 《闯宫抱斗》 《大报仇》 《锦绣图》 《万寿图》《玉虎坠》 《八件衣》 《出汤浴》 《双明珠》 《青梅传》等20多本传统秦腔剧目。民国十九年春节,租赁了黄德奇戏箱,在长安子午镇、韦曲及蓝田等地演出,经济效益不佳,勉强可以维持。当年夏收后回到咸阳,住在南街小学(张飞庙),在马庄、窑店等集镇演出,维持仍很困难,由胞兄郑二(乃谋)开设的 “庆盛园” 粮食集供给粮食。经过两年演出,益民社演员演艺大有提高,出现了旦角刘玉华、何玉华,净角赵定国、小生唐理民等新秀,同时又吸收了惠济民、贾德善等名导演担任教练,实力雄厚,在西安桥梓口首次挂牌演出,观众场场爆满。民国二十一年,郑四又招收学生30多名,经过六七个月训练,培养出了一批新苗子,又派人去北京购买全套新戏箱。为了扩大影响,次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郑四将新戏衣借给北街社火会,演员帮助社火化妆,维持秩序,为剧社扬了名。元宵节过后在咸阳城隍庙演出,推出了亮箱新剧《灯塔》,数十人扮成《封神演义》中的各路神仙,手执各种彩灯,迭起罗汉,场面新颖,观众叫好。民国二十二年,益民社二进西安,由于戏箱新、演员新、剧目新,戏功精细,连续演出八九个月。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郑四为了重振益民社声誉,在马庄七结村招收学生30余人,其中有李西民、朱富华、程少民、舒信民,还有易俗社肖拾义的女儿肖若兰、尚友社社长王德义的女儿王玉芳和梁秋芳3名女生。由于新科演技平平,名声锐减,入不付出,益民社每况愈下,时人编顺口溜: “陈皮的包子郑四的戏,不吃不看不生气” 。三十五年,剧社去兴平演出,观众本来不多,又遇上霪雨,演员工资、学生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摆脱困境,郑四先后去西安请来易俗社晋福长,正俗社李正敏、何振中等秦腔名流赴兴平协助演出,终因天不作美未成行。郑四回到介村,去马庄集上卖掉4匹骡子,才将戏箱从兴平拉回。困境中的郑四托着病体欲去长武 “能兴源” 商谈分红之事,藉此度过难关,孰料偏偏在咸阳汽车站丢失了 “万金账” (分红的凭据)。回到家中,卧病不起,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去世,益民社随之解体。郑四创立的益民社维持了20年,扎根咸阳,四进西安,足迹遍及陕西、河南、甘肃三省,五科学生共150余人,培养出了许多秦腔优秀演员,如肖若兰、高登云、李正华、王玉芳、梁秋芳等。郑四为秦腔艺术的继承、发展和提高做出了贡献。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2139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