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广是哪个朝代的人?李广的生平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1日 阅读:229 评论:0

看过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的读者,也许会记得,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有个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名叫花荣,绰号“小李广”。大家知道,花荣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历史上未必真有其人。但是,施耐庵为什么给花荣起了“小李广”这样的绰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李广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

一、青少年时代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他的先人李信是秦国的将领,参加过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

公元前227年,秦军兵临易水,逼近燕国。燕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派遣一个名叫荆轲的人去行刺秦王。结果,荆轲失败被杀。秦王大怒,以此为借口,派兵讨伐燕国,并在第二年十月一举攻占了燕国的国都蓟城(在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和太子丹被迫率兵退往辽东(治所在今辽宁辽阳),秦王派了一支队伍在后面紧紧追赶。燕王没有办法,不得不杀掉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向秦王谢罪。当时,统率这支秦国追兵的将领就是李信。以后,李信又参加过攻打楚国的战争。李广就是秦将李信的后代。

汉朝建立初期,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生产亟待恢复和发展。这时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已经强大起来。它不仅占领了秦将蒙恬开拓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而且时常进攻现在的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北部地区。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匈奴骑兵攻占马邑(今山西朔县),并向南越过勾注山(在今山西原平北),进而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第二年,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骑兵行动迅速,神出鬼没。他们先是把精锐隐蔽起来,迷惑汉军,引诱汉高祖向北越过勾注山,进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当时,汉军主要是步兵,行动缓慢,一部分还在后面,没有跟上来。结果,匈奴骑兵迅速回师合拢,用四十万精锐骑兵把汉高祖团团围在平城东面的白登山,一直围了七天七夜。汉高祖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形势十分危急。后来他暗中贿赂了匈奴单于的妻子,使用了离间计,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大雾迷漫的凌晨,突出重围。当汉高祖从白登山回到平城时,汉朝的后续部队这才陆续赶到,可是匈奴骑兵已经迅速撤退了。

汉朝统治者把平城之败看成莫大的耻辱。他们不得不承认,汉朝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只有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这一任务,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才得以完成。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即位后,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一方面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和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政策,一方面又整治军备,募民屯边,加强汉朝北部的防御,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的局面。李广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度过的。

汉文帝即位时,李广还是个幼童。作为将门子弟,李广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在玩耍的时候,也以骑射作游戏,跟别人比赛胜负,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李广又有李家世代传授射法的便利条件,所以逐渐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从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大举南下,很快攻入朝那(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突破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进至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匈奴的先头部队一举焚毁了汉朝的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匈奴的侦察骑兵甚至逼近了汉朝的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匈奴主力大有攻取京城长安的势头。这时,长安气氛十分紧张,汉文帝赶忙调集战车千辆、骑兵十万,在长安附近布防,同时又调兵遣将,迎击匈奴。可是,匈奴骑兵见汉朝大军赶到,又主动撤走,汉军也不敢追击。这是汉文帝时匈奴对汉朝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就在匈奴大举进攻之前,李广以“良家子”的身分,投身戎伍,成为年轻的汉朝骑兵中的一名出色战士。当匈奴进攻萧关时,他参加了同匈奴的战斗,并射杀了不少匈奴骑兵。为此,汉文帝封他为郎。这时李广大约二十岁。

郎就是皇帝的侍从,也是地主阶级子弟追求仕进的重要途径。李广做了郎以后,便来到长安,平时在宫禁中守卫和值夜,皇帝外出时就骑着马随行,负责保卫皇帝安全。有时还要跟随皇帝去打猎,或者参加征战。不久,李广又被提升为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官)。

由于匈奴屡次南下骚扰,汉文帝后期,很想改变对匈奴一味忍让的局面。为了发愤图强,他经常亲自身穿戎装,骑着战马,跟良家材力之士到上林苑(在今陕西西安西)驰马射猎,并讲习兵法,操练战阵。

李广身材魁伟,两臂修长,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骑射本领,成为汉文帝侍从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勇于冲锋陷阵,冒险御敌,而且还多次舍生忘死地同出没的猛兽格斗,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胆略。所以,很受汉文帝的赏识。

汉文帝晚年,曾经十分感慨地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要是你生在高帝(汉高祖)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巧计退敌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在位)即位。这时,李广做了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都尉,不久又升任骑郎将。

汉景帝继续实行汉文帝时期的基本政策,采用了著名政论家晁错“削藩”的建议,进一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土地,把它逐步收归中央直接统辖,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高祖的侄子吴王刘濞,早就“积金钱、修兵革”,招降纳叛,蓄谋夺取中央政权。汉文帝为防止吴王刘濞叛乱,曾把自己的次子刘武封在梁国(即梁孝王),作为屏障。

公元前154年(景帝前元三年),刘濞因反对“削藩”,便联合楚、赵等七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武装叛乱,并首先进攻梁国的棘壁(在今河南睢县),杀数万人。梁孝王被迫坚守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南),抗拒吴楚叛军,不使西进。当时,汉景帝既要平定叛乱,又要削弱梁国势力。他派太尉周亚夫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时,接受了周亚夫提出的“以梁委(放弃给)吴,绝其食道”的战略,所以周亚夫不是直接援救睢阳,而是进驻梁国东北部的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并采取防御战术,坚守不出。梁孝王多次向周亚夫呼救,吴楚叛军也多次向周亚夫挑战,周亚夫坚守如故,同时却派轻骑兵在淮泗口(在今江苏淮阴西)断绝吴楚叛军的粮道。吴楚叛军粮草短缺,欲战不能,相持三个月,便被迫退却。周亚夫乘机指挥大军,奋起追击,一举击溃叛军。由于“七国之乱”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被平定了。

在昌邑之战时,李广正在周亚夫手下做骁骑都尉。他英勇作战,并夺得了叛军的旗帜,再立战功。从此,李广开始闻名于世。当时,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为了表彰李广的战功,特意授给他将军的勋衔和印信,李广接受了。但是,李广身为西汉朝廷的命官,竟私自接受一个诸侯王的封赏,这是汉朝法令所不允许的。所以,回到长安以后,李广没有得到汉朝的封赏。不久,便被调出长安,到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担任太守。

上谷郡位于汉朝北部,与匈奴相毗连。那里经常是战云密布,狼烟滚滚。匈奴和李广几乎三天两头打仗。李广每次都亲临战阵,经受了许多风险。当时有个名叫公孙昆邪的人,很为李广的安全担心。有一天,公孙昆邪跑到汉景帝面前,哭哭啼啼地对汉景帝说:“李广才气非凡,天下无双;但是,他自恃武艺高强,屡次跟匈奴交战,死打硬拼,要决一雌雄。我真担心会损失了这员勇将!”于是,汉景帝又把李广调到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继续担任太守。

跟上谷郡相比,上郡离京师长安要近得多。但是,上郡也是汉朝和匈奴经常发生战争的地区。李广到上郡以后,就跟匈奴大队骑兵发生了一次意外的遭遇。

有一次,匈奴骑兵大举进攻上郡。汉景帝把一个亲信宦官派到上郡,去跟李广参加军事训练,准备抗击匈奴。

一天,那位宦官率领几十名骑兵,离开大营向北驰骋。路上发现三个匈奴人,宦官自以为人多势众,便跟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毫不畏惧,沉着回射。几十名骑兵纷纷中箭伤亡,宦官也险些儿丧命。

宦官带着箭伤,狼狈逃回,急急忙忙地跑到李广那里,报告事情的经过。李广一听,就断定那三个匈奴人是射雕的能手,于是翻身上马,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前去追赶。李广一行快马加鞭,一口气儿追了几十里,只见那三个匈奴人连马都没有骑,正不慌不忙地走着。李广一面命令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过去,一面盘马弯弓,连发几箭,两个匈奴人应声倒地,另一个也被活捉了。

李广刚把这位射雕的能手绑在马上,突然发现前面尘土飞扬,原来是匈奴的大队骑兵,有好几千人。这时,匈奴骑兵也发现了李广。他们见李广一行人数不多,便疑心是汉朝的诱兵。于是,迅速占据了附近的一个山坡,摆开阵势,观察李广一行的动静。

李广的一百多名骑兵见大敌当前,神色紧张。他们都想调转马头,赶快撤退。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李广沉着镇定。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已经远离大营几十里,身边又只有一百多名骑兵,要是仓皇撤退,匈奴大队骑兵就会乘机掩杀过来,这一百多人就会全部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下去,利用匈奴的错觉,让匈奴相信这一百多人确实是诱兵。这样,匈奴就不敢发动进攻。

于是,李广把这个道理告诉给士兵,并命令他们继续前进。当他们走到离匈奴阵地只有两里来地的时候,这才停下来。接着,李广又命令他们都下了马,并卸下马鞍。

这样,一边是兵力占着绝对优势、严阵以待的几千匈奴铁骑,一边是下马解鞍、放松戒备的一百多个汉朝骑兵;两军相距只有二里地。李广的部下更加紧张,纷纷议论说:“匈奴骑兵这样多,这样近,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回答说:“匈奴以为我们会撤退,我们却偏偏卸下马鞍,叫他们知道我们决不后退一步。这样就会加深他们的错觉。”

果然,兵强马壮、英勇善战的匈奴骑兵,因为错把李广等人当成了诱兵,害怕中汉军的埋伏,不敢进攻;李广也巧妙地利用匈奴的错觉,冒险坚守自己的阵地。双方相持良久,气氛十分紧张。战场上鸦雀无声,寂静异常。

过了一会儿,一个骑着白马的匈奴头目到阵前监护匈奴骑兵,李广见了,立即跨上战马,带领十几名骑兵,冲上前去,射杀了那位“白马将军”。然后又从从容容地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让大家把马放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

figure_0075_0004.jpg

李广让大家把马放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

这时,天色渐晚,夜幕徐徐降临。匈奴骑兵对李广一行的举动始终觉得神秘莫测,一直没敢贸然进攻。到午夜时分,他们唯恐受到汉朝伏军的袭击,便趁着夜色全部退走了。

第二天凌晨,李广见对面山坡上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这才带着那一百多名骑兵平安地返回大营。这时,汉营里的大军还不知道李广到哪去了呢!而跟着李广的那些骑兵却捏了一把冷汗,他们好不容易才熬过了那漫长、紧张而又可怕的一天一夜啊。

这段巧计退敌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李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和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在匈奴稳操胜算、汉军危在旦夕的不利情况下,李广不仅看到了匈奴骑兵在兵力上的优势,而且准确地掌握了匈奴骑兵的心理变化,并靠着自己的正确指挥和布署,迷惑了对方,保存了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地渡过了危难关头。由此可见,李广已经成长为汉朝年轻骑兵的出色将领。

此后,李广又先后在陇西、北地、雁门(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南)、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等郡担任太守。在长期驻守汉朝边郡期间,李广都以力战闻名。

三、死里逃生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即位。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很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已经巩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财富充裕,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汉朝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

汉武帝即位时,李广已经四十多岁。汉武帝周围的亲信大臣都很推崇李广,纷纷称他是汉朝的名将。于是,汉武帝把李广调到长安,任命为未央卫尉。

随着汉朝实力的增强,在匈奴贵族的进攻面前,汉武帝凭借着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决心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武帝调集战车、骑兵和材官(步兵)约三十多万人,埋伏在马邑附近山谷,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一举歼灭。这时,李广作为骁骑将军,也参加了这次著名的“马邑之谋”。后来,匈奴单于识破了汉朝的阴谋,中途退兵,马邑之谋没有成功。从此,汉朝和匈奴之间便进入了长期的战争状态。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冬,匈奴攻入上谷,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弟)、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分别从上谷、代郡和云中出发,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塞,各自率领骑兵一万,迎击匈奴。

当时,匈奴单于听说李广英勇善战,便集中优势兵力,要活捉李广,并传下命令说,要是捉住李广,务必把他押送王庭(匈奴单于驻地)。

李广出了雁门以后,继续向北挺进,结果遇到了匈奴骑兵的主力。经过一番激战,李广几乎全军溃败,他自己也受伤被俘。

匈奴骑兵活捉了李广,喜出望外,想到匈奴单于那里去报功请赏。他们用绳索结成网,吊在两匹战马之间,驮上受了伤的李广,向匈奴王庭走去。

这时,李广静静地躺在吊网里,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一样。押送李广的匈奴骑兵却兴高采烈,个个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当他们走了十几里地的时候,李广已经看准了旁边的一匹高头大马,骑马的是一位匈奴少年。只见李广猛地挣扎起来,飞身跨上那匹快马。那位匈奴少年被猝不及防地推下马去,弓箭也被李广夺走。李广很快调转马头,夹紧马肚,向南疾驰,匈奴几百名骑兵也紧追不放。李广边逃边射,匈奴追兵纷纷落马。这样,李广一口气儿跑出几十里,先前被打散了的汉军余骑,也陆续归队。匈奴骑兵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已经到手的李广,像长了翅膀一样,逃回了雁门。

在这次战役中,公孙贺根本没有遇到匈奴骑兵,自然无功无过;公孙敖损失七千人,大败而回;青年将领卫青杀伤匈奴七百多人,战功较著,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在四位将军里,资格老、年纪大的,要算李广。但是,李广出师不利,军败被俘,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回到长安以后,李广和公孙敖被交给执法官吏审判,按着当时的军法应该处死。好在当时允许出钱出谷,赎罪免死,李广和公孙敖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

figure_0081_0005.jpg

只见李广猛地挣扎起来,飞身跨上那匹快马。

四、深山射虎

李广被免职以后,迁到蓝田南山(即蓝田山,在今陕西蓝田东南)闲住。那里山川秀丽,景致宜人,是汉朝权贵退职后进行游猎的地方。李广过惯了戎马生涯,一旦退居山林,喝喝酒,打打猎,倒也逍遥自在。

一天傍晚,他带着一名随从,踏着依稀的月色,到野外去跟朋友喝酒解闷。回来时,已经半夜了。当李广走到汉文帝的陵墓——霸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北)时,看守陵墓的县尉正喝得酩酊大醉。他见李广深夜路过,便上前阻止,并大声呵斥。李广的随从赶忙上前解释,说明李广是前任的李将军。谁知霸陵尉更加火冒三丈,闹闹嚷嚷地说:“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的将军!”李广没法,只好到附近一个驿亭里过夜。

到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天,匈奴两万骑兵进攻汉朝,杀死了辽西(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西)太守,杀掠两千多人;接着,又攻入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密云西南)、雁门,杀掠上千人。驻守渔阳一带的材官将军韩安国也屡战失利。这时,汉武帝又重新起用李广,派他到右北平(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担任太守。

临行前,李广请求汉武帝批准,让曾经呵斥过他的霸陵尉也一同前往。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就被李广杀掉了。事后,李广才给汉武帝上书谢罪。当时正值盛秋季节,匈奴骑兵往往趁膘肥马壮的有利时机进攻汉朝边郡,汉武帝正需要李广在抵御匈奴进攻上出力,所以,他不但没有加罪于李广,反而对他鼓励一番。

右北平西接渔阳,东临辽西,是汉朝北部重要边郡之一。李广到达右北平的消息传到匈奴以后,匈奴将士都知道李广箭法高明,行动敏捷,用兵神出鬼没,所以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飞将军”。

在“飞将军”李广驻守右北平的几年间,匈奴骑兵有意避开李广,从不向右北平进攻,所以,右北平反倒平静起来。可是,在西北各郡,汉朝跟匈奴的战争却在紧张地进行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即李广驻守右北平的第二年,匈奴骑兵又攻入上谷、渔阳,杀掠千余人。汉武帝派卫青等人率领骑兵四万,从云中出塞,向西迂回,在黄河南岸大败匈奴。匈奴损失几千人,牛羊一百多万头。汉军一举收复了河南地。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即河南战役。

此后,匈奴又多次进攻代郡、雁门、定襄(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朔方(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等地,每次都使汉朝蒙受相当大的损失。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卫青等人统兵十余万,出塞六、七百里,大败匈奴骑兵。汉武帝为了表彰卫青的功绩,拜他为大将军,加封八千七百户。从此,这位奴仆出身的年轻人,成为统领诸将的主帅,地位远在李广之上。

在此期间,右北平战事平息,猛虎却时常出没。李广一向喜欢打猎,以前在各郡担任太守时,只要听说哪里有虎,他总要亲自赶去射杀。有时即便被猛虎扑伤,他也从不退缩。

有一次,李广又和几个随从到深山野林去打虎。当他转过一个山包时,突然发现,在山脚下的草丛里,若隐若现地蹲着一只猛虎,仿佛正要向他扑来。李广赶忙弯弓搭箭,嗖地一声向猛虎射去。李广的随从们提刀捉棒,走到跟前一看,哪里是什么猛虎,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再看那支箭,箭镞已经射进石头,拔也拔不出来。后来李广又照原样连射几箭,只见石头上迸出了火花,箭也应声落地,即使用尽全身力气,再也无法射进石头。可是,李广作为神射手的美名,却从此流传更广了。

李广射虎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唐朝诗人卢纶(约748—800年)曾根据这段历史故事,在《塞下曲》里写道: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通过深山夜射这样的意境,生动地再现了李广射虎的英勇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名将的崇敬和怀念。

figure_0087_0006.jpg

谁知走到跟前一看,哪是什么猛虎,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五、重围力战

自从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南地以后,匈奴对京师长安的威胁大大缓和,汉朝在北部的防御也相应加强。但是,匈奴的实力并未削弱,汉匈战争仍然连年不断。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元朔六年),李广被调离右北平,来到长安,升任郎中令。郎中令是主管宫禁守卫的高级长官,当时是“九卿”之一。就在这年春夏之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在定襄、云中、雁门一带驻防,并两次到定襄塞外,出击匈奴。汉匈双方各有胜负。

这时,著名探险家张骞已经首通西域,回到汉朝,并对西域的风俗、物产言之备详。汉武帝为了沟通东西交通,进一步联合西域,孤立匈奴,又组织了对匈奴的第二次大战役,即河西战役。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春,汉武帝首先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一万人,从陇西出发,转战六天,经过匈奴的五个属国(部落),越过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一千多里,重创匈奴骑兵。接着又在同年夏天,派出两路大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一路由李广和张骞率领,北出右北平,向西迂回,担任策应;一路由霍去病和公孙敖率领,从北地出发,主攻河西。每路又兵分两支,异道而行。

李广和张骞一路由李广率领四千精锐骑兵先行,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在后,两军相距几百里。不料,李广又被匈奴四万骑兵团团围住。

匈奴人素以勇敢慓悍著称。他们从小就练习骑射,长大都是出色骑兵。汉朝将士往往对匈奴铁骑心怀畏惧,经过汉武帝以来的长期战争,情况已有好转。但是,在十倍于己的匈奴骑兵的重围之中,李广的骑兵,士气猛然低落,畏惧心理油然而生。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军心,激励斗志,李广特意派他的儿子李敢率领几十名精干骑兵,趁匈奴阵脚未稳,出其不意地冲入匈奴骑兵队伍,然后从左右两边穿过重围,平安返回。李敢故意对李广提高嗓门说:“匈奴骑兵并不可怕。”这一着果然灵验,鼓舞了士气,军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接着,李广命令军士摆成圆阵,背向里,脸儿朝外,个个剑拔弩张,严阵以待。匈奴也很快发动攻势,杀声震天,箭如雨下。汉军毕竟兵少势单,又四面受敌,结果,死伤过半,箭也所剩无几。形势更加危急。

李广故意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姿态。命令军士弓拉满,箭上弦,人人瞄准目标,引而不发。他自己却用著名的大黄弩弓,像连珠炮似地嗖嗖射去,接连射杀几个冲在前面的匈奴副将。这样,匈奴的凌厉攻势才慢慢缓和下来。到天黑时,战斗也暂时停止。

经过一天激战,汉军已经所剩不多,有些人面色如土,恐惧异常。李广却沉着镇定,意气自如,跟平时一模一样。他清点了人数,整顿了行阵,布置明天再战。对李广的英勇果敢,士兵们无不交口称赞。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战斗又开始了。匈奴骑兵利用优势兵力,发动猛烈进攻,想尽快取胜;汉军也顽强抵抗。双方损失惨重。正在危急关头,张骞率领的一万骑兵终于赶到,使战争双方的优劣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匈奴估计难以取胜,便自动撤退。汉军也疲惫不堪,无力追击,只好收兵。

在这场众寡悬殊、处境艰难的战斗中,李广以巧妙的指挥才能和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争取了时间,坚持到友军赶到,不仅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而且牵制了匈奴的大量兵力,为霍去病在西线的胜利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说霍去病和公孙敖出发后,公孙敖迷失了道路,没有如期同霍去病会师。但是,霍去病率领骑兵大胆深入,挺进两千多里,越过居延泽(在今甘肃额济纳旗北),途经小月氏,直插祁连山下。降俘匈奴贵族、官长共三千二百多人,杀伤三万多人。

经过这次战役,汉军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以西的威胁,打通了经过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为发展汉和西域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又立了大功。汉武帝又给他增加封地五千户。这时,论地位,论声望,霍去病已经跟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而年龄却只有二十岁。相比之下,李广却陷入重围,损失过多。虽然他也重创匈奴骑兵,但是,功过相抵,既没有封赏,也不受处罚。至于张骞和公孙敖,则因贻误军机,按照军法应当处死,后来他们出钱出谷,才赎罪免死。

这时,李广已经年过花甲,须发斑白。他一生征战沙场,却始终没有封侯。唐朝诗人陈子昂(661—702年)有感于此,在《感遇》诗中写道:“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李广晚年,对自己白首未封侯这件事,自然也有许多感慨。

六、求战心切

原来,李广有个叔伯兄弟,名叫李蔡。李广和李蔡都是从汉文帝时做郎。到汉景帝时,李蔡已经官至二千石,李广也做了太守。到汉武帝时,李广升任将军,后被免职,不久又调任右北平太守。李蔡于公元前124年,以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因功封为安乐侯。到公元前121年,李广在河西战役中陷入重围,战而无功,李蔡却做了丞相,成为辅助汉武帝,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吏,位列“三公”。地位不仅远在李广之上,而且完全可以跟卫青、霍去病平起平坐。但是,论才能,李蔡在中等人之下;论声望,也远远比不上李广。李广的部下,因功封侯的也大有人在。

这件事使李广十分苦恼。有一次,他对一位朋友说:“自跟匈奴交战以来,我哪一次没有参加?我的部下,官阶低于校尉,才能也平平庸庸,可是因功封侯的有几十人。我并不比他们差,为什么竟没有封侯的资格?难道说我没有一尺一寸的功劳吗?是我的长相不能封侯,还是我的命不好呢?”这位朋友劝李广平心静气地想一想:难道自己的一生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难道一点错事也没有做过吗?李广虽然做了一点自我反省,不过他并没有打消封侯的念头。

经过河西战役以后,匈奴的势力已经开始削弱,匈奴王庭也被迫撤到北部大沙漠以北。匈奴单于仗着路途遥远,以为汉军不可能跨过大沙漠,便继续进袭右北平、定襄等地。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决定发起漠北战役。这是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春天,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骑兵,加上自愿从征的四万人以及步兵和运输兵,约数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

事前,李广得到消息,便多次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认为李广年纪太大,不想让他参战。后来,经过几番周折,汉武帝见他求战心切,才任命他为前将军,跟随卫青出征。

这时,匈奴单于也了解到汉军的动向,并把辎重继续向北转移,把主力集中在漠北,严阵以待。卫青出定襄后,从匈奴俘虏那里探明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兵直捣匈奴大营,让李广改走东路,担任策应,去进攻匈奴单于左翼。

但是,东路路途迂回、遥远,很难跟卫青同时到达作战地点,再加上李广求胜心切,好不容易争到个前将军,一心要打头阵。所以,李广请求卫青收回成命。他对卫青说:“我本来就是前将军,应该作前锋,现在,你却让我改走东路;况且,我年轻时就跟匈奴打仗,这次好不容易才跟匈奴单于相遇,我要担任前锋,跟匈奴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没有答应。原来汉武帝曾经授意卫青,说李广运气不好,如果让他跟匈奴单于正面交锋,难免会失败。同时,卫青调开李广还同公孙敖有关。

公孙敖是卫青的朋友,曾经搭救过卫青,使他幸免一死。以后,公孙敖多次跟随卫青出征,因功封为合骑侯,在河西战役时已被免职,这时正在卫青帐下。所以,卫青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去同匈奴单于交战,以便让他再立战功。

李广了解了这些内情,更不想放弃战机。卫青有汉武帝作后盾,当然也不肯改变主张。于是,卫青下了一道公文,要李广执行命令。李广碍于军令,只好愤愤不平地率领部队,经东路向北进发。

七、悲愤自杀

跟东路相比,卫青一路路程要近一些,同时沿途水草较少,大军不便停留。所以卫青一鼓作气,向北挺进一千多里,很快跨过大沙漠。他发现匈奴单于早有准备,并已摆好阵势等待汉军交战,便命令把武刚车(战车)连接环绕起来,扎下营寨,同时派出五千骑兵,发起攻击。匈奴单于也立即派出一万骑兵迎战。

这时,已经日近黄昏,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两军对面不见人。经过一番交战,汉军分左右两翼展开,向匈奴单于包抄过去。匈奴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来势凶猛,便带着精壮骑兵数百名,向西北突围而走。由于已是黑夜,两军又鏖战正酣,所以匈奴单于突围以后,卫青还蒙在鼓里。后来,从匈奴俘虏口里才知道了这一情况。卫青这才派轻骑兵连夜追赶,自己也率领主力尾随其后。谁知一直追了二百多里,到东方破晓,仍然不见匈奴单于的踪影。卫青率军到达窴颜山赵信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停留一天,便凯旋而归。

与此同时,霍去病率军从代郡出发,向北挺进两千多里,也得胜回师。李广的儿子李敢这次也因功封关内侯。

东路的李广等人,由于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耽误了与卫青会师的约期,没有赶上同匈奴单于的交战。直到卫青回到大沙漠以南,这才跟卫青相遇。

这时,李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参见过卫青,便回到了自己的军部。卫青特意派他的长史给李广送去酒食,并询问李广迷失道路的详细情况,准备把事情的经过报告给汉武帝。李广没有回答。卫青的长史便转向李广的部下,催促他们到卫青那里去听候质询。李广气冲冲地说:“我手下的人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大将军那里去受审!”

李广一到卫青那里,就对自己的部下说:“我李广跟匈奴打了一辈子仗,参加过大小七十多次战斗。这次跟大将军出征,幸好能跟匈奴单于直接交战,大将军偏偏又把我调到东路,结果我又迷了路。这难道不是老天爷的安排吗?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总不能再受‘刀笔之吏’的审问吧!”说罢,就拔出宝剑,自刎而死。

李广悲愤自杀的消息传开以后,全军上下,不论是将校还是士卒,人人放声大哭。百姓听说以后,不论是跟李广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个个伤心落泪。这种“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的沉痛悼念场面,说明人们对李广的信任和怀念,以及人们对李广之死寄予的深切的同情。

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做到郎官,不幸早死。次子李椒曾做过代郡太守,也死在李广自杀之前。李敢是李广的第三个儿子。他英勇善战,曾接替李广担任郎中令。李广悲愤自杀以后,李敢为了替父亲消恨,曾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对此秘而不宣。不久,李敢跟随汉武帝到甘泉宫去打猎,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乘机射死了李敢。汉武帝作为这件事的目睹者,竟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声称李敢是在打猎时,被鹿撞死的。以后,李敢的侄子李陵,率领五千步卒,跟匈奴十万骑兵相遇,横行千余里,转战几昼夜,最后兵败投降。汉武帝又把李门全部抄斩。

figure_0100_0007.jpg

说罢,就拔出宝剑,自刎而死。

figure_0101_0008.jpg

全军将士,放声大哭。

李广的自杀,固然跟他迷失道路、贻误军机,并认为这是天意使然,因而悲愤欲绝有关;但是,同时又跟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卫青、霍去病,作为权倾一时的皇亲国戚,尽管他们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却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狭隘自私、亲亲仇远的阶级本性。

李广作为汉朝名将,没有在同匈奴贵族的战争中捐躯,却死于自己的刀剑之下,这不能不说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悲剧。

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是在汉朝封建统治阶级同匈奴奴隶主贵族之间进行的长期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他历事文、景、武三代皇帝,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饱经风霜,功绩昭著。在长期驻守汉朝边郡,维护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保卫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李广为人正直,诚实宽厚,又拙于辞令,寡言少语,像个普普通通的农夫。

平时,他关心部下,体贴士卒,“饮食与士共之”。凡是皇帝赏给他的东西,他往往发给士卒,绝甘分少,共同享用。他一生担任“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将近四十年,但是他家无长物,也从来不谈论家产的事。在行军作战时,队伍走到粮食断绝、饮水缺乏的地方,一旦遇到水源,士卒们不人人喝到,他就滴水不沾;一旦有了食物,士卒们不个个吃上,他就一口不尝。正因为李广对部下宽厚仁爱,从不过于苛求,所以,他生前深受士卒爱戴,死后人人为他致哀。

李广能骑善射,武艺超群,又有机智勇敢、顽强无畏的战斗作风。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不论战斗多么紧张,形势多么急迫,他总是沉着迎战。对方不走到数十步之内,自己没有百发百中的把握,他决不轻易射箭;要射就要箭不虚发,有发必中,让对方应声倒地。在他经历的几次主要战斗中,虽然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不是以寡敌众,以弱战强,就是被围遇险,甚至只身就擒。但是,经过他的主观努力,又往往能化险为夷,争取到出人意料之外的较好结局。这除了李广本人的才干之外,主要是士卒们喜欢他,乐于为他效力。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引用古人的话发表议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那些为人正直的长官,即使他不下命令,人家也会高高兴兴地主动去做;那些自身不正的长官,即使他三令五申,人家也不会听他的。司马迁说,这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指的就是李广吧!

司马迁还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赞扬李广的为人和品格。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说,桃树李树虽然不会吹嘘自己的果实多么好吃,但是人们照样会去主动摘取,所以,久而久之,在桃树李树的下面,便自然而然地走出一条路来。透过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广是相当推崇的。

在汉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把李广作为理想中的英雄来加以颂扬。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约756年)的《出塞》诗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人高适(约700—765年)的《燕歌行》中,也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样的名句。这些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们对李广的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生动地反映了李广在历史上的名望和影响。

李广治军以简易著称。他行军时,没有严格的编制和行阵;驻扎时,也往往选择水草肥美的地方,使部下人人感到方便;同时又简化文书簿册等繁琐事务,夜间甚至不设巡更暗哨;进攻时,却大胆跨过自己的警戒线很远。

对这种治军策略,曾有过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这种策略曾使匈奴害怕李广,而汉朝士卒则喜欢跟随李广作战;另一种认为,如果都仿效李广,就难免会导致全军覆没。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年)认为,这两种看法都太片面。他把将领区分为带兵多的和带兵少的,进攻的和防守的。认为“(李)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就是说,在率领小规模的部队发动进攻时,李广的治军策略还是行之有效的。否则,自己还没有发动进攻,就把自己的兵力、部署完全暴露给对方,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但是,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领,同时指挥几路大军,进行规模很大的战役,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不能仿效李广。在这一方面,李广是望尘莫及的。实际上,李广几次陷入被动局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跟他治军上的缺点,恐怕也多少有些关系。

此外,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李广跟卫青、霍去病一样,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他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勋衔和印信,随意处斩霸陵尉,以及为了封侯而争功斗气,都说明地主阶级自私狭隘的本质。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的必然反映。至于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用运气的好坏、命数的奇偶来解释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显然是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典型表现。这样评价历史人物,当然是不足为训的。

标签: 李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9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