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Wei Lihuang, 1896— 1960), 国民党军二级上将。字俊如, 又名辉珊。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河南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等职。
1896 年2月出生于安徽合肥卫杨村的田赋官卫正球家。幼年丧父, 家境衰败。卫母宁氏求人讲情,让其读了几年私塾。1912 年, 卫立煌在安徽和县剪辫当兵,1914 年乘船西上武汉,考入湘军学兵营, 赴湖南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
1916年卫立煌南下广州参加粤军。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时, 进入军政府卫队营当卫兵。旋升排长,追随孙中山左右。卫立煌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的“黄金岁月”。1918年,卫立煌被调到粤军许崇智部。以战功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蒋介石借口“廖案牵涉许多粤军将领”,逼许崇智下台,并改编粤军,将拥蒋部分编为第3 师,与由黄埔教导团扩编而成的两个师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 军, 蒋自任军长。卫立煌被任命为第3 师第9 团少将团长。这是卫立煌步入蒋介石军事集团的开始。1926 年7月, 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第3 师由东路进攻闽浙, 卫立煌率部一路攻无不克, 抵福州后升任第14 师师长。从此,卫立煌一直是蒋介石嫡系军队中最能打仗的将领之一。
1927 年3月, 北伐军占领南京。4月12 日, 蒋介石发动政变, 公开叛变革命, 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时卫立煌的第14 师和顾祝同的第3 师共同担负南京卫戍任务, 卫立煌任南京卫戍副司令。8月底, 军阀孙传芳强渡长江进攻南京, 卫立煌率部与之在龙潭车站激战五昼夜,击溃孙部进攻。战后, 蒋介石将第1 军扩编为第1、第9 两个军, 提升黄埔出身的刘峙和顾祝同分任军长。在龙潭战役中战功最大的卫立煌, 由于既非黄埔出身, 又非蒋浙江老乡, 仅被提升为第9 军副军长兼第14 师师长。卫立煌为此衔怨恨多年。1928 年卫被保送到北平陆军大学受训, 实际上被蒋剥夺了兵权。1930 年石友三浦口倒戈, 威胁南京, 蒋介石急调卫立煌新组劲旅拱卫南京。卫立煌回家乡合肥招募士兵, 组成第45 师。1931 年, 该师扩编为第14 军,升任军长。
从1931 年起, 卫立煌充当蒋介石军事反共的剽悍先锋, 参加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2 年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卫立煌率部与红军激战,首先占领苏区政治、军事中心金家寨, 蒋介石闻讯大喜, 亲自前往慰劳, 并命令以金家寨为中心新建“立煌县”,卫立煌因此名声大噪。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公然称其为“常胜将军”。1933年11月“闽变” 爆发, 卫立煌出任围剿军第5 路军总指挥, 率精锐五个师一战平定福建, 在内战中又一次为蒋介石立下大功。1935 年10月, 升任中将。11月, 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 年9月晋升二级上将。
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 卫立煌随蒋介石等一同被扣。在此期间, 周恩来把他作为重点团结对象, 对其做大量工作, 卫立煌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 开始认识到抗日救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内战一定不能再打。
1937 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任第14 集团军总司令的卫立煌致电蒋介石, 表示对日不可软弱让步, 坚决请缨北上抗击日本侵略者。
平津失陷后, 中日双方交锋重点移至平绥铁路要冲南口。卫立煌奉命率部队驰援, 在平西与日军展开激战。旋南口失守, 率部跳出日军重围。时进攻山西的日军突破国民党军在晋北的长城防线, 占领大同,直逼太原。第二战区司令长阎锡山致电蒋介石,请派卫立煌率部增援。卫立煌奉命于10月初率部开赴太原前线, 并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 统率晋西北全部中国军队约10 万人,在忻口阻截日军南下,由此爆发了著名的忻口会战。双方血战二十余日,日军付出惨重代价, 始终未能突破卫部防线。忻口会战是抗战时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中日双方伤亡都很惨重的一次大战。卫立煌率部歼敌2 万余人, 创华北战场大量歼敌的最高纪录。10月30 日, 战局突变, 从东面进攻太原的日军突破娘子关中国守军阵地, 直趋太原, 忻口守军陷入日军南北夹击之中, 卫立煌被迫于11月2 日下令全部南撤。
中国军队伏击日本侵略军
1938 年2 月, 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其时日军集中5 个师团共10 万余兵力, 由太原南下, 企图一举攻下晋南, 结束华北战事。卫立煌在太岳山区的韩信岭一带以阵地战正面阻击日军, 坚守旬日, 达到了阻滞日军长驱南下, 掩护兄弟部队安全转移至太行、吕梁和中条山脉敌后的战略目的。其后,卫立煌率部扼守中条山达三年之久, 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使山西日军始终未能由此渡过黄河。1939 年1 月, 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该战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战区。9月, 兼任河南省主席。1940 年又兼任冀察战区总司令。
卫立煌在华北数年, 坚决抗日, 对稳定华北抗战局势起着重要作用, 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卫立煌曾多次会晤周恩来、朱德, 定期与八路军将领进行工作接触, 协调军事行动; 呼吁战区内各派军队团结抗日, 主张在弹药和经费补给上对八路军一视同仁,并且在两次反共高潮中严守中立,是典型的“中央军中的中间派”。1938年春节,卫立煌率第14 集团军高级将领前往八路军总部拜年, 朱德总司令在欢迎大会上称赞卫是“在忻口战争中立下伟大功劳的民族英雄和抗战领袖”。卫立煌则称赞八路军“是复兴民族的最精锐部队”。他还仿效八路军作法, 成立“第二战区前线总指挥部战地工作团”, 接纳大量进步学生到军中服务, 宣传抗日。1938 年4月, 他借故访问延安, 受到热烈欢迎。毛泽东在欢迎晚会上称赞卫立煌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领导者”。1939 年9月, 八路军第129 师政委邓小平,也曾对深入战地采访的记者称: “张自忠和卫将军都是在抗日战场上打过硬仗的人, 他们至今坚持抗战, 决心很大, 难能可贵。”
卫立煌与史迪威上将会谈
卫立煌坚持团结抗战的爱国行动, 遭到了蒋介石和顽固派的忌恨。1941 年初皖南事变后, 蒋介石斥责卫立煌反共不力,声言要撤销他的省主席职务。卫立煌一气之下请假赴峨眉休养,蒋介石立即照准。5月, 日军大举进攻中条山, 前去视察的何应钦擅自改变卫立煌的军事部署, 导致中条山战役惨败。蒋介石急令卫立煌回去收拾残局。卫立煌回到洛阳, 收拢溃散军队, 加强黄河防务, 稳定了中原抗战局势。蒋介石见时机已到, 遂把中条山惨败的罪责加诿于卫立煌, 革去其二级上将衔, 随后又免去其省主席职务。1942 年1月中旬, 又将卫立煌调任西安行营主任, 削去了其兵权。西安行营的主要任务是反共、对付延安。卫立煌认为干这样的事不利于抗战,乃不理其事。不久,蒋介石调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但未及上任又被罗卓英所代。卫立煌仍回成都闲居。
1943 年8月, 英美政府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决定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为主, 反攻缅甸。蒋介石也急于想反攻缅甸, 打通国际交通线, 遂在史迪威同意下, 决定再次起用其得力战将卫立煌来统帅中国远征军。1943 年冬, 蒋介石将卫召至重庆, 亲自接见, 恢复其上将衔,任命他接替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就任后, 首先将陈诚设在昆明附近的司令长官部前推到离怒江前线只有70 公里的保山县马王屯, 积极进行反攻准备。1944 年5月, 卫立煌统帅中国远征军自滇西发起反攻。中国远征军先后出动17 个师约16 万人, 在盟军配合下, 相继收复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畹町等战略要地。1945 年1月27 日, 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歼灭日军第18 师团、第56 师团大部, 击溃第2 师团、第23 师团, 保证了英印军的胜利,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完成了打通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 的战略任务。卫立煌再次名声大振, 在盟国盟军中也颇有盛誉。反攻胜利后,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撤消。卫立煌功高震主,加之涉嫌亲共,被蒋介石委以陆军副总司令空衔。卫立煌对此职不满,称病就医。1946 年春, 回到南京, 闭门少出。11月, 奉命出国考察。
中国远征军再次出征
1947 年初, 卫立煌返回祖国。时蒋介石正在全面内战中迭遭失败, 决心重新起用卫立煌这员猛将, 以期卫立煌再次为他立下奇功。1948 年1月17 日, 南京政府明令卫立煌接替陈诚为东北“剿总” 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同年, 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11月12 日, 沈阳解放, 卫立煌飞往北平。蒋介石再次迁怒于卫立煌, 遂于11月26 日下令撤职查办。
卫立煌受撤职查办处分后不久, 即被蒋介石禁于南京上海路寓所。其间, 顾祝同等秉承蒋的旨意, 多次动员他去台湾, 均遭卫立煌的拒绝。1949 年1月28 日(除夕), 卫立煌夫妇化装逃出南京,经上海到达香港。蒋介石几次派吴忠信到香港劝卫立煌去台湾,遭到断然拒绝。1949 年10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卫立煌不顾自己的“战犯” 身份, 特致电毛泽东表示竭诚祝贺。
1955 年3月15 日, 卫立煌在中国共产党“爱国不分先后” 政策的感召下, 毅然偕夫人韩权华离香港回到广州,随即公开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4月6日,到达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热烈欢迎。作为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嫡系高级将领, 卫立煌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赞扬和信任。卫立煌归国以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和民革中央常委等职, 参与讨论国家军政大事。
1960 年1月17 日, 卫立煌因病于北京逝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67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20主编
2023-01-0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