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丘吉尔个人资料简介,丘吉尔人物事迹,丘吉尔历史评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阅读:138 评论:0


 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ser Churchill, 1874—1965), 英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任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
 丘吉尔不仅在政治活动和国务活动上是“性急的年轻人”, 就连出生也是急成忙就的。1874 年11月30 日, 丘吉尔比其父母预料的提早两个月降生在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附近华丽的希伦海姆宫中。祖父约翰·丘吉尔是马尔巴罗家族第七代公爵, 曾是英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父亲伦道夫·丘吉尔勋爵是其第三个儿子, 母亲珍妮特·杰罗姆是美国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丘吉尔的童年正处在大英帝国由鼎盛转向衰落的时期, 民族利益的种子很早就播植在他的心中。从小受到典型的贵族式教育, 8 岁上学, 14 岁进入哈罗公学。但他生性好动而固执, 学习“疏懒”, 不肯学数学和拉丁文, 却嗜好历史、古典文学和军事, 是班上出名的劣等生。经过三次投考, 终于在1893 年考进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5 年毕业后经其母亲多方周旋,得以进入他理想的第4 骠骑兵团任骑兵少尉,从此开始了他自幼向往的戎马生涯。此后他以军官和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过西班牙镇压古巴人民起义的战争、英军镇压印度西北边境人民和苏丹的战争以及南非的英布战争。作为随军记者, 他改变了幼时疏懒的习性, 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为以后走上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丘吉尔把在印度作战的经历写成《马拉康野战部队纪事》, 于1928 年在伦敦出版。
 1899 年丘吉尔以保守党候选人的身份首次参加竞选失败, 1900 年再次竞选获胜, 被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 完成了他生活中的重大转折, 开始了为之奋斗终生的政治生涯。但丘吉尔一直反对保守党的保护关税政策,1900年终于退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1906年自由党大选获胜,丘吉尔首次入阁担任殖民事务次官。以后又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1908年,丘吉尔与克莱门娜霍齐娅结婚。
 1911 年, 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此时欧洲风云紧急, 德国力量的膨胀严重威胁了英帝国的霸权地位。丘吉尔改组海军部, 建立海军参谋部, 改良海军的装备, 使海军拨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积极促动政府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他又自作主张, 派海军舰队攻打土耳其, 以求从背后袭击奥匈和德国, 结果英军惨败。1915 年丘吉尔被迫辞职。两年后的1917年7月他又出任劳合·乔治政府的军需大臣。他改组臃肿的机构体制, 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且促成了大规模的坦克生产, 使军需供应屡屡获得前线的好评。
 战争结束后, 面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政权, 丘吉尔忧愤交加, 竭力反对布尔什维主义。1919 年1月改任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后, 他主张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敦促制定干涉苏俄的计划。这一态度招致以劳合·乔治为首的自由党的反对, 却重新获得了保守党的同情。1922 年自由党大选失败, 丘吉尔也失去了大臣的职位。1923 年他退出自由党, 次年重新加入离开了20 年的保守党。1924 年11月, 保守党领袖鲍德温组阁, 年届半百的丘吉尔当上了内阁中地位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但他对财政事务所知甚少, 上台后下令恢复金本位制, 此举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1929 年保守党因无力解决失业和工人运动等严重问题而被迫让位给工党, 丘吉尔则再度下野。
 此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丘吉尔十年赋闲, 一身轻松, 沉醉于写作和出国旅行的消遣之中。他继《世界危机》四卷本之后, 又写了《早年生涯》、《思想和冒险经历》、《马尔巴罗的生平及其时代》、《伟大的同时代人》等著作, 获得了传记作家的尊称。
 丘吉尔一生中最悠闲的这十年正是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危机迭起的十年。德国法西斯夺取了政权, 成为欧洲新的战争策源地。1936 年至1937 年德意日法西斯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战争的波涛, 严重地威胁着英帝国的地位。面对法西斯这一人类的最大恶魔, 丘吉尔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主张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 对法西斯侵略者实行坚决遏制和抗击的强硬政策。他认识到德国法西斯的真正目标是控制整个欧洲,夺取世界霸权, 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他主张运用传统的均势外交战略, 一面迅速地、大规模地重新武装英国, 另一面联合欧洲一切力量来约束、抑制、挫败德国的霸权。他甚至放弃了对苏联的一贯敌视态度, 主张化宿敌为盟友, 向苏联政府呼吁: “为什么我们不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呢? 为什么我们不以共同的势力来粉碎它呢?” 时代的号召, 政治家的胆略, 加上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终于使年近花甲的丘吉尔步出了“政治上的荒漠状态”, 开始了他在英国政治舞台上以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最重要最辉煌的一幕。
 30 年代中期以后, 丘吉尔便多次发表演说猛烈地抨击鲍德温、张伯伦政府对德国法西斯一味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他惊人地预见到慕尼黑协定使英国“遇到了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是“欧洲最大的灾祸”, 指出“这只是一杯苦酒刚尝了第一口……这杯苦酒将年复一年地端到我们面前”。绥靖政策的失败, 希特勒的步步紧逼, 使得政府的批评者丘吉尔声望大振, 要求丘吉尔回到内阁中来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如果没有希特勒和他挑起的事件, 丘吉尔或许永远不可能重返政坛。
 1939 年9月1 日, 德国入侵波兰, 9月3 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在朝野的强大压力下, 张伯伦于3 日下午改组内阁, 丘吉尔出任海军大臣。由于长期的绥靖政策使军队准备不足,海军在战争初期屡遭失利。丘吉尔认真寻找对策,迅速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张伯伦政府仍无心抗敌, 一味求和。1940 年5月10 日, 希特勒对法、荷、比、卢等国发动突然袭击,张伯伦在一片责难声中狼狈下台;丘吉尔首次出任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和国防大臣,任命黑斯廷斯·伊斯梅为其参谋长。丘吉尔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在他65岁时到来了。他说: “我终于取得了对全局发号施令的权威。我觉得自己是在顺应天数。” 5月13 日, 丘吉尔以首相的身份在下院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所能奉献的,只有血和汗、苦和泪。……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胜利——是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的胜利, ……因为得不到胜利就得不到生存。” 丘吉尔坚持将张伯伦继续留在内阁中任枢密院长, 这体现了他宽容豁达的个人品质和大敌当前团结一致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素质。我们不妨在此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最高指挥层的构成情况做一简要考察: 历任陆军大臣为莱斯利·霍尔—贝利沙(1937年至1940年1月)、奥利弗·斯坦利(1940年1月至5月)、安东尼·艾登(1940 年5月至12月)、戴维·马杰森(1940 年12月至1942年2月), 詹姆斯·格里格(1942 年2月至1945 年7月)、杰克·劳森(1945 年8月继任);艾尔伯特·亚历山大(1940年5月至1945 年5月)、布伦丹·布雷肯(1945年5月至7月)、艾尔伯特·亚历山大(1945 年7月继任)、布伦丹·布雷肯(1945 年5月至7月)、A 亚历山大(1945 年7月继任); 历任空军大臣为金斯利·伍德(1938 年5月至1940 年4月)、塞缪尔·霍尔(1940 年4月至5月)、阿奇博尔德·辛克莱(1940年5月至1945年5月)、哈罗德·麦克米伦(1945 年5月至7月)、斯坦斯盖特子爵(1945 年7月继任); 历任帝国总参谋长为约翰·戈特(1937年至1939年9月)、埃德蒙·艾恩赛德(1939 年9月至1940年5月)、约翰·迪尔(1940 年5月至1941 年12月)、艾伦·布鲁克(1941 年12月至1946 年6月); 历任第一海务大臣兼海军参谋长为达德利·庞德(1939 年6月至1943 年10月)、安德鲁·坎宁安(1943年10月至1946 年); 历任空军参谋长为西里尔·纽沃尔(1937 年至1940 年10月)、查尔斯·波特尔(1940年10月至1945年);参谋长委员会主席达德利·庞德(1939年至1942 年3月任职)、艾伦·布鲁克(1942 年3月继任)。


 

丘吉尔与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成员合影


 在希特勒闪电式进攻下, 法英军队全线溃败。6月22 日, 法国宣布投降, 德军逼近英吉利海峡, 英伦三岛的存亡到了关键的时刻。丘吉尔首相临危不惧, 坚定地担负起了挽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重任。他号召英国人民行动起来, 为抵抗法西斯的入侵而奋斗。他组织实施敦刻尔克英军和法军撤往英国, 保存有生力量; 调动英国军队, 保持高度警惕, 准备迎击法西斯的入侵。他指挥英国皇家空军, 在8月10 日至9月14 日顽强地抗击来犯的敌机, 使德军始终未能获得制空权, 未能踏上英伦三岛一寸土地。丘吉尔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铿锵有力的话音都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9月下旬,他成为保守党的领袖,得到了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支持。
 在国内总动员的同时,丘吉尔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美苏两大国的支持。战争伊始, 他就多次给罗斯福总统去信说明如果继续让孤立主义得逞, 总有一天希特勒的魔影会笼罩到美国的头上,美国就再也不能隔岸观火了。1940 年12月29 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1941 年3月8 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该法案的通过应该说是丘吉尔外交上的一大成功。丘吉尔还曾向苏联通报德国随时可能侵略苏联的情报。1941 年6 月22 日, 苏德战争爆发。当晚丘吉尔就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广播演说, 表示愿意立即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 “俄国所受到的威胁, 也就是我国和美国所受到的威胁,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 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那就是决心摧毁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一切余毒。任何一个继续战斗抗击纳粹主义的国家和个人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 丘吉尔的积极态度大大促进了战时英美苏三国联盟的实现。7月12 日英苏两国签署协定表示愿意携起手来共同对德作战, 决不同德国单独讲和。1941 年8月9 日丘吉尔与罗斯福首次在纽芬兰的阿金夏港外举行首脑会议。14 日双方签署了象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的《大西洋宪章》。12月7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终于和英国“在同一条船上了”。丘吉尔当即前往华盛顿,与罗斯福进行了20多天的会谈,并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获取美国出兵北非的保证, 并建立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


 

丘吉尔与英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元帅视察蒙哥马利的司令部


 为了更好地采取联合作战行动, 阻止德国的进攻, 1941 年5 月, 苏联开始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 双方签订同盟条约, 表示不提苏联西部疆界之事, 丘吉尔表示可在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然而随着德意军队在近东和北非的节节获胜, 丘吉尔越来越多地担忧起英国传统的殖民势力了。他决定把英军的主力放在近东和地中海一带为英帝国殖民利益而战。在丘吉尔的努力下,1942年7月25 日美英决定暂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在法属非洲开展攻势,即“火炬” 行动计划。8月12 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 借口部队和供应不足, 不能在1942 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争取斯大林对“火炬” 计划的赞同。
 1943 年初盟军在北非取得重大胜利。1月中旬英美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谈。丘吉尔放弃了在1943 年跨越英吉利海峡作战的原意, 主张选择在“欧洲柔软的下腹部” 地中海巴尔干地区作战。会谈后发表了要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 的原则, 排除了对“单独媾和” 可能性的任何探测。同年5 月, 丘吉尔再次赴美商谈地中海作战计划。但美国赞成尽可能早地跨越海峡作战。经过多次斡旋, 最后决定7月中旬攻打意大利, 跨越海峡作战开辟“第二战场”又被推到了1944 年。丘吉尔因过多考虑英帝国的殖民利益, 把欧洲战争的主要负担长久地压在苏联身上, 使苏联的处境十分困难。


 

丘吉尔与英法两军高级将领在一起


 1943 年9月8 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后, 丘吉尔仍只在口头上支持跨越海峡作战的“霸王”行动计划, 暗中筹划佯攻法国实打挪威的“木星” 计划。1943 年11月27 日,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在德黑兰举行战时第一次“三巨头” 会议, 讨论和决定未来的行动计划, 为在1944 年开辟第二战场达成协定。1944 年6月6 日盟军渡过海峡在法国登陆反攻的壮举终于实现了。丘吉尔为了英国的民族利益, 出于他反对共产主义的本性, 一再延缓第二战场的开辟, 意图使苏联在对德战争中两败俱伤。他后来在战争回忆录中写下最后一卷《胜利与悲剧》, 认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是胜利, 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则是莫大的历史悲剧。
 1944 年8月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利用进军意大利之便直捣中欧, 先于苏军抵达维也纳, 但美国坚持按原定计划, 在法国西南部登陆, 配合诺曼底登陆的盟军。此时似乎人人感到战争很快就会结束, 丘吉尔开始考虑意大利、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政治问题。10月8 日丘吉尔访苏,但未解决主要问题, 斯大林答应结束对德战事后即对日宣战。12月, 丘吉尔为了维护英帝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派兵镇压希腊人民的革命运动。1945 年2月4 日“三巨头” 在雅尔塔举行第二次会晤, 讨论战后的世界政治问题。丘吉尔为防止苏联的威胁, 力主与法国一道四方分区占领德国。会议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并就波兰问题达成协定。但丘吉尔对会议结果不满, 觉得西方大国对苏联让步太多。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 丘吉尔又主张盟军迅速越过易北河, 抢在苏联之前占领柏林, 但遭到美国的反对。丘吉尔十分懊丧, 认识到英国确实已力不从心了。
 1945 年5月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欧战结束, 丘吉尔的战时联合政府是否还需要便成了突出的问题。7月5 日议会进行大选。7月15 日丘吉尔前往波茨坦参加第三次首脑会议, 会议期间回国听候大选结果。7月16 日大选揭晓, 保守党失败, 丘吉尔在胜利来临的时候被赶下了台。丘吉尔无法理解, 抱怨英国人民忘恩负义, 同时深深地为英国在战后世界中的地位感到担忧, 因为他自认为是“能够对付俄国的惟一的人”。7月26 日晚, 丘吉尔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婉言谢绝了国王欲授的嘉德勋章。丘吉尔就这样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战时首相的生涯, 但他为挽救英国命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法西斯主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却永远不会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忘记。
 丘吉尔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他的政治活动, 他仍在为英国的民族利益、为反对社会主义苏联而奔走效力。1946 年3月5 日, 丘吉尔访问美国时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 的著名的富尔顿演说, 呼吁西方国家团结一致, 联成一体, 因为“在整个欧洲,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 降下了一块铁幕”。丘吉尔这一明显的反共立场立刻引起了震动, 并对战后的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拉开了“冷战时代” 的序幕。在呼吁与美国结成“英语民族之间的特殊关系” 之余, 丘吉尔还致力于西欧的联合, 认为拯救欧洲必须“重建欧洲大家庭”。1948 年5月, 他被在海牙召开的欧洲统一问题会议选为名誉主席。丘吉尔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着英国利益这一主题的。在1948 年保守党年会上, 丘吉尔全面地阐述了英国“三环外交”政策,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 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英语世界;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1951 年10月, 保守党大选获胜, 丘吉尔以77 岁高龄再度拜相组阁。但和平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与1940年时已大不相同。
 1955 年4月5 日, 心力交瘁的丘吉尔辞去了首相职务, 宣告退休。他为之终生效力的大英帝国没有能改变崩溃的命运, 没落已无可挽回。但他仍然认为英国的力量和潜力是不可低估的。1963 年4 月9 日他在接受美国“荣誉公民” 称号时说: “我不同意那种认为英国和英联邦现在应在世界上扮演默然听命的次要角色的见解。”
 退休之后, 丘吉尔完成了他的《英语民族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65 年1 月24 日, 丘吉尔在伦敦因病逝世, 享年91 岁。

丘吉尔的经典V字手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6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