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进贤(1914—1993)字希儒,号老鹤,晚号鹤翁;甘肃兰州市人,生于1914年2月,卒于1993年1月13日。
先生幼年因家贫,仅读得私塾两三载,十岁便辍学回家,随父从事园艺劳作,每日早晚闲暇,坚持读书、习字,摹写前人画帖不辍。先生天资颖悟,勤奋好学,年方弱冠,便在本地稍露头角,并得到一些书画名流的赞许。随之,便拜陇上书画家裴建准、范振绪二老为师,专工花鸟山水,兼习人物走兽,从此开始系统地研读一些画史画论。经过一番刻苦努力,大大提高文化素养,更加深了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和热爱,从而坚定地走上了研习国画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兰州来了不少很有成就的学者、教授,其中不乏一些声名卓著的美术家。他们在兰讲学、办画展,他们的画作不仅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而且以科学新颖的表现技巧使长期生活在内地的年轻学子们耳目一新,学习绘画的人更是认真学习,诚恳求教。先生有幸结识了岭南派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大师,他们的山水画雄健而有灵气,花鸟画生动而有情趣,特别是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江南农村风情场景绘画,显得十分清新并富有诗意。先生由衷地感受到美的冲击,他认真地观摩这些大师的佳作,诚恳的请教现代绘画的画理和技法。从此,视野大开,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当时,他还通过范振绪老师的引荐,接触到张大千大师,有机会面聆教益,近距离观摩大师作画,耳濡目染中受到启示和提高。为了多受教益,一度曾追随大师远赴河西,并深入社会实践,进行写生并创作。祁连山的壮丽景色和浩瀚的大漠风光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思想境界。在此期间,先生积累了一些习作,第一次在新疆迪化 (现乌鲁木齐市)举办了个人画展,并获得成功。
抗战胜利后,先生受聘于国立酒泉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直至新中国成立。1953年,先生创作的国画《向日葵》入选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这幅画所展示的是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和一丛挺拔盛开的向日葵,试用工笔加写意,重墨加泼彩的手法,显得画作笔墨酣畅,热情奔放,造型力极强。充分体现出作者热爱新中国,热爱共产党的一腔热情。这幅画在北京展出期间,就有文艺评论家黄苗子在《文汇报》上撰文评述:“……郝进贤的 《向日葵》、吴作人的《藏犛》、江寒汀的 《孔雀》,这些大笔淋漓的花鸟画,起码不是纤弱的,衰颓无有生气的作品,从笔墨里看得出这个民族是有生气的,充满了希望的”。1956年,为庆祝建军30周年,曾与范振绪老师等共同创作了《红军长征——甘肃段》长13米的巨幅画卷,奉献于中央军委并在首都革命博物馆隆重展出。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匮乏。这时,先生满怀一腔爱国、爱民的热情,以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鸟语花香为素材,创作出一批阳光喜庆的作品,以年画的形式由出版社大量印行,畅销全国,极大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享受。与此同时,为反映甘肃省农民群众改造自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创举,先生深入生活,实地进行写生,徒步从天水,经平凉至定西,行程数千里,搜集素材完成 《东梁渠》长卷国画的创作,展出后获得好评,并选登《美术》杂志1960年1月号上;创作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北京展出,选刊在中央出版的纪念册中,同时还被上海“朵云轩”出版的美术丛辑刊载。1983年秋,应日本千叶县邀请,赴日本举办了书画展,展览引起轰动,取得很好效果,展出作品均为千叶、东京等地美术爱好者收藏。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先生奉调参加首都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内部装饰作画,遂取材甘肃名胜,创作出 《祁连春晓》《兰州新貌》等巨幅国画,悬挂于厅堂之上。此外特以兰州花果城的特色,创作出 《金城梨花》巨幅玻璃屏风,通幅以宝石蓝为底,一株完整的梨树充满画面,满树盛开的白色梨花,花蕊用朱红勾画。此画是以工笔重彩为主,再以特殊工艺手法剔刻完成,效果明朗阳光,绚丽多彩。数十年来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内部装饰更易多次,但这座 《金城梨花》玻璃剔画大屏始终陈设在人民大会堂中。1979年5月,先生在五泉山举办国画展览,给兰州的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一些专家著文发于报端,其中写道:“郝进贤老画家,墨池解冻,画笔增色,所有的新作都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使人看到他们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并称先生的画“艳丽清新,潇洒明快”。这次展出之作,大部为来兰的国外友人征购。
1987年秋,先生代表甘肃省政协应福建省政协之邀去福州举行书画交流展览,展出期间,福建省的书画名家大都前来观摩,在交流座谈中,他们一致赞赏甘肃美术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画中所描绘的陇上胜景,深羡西北高原黄河的豪壮,山势的宏巍。展后先生的国画 《嘉峪关》以代表团名义送福建省政协收藏。
郝进贤一生热爱绘画,并以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建设国家和发展的需要,遵从组织上的安排,从事挖掘、整理和恢复提高本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研创工作,50年代初,先生到天水雕漆社。天水雕漆工艺历史悠久,具有原材料丰富的优势,但历经天灾人祸,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销路停滞,艺人失业改行,即将人散艺绝。针对天水雕漆工艺美术品生产基础薄弱,缺少设计和现代工艺技术,产品单调粗糙,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等现状和问题,先生深入基层,发动一些艺人,联络当地一些文化名流,献计献策,认真学习外地经验,并培养一批有文化和美术基础的青少年,从事设计生产,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提高了天水雕刻工艺品的艺术水平。1957年产品开始出口,荣获国内外市场的好评,并成为甘肃省具有显明特色的著名优秀工艺美术品。
甘肃洮砚,以其肤理美妙、色泽雅丽,发墨而不损笔毫的特点,早在宋初,就为文人、士大夫们所称道。历经千百年又经历代文化名家们使用评察,更列为 “文房四宝”中的一枝奇葩,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名砚。鉴于历史原因,加之洮砚产地地处边远,气候多变,条件艰苦,又加上旧社会不断加剧的民族矛盾,遂致砚材采取困难,特别是顶级高档砚材,更是千金难求。为此,这种在历史上富有证验的名砚,竟被湮没了声誉,尤其在近世纪内几至濒于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情况,60年代初,交由当时的省工艺美术研究室实施挖掘整理,尽早恢复生产。先生主动承接了这一重任,开始查阅有关资料,并亲自深入卓尼县山区,跋山涉水,顶风雪,冒酷暑,几经艰险,终于在卓尼县洮河边的喇嘛岩探寻到优质砚材的原产地,即宋代采取砚石的矿坑。这样,便为恢复洮砚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1964年,在先生的指导下,老艺人精心制作,洮砚获得新生。这一消息传出,立时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强烈反应,《光明日报》等报刊相继发文祝贺:著名诗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诗赞誉:“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故人石里意殷勤,胜我荒斋九年蓄。西北东南辟砚田,精工方欲夺前贤。看教墨海翻澜处,喷薄风雷震大千。”
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先生撰写出 《洮砚图录》专论,文分 《源流赞铭》《制作工艺》《砚谱图录》三卷,论据充实,文理清晰,极具欣赏价值,更具实用价值。此文由甘肃省文史馆收入《甘肃文史》第三期。
先生一生,致力于绘画和工艺美术研究创作,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他的画作较多,内容丰富,格调清新,功力深厚,雅俗共赏,颇受欢迎。先生自学成材,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尤其对本土历史文化,更有丰厚的造诣,60年代中期,在朋友们的大力鼓动下,经过广泛收集,缜密研究,将甘肃历史上有名的一些书画家们的生平和成就编写成书,并附有一些珍藏作品的照片资料,只可惜在 “文革”当中遭抄家而流失。上世纪80年代末,仅凭记忆中的部分内容,又写成 《甘肃书画源流考》,手稿交由省政协审核刊行。
先生生前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协顾问,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美术师 (兼甘肃洮砚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政协委员兼书画室主任,民革甘肃省委常务委员等。
(作者系郝进贤之子)
郝进贤 国画
《胜似春光》
郝进贤 国画
《山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56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17主编
2022-12-16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21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