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王新令个人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阅读:173 评论:0

王新令(1905.5—1965.11)字鼎若,号楚青,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家本清寒,父王正平以从事小买卖崛起。兄弟四人,新令为幼。及其童稚之年,父及其二兄王新政 (字德庵)经营皮毛手工作坊,家道已臻小康,遂有条件送他入地方名儒任文卿 (名承允,晚清进士)先生门下求学。新令性聪颖,喜读书,颇为文卿先生称赞奖掖。新令十一二岁时,新学校已推广,遂转入张育生 (名世英,亦晚清进士)先生创办之亦渭小学。此时的新令已对书法有了浓厚兴趣,他先学《书谱》,临摹二王,少年学友冯国瑞晚年有诗赠新令云:“幼年耽苏米,与君两驰逐。齐骖或先后,惊顾累相失……君能沵意趣,直入山阴室。”

小学毕业之年,新令已15岁。时甲午状元,近代大实业家、大教育家张謇创办南通师范学校已17载,声誉播大江南北,远达甘陇,学子慕名求学者甚众,然终因道路遥远,旅途费用多而成行者少,积年不过12人而已,其中狄道 (临洮)七,天水四,武山一。新令决志负笈南游就学该校,家人一力支持。越年,逾秦岭,入巴蜀,由重庆乘船东下,考入南通师范本科。新令读书渐多,尤喜中国古典文学,涵泳其间,其乐无穷。晨读大声朗诵,颇能领会文章奥妙。张季直 (张謇字)先生常视察所办学校,并有听学生晨读之习惯,于读书声调辨其领会深浅。一日,巡行课桌间,在新令旁忽驻足,记其名。第二天召见谈话,赞其读书声情俱佳,并询以省籍乡籍,鼓励有加。学习期间,新令深感东南人文之茂盛,风气之日开,乃加倍努力,不愿稍落人后。其间曾因用功过度,体虚致病,一时思想颇苦闷,乃致函 《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倾诉个人心情,恽代英回信热情开导,新令铭感至深,晚年犹每每道及。张謇闻之,亦作诗讽劝之:“王生拼命为长句,白昼头低夜失眠。何似刘郎工用短,时时花下得新篇。”有批评,有开导,实鞭策鼓励也。接触多次,季直先生了解到王新令娴诗词,好书法,善操古琴,益加爱重。1926年,王新令以南通师范第20届本科毕业。将归,请季直先生为其父书一诗,张謇慨允,不日即以一字幅贻之。旋于南通中公园为新令饯行。席间,新令为诸师弹奏古琴,张謇“掀髯而笑”,颇为欣然。继,季直先生即席演说,就读书、书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有一定之气运,文在唐必变,唯昌黎足以承之。初学文或诗,不厌模仿;模仿即熟,自不难进而辟一新路,成一格局,至此则陈言可去而词由己出矣。此种意境,非好学深思不能知之。”“字须一笔一画有着落,注意常人所易忽略处,从平正方面用力。尤须多玩味古人。今人于篆隶多推邓完白,不知何子贞实驾而上之。何读书多,邓读书少;一则士气,一则将气。”又云:“执笔用拨镫法,写碑帖皆宜。曩摹颜柳苦不肖,用拨镫法后即头头是道。”季直先生的这些教导,成为尔后新令追求书法高境界的指南。次日又书长句一卷再赠,此即 《送王生毕业归天水》诗卷,这是一件草书的上乘作品,已刻于兰州碑林西廊。两诗均收入《张季子九录·诗录》。

然新令终因中原、四川皆军阀遍布,兵革不息,行旅艰难,未能登道归省。季直先生闻之,书一函命持上海寻一学校强化英语学习,拟日后送往英伦留学。不意两月后季直先生遽归道山,留学之事遂成泡影。乃转供职于两浙盐务署任秘书。次年,新令绕道鄂、川归里。不久,新令应少时同学好友、早期共产党人葛霁云电邀,前往西安,任国共合作的国民联军驻陕总部秘书。在此,新令初识于右任、邓宝珊等人,相处之下,情谊日深。1930年代初,新令任邓宝珊之西安绥靖公署甘肃行署和新一军秘书长,活跃于西北军政界,于交好邻省,协调民族关系,复苏民困不无贡献。这段时间,虽军书政牍杂沓而至,新令却未尝一日废书,同时临池不辍。

1936年4月,新令时年31岁,应于右任先生之召,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历南京、重庆时期达13年之久。其间,公务之外,书法成为了他与于先生讨论的重要话题;加之首都之地学者名流云集,与他们的交流使新令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也得到了更多的激励和教益。

新令的旧学功底深厚,于书道研究精进不已。其平生不好积蓄,购书成癖,然所藏在1950年代从天水运往兰州时,因车翻事故损失泰半,所余在“文革”中散佚殆尽,令人扼腕叹息。对于书法之研习,除向前辈虚心请教外,他既喜与同辈人切磋,又喜与迎头而上的青年人交往,提携不遗余力。他在省外交游的书法界著名人物有于右任、沈尹默、章士钊等,在省内有范振绪、冯国瑞、汪剑平、裴建准、柯与参、张邦彦等,他提携的青年才俊有霍松林、李般木、周兆颐等。

新令为人谦逊,宁、渝居官期间,又多与名家盘桓,故对自己要求很高,不自满意者绝不予人。因之,留传下来的诗、书、画作品不多,士林惜之。后人评价其书法作品隽秀、凝重、笔笔有致,涵深意远,令观者遐思无穷。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霍松林评价他的书法作品时说:“王新令、汪青(剑平)两先生的墨迹论人、论书,都值得放大刻入碑林,新令先生的立幅极出色,近代以来,能臻此妙境者不多。”(《与流萤书》,见 《萤光集》)新令所书字幅的内容,常多涉及历代书家,如刻在兰州碑林的书作:“静修之雄,松雪之雅,道园之旷,铁崖之象,皆卓然成家,诸体皆备矣。”即涉及元代书法家刘因、赵孟頫、虞集、杨维桢。新令于诗、书、琴、画,皆得奥妙,尤擅诗词、联语。在重庆时新令赠“史学怪杰”卫聚贤一联曰:“亦官亦商,半甘半晋;考古考今,说武说文。”在山城文化界传诵一时。综合修养上的优势,无疑影响着他的书作,使之充满着浓厚、清奇的文人气息。

在南京、重庆期间,新令于关心地方文教事业,不稍懈怠。在南京时为刻印文卿先生《桐自生斋诗文集》和 《天水县志》颇费心力。前书印出,以抗战爆发,日寇进攻南京情势紧迫,新令仅携带10部离开南京。后书原稿未及付梓,日寇进攻上海,南京危急,由其侄王无怠持护运出南京,于抗日战争期间在兰州得镌印。

1946年7月,新疆省政府改组,张治中出任省主席,鲍尔汉、阿合买提江副之,于右任奉派前往监誓,严庄、户冀野、王新令等随同前往,在疆月余,监誓之外,视察南疆各地。新令此行与画家韩乐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讵料韩次年8月乘机由乌鲁木齐飞往兰州时失事而逝,新令悲痛万分,在上海 《新闻报》发表长文,连载数日,表达了深切的怀念。监委任内,新令不避利害,敢于对权贵挑战,抗战胜利后与几位监委联名弹劾宋子文,南京 《天文台杂志》曾报道此事,称誉他为“铁面御史”。1946年10月,新令与严庄接受民意对盛世才提出弹劾案,虽盛因蒋介石庇护得免于惩办,但严庄、王新令等之嶙嶙风骨为世人称道。1940年,民盟中央常委兼西北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以民盟代表团顾问身份在重庆参加旧政协会议,以新令不满蒋介石独裁,有共同思想,乃介绍新令加入民盟。

1949年国共和谈期间,南京政府派出第三次和谈代表时,以于右任先生为首席,王新令、李世军等为代表,终因南京方面对和谈无诚意,于右任、王新令等被从机场召回。1948年,新令出任甘宁青监察委员行署主任委员,为拉拢地方人士蒋介石曾三次召见,新令不为所动。新令失望于南京政府,拒赴台湾,乃潜行归天水,匿住民盟人士吴鸿业 (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家,等待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新令赴兰州,初任甘肃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秘书长,复任甘肃省人民监察委员、民盟甘肃省委员会秘书长。1954年起,新令任甘肃省政协一、二、三届委员达11年,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十分支持。1957年后,新令因病卧床不起。但仍读书不辍,不甘落后,于诗词、书法时时留意间。人常见他坐病榻上口吟诗文,画天画地,盖习字也。1963年,通过香港某报,新令寄于右任先生一诗云:“十四年来一纸书,低头望月意何如?书成为报先生说,多少亲朋问起居。”又曾为 《甘肃日报》题写 《百花》栏目刊头及若干文题,为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题写书名(第7辑后为沈雁冰题写)。

1965年11月,新令久卧病榻后溘然而逝,享年61岁。

(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新令 书法

王新令 书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5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