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甘肃静宁县贾河乡,1961年11月生于兰州。1976年以前在兰州一只船学校上小学和初中,1978年于兰州三十三中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受业于陈起南、马改户老师学习雕塑专业。当时由于刚恢复高考,我是全校本年级年龄最小的学生。
1982年毕业后,我回到故乡,在兰州市园林局工作,从事城市雕塑设计。1993年任兰州雕塑院创作室主任、兰州现代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为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参与编写了第一个 《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方案》。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2001年调往西安美术学院工作,任西安美院教授、雕塑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得“陕西百位中青年文化名人”荣誉称号。
我小的时候,盛行传看连环画小人书,我特别崇拜画书里的英雄人物,直到现在我仍珍藏着一些当年的小画书,从那时起我对绘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街看见汽车嘟嘟跑很神奇,就蹲在地上模仿画汽车,进公园看到动物活蹦乱跳很可爱,就边看边在地上画起来,父母亲叫不应声,也不挪步,专一到画不完不罢休,经常和同学们做完作业就画画、做剪纸,感到无比的快乐。
上中学时,师从张玄英、张学乾老师学习素描写生,受益匪浅。作为校美术组的学生干部,我主动承担起写画墙报、黑板报的宣传工作,有时顾不上回家吃午饭,晚上父母到学校来找也是常有的事。我的学习成绩在校还是名列前茅的,大家说报考名牌学校和热门专业是有把握的,可我就是迷上了画画。1978年,高中最后一学期,我为报考美术院校冲刺,在坚持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见缝插针练习绘画,课间请同学当模特儿画速写,晚间在家让父母亲当模特儿进行写生,并经常晚上骑自行车带习作去二十多里外的甘肃师范大学请张阶平教授指导。
机会总是留给勤奋的人,当年我报考了西安美院和甘肃师大美术系,均被录取,特别惊喜的是报考西安美术学院的6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了4名,我幸运名列其中。可美院当年只招收雕塑专业,这对我来说很陌生,在去还是不去犹豫不决时,班主任老师鼓励我说:去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在人为嘛! 是啊! 既然机遇把自己推上了雕塑这一行,就要爱上它,专心致志有所作为。我利用开学前的时间,进图书馆、跑书店,翻阅有关雕塑艺术的书刊资料,请教雕塑家何鄂老师,做了些入学前的准备。报到后,我发现同学中大多是已从事美术工作多年在恢复高考后考入的,我这个没有接触过泥塑的17岁应届生与他们的阅历、知识和专业能力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常言道,差距就是目标,压力就是动力,勤能补拙。我暗下决心,要用苦学苦钻苦练的狠劲追赶上去,整整两年没有回过家,节假日也不休息,全力投入学习,广泛查阅雕塑基础理论,研究当代雕塑创作方法,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夯实造型基础,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我辛勤努力终获成果,1980年在校期间创作的雕塑作品 《祝福》,入选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学毕业,学院决定我留校任教,这是每个毕业生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可我考虑自己才20岁,需要到广阔天地去实践,兰州是我的故乡,可以在开垦这块雕塑的处女地上锻炼成长。几经争取,我满怀青年人的创业热情惜别母校回到了兰州,而今,每当我想到在兰州人民喜爱的城市雕塑中有许多自己的奉献和创作时,一种荣誉感和充实感油然而生,说明当时的选择非常正确,这里可以说是我雕塑创作事业起飞的平台。那时,兰州这座新型的工业城市,除了五泉山公园的孙中山雕像,其他大小广场和公园鲜有雕塑。我幸运的一走向社会,正逢改革开放,八面来风,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兰州市也启动了城镇化计划,作为城市文化内涵发展的内容之一,城市雕塑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面对机遇,我放弃了考研深造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雕塑创作当中。
1984年创作的 《春娃娃》 建立于儿童公园,1985年创作的 《生命与运动》被选中建立于西固区。1986年我以雁滩的传说为题材,运用抽象表现主义手法,以简洁明快的几何体造型创作了 《平沙落雁》,把大雁腾飞向上、气势磅礴的张力和雏雁破壳而出、生命延续无穷的哲理展现在世人面前,表现了人类对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同时,接受共青团甘肃省委的委托,完成了青年广场主题雕塑《绿色希望》 的创作设计,这两件我雕塑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分别立于滨河路东段与中段,作品寓意深刻的内涵和极具时代感的现代风格,获得了专家的好评与市民的喜爱,1994年《绿色希望》荣获十年一次的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
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更是人生体验升华的过程,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关注更加深刻了,2001年创作并落成于黄河之滨的 《人类的朋友》,以优美的造型展现了甘肃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对和谐生存环境的无限向往。2003年创作完成的 《西部扬帆》更是以展翅翱翔的造型姿态,表现出西北人对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热切期望与坚定信念。我自觉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融入到改革开放、建设理想家园的时代大潮之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这两件作品于2004年又一次荣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2009年应邀为澳门中华民族园创作《东乡族》,作品以东乡族青年高歌 “花儿”的生动形象,在园内民族雕塑之林中诉说着家乡的故事。
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的同时,我还潜心于雕塑艺术理论的学习研究和雕塑系列作品的创作,出版了专著 《城市雕塑》《王志刚雕塑艺术》,还有寄情于甘肃山川地貌与人文景观的专集画册 《素描西北》。1991年甘肃省美协举办了我的首次个人作品展,省市领导同志及专家学者们观看后,对感悟西北、表现顽强生命力的创作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全国规划大师任震英先生在开幕式发言中,深情地说:“王志刚的艺术与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与乡土艺术的熏陶分不开;与他多年来对黄土高原的生活体验分不开,他根植于养育他的这片沃土。”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的艺术生命力来自于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来自这里顽强生存的人民,来自这里底蕴深厚的古老文化。
我曾由黄正清副省长介绍、德哇仓活佛帮助,深入藏区体验生活,并多次到河西走廊,黄河沿线考察学习。基于上述艺术学习、实践经历和创作理念,我特别注意和把握作品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西部的人文风情、人文精神和发展变化。我用西部特有的黄沙创作的 《沙器系列》,是我寻求西北精神内涵的系列作品,正如何鄂老师所说的:“沙器系列是从大漠荒原中得到的对生命的启示录,并以梦幻的造型语言阐释了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天地、宇宙、人生的心灵感悟。”
我经常面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雕塑应以造型语言所传达的精神氛围为目的,把生活感受升华为哲学理念,思考人类生态本原或自身存在价值,对此,艺术具有特殊的功能,否则,艺术将沦为生活现实的复制而丧失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在这一艺术观念的指引下,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创作,我始终追求富含哲理的主题思想与新颖独特的表现语言完美结合的创作理念,并在创作实践中去努力实现。在我的 《无为系列》《粉墨人生系列》及 《雨过天晴》《启蒙》等众多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这些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内外专题艺术邀请展,并获奖,有20余件作品建立于北京、西安、青岛、福州等全国各地的城市环境中。
艺术创作活动是愉快的,我庆幸这一活动使我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永葆青春活力。虽然艺术创作追求强烈的个性特征,但我还是渴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虽然艺术作品的内涵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但我更喜欢他如同方言一样首先被故乡人们所认识和欣赏。
王志刚 雕塑
《平沙落雁》
王志刚 雕塑
《雨过天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5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