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秦理斌个人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阅读:195 评论:0

秦理斌,笔名文杉,别号陇南子,1955年出生于甘肃礼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甘肃省政协书画研究院顾问;兰州大学档案馆馆长,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曾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尧山杯”全国书法新人展评委,敦煌文艺奖第四、五、六届评委等。

书法作品风格追求平实简静、清新淡远、含蓄秀劲、雅逸雄健、力追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拙之境,1995年获甘肃省天方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在1997年全国征集“龙”字大赛中夺魁,获“妙笔神龙奖”“第一神龙”称誉,1998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第二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00年获第三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07年获第三届甘肃省 “群星奖”一等奖,2009年获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中国书协“2010年度中国书法进万家”全国先进个人,并40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其他等次奖励。

作品曾入展过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国家级大展。

粗粗算来,我学习书法的时间已有四十多年。四十多年的学书经历,对于书坛老耄、长辈名宿而言,真是浅薄疏短,但对于人的生命而言,确是一段漫长而宝贵的时光。回想四十年来所为,虽不畏艰辛、勤于耕耘,但收获甚浅。现略作总结,实有必要。

上小学时由于环境条件所限,不可能看到名家碑帖,只能凭老师所写样子描摹练习。平时随大人到亲朋家或别处,每看到一幅自己喜欢的字就暗暗的心追手摹。上初中时有一次看见一同学拿本柳公权的《玄秘塔》字帖,便死磨硬缠借来临习了一个月。字帖归还后,只好将自己临摹的东西作为今后学习的对象经常参考。上高中时,一次我的同桌拿着一个很破旧的折页式的字帖在我眼前一晃,他知道我喜欢写字,便故意戏弄我。我抢夺来一看,竟然是王羲之的手札帖子,有行书也有草书。我兴奋极了,这是我见到的第二本字帖。我借回来双钩了两份,一份用墨填实作为平常临摹范本,另一份舍不得用就保存起来。

回想起来,真正意义上开始学习书法是我在省城的兰州大学读书之后。大学专业虽然是理科——原子核物理,但对书法的兴趣仍未减退,常在课余时间练习。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有了工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也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买字帖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书法艺术开始复苏,各省纷纷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兰州的书法展览、各种讲座、学习班之类随之多了起来。这时我就像干海绵遇到水,拼命吸吮。每天晚上我都到教研室的水泥地板上蘸水写字,每次都要写完两大搪瓷碗水,有时弄得汗流浃背。还在家里做了一个沙盘,用半截钢钎做笔在沙盘上练字。现在回想起来也真有趣,为练腕力,嫌钢钎不够重,便找了个大铁疙瘩扎捆在钢钎顶端,做笔练字。当时临帖以王羲之、柳公权为主,兼习北碑中的 《龙门十二品》《瘗鹤铭》《张猛龙》《石门铭》 等。有时也给一些展览投稿,但寄出的作品往往石沉大海,却还是屡败屡战,毫不气馁。

1985年,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举办了函授教育,我欣然报名参加。两年半的系统学习,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当时共学习了二十几门课程,有技法练习的、也有理论鉴赏等方面的。临习课程中,楷、行、草、隶、篆均有。楷书以颜体和欧体为主,行书以王羲之 《圣教序》为主,草书则是孙过庭 《书谱》为主,篆隶以邓石如等为主。当时还是以楷书用功最勤。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展的是硬笔书法,即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展,这也是我写的字首次挂在中国艺术的殿堂——中国美术馆。当时任党办主任的邢素贞老师和党委书记刘众语先生给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批路费让我去北京参加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见到了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沈鹏先生,沈先生在我的本子上签了“进步”二字。同时我也认识了华奎、席殊等当时硬笔书界的不少朋友。这次北京之行,对我在书法学习、进步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使我受到了鼓舞,增强了信心,也开阔了眼界。由于无锡书法艺专的学习给了我系统的书法知识,首届硬笔书法展给了我信心和声望,我便受聘开始给本校的行政管理系、中文系学生代书法课。给大学生上书法课的经历给了我锻炼提高的极好机会,对我在理论与实践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便有其他大学也邀我上书法课,也有了些声誉,校内、校外、社会上请我做书法讲座的也逐渐多了起来,开始小有名气。从小学开始学习书法直到1990年,这20多年的学习,可以说完全是我在广泛临帖打基础,积蓄能量的阶段。而从1991年到2000年这10年,是我书法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阶段。这时追求的目标就是参加国展,书风主要是在保持朴拙厚实含蓄淡雅本色的基础上,以当时流行书体及一些前卫书家的作品为参照。

如何使自己的风格与现代书体很好的结合,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流行书风中的新元素合理吸收,为我所用,成了我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对流行书风的吸收取舍是冷静的、理性的、甚至是小心翼翼的。针对当时人们认识观念较为混乱,“现代书法” 比较风靡的情况,提出了如下观点以警醒自己:纵观历代大家名作,其笔法之提按起伏、体态之屈伸变化,全在 “微妙”二字,不解此者,终落俗套,搞形式上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以致笔画中截怯懦、字体气滞神散,此为今人时弊,与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实乃神情悬隔者也。这期间主要临习魏碑、汉碑、《平复帖》及钟繇的 《荐季直表》等碑帖。因此吸取一些自认为有新意作品的优点感觉并不困难。如河南王宝贵、吴行、范斌,江苏戚盛隆,浙江赵雁君、陈忠康等人的作品都引起过我的兴趣和关注。这10年中,从1991年首次入展首届中国书坛新人展到2000年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展全国各项重大展览。并于1994年10月由田英章先生带队应邀赴日本、中国香港等地进行书法艺术交流访问。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自己在学习中应坚守的理念和方法以告诫自己。现摘录几段如下:初学写字,贵在专精,欲求专精,一须志向坚定,二须反复雕琢。志不坚无以固其基,不雕琢不能至精深。学书有三要,缺一不能成功。一须有兴趣,二须有恒心,三须勤思考。兴趣是前提,是入门之向导;恒心即坚持,是根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练出过硬功夫;思考即悟道,是关键。练出功力,悟出灵性,练悟结合,不可偏为,可为成功之道。即:兴趣+恒心+思考=成功。学书有捷径吗?有 ! 即高处取法,确立目标,实处着手,虚处着眼,苦下工夫,宽时限,紧课程,方为捷径。投机取巧,也能偶有小成,但不能持久,终不能大成。

进入2000年之后,我又调整了学习与追求的方向,即不再以能参展为目标,不再跟着书展评委的风向走,而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还真正缺些什么东西,如何才能更好地按自己思想写字的问题。我通过思考总结,感觉自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打基础、固根基、积蓄能量的阶段。我梳理了一下自己曾经临习关注过的碑帖,竟然有一百多种 !这时才发现自己的缺陷是比较杂,该集中的没有集中,该深入的不够深入。因此又把目标集中在二王、钟繇、颜真卿、褚遂良、杨凝式、怀素等方面,其中以二王为主线,用功最多。之所以把杨凝式作为主要学习对象之一,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如果说王羲之、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两座里程碑,那么杨凝式在水平上是最接近他们的,完全是被杨凝式水平所折服;二是此前我还很喜欢苏轼和黄庭坚的字,在学习苏轼过程中才发现,苏字主要来源是杨凝式。另有魏碑中的《六十人造像》是我魏碑中的最爱,此碑也是我一直临习的范本。同时还为自己新拟定了一个座右铭:卧薪尝胆,功夫不负有心人。并请朋友刻成一方闲章。学书至今,我的书法经历了两次大变,第一次是在1991年以后,变得朴拙敦厚,第二次是在2006年9月19日后,变得通畅流利,第三次是什么时候变,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是未知,尚在寻求之中。

现阶段的学习倾向主要是再向传统回归。《荀子 ·大略篇》有云:“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清代书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说:“坚质浩气,高韵深情。”我觉得这八个字是评价书法的至高之理。古今能担当这八字者实为少见。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我寻求的目标是努力创作世人所企望,所寻找的真正的书法艺术作品。我深知,也许倾我的全力也无法达到完美的顶峰,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接近完美。我对学习与创新的认识是:学习乃不经意之创新,创新乃有意识之学习。学习为其本,创新即其用。二者合而为一,方不失为为书之理,作书之道。二者居其一,则或失之惘,或失之殆,皆非善矣。

秦理斌 书法

秦理斌 书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49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