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马国俊个人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阅读:191 评论:0

文化人的生活中始终充满着对书写的理想与行为,书写包含着文章内容的书写和文字形式的书写,前者多关注内容的才情,后者多注重形式的美观。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善于思考是决定质量和层次的重要元素,因此,可以说,思想是书写的生命,思想可以让书写给生命留下痕迹。

以书写的立场检阅人生

回顾多年的书写生涯,我深深感受到,无论是从事书法创作还是书法研究,都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深入学习、认识和理解,把对文化的理解、尤其是文化中对于美、格调、意境等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对书写的理解和追求之中,这将对书法的创作和研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的话,也就无法理解、实践并感受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作为一门学科,事实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而确立,中国美院招收第一届书法专业研究生,说明书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高校得以认可。目前,除了近年来高校培养的书法专业人才以外,进行书法创作和研究的人员和教师,主要来自于以下两类专业人员的专业转化和知识过度:一类是从中文、哲学等专业学科转入书法研究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他们比较强调书法经典作品的文化意义;还有一部分是从美术专业转过来的,他们更强调视角艺术的功能发挥和审美立场的确立,强调作品创作给人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强调引入一些西方的审美观念。传统的书法教育是由老师带徒弟式的形式完成,文化品格很严格、也很强烈,古人说,“学而优则仕”,古代的读书人一定要有一肚子好文章、一手好字,然后形成一个好的人格,再当一个好的官员,你才能 “兼济天下”,可以说传统的书法强调的是书法作为一种优秀人格和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而现代书法逐渐呈现其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其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现代艺术审美的表现形式。

我个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慕可以说非常久远,这本身与个人的家庭熏陶很有关系,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标题是 《我父亲也是书法人》,文章中表述了我受家人教育和影响的过程。有一个杂志社约我写了一篇 《我的读书选择》,在文章中倾诉了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我从小对写字和作文都怀有一种神圣的敬畏之心。其追慕之情,难以言表,但一直站在写字的立场上,学习书法,临习书法,关注书法,钟爱书法,而难以与真正意义的书法艺术结缘。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有幸到首都师大书法文化研究所学习,得到了欧阳中石等导师的教诲,全面接受了系统的书法文化与艺术的思想观念教育和训练,彻底更新和改变了我原有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接着有一次开会的特殊机遇,我又经同学的介绍,在中国美院陈振濂先生主持举办的短期培训班学习,理解、吸收了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并和谐处理好临帖与创作这一矛盾。全面更新了对书法的文化观与艺术观的认识。客观地说,首都师大和中国美院应当是中国书法的两个教育基地。首都师大强调传统书法文化内涵的继承和挖掘,中国美院强调书法创作形式的设计与训练,但他们共同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重视书法语言的吸收、运用、创造和锤炼,重视对古代书法经典的临摹。两校的导师都强调临帖准确性的意义与价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临帖要临 “像”,怎样才能临 “像”?只有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感受。虽然老师并没有明确讲临“像”帖子的真正目的,但我想,临帖,就是学习书法语言,这包括笔法、章法、结构等等。那么,如果临 “像”了,你就掌握了古人的方法,如果临不 “像”,就没有掌握,我也就是将这一理解和判断运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从事过较长时间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哪个管理岗位,都得用心去思考问题。那时,我也写一些文章。现在看来尽管与书法无关,但我认为,我正是将系统地、宏观地、用心地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到书法的理论思考上。我写一篇大文章,需要读半年书,补充自己的缺憾与不足,我对自己思考的问题都要力争找到理论根据,这点学术习惯与我的工作经历是不可分割的。

从1998年到2000年之间,我和我的同事负责在甘肃教育学院开办了一届两年制的书法专科班。这个班对我自身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当时有的个别学生书写水平本身就很高,这对我们老师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此自己必须下工夫学,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借助所学到的东西,积极地从整个学科的发展上思考问题。我觉得自己缺乏的东西很多,学生的那种新感觉自己没有,逼迫自己得不断 “充电”。我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把书法这个学科建成一个可以和其他学科对话的艺术层次,也就是如何让书法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我就是以永远实现不了的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作为生活的最高境界;而以珍惜最基础的自然生命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作为生存的最低目标。前者是为了精彩人生,后者是为了实现精彩目标而确立的心理保证。没有前者人就难以理解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后者人就难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难以完全平衡自己的心态。我正是为了实现无数不可能停顿的目标而上进,这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书法语言与书法创作的理解

语言是书写的符号和表达方式。书法创作是书法家借鉴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内涵,运用书法艺术的特殊语言,创造具有书法艺术特征的作品样式的劳动。书法创作是一种新的书法创造方法和样式出现和产生的过程; 是一种新的书法艺术观念通过书法作品形态的形象表达;是书法家自我思想情感的显露和自我书法语言的创造和形成;是书法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完美契合的最终追求。

所谓书法创作,是创作者把内心情感、审美理想、艺术构思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传达于书法作品之中,使作品表现一种意趣、境界和精神。这种艺术构思和传达的具体过程,才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所谓习作,就是练习创作,是初学阶段的一种练习提高的方法。

书法创作大约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一种书体的技法能熟练的把握。书法艺术也有特定的书法语言。篆书有篆书的语言,楷书有楷书的语言。它们也有不同的字形结构、篇章布局和线条要求。因此,要认真学习、研究一种书体的点画技法、结字规律、篇章布局的特点,以及书体风格神韵等。深厚的修养,超脱的境界,微妙的情趣,都要借助精湛的技法来表现。技法的熟练把握,来自对优秀法帖的反复临摹、观察、玩味和深思,以及全部精神的投入,深情的迷恋。二是有较好的学问修养,高雅的情趣,深邃的境界,追求和完善书法风格,达到文质彬彬,由技入道的大雅境界。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修养及追求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个人修养及追求是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形成的关键。善于读书,了悟哲理,沉浸艺术,参禅悟道,举手投足都以表现和完善独立的人格为指归。因此,可以说,书法创作是书法家用传统的书法艺术语汇与时代的审美观念密切结合的艺术创新活动。书法创作是书法家继承与出新的精神体现。

艺术管理者应具有真诚性与包容性的双重性格

我的人生经历了教育、管理、再教育、再管理的曲折阶段,在各个不同的职业转换中,始终贯穿着写文章与写字的基本主线,转换的线索是:文章包括由诗歌、散文习作到应用公文写作,由管理论文到书法学术论文,再到艺术、美学、哲学的反思和梳理;书写包括由应用性汉字书写训练与广泛实践及其使用,到书法专业的学习、训练与创作实践。我理解,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真诚的心理与包容的心态,作为艺术家个体需要这样,作为管理者也应当这样,作为一名艺术管理者更应当这样。

我出生于1953年。人生临近晚年时,以艺术管理者的身份,就职于书画创作与研究的专业单位。于是,我又在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书画文化专业单位的管理规律应当具有的基本特征。即艺术与管理的双重性,具体到管理者个体来说,就是应当表现为真诚与包容的双重性。艺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艺术家应当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方能促进艺术的勃勃生机;作为艺术群体来说,除了艺术和艺术家的独特性之外,还必须具有管理的基本特征与要求。这二者之间,既有对立和矛盾,更多的需要真诚与包容。这个思考会伴随我整个职业生涯,其重点将集中在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及其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承载与奉献上。

马国俊 书法

马国俊 书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4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