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伟个人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阅读:186 评论:0

祁连山下的笔墨青春


 我1959年出生于河西重镇张掖,自幼酷爱涂涂画画,小学、中学正是 “文革”期间,时代的原因,板报、宣传画成了我最初绘画的启蒙,由此开始了我的绘画之路。大量的临摹、写生使我的绘画技能得到训练提高。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1978年我考入西北师大美术系,大学四年接受了严格的美术训练。
 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张掖师专美术系任教。在教与学中,强化了我的造型、笔墨的基础功底。在教学之余我积极投入美术创作,在祁连山下、戈壁滩旁,我坚持深入农家、牧区写生三年,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这些沉淀使我的作品初露锋芒,1985年,凭借《飘香的风》入选“国际青年年全国青年美展”。同年我考入了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深造,师从著名人物画家姚有多先生,在一年的学习中,我开阔了眼界,增强了技艺,站在全国的高度对美术创作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我把民族化、地域化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研习古人、兼及今人、承继传统、努力创新,创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989年,作品 《陇山之月》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甘肃美展一等奖。几年间,我的多件作品入选全国各类展览并获奖。受此鼓励,1990年与几位画友在兰州举办了第一次作品联展,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黄河之畔的绘画探求


 1992年我调入兰州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创作,我的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兰州画院工作的十余年间,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甘南、青海藏区写生,采风,搜集素材。立足省城专业画院这个平台,有了更多与全国各城市画院交流的机会,让我能更多的走出去,交流学习,开阔眼界。面对陇东这块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所孕育的文化的内涵,我开始了思考,由生命的韧力去体悟人生的艰辛与苦难,去体悟民族精神中一种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我希望用厚重的黄土的本色与浓淡相宜的墨色相互碰撞,找到一种融合的契机。这期间作品《陇山秋爽》获得“首届山水画展”优秀奖,作品 《古塬秋歌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评为优秀作品,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参加“首届全国人物画展”获优秀奖。这期间我还参加了“甘肃十五人中国画邀请展”,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广东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的巡回展出,并有十余件作品入选全国各类大型展览,多次获奖。1997年我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担任兰州市美协副主席等职务。2000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新加坡 《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多次做了大篇幅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多幅作品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收藏。
 

美术敦煌的理想构建


 2003年我调入甘肃画院工作,有了更多走出去和国内外美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在作品的图式空间、笔墨塑造、色彩应用上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创新,作品的形式语言有了较大的突破。近十年来,我的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获优秀奖),“第二届全国画院作品双年展”“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获优秀奖),获首届“甘肃美术金驼奖”金奖,2004年作品《厚云玛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香吉玛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1年作品《向往光明》获“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作品展”优秀奖,被省博物馆收藏。在此期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一、二等奖3次,作品在甘肃美展中获一、二等奖十余次,出版个人画集十余种。作品在 《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画刊》《美术报》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或介绍。部分作品被编入《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选》《中国名家精品集》等20余部大型画册。多件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每次参加展览都是对自己一个阶段的学术检验,也是一次获得交流的机会。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中国人物画表现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特别是通过当代人们的衣着形态、精神风貌表现出有时代感的笔墨空间、笔墨趣味。对此,我也不断向同时代的很多画家学习交流,进行各方面的尝试。2005年我在南京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获得南京美术界的广泛好评。2006年至2007年我进入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人物画精英班,受到了刘大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对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能从国际的、宏观的、民族的角度观照当下的人物画创作,在创作中更加灵活自由。2009年我担任甘肃画院副院长,主持了甘肃画院对外交流、业务创作及各类美术展览活动,2010年被选为甘肃省美协副主席。2011年举办了“雪域融情李伟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结合甘肃省打造 “敦煌画派”主题活动,我主持策划了甘肃画院为期5年的“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带领甘肃画院全体画家赴敦煌朝圣。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绘画的精美绝伦使我折服,在敦煌朝圣的二十余天里我潜心研究,通过临摹了解研究敦煌壁画的传统绘制技巧和材料的运用,各时期的风格特点及技法运用,各画种的历史延续与发展。通过查阅档案,搜集敦煌历史文化图像和文字资料,为主题性创作做足准备;通过对莫高窟、榆林窟及周边地区历史遗迹和风土人情的写生及记录,加大了美术创作范围,丰富了地域特色创作思路,力求让自己的作品自然融入了敦煌元素,富有鲜明的敦煌艺术特色和鲜活的甘肃地域特色。
 

笔墨西部凝我思


 多年作画的实践告诉我,从生活感受出发,在人物刻画中强化人物特征的造型性,把对形象的观念以超然形外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才是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手段的完美结合。应该说,水墨人物画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水墨人物画的语言是充满悟性和灵性的,在审美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很大的创造可能性。我觉得现代的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不但是追求材料与语言技法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水墨观念、艺术观念的改变,也应该是对传统的超越。
 面对丰富的生活景象,每个人的理解和喜爱都会不同。在题材的选择上,我主要侧重于西部地域特色的挖掘,表现我比较熟悉的高原藏民生活。画面上人物形象的处理,大多呈现出表情倾向不很明显的状态,我始终觉得表情不表面化的人物形象比较永恒而优美,符合我的审美,符合我的理想的状态。我认为表情倾向太强化,会使观者对人物的表情感兴趣,进而只关注其中的情节,而人物处于自然状态的表情时,反而会使观者增加对其生活状态、生活经历的联想,同时丰富了画面内涵。在画面的处理上,我力求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绘画去营造所设定的画面意境,或者说,把自己的审美感觉与表现题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去传达我对藏族人民生活的认识,这也是我多年努力的方向。
 我认为,要画好水墨人物画,除了要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和认识外,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手上功夫——熟练把握笔墨技巧和坚实的造型能力。经过多年的磨炼,我用自己的笔墨手段和方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意境、感觉与艺术趣味,在绘画风格上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对近年来的作品在画面的构成、人物造型的处理上,以及墨色、画面肌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呈现出带有较强地域风格的个性追求。如在《清露》等作品画面中,我尽量少用颜色,在墨色中寻找变化。我觉得墨韵代表着一种深邃古老的传统文化精神,只在墨色丰富的变化中,我可以尽情地去体验这样一种感觉,去品味那东方美的神妙韵味。
 从魏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到中国出现过的许多人物画大师,遗存下来的“曹衣出水”、“秀骨清像”等人物画的审美标准和样式在敦煌莫高窟、永乐宫壁画、麦积山雕塑及大量的传世人物画精品中到处可见。中国传统人物画追求精神层面的完美,不过分强调造型和人物形象的绝对合理,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境界。我作画时一直试图从造型语言上找到属于这种东方情致、东方精神的东西。
 我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观念并喜欢中国民间的雕塑、壁画、剪纸等很朴素却意趣无穷的艺术,尽心体味这些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所表现的一种独特的且极广泛的东方情韵。我始终坚信: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我亦为之不懈努力。
 


 

李伟 国画


 

《家园》


 


 

李伟 国画


 

《银霜(局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4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