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陈天铀个人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9日 阅读:180 评论:0

我生于1945年8月,江西赣州人。自幼在母亲的教育和引导下即喜好写字、绘画、临帖写字,照 《芥子园画传》临摹山水、花鸟;从小人书临画人物成了我课余的主要功课。幸遇一前辈陶梦仁(北京名家王梦白之弟子)送我多种珂罗版和水印的画册,并授以用笔用墨之方法,把我引进了学习中国画的大门。

1956年,我家有幸与张大千先生的二子张心智先生成为邻居,又得到了他的指点,提高了我看画读画的水平,初步懂得了中国画的品位高低。特别要提到的是我的恩师赵翀先生。赵翀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时即拜胡佩衡先生为师,参加北京的湖社,从事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30年代赵翀又由湖社派遣赴天津协助刘子久先生从事中国画的普及与推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在当时的美术刊物——《湖社月刊》 中多有记载。

1958年赵翀先生由铁道部文工团下放到兰州铁路局文化宫从事群众艺术推广。在赵老师的辅导下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画的绘画理论,通读了余绍宋先生编写的 《画法要录》、于安澜先生编辑的《画论丛刊》、胡蛮的《中国美术史》、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等基本理论书籍。同时也系统地学习研究从五代的范宽、李成、董源、巨然开始,到元四家、明四家、清代的四王吴恽、清四僧,各家各派的画理、画法,以及笔墨语言的发展流变。由此我得以窥见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艺术殿堂。

我自1964年开始先后在兰州三十一中、兰州五中当老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而中国画、书法仅仅是业余爱好。在“文革”中我的绘画技能起了点作用,“文革”后期,我参加了兰州市教育系统的美术中心组,搞展览。教育局领导看到我的绘画水平并不比科班毕业的差,即在1977年同意我转为美术教师,也就从这时起,我可以全力以赴地从事美术教育和中国画的学习了。也就在这一年我和沈风涛合作的《征战万里人未老》入选全国纪念建军50周年美展,并出版了几幅山水画题材的年画。以后又陆续参加了多次全省美展,逐步得到了美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改革开放的政策也解放了中国画的创作,挣脱了思想的桎梏,回到了艺术本体发展研究的轨道。我即从国画大师石鲁先生倡导的 “中国画的创作必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入手,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即一方面从传统大家的创作中寻找其成功的闪光点,寻找其笔墨构成的语言特点和他们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则深入西北大地,在深入生活中树立为西北大地立传的决心。此后我利用寒暑假深入甘肃各地采风写生,在写生中我逐步认识到学习研究必须集中精力、突破一点,必须找到自己创作研究的突破口,找到自己写生创作的生活基地。经过分析对比,我把自己的创作取向定在了祁连山。祁连山横亘在青藏高原的北部边沿,绵延1300多公里,与北面的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形成了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自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近两千多年来,这里在各民族对立、争斗、统一、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蕴。在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我先后六次深入祁连山中采风写生。在从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研习中,找到了笔墨语言在表现中的核心要素,又结合写生中为表现雪山、草原、戈壁、瀚海等前人尚未运用的一些特殊笔法、墨法,逐步形成了自己表现西北河山的笔墨语言,并从西方的油画、水彩画中借用了适宜的表现方法,充实了自己的笔墨语汇,创造出了我心中的祁连山,并逐渐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1990年甘肃画院正式成立,我被选调进入画院,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创作研究。1991年我被任命为甘肃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在确定画院创作方向的同时我也坚定了以祁连山为创作基地,表现西北大地的创作取向。中国画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它的绘画理论,表现形式,对艺术形象的认识、表现、处理方法等构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形式体系。传统的欧洲绘画是科学的,而中国绘画是哲学的,中国绘画是在儒家和道家以及其后的禅宗思想指导下逐步成长起来,儒家的“天人合一”“同天境界”“圣贤精神”“格物致知”等哲学理念成就了中国画精神内蕴的风骨,是反映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绘画,展示了中国画的文化身份。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围绕艺术创造的主体展开,是创作者人格的外现,是创作者内在心性、学识修养、人生阅历、气质气度与笔墨技巧的完美统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时代发展,意随境迁,笔墨当随时代,是我创作的理想。传统文化精髓的根本要旨,诸如精神、内蕴、立格、立品、沉雄、博大、平淡天真、澄明清澈、通达恢宏、苍茫幽远、浑沦玄妙……要在深究其意的基础上通过创作实践,作出与时俱进当代解读,探索性地创作了一批作品。1994年我集近年来创作的108件作品出版了我的第一部个人专集——《西北心象 ·陈天铀山水集》,并取得了国家二级美术师的职称。

师其心而不蹈其迹,要从前辈大师的创造性理念中去体悟其创造性思维,创造、锤炼出中国文化传统中刚正、宏毅、澄澈、光明、浑厚、苍莽、隽秀等审美意象的新语汇、新图式是我新的创作追求。为此在庆祝甘肃画院建院五周年的进京画展中,我创作了 《屹立千秋》《丝路心象》《阿尼玛卿 ·雪》《万仞不灭》《祁连净土清凉世界》等作品,得到了北京同行专家的肯定,也坚定了自己的创作取向。在不断深入探索中,在陇上热土的滋养中实现对地域特色的创造性转化,创作出既能延续传统精神血脉,又具备地域风采的当代山水画是我今后探寻的主攻方向。经过几年努力,创作了一批作品,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全国展览,并在1998年取得了一级美术师的职称,2001年被任命为甘肃画院副院长,同时被选为甘肃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2002年被聘为甘肃文史馆馆员,并连续三届担任省敦煌文艺奖评委。至2005年退休前,一批作品参加全国各类美展,曾获全国美展优秀奖、省美展一等奖、省飞天奖、敦煌文艺奖等,作品多次发表于 《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等国家级美术刊物,并出版个人画集六本。

退休后,在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数十年来学习、研究、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历程,特别是反省自己在中国文化传统学习的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重要。前辈大儒,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说:“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笔墨的精良是一辈子的事,笔墨既是形式又不是形势,在中国画中,笔墨是表现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文化富有人文精神,要求合情合理,以理节情。中国画的笔墨美涵有普遍人性的要求,也是中国人的社会性、偏理性的心理感受与满足。中国画讲:“有道有艺”,追求自然,技近乎道。笔墨的审美在“道”的意义上,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蕴涵中,在笔墨文化的自律演进中不断地精炼、提升。然而更重要的是个人自我内在气质的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从自觉,自省,到自尊自强的历程关系到自己的文化生存之道,关系到时代文化品格的确立,关系到能否真心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为传统增高阔。这一点,于右任先生已经作出了解答,即“学问深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修养。这不外乎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退休后的余生中读书、写生、采风、交友切磋,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我得到精神的升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长期创作和积累的结果,也是一个民资的心性和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民族主义是人性“归属感”的要求。在新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的艺术家只有更加维护本土艺术的独特风格,维护中华文化的特质,才有可能在全球化,均匀化的过程中,留出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保持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这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才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才是真正有前途的。这是我们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必须坚持中国画的文化身份,坚守中国画创作的意、理、法、趣,在深研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外文化差异对比的研制中,立足本土,努力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体现中国当代人的审美观,自然观,哲学观,特别是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意识。

退休后担任甘肃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被聘为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依然不断探索创作,并参加了三届全国山水画展和一些全国性的邀请展。2011年创作 《腊子口》参加建党九十周年甘肃重大历史题材展,被评为优秀作品,为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在自己学习研究创作的同时,还在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政法学院美术学院、兰州交大博文学院等学校代课,为培养艺术人才出力。在全省各地培养了一批青年画家,诸如张北云、赵劲辉、包少茂等,他们都已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山水画家。

在立足本土、走向当代的创作中,为表现西北大地、陇上热土,我仅仅开了一个头,今后仍将团结中青年艺术家共同创造表现西北大地好作品,为繁荣甘肃文化不断努力。

陈天铀 国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

陈天铀 国画

《自将清气觅高寒》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4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