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田家炳简介_田家炳人物事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169 评论:0

一、个人简介
 


 (一)个人档案
 中文名:田家炳
 英文名:Tin Ka Ping
 出生地:广东梅州市大埔县
 出生时间:1919年
 职业:香港企业家、慈善家
 主要成就:1982年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93年“田家炳星”命名,1996年荣获“英国MBE 勋章”,2010年荣获“大紫荆勋章”
 慈善:田家炳基金会
 家人:与夫人周坤莹育有五子四女
 (二)素描
 田家炳是定居香港的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1919年11月20日出生于广东大埔县古野镇银滩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出身客家世裔,田家炳幼承庭训,敦品励学。数十年来他致力于公益事业,捐助教育、医疗与其他利国益民的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惠泽社群,堪为当世楷模、社会表率。
 田家炳先后担任京华银行董事、新安企业公司及华安置业建筑公司董事长、田氏塑料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氏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等职。田家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博施济众。他在香港成立田家炳基金会,先后担任仁爱堂咨询委员、东华三院总理、博爱医院总理、大埔旅港同乡会永远会长以及其他数十个商业团体、慈善机构的会长、理监事、顾问等职务。1982年,田家炳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94年美国环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授予田家炳荣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授予其名誉院士荣衔。此外,国内30余省、市、县授予田家炳“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数十所大学聘其为荣誉教授。1996年,田家炳获“英国MBE 勋章”。2010年7月1日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2013年5月27日,95岁高龄的田家炳在香港播道会的恩福堂正式接受洗礼,归入基督的名下。田家炳受洗后表示,自己一生帮助建立了诸多学校,让不少孩子得到教育,但至人生最后才明白灵魂救赎乃为更大的归宿。
 (三)他是天上一颗星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国际小行星组织批准,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表彰他的善德善举。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认识这颗星星,就如茫茫人海中,低调谦虚的田家炳一样。田家炳从不显示自己的身家,也不炫耀其帮助成千上万的儿童是何等不易。“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用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时代,以这种方式,铭记了这样一位客商与善人。
 二、创富过程
 尽管田家炳以其慈善事业著称,但客观地说,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经商天才。有的创业者百炼成钢,深深地体验到“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滋味。而田家炳却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均取得了成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成为慈善甚于财富的客商典型代表。
 (一)早年丧父,被迫辍学
 1919年,即田家炳父亲玉瑚公48岁那年,田家炳出生于“瓷土之乡”大埔。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彪炳百代”,因此为他取名“田家炳”。田家炳自幼天资聪颖,才思过人,在原乡接受了中小学教育。1933年,进大麻中学读书,才华出众,成绩名列前茅。1935年,田家炳的父亲玉瑚公病逝,16岁的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被迫辍学,承接了父亲留下的家庭生活重担,从此走进社会。
 (二)游走四方,终成正果
 田家炳16岁时继承父业开办实业广泰兴,1936年赴越南创立泰安隆瓷土公司,后与同乡合办茶阳瓷土公司。1939年赴印度尼西亚,1945年创办超伦树胶厂,1951年又创办南洋树胶有限公司,1956年创办印度尼西亚首家塑料薄膜厂。1958年田家炳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香港,创办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有限公司,并将其办成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被称为“香港人造革大王”,之后又进军房地产业。
 三、代表企业
 (一)田氏化工有限公司
 1958年,田家炳在香港创建田氏化工有限公司,1991年,在广东省东莞市成立“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至此,总公司位于香港,在内地拥有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和广州田氏塑胶有限公司两家独资公司,是国内同行最早通过ISO9001和ISO14001体系认证的企业。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坐落在禁烟名城虎门镇,占地5万平方米。广州田氏塑胶有限公司于2000年建成投产,位于广州黄埔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公司拥有先进的压延、涂布生产线,及一批先进的后处理加工设备。公司专注于PVC 人造革的研发及制造,产品涵括手袋革、箱包革、汽车内饰革、家私革(商用及家用)、运动革、船(游艇)内饰革、文具革、环保产品革、高技术用途革等,主要生产PVC 薄膜、纯胶、人造革、汽车革、柔软皮等系列产品。产品技术、用途特殊,材料、配方独特,可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高级时装、时尚皮包皮具、汽车轮船用革及其内饰,主力外销,与多家跨国名企形成长久合作关系。
 半个世纪以来,田氏化工一直致力于将优秀的理念、先进的科技、专业的知识与科研开发、市场开拓及客户服务相结合,带领亚太地区PVC 薄膜和人造革设计及制造业的发展,产品畅销中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品质深得广大客户的信赖,丰富经验备受业界推崇,成就令人艳羡。田家炳因此在皮革行业享有盛誉,被称为“人造革大王”。田氏化工的品质方针是:公司以客户为本,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令客户满意。
 (二)田家炳基金会
 田家炳基金会由田家炳于1982年创办,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慈善机构,专门从事捐资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田家炳个人及其家族公司之捐献,属封闭式基金会,从不向外筹募资金。基金会以“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创会宗旨,致力于捐资推动中国内地及香港教育、医疗、卫生、文娱、康乐、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实践“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的理念;倡导并创造条件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推动建立一个理想和谐、充满爱心的社会,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推广道德教育;协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积极支持各大慈善机构,如在东华三院、保良局、博爱医院、仁爱堂、公益金、救世军、钟声慈善社等举办社会福利活动,以“田家炳”命名的受捐单位有图书馆、疗养院、老人宿舍、老人日间护理中心、综合医疗中心各1所,家务助理服务中心、老人中心各2所,青少年中心3所,幼儿园5所,小学4所,中学1所及基金会主办的中学1所。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资助的项目包括教学楼、游泳池、学术研究基金、大学基金、奖学金和贷学金等。
 在澳门,田家炳基金会2005年捐助澳门大学成立田家炳教育研究所。
 在台湾,田家炳基金会1984年捐出新台币5000万元,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支持文化教育活动,并每年为全省大专院校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的学子颁发奖学金。2004年捐助台湾交通大学兴建田家炳光电中心。
 在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田家炳基金会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在全国60余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9所、中学110余所、小学35所及幼儿园5所、医院29所。其他项目包括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北京市自然博物馆“田家炳生物标本馆”、南京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田家炳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及全国乡村学校图书室1150间。在田家炳祖籍梅州市辖属各区、县之医疗、教育、交通及其他有关民生公益项目二百余宗,受捐单位逾百。2009年5月,田家炳捐助300万元人民币给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其校随后更名为“四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田家炳之子来校视察离开后,校长王锡爵又遵照其意将校名更改回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其捐助的学校包括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四川省西充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等。
 在其他方面,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各院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和赞助教育机构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多所大学设立中国学者访问基金;赞助各地田家炳中学举办各类交流考察活动。在内地,在全国各地的田家炳教育书院/学院、田家炳中学设立奖学金,培育更多优秀学生。
 四、商道分享
 田家炳为一谦谦君子,自奉甚俭,克己待人。他人每每咨询其处世之道、成功要诀,田家炳均强调为人必须秉承“勤、俭、诚、朴”四德。田家炳认为,职业无分贵贱,不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只要尽忠职守,敬业乐业,自能拨云见日,渐入佳境,逐步攀登上成功的高峰。事实上,除此之外,田家炳深谙世事,洞察力极强。他目光如炬、稳中求进,所以往往能够转逆境为顺境。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所以能够化独乐为众乐。他任劳任怨,凡事亲力亲为,能人之所不能,敢人之所不敢,因之使得田氏企业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取得了世人所仰望的成就。
 (一)借路海丝,越南土豪
 田家炳在18岁时借道海上丝绸之路,闯南洋靠卖“土”发家,掘得创业第一桶金。因为大埔是“瓷土之乡”,大埔的乡亲甚至把陶瓷厂办到了国外,但国外缺乏品质上乘的瓷土原料。田家炳的家乡银滩村地处韩江西畔,与高陂毗邻,高陂瓷业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18岁那年,具有家族冒险和创新精神的田家炳,走出了偏僻的客家山村,踏上了创业之路。他决定漂洋过海寻找财富,并选择了瓷土外销的业务,前往越南。1937年冬天,田家炳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与同乡合创茶阳瓷土公司,开始了“卖土”生意。田家炳的经商天赋牛刀小试,游刃有余。18岁的他奔走于中国广东的大埔、汕头、越南之间,深为当地工业界器重。其时田家炳推销特产瓷土到越南,每年贸易额达二三十万吨,是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相当于现在数百万元的生意,就此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瓷土出口商。“我们成本低很多,推销很成功。”说起当年赚的第一桶金,田家炳很是自豪。
 (二)异域扫描,首创塑胶
 1939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广东汕头,瓷土出口连同瓷土生意因为战争被迫中断。田家炳只身出南洋,转赴印度尼西亚万隆,投靠在万隆的一个小镇经营土产洋杂生意的兄长。他抵万隆才数月兄长便不幸病逝,只好接手兄长业务,在附近的小镇经营土特产生意。1941年日军进逼,他只好迁到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改经营橡胶业。1954年,他前往日本购买先进机器,聘请专门人才,从事塑料薄膜制造。1956年他成功地创办了印度尼西亚第一家塑料薄膜厂,不过几年事业就兴旺发达起来。田家炳在印度尼西亚居住了20年。他先后创办超伦树胶厂及南阳树胶有限公司,由于经营得法,业务鼎盛,成绩斐然,声誉很高,塑胶产业垄断印度尼西亚,被誉为“一位成功的印度尼西亚华侨”。
 (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塑胶工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人造革这种行业在香港是不易经营的。田家炳顺应时世,驾轻就熟,把自己在印度尼西亚创建塑胶工业的丰富经验转移到香港,开始新的事业:生产人造革。田家炳开发出香港人造革行业后,先后又有六家企业参与,市场兴起了激烈的竞争。随着各种政治、经济冲击的纷至沓来,同行们纷纷倒下,田氏企业“孤军作战”。每次意外风暴降临,客户欠款不能如期收回时,田氏欠款则须如数清还,幸亏田家炳人缘好、商德佳、作风稳健、信用卓著,各原料供应商都自愿给予其无限期的宽限,银行也大力支持,使他数次渡过难关。
 田家炳在香港斥巨资填海造地,在老海滩上办工厂,他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田氏企业为厂家提供加工技术,解决原料供应,协助开发海外市场等,使香港产品能在国际市场立足并占据重要地位。香港当局及工商界人士众口一词,都认为田家炳是不可多得的成功的实业家。这种帮供应商找供应商,并协助开发市场的独特经营思路将田家炳的企业与同业区别开来。由于苦心经营,加之自由市场产供销的丰富运作经验,田家炳很快就在香港立下根基。二十年后田家炳成为香港殷实的实业家,他创办了田氏塑料厂及田氏化工有限公司,为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商,在香港有“人造革大王”的称号。1982年香港总督为表扬田家炳的杰出贡献,特颁赐“英女皇荣誉奖章”,以资嘉勉。
 (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1941年冬天,日军侵占印度尼西亚后,田家炳因其经商地区被划入军事管制区,被迫结束营业,转赴雅加达投靠族人,由越南“土”豪沦为南亚工人,初尝工薪阶级的甘苦。在雅加达期间,田家炳由基层开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田家炳把握商机,推广业务,致力于树胶加工业,其锐意经营使得业务鼎盛,至1951年,年仅32岁的田家炳已成为誉满印度尼西亚首都的青年工业家。
 1958年,鉴于印度尼西亚境内正酝酿排华浪潮,田家炳再次当机立断,毅然决定结束其如日中天的橡胶事业,举家北迁,转赴当时经济条件并非特优的香港。香港是弹丸之地,当年之所以吸引企业家定居立业,除了环境安定、经商自由之外,主要是由于市民多为华人。田家炳的五儿四女,从此得以在华语环境中,接受正统的中文教育,沐浴儒家思想的熏陶,因而敦品励学,孝亲睦邻;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们都能做到诚信为本,勤俭立身。田家炳甫抵香港,人地生疏,但这对志存高远的田家炳而言,不过是再一次的创业过程。他矢志要在竞争激烈的东方之珠创下一番伟业。田家炳看准香港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条件,决意全力拓展塑料薄膜,扶植下游加工业,及在屯门购地填海,建屋设厂。
 1960年,田家炳以非凡的胆识,从屯门海边购得约30000平方米的沼泽地,当时的屯门简直是香港的“北大荒”,在田家炳的苦心经营下,几年的工夫,那里就出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化化学工业城。巍巍巨厦崛起于屯门海滩,田氏工业城的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名震香港。填海建厂后,先是聘请日本工程师训练工人,又请来英国技师,因技术超群,产品精良,业务扶摇直上。田氏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跨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自创业迄今,数十载耕耘,芳菲满园,田家炳“人造革大王”的美誉亦不胫而走。
 1968年,田氏在元朗屏山扩建分厂,添置先进机械装备,产量倍增;后又在荔枝角兴建田氏大厦,作为田氏化工企业的总部。1979年至1982年间,田氏又把屯门的工厂改建成三座现代化工业大厦。业务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每年总产值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经济效益扶摇直上,形成实力雄厚、誉满香港的“田氏王国”。
 几十年来,田家炳的人造革企业经历了1965年的银行挤兑、1967年的骚乱、1973年的股灾、1975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1984年的房地产暴跌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次又一次狂风巨浪的冲击,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倒下去了,不少结构健全、经济基础甚好的企业均遭淘汰或迁移海外,但田家炳的公司却独能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市场,矢志不渝,不断走在时代前面,取得巨大的成就。田家炳创办的田氏塑料厂和田氏化工有限公司,是香港暨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厂。田家炳使田氏事业蒸蒸日上,信誉日隆,其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的毅力与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五)逆向思维,独具慧眼
 众所周知,香港地皮昂贵,地价高企,许多人靠经营房地产使其财富如火箭般蹿升。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工业仍处于萌芽状态,技术含量较低,原材料须从外地采购。因此,投资家都认为在香港办实业不明智,发家致富的成功率较低,而在香港创办人造革制造业更是被看淡。因为中国台湾、日本的人造革加工品可以免税进入香港进行廉价倾销,加上香港人造革采购困难,致使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很不发达,不少香港投资家对人造革制造业始终不敢涉足。田家炳的思维没有受传统看法的约束。相反,他是从逆向角度来考虑人造革制造业的。田家炳认为,虽然经营房地产容易致富,但自己是外行,没有把握能很快发展。而人造革制造是自己的老本行,运营过程自然轻车熟路,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经营管理,都比他人有明显优势。至于产品销路,田家炳的见解更是与众人大相径庭。从表面上看,香港没有人造革加工业,人造革市场前景黯淡。但如果反过来考虑,正是人造革的供给匮乏限制了其加工业的发展。只要有人创办人造革制造业,解决市民采购人造革的困难,其加工业自然会像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届时人造革销路定然看好。
 田家炳在逆向思维的驱使下提出了自己的经营战略: “别树有花我不采,此树无花等花开。”他在元朗的屯门海边买下了30000多平方米的海滩,填海兴建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之后购置先进机器设备,邀请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职工并聘请英国技师。1960年年底,第一批出厂的人造革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也因此渐成气候。人造革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国外厂商倚仗其雄厚的财力,大批量生产有限的几种常见规格的人造革,企图以规模效益来压倒其他同行。田家炳没有硬碰硬地与之展开竞争。他跳出常人的思维定式,把视野投向市场较少关注的角落,由此找到了国外厂商的空隙。客户向这些大厂家订货,数量要大,时间要提前,品种却非常有限,到货之后意味着货物资金与仓储费用的同步增加,不少客户对此颇有怨言。田家炳针对国外厂商的这些不足,反其道而行之,不与其抢做大路货,而是专做拾遗补阙的冷门生意。他的工厂采取了投其所好、急人所需的策略,生产适应各种需要的1000多种不同花样的人造革,客户要买多少就卖多少,电话订购即可完成下单,而且售价低廉。有时候,客户的账期到了,一时资金拆借困难,他也体谅客户并给予通融。通过这种方式,田家炳的信誉大增,使得竞争厂商也不得不佩服他独辟蹊径的高招。
 (六)散尽家财,升华价值
 一些无法理解田家炳行为的香港媒体,称田家炳为“傻根富豪”。这位傻根富豪的“惊天之举”莫过于卖掉豪宅住进公寓,卖掉奔驰汽车改坐公交车、地铁,一时引起了社会轰动。2001年,在亲自设计的别墅中住了37年后,为了不中断对内地的教育捐献,田家炳毅然将其豪华别墅卖掉。1997年,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田家炳曾抵押上了自己唯一的田氏化工企业,向银行贷款助学。对此,田家炳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的孩子也全搬出去了,家中剩下田家炳夫妇两个人,觉得不需要这么大的房子,况且当时考虑房子能卖到五六千万港元,这个卖价,光是一个月的利息就差不多40万港元;田家炳觉得40万港元就等于他睡了一觉就不见了13300港元,总觉得这个太浪费了,没有意思,自己也不觉得享受,反而心里面老是一想到13300港元就舍不得,而卖出去以后将5000多万港元捐给中学生、大学生,他觉得这个价值不可思议!市值一个多亿港元的房产仅作价5600万港元出售,而田家炳却为这几千万港元的“收入”能建设几十所学校而感到高兴。亚洲金融危机冲垮了香港的一切,当时媒体报道田家炳卖楼之事,朋友都以为他的经济真的出了问题,又怕他伤心,不敢问。当他们知道真相后莫不交口称赞。卖掉别墅后,田家炳和老伴搬入了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公寓楼,从此成了“租房”一族。田家炳甚至连自己的奔驰车也没有留下,每天上下班都如香港普通市民一样坐公交车、挤地铁。
 田家炳宏伟的捐资蓝图是:为全国每个省,广东省每个市,梅州市每个县,大埔县每个镇兴建中学,还为每个省的师范大学兴建一所教育学院。田家炳相信只要有好学校,好老师、好校长会越来越多,中国的教育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人口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提高。令人欣慰的是,田家炳的捐资宏愿,在其孜孜不倦地奔波努力之后,已经基本达成了。
 田家炳富甲一方,却重义轻财;一生追求并力行勤、诚、朴的中华传统美德。田家炳是捐出财产比例最高的客商领袖,他捐出了自己80% 以上的财产用于教育和其他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傍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田家炳,予家族,家财万贯也不授之以鱼;予社会,不仅捐出家财,还留下了比薄技傍身、授之以渔更崇高至上的“精神财富”。他的财富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不仅传承给了后世子嗣,还泽被了无数华夏儿女。这并不是硬件投资的立竿见影,更多的是精神养育下的文化传承,它所迸发出的能量无法估量并将世代相传。尽管田家炳努力拭去“田家炳”三个字与田氏化工的关系,但遍布华夏的“家炳楼”已将其与田氏企业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升华到了世人所仰望的境界。试想,如此风清气正的田氏化工与田氏家族怎能不获得市场的拥戴和公众的热爱?
 五、文化特质
 田家炳的父亲玉瑚公是客家后裔,以经商为业,平生急公好义,济贫恤孤;母亲田房氏则具备客家妇女传统美德,为人淳朴务实,克勤克俭。玉瑚公晚年得子,所以倍加爱惜,但平日对田家炳的管教非常严格,不时以古代圣贤忠孝节义的故事对其勉励熏陶,还以《朱柏庐治家格言》 加以教诲。田家炳秉承庭训,耳濡目染醇厚的客家家风,自然而然养成了洁身自爱、刻苦自励的性情,以及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品格。
 (一)爱国爱族,精诚团结
 田家炳开创了宏图伟业,但时刻不忘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但凡为群众谋福利的团体及机构等,无不倾力协助。他在香港成立的田家炳基金会,多年来创办的非营利青少年中心、老人宿舍及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图书馆等造福了广大市民,还设有奖贷学金嘉奖成绩优异的青年才俊。在中国台湾省也捐出数千万台币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设立各类奖学金,推动各种公益性的文教事业活动。1978年伊始,内地改革开放,田家炳受到很大鼓舞。为了帮助祖国发展人造革产业,他主动捐赠一套价值数百万港元的生产线给广东省(由省政府拨给佛山市),在他多次派技术员前往协助后,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田家炳多年来还为国内不少单位引进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品。
 田家炳一贯主张,捐款做善事不为个人名利,而是真正造福社稷。他不单关心家乡的事,凡是力所能及的社会上的事,他一样关心。中英签订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联合声明后,为了保持香港的安定繁荣,实现平稳过渡,以田家炳等为代表的客商劳心劳力,四处奔波,主动听取香港同胞的意见,如实反映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和大家一起为香港的繁荣协力创造稳定、安逸的环境。田家炳和曾宪梓、刘宇新、罗焕昌等爱国人士,竭诚拥护基本法,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承担了大量繁重且艰苦卓绝的团结沟通任务,这些都赢得了祖国和香港同胞的赞许。
 (二)修身立品,明德卓行
 田家炳儒雅向学,修身立品,尤为重视德育。田家炳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必首重德育,以培养完美高尚的人格。为此田家炳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资助举办三届“廿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2005年又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推行“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发展及研究计划”,更具规划、更有实效地针对德育推动中国的工作。另又定期举行“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汇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田家炳系列中学校长,分享交流教育管理经验,提升田家炳系列中学的管治效能和提高办学效能。田家炳每到一所学校,都强调“学校教育,以德为重”。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要和师生真情对话,交流处世为人的道理,实践人格教育理想。正像田家炳所说:“我希望田家炳中学的学生对修才、修德两个方面都要重视,有才无德的人会做坏事,危害社会;有德无才的人还可以学习,还会为社会做点好事,我们每个人都天天检讨一下,要天天做好事,我希望我们田家炳中学的同学,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田家炳多次创业,搬迁办事处、兴建大厦等,都不举行开张、新迁、奠基、平顶、竣工等仪式,儿女婚嫁也一切从简,只是宴请内亲及公司同事而已。在交友方面,他最重视的是朋友间诚挚的、相互的关怀与帮助,不尚虚伪的应酬吹嘘,更怕随俗浮沉,沦为酒肉之交。他对人真诚,亦希望对方谅解及同样以诚相待。朋友对他过分的礼待,或为他多用了钱,他会感到不安。他常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过分花钱请客或送礼,以免对方在回礼时增加精神上及金钱上的负担。他常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的古训告诫自己。为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田家炳从不以德自居,也绝不期望回报。有不少受捐单位送一些较特别的纪念品给他,他总是再三婉辞,或要对方保证以后不再送任何礼物他才接受。近年他多次应邀出访受捐单位,所到之处都受到大家的盛情礼待,每次回来都深感不安。在各地本来有很多他醉心已久的名胜,原可乘机畅游,都因怕麻烦对方,特意将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密,迫使自己不能多留。 他真的做到了“只求施与,不求回报”。田家炳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并非因为他是亿万富翁,而是由于他宅心仁厚,乐善好施,倾家捐赠兴办善业。海内外人士总结他的崇高风范,尊称他为强者、智者、儒者、仁者、长者与德者。
 (三)慈善达人,泽被神州
 田家炳的名字与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紧密相连,是奋斗的象征、实业的象征、慈善的象征与公益的象征。在中国大部分师范大学及部分综合性大学均有田家炳捐资兴建的“田家炳教育书院” “田家炳艺术书院”等;他捐资创办的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等逾百所;他在海内外资助博物馆、图书馆、医院,为内地修建道路、桥梁……田家炳的慈善事业始于香港。在自己的孩子还睡在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香港同胞、华侨在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的人物,他们往往会给亲人和家乡带来“麻烦”。直到1979年后,田家炳才有机会到内地“做教育工作”。1979年,田家炳的首笔慈善捐款投到了家乡大埔县,修马路,建桥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学。迄今,北至黑龙江,西到西藏、新疆,除了北京市内,每个省份都星罗棋布着田家炳中学、小学、书院……1982年,他捐出四栋价值10多亿港元的大厦,成立纯公益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港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脱离实业界,成为职业慈善家,奔走九州大地。田家炳累计捐资逾10亿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 。他甚至捐出了自己名下80% 的资产。
 如前所述,田家炳在诸多善举之中,独钟教育。几十年来,田家炳在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办1000余个项目。田家炳认为国家的兴旺在于人才的有效供给,其关键环节即为教育。要办好教育,首先必须培养出擅长教育的教师,因而发展师范教育应当受到广泛推崇。师范教育的质量奠定了人力资源质量的基础,包括商管人才等,莫不如此。高瞻远瞩的田家炳不分地域、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工作,恩泽对象无数。田家炳区别于其他商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一,他的公益事业是以个人直接捐资的方式进行的。其二,他捐巨资却不为自己谋得任何政治资本,始终自谦“香港普通市民” “做一点小生意而已”。其三,他的简朴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连矿原水都舍不得喝。其四,他的子女个个儒雅平易、谦恭笃实,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痕迹。田家炳以艰苦奋斗、诚信为本获得事业的巨大成功,继而转向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实现了其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这个现象确实给当代国人以启示,具有典范与楷模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久居香港,普通话都不甚流利的老人,一个曾经的“人造革大王”,曾获“英女皇荣誉奖章”的“小本买卖的生意人”,比更多真正的内地公民,要更为关心内地。显然,“教授” “博士”这些彰显身份、学术和成就的称号,放在田家炳的身上,比卖弄学术、高高在上的一些“博士” “教授”更恰如其分——他没有多少文化,却拥有众多“博士”“教授”的名誉称号,因为他拥有成千上万且仍在增加的,在“田家炳大楼”里一心向学的学子。
 (四)朴素节俭,薄己厚人
 田家炳是一位没有私家花园、没有私家车的另类“亿万富翁”。一个将大半生奋斗得来的财富逾八成献给教育的企业家,自己却淡泊名利,躬行节俭,过着简朴至极的生活。在香港熙熙攘攘的街头,满头银发的田家炳精神矍铄,步伐稳健,每天都坐地铁上下班。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他都用自己带的肥皂。他说: “这不是省钱不省钱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不要浪费人家的东西。”他平时的开支除了房租是一笔大宗支出之外,每月用钱竟然不到3000港元,与普通香港市民的日常花费相当。田家炳十分节俭,作为亿万富翁,捐资助学是何等慷慨,可他自己一双皮鞋穿了10年;袜子总是补了又补;戴的电子表,因不方便示人而装在口袋里……
 田家炳致富后,不仅日常行事仍如常人,而且节俭得近乎“怪”:不轻易用一张纸,舍不得喝矿泉水,塑料水瓶常年携带使用,出门搭公交车……可以说俭朴得令人难以相信。田家炳自称“孤寒鬼”(吝啬鬼),对自己刻薄,舍不得花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他不敢稍忘的古训。他常感触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每日生活所需,全是靠劳动者的提供,故自己除了应尽力多做好事以回馈社会以外,更应珍惜一切物资,不应过分享受,更不应浪费。田家炳常感慨朝不保夕的贫苦大众的艰辛,觉得自己比很多人幸福得多。田家炳不顾近百高龄与长途交通的辛劳,奔波全国各地,亲自参加各地田家炳中学的奠基或竣工典礼,并要求庆典不要铺张,婉拒各界的礼赠,更敦请不要安排他入住高级宾馆,尽量为接待单位节省费用。他出外旅行,旅馆里的水、电、肥皂、纸巾都点滴珍惜。他对衣着方面也很节制,不少旧衣服都舍不得替换,完全不图物质的享受。
 (五)嘉应痕迹:田家炳捐建嘉应学院图书馆
 2004年11月16日,矗立于嘉应学院校园中心世纪文化广场西端的标志性建筑——“田家炳图书馆”落成,并举行剪彩典礼。该图书馆总投资5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田家炳捐资300万元人民币,楼高7层,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藏书120万册,设置阅览座位2000个,藏、借、阅实行网络化管理。自1986年起至此时,田家炳为嘉应学院共捐资1300多万元人民币。梅州市副市长陈卫平受市委书记刘日知委托,代表市委、市政府在落成剪彩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她高度赞扬田家炳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和对教育事业全情倾注的义举。她说,田家炳图书馆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推动学院上水平、上层次,同时为2006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希望师生员工以田家炳无私奉献、重教爱国的精神为榜样,勤奋读书、努力工作,为办好嘉应学院做出应有的贡献。田家炳在典礼上发表了简短讲话。他以自己在外几十年创业的经历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希望学院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设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做贡献,他希望学子在注重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32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