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吴敏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吴敏历史评价_吴敏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0日 阅读:179 评论:0

靖康元年(1126)八月二十日,天气阴沉沉的,汴京城内一片秋风萧瑟。此时坐在御座上的赵桓,脸也似这天一样阴沉,心也似这秋风一样凄冷。北宋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最后关头。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班朝臣却意见相背,主战派与主和派争执不休。赵桓无奈地抬起头,却见一人抓起案上的墨笔向对面一人打去,此人躲闪不及,满脸淋了黑乎乎一片。这人正是吴敏。

吴敏,字元中,真州(今江苏仪征)人。少年时的吴敏刻苦好学,打下了很深的文学基础。大观二年(1108),吴敏作为太学上舍生在辟雍考试经义五篇,他旁征博引,辞采藻丽,议论精当。宰相蔡京看了,大为欣赏,专门把他的卷子进呈给宋徽宗御览。宋徽宗也啧啧称赏,特诏免过省,即不必再通过省试,就授吴敏为浙东学事司干官、秘书省校书郎。

这时吴敏刚刚20岁出头,长得英俊秀气,站如玉立,行如鸳鹭,是汴京城人所钦羡的翩翩美少年。

蔡京既见其文,又见其人,越发大生爱意,一心想把女儿嫁给他。蔡京极力逢迎徽宗,专权营私,使朝政日益腐败,名声很坏。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吴敏不愿与他为伍,所以蔡京多次托人提亲,都被吴敏拒绝了。

但蔡京并不死心,仍欲把吴敏拢络过来,培植成自己的党羽,便极力荐引吴敏。蔡京推荐吴敏担任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以吴敏未曾过省为由反对。蔡京大为光火,便请来宋徽宗的御笔手诏,特召吴敏上殿,拜为右司郎官。

御笔手诏也就是宋徽宗的亲笔手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臣僚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既不准邀还封驳,违者还要以“大不恭”论处。蔡京一抬出这么厉害的尚方宝剑,不仅刘正夫不敢再反对,就连吴敏也不敢再拒绝。之后,在蔡京一次又一次拿御笔手诏的威慑之下,吴敏又历任中书舍人、同修国史、给事中等职。

尽管吴敏起初在内心里并不很想与蔡京同流合污,然而到了这步田地,吴敏想躲躲不开,欲辩辩不出,只能听凭蔡京的摆布,被蔡京一步步捆到了自己的战车上。于是,在人们的眼中,吴敏也就蜕变成了蔡京的同党。

政和六年(1116),郑居中拜相,尽反蔡京之所为。这时吴敏反倒帮蔡京说起了好话,屡次上书抨击郑居中所行之政。郑居中大怒,给他扣上驳议刑案不实的罪名,贬为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后来,还是得力于蔡京的汲引,吴敏才复为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读。

宋徽宗统治下的北宋王朝,内部危机四伏,外部金兵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宣和七年(1125)十月,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南侵的金兵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太原、中山府(今河北定县)等地。到十二月份,金兵已越过中山南下,离汴京仅有十天的路程了。宋徽宗一日数惊,如热锅上的蚂蚁。在朝廷危急关头,他不思如何改过自新,抵御外侮,倒是整日盘算着一个“走”字。

宋徽宗任命皇太子赵桓为开封牧,想让儿子以“监国”的名义替他挡住金兵,自己好保着皇位向南逃命。他传旨要“巡幸”淮浙,派户部尚书李棁守建康(今江苏南京),替他打前站。朝中大臣对皇上的做法争执不休,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大派别。时任给事中直学士的吴敏主张抵御金兵的入侵,对宋徽宗的做法表示了异议。他说: “朝廷难道要放弃京城吗?怎能出此下策?真要这样,我即使死也不奉诏!”拦住李棁不放。之后,吴敏又亲自来见徽宗,徽宗知道他要挡驾,摆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吴敏问: “听说陛下巡幸之计已经定下了,有这事吗?”徽宗一声不响。吴敏又说: “在臣看来,现在京师之内已是人心震动,有想跑的,有想守的,还有想乘机造反的。要想让这三种人一同守御,京城非破不可。”徽宗毫无办法,皱着眉头问: “可是该怎么办呢?”吴敏说: “陛下要出外巡幸,万一留守之人守不住,那么你跑也跑不掉。”徽宗哭丧着脸说: “是啊,朕担心的正是此事。”吴敏说: “陛下只有让留守之人威福自专,京城才能守住,陛下才能走得脱。”徽宗听到这里,才表示出了愿意听的样子。吴敏接着说: “陛下快拿主意吧,但不能超过三天。金兵已经逼近,过了三天,若留守之人仍然名分不正,号令不行,金兵一到可就晚了!”吴敏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常少卿李纲也劝徽宗禅位,支持吴敏的建议。

徽宗赵佶急于逃命,权衡一番利弊后,下了禅位的决心。十二月二十三日,他先传令提拔吴敏为门下侍郎,让他辅佐太子,然后装作不省人事样,演出了一场禅位的丑剧。吴敏被传来作诏。皇太子赵桓在吴敏等一帮大臣的辅佐下登上帝位,是为钦宗。

靖康元年(1126)正月,宋钦宗拜吴敏为知枢密院事。这时,金兵已杀过了黄河,消息传来,汴京城里一下子炸了窝。宋钦宗一时间没了主意,在大臣的鼓动下,准备出狩襄阳(今湖北襄樊一带)。只有李纲坚持钦宗留在京城,钦宗似乎接受了李纲坚守的建议。但是钦宗没有坚守的信心,经常变来变去,一会儿坚守,一会儿又要走。结果他的情绪影响了满朝文武,曾经主战的一派,有些人也对和战犹豫不决起来,吴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担任的虽然是朝廷最高军事机构的长官,却在战与和之间摇摇摆摆,对奋起抗战,远远不如李纲积极。

在李纲的艰苦努力下,防御工作渐有头绪。就在这时,金兵斡离不部已来到城下,开始攻城。守城将士奋勇杀敌,粉碎了金人一举攻下汴京的企图。但钦宗抗金决心一直处于动摇之中,求和活动从未停止,对金朝提出的苛刻条件都一一满足。在朝中则排挤主战派,靖康元年二月,拜死心塌地主和的张邦昌为太宰、倾向于议和的吴敏为少宰,主持议和。汴京人民群情激愤,坚决反对,逼迫朝廷重新起用主战的李纲、种师道等人。金兵见汴京军民同仇敌忾,勤王兵日益增多,深感事局不妙,又怕后路被截,所以不等金帛数足,取了割让三镇的诏书,于二月份退兵,京师解严。

兵临城下的危机虽然暂时解除了,但宋朝的虚弱也完全暴露于金兵面前。粘罕率领的西路金军听说斡离不已与宋和议,发了大财,也分外眼红,派人前来索贿。这时的钦宗又觉得不能迷信和议了,乃启用主战派种师道,用兵河北。吴敏也再次倾向于抗战,他曾劝钦宗写信给西辽梁王雅里,联系共同举事,夹击金朝。结果信被金兵截获。金太宗大怒,派粘罕、斡离不再次大举南侵。

几次出兵都遭致失败,钦宗不但不从自身措置方面去找原因,反而对抗战彻底绝望了,他越来越听信耿南仲等人的议和主张,认为只有坚持议和,才能最终保证金兵不再来。主战的大臣一个个被挤出了朝廷,李纲在前线连吃败仗,种师道也以同知枢密院巡边的名义被赶往河东。朝中大臣只有太宰徐处仁、同知枢密院事许翰是主战派,吴敏看到前方接连战败,加上钦宗主和的态度,便以原先的主战,到一度动摇,此时完全倒向了主和,附合耿南仲等一帮主和派。吴敏原与徐处仁关系不错,因同主抗战,意见一致,相互之间交往颇多。但这时,徐处仁见吴敏反复无常,似墙头草随风倒,很是生气,经常争执不休。八月二十日上朝议事,二人又为和战争吵起来,不惜老拳相加,演出了开头的一幕。还是钦宗将他们喝住,二人才算罢休。吴、徐二人的争执,实为主和派与主战派斗争的表现。

退朝后,御史中丞李回弹劾徐处仁和吴敏有辱朝廷礼仪。宋钦宗一怒之下,遂将二人同时罢相,吴敏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御史们又接连上书弹劾吴敏包庇蔡京父子,将他贬知扬州,很快又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流放涪州(今四川涪陵)安置。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起用吴敏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吴敏上书辞免,乃改为提举洞霄宫。绍兴元年(1131),吴敏恢复观文殿大学士之职,出任广西、湖南宣抚使。后卒于任上。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9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