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唐恪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唐恪历史评价_唐恪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0日 阅读:135 评论:0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唐恪的父亲曾是宋朝的一名高官,但在唐恪4岁时就去世。唐恪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每逢听人谈起自己的父亲,都禁不住涕泪涟涟。所以他的表字钦叟,大概就是怀念而钦慕父亲的意思。
 唐恪靠父亲的恩荫登进士第,授为郴州(今湖南郴县)尉。州尉的职责是统帅本州军队和管理地方治安。有一个县民被人杀害,尸体却失踪了,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无头案。官吏为了塞责,抓来了死者的邻居,百般通供,使他屈打自诬,知州也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想就此了结。唐恪对这种故意制造冤假错案的行径坚决反对,知州说: “不赶快结案,只怕你也会受连累的。”唐恪慨然道: “我当州尉的职责就是维持治安、缉捕盗贼,我未能将真凶抓获已属于失职,岂能再坐视无辜者受害,这不是罪上加罪吗?”遂乔装打扮,潜入民间明察暗访,一番奔波,终于找到了死者尸体,并顺藤摸瓜捕获了真凶。
 从郴州,唐恪调知榆次县(今属山西)。县内有一豪强地主横行乡里,飞扬跋扈,不纳赋税,无人敢管。唐恪三番五次上门,向他讲道理,晓利害,这个地主稍有收敛,按期缴纳公赋。唐恪也因勤于职守,在政绩考评时被列居优等,擢任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
 宋徽宗大观年间,䍧牱(今贵州南部)少数民族在连遭镇压后表示要归附朝廷。唐恪被委任为屯田员外郎持节前往招抚。当地少数民族长期封闭自治一直对宋朝官府怀有戒心,担心又会遭到征剿镇压,都剑拔弩张,严阵以待。唐恪把所带的扈卫兵卒全部遣返,只带几十名随从轻骑而往。少数民族见唐恪确实有招抚的诚意,纷纷扔掉武器欢呼雀跃,接受了唐恪宣布的朝廷命令。唐恪因此次出使称职,升为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
 刚从南方归来,唐恪又奉命迎接辽朝来使乘上了北去的驿车。沿途,他看见河北州郡的边备废弛不修,十分松垮,感到心忧,便上书请求及时加以整治。宋徽宗随即进他为集贤殿修撰,到河北去担任都转运使。
 此时,宋徽宗为了满足自己腐朽糜烂的奢侈生活,在东南一带大兴“花石纲”,搜刮奇花异石运往汴京,各地方官为了邀功求宠也纷纷效尤,主动进献。有一位宦官自称奉诏收购御用珍异来到了河北。唐恪对这种苛敛扰民之事很不以为然,没有理会那位宦官。宦官怀恨而归,恶意中伤,将唐恪降为直龙图阁、改知梓州(治今四川三谷)。5年后徙知沧州。
 当时,黄河是从今天津溏沽入海,流经沧州西北。这一年,黄河中上游暴雨成灾,滚滚黄汤汹涌直泻,在沧州一带决口,沧州城外顿时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滔滔波浪冲激着沧州城墙,向城内直灌。眼看沧州百姓65000余户、118000余口要面临灭顶之灾,唐恪登上城墙,夜以继日地指挥军民抗洪抢险。这时,都水使孟昌龄下令征调沧州的船只军队用于别处抗洪。唐恪报告说沧州受灾最重,局势正危,船只应预备缓急之需; 沧州又是沿边州郡,军队非有诏旨不敢发遣。孟昌龄大怒,上书弹劾唐恪是只顾自保,不顾全局,唐恪不为所动,治水益力。经过几十个昼夜,洪水退去,沧州城保全,唐恪获朝廷诏书嘉奖,遂上疏请求暂免保甲、保马的例行检阅、减免受灾诸县的赋税,按受灾情况予以赈济,以宽被水之民。朝廷还未就此作出批复,唐恪就全部实施了这些方案,灾民大悦。此后,唐恪进职龙图阁待制、调知扬州,又入朝拜户部侍郎。
 宣和元年(1119)五月,气候并无特别的异常,人们一夜醒来,却突然发现汴京城里的大街小巷全都变成了水道,不少地方积水达数尺深,个别地方深达五六丈,城外的寺院民居更是浸泡在了深水之中,流经城内的汴河水眼看着还在往上涨、有的堤坝已被冲开了缺口。这场大水显然是汴河长期淤塞、不加疏浚造成的,但它平地而起,来得太突然了,朝野内外顿时乱了手脚。朝廷想起唐恪曾在沧州有治水之功,便委他全权治理。有人建议掘开城中汴河的南堤,以缓解皇宫水患,唐恪说: “如果水涨自然地冲决堤坝,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如果主动掘堤,这不是人为地要把城南百姓变成鱼鳖吗?”说罢,他乘上小舟到处查看水源自何处,设计如何因势利导,终于决定在城东南角决开汴河的北堤,把水向北引到五丈河,再顺流泻入梁山泊。十几天后,大水慢慢退去,宋徽宗召见唐恪,高兴地说: “宗庙社稷获得平安,卿之力也!”
 随即,唐恪升任户部尚书,宋徽宗在兴头上,还许诺要把他提拔到二府。宋以枢密院专掌军政,称西府; 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政务,称东府,合称二府,为最高国务机关。宰相王黼从中作梗,将唐恪罢知滁州(今属安徽)。不久,御使谏官弹劾唐恪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建造别墅,踰制超标,贬他为提举鸿庆宫。
 宣和五年(1123),唐恪起知青州(今属山东),还未赴任就召入朝复官户部尚书。唐恪请求补外,以延康殿学士知潭州,他又上书请假往钱塘为父扫墓,遂改知杭州。
 宣和七年(1125)年底,宋徽宗仓惶禅位于宋钦宗。次年(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包围汴京,李邦彦荐举唐恪,遥拜他为同知枢密院事。三月,唐恪从杭州赶赴汴京,这时金兵已经退走,遂拜中书侍郎。八月二十日,升拜少宰。
 在唐恪二三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应该说,他在治理某一局部地区或者处理某一具体事务方面还是颇能称职的,在此过程中,他的政治才略通过勤勉尽职可以说已经发挥到了最高水平。他拜相后,所处的朝廷已是腐朽透顶、病入膏肓,整个社会肌体在宋徽宗、蔡京一伙的统治下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纵横捭阖、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在拥有绝对权威的前提下,或许能够有所作为,挽狂澜于既倒,不能说唐恪缺乏责任心,也不能说他不能勤政,但他的政治才干显然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这内忧外患纷起并作的危亡关头,唐恪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而无济世匡时之略。
 宋徽宗的下台显然给了宋朝一个刷新政治重振纲纪的良好机会,朝野上下也对蔡京等“六贼”的腐败行径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但唐恪拜中书侍郎后所做的唯一一件事,竟是向宋钦宗进言道: “革弊创新应当慢慢来,现在人们不顾大体,竟然抓住前朝的一些琐屑小事,大作文章,以快一时之愤,岂不是让太上皇(徽宗)伤心吗?蔡京、王黼、童贯既已被贬斥在外,也就罢了,其党徒甚众,若一概惩治,岂不又深失人心?”唐恪说出这种话,无怪乎会被人们斥为“六贼”之党了。
 八月,唐恪拜相的同时,金兵又在粘罕和斡离不的率领下大举南侵了,并声称只要宋朝真的割让真定、中山、河间三镇之后就可退兵。这三镇割是不割,朝廷上已经争论过多次了,宋钦宗也在这个问题上摇来摆去、莫衷一是。唐恪又召集文武百官讨论,其中十分之九的人主张割让,本来就对抗金没有信心而力主和议的唐恪,立即顺水推舟,派出专使向金兵许诺割让三镇。
 金兵刚刚发动第二次南侵时,宋朝各地纷纷调集勤王兵向京师赴援。唐恪以为只要割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便担心勤王兵聚集京师,会激怒金人,影响割地议和。居然严令各路勤王兵不得妄动,已出发的退回原处。
 但金兵一面答应讲和以麻痹宋朝君臣,一面照旧攻城夺地,乘锐南下,并逐步提高议和条件,诱使宋朝步步屈服。这时又提出要划黄河为界,才肯退兵。唐恪竟也想赶快答应。朝臣军民纷纷反对,吓得宋钦宗慌忙写手诏给唐恪,说: “画河之议,罪不在朕,你可要明白! ”唐恪才不敢坚持。
 唐恪死心塌地投降议和的行径,激起了爱国军民的强烈愤慨。他每天卯时上朝,途中常遇有人拿砖头、石块砸他的轿子、灯笼。以至于侍御史胡舜陟说,再这样下去,弄不好有人会以诛杀宰执为名,群起为乱。
 十一月二十四日,金兵斡离不部打到汴京城下,紧接着,粘罕部也到了,两路金兵会合,共约10万多人,重新包围了汴京。由于各路勤王兵在唐恪的阻挡下都已返回,四方无一人至者,结果汴京再次被围时,城中只有卫士7万人而已。
 唐恪自拜相后就一直力主议和,但议来议去终究没有挡住金兵的南侵。这时金兵已把汴京围得像铁桶一般,他想来想去没有好办法,便拿出了第三十六计,向宋钦宗密奏: “唐朝从天宝以后之所以能屡失而复兴,其原因就在于天子居外,可以号令四方。我看今天应当像真宗皇帝景德年间那样,留太子居守而陛下以亲征为名,西去洛阳,据有秦雍,领天下兵以图光复。”宋钦宗见局势危急也很想这么办。开封府尹何栗入见,听说此事,就引苏轼关于“周朝之失计,莫如东迁”的论断,竭力劝阻。宋钦宗才又回心转意,跺着脚说: “朕今日当死守社稷,决不远避了! ”
 宋钦宗天天都骑着马,艰难地在泥淖冰雪之中穿街过巷,视察战况。汴京军民见唐恪跟在后面,怒不可遏,拥上前来揪住他又打又骂。吓得唐恪屁滚尿流,策马乱窜。回到家中再也不敢出门,只是接连上书求去。
 御史胡舜陟再三上疏弹劾其罪,说: “唐恪智虑短浅,猥琐无能,对于军国重事毫无建明,只知一味求和丧权误国,或结交内侍,图宠固位。现在他已是罪恶昭彰,天怒人怨,不可再备位宰辅,滥竽充数!”
 闰十一月初一日,唐恪被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总计任相只有3个月零11天。
 二十五日,金兵攻破宣化门,占据城垣。三十日,宋钦宗被迫亲自出城向金兵乞和。唐恪闻讯,十分紧张,说: “失策啊、失策啊,只怕皇上此去,再也回不来了!”十二月初二日傍晚,宋钦宗被放回,百姓夹道山呼,男女老幼以手掬土为他填塞雪淖,铺平道路。唐恪也跑出来跪在路旁泥水中迎接,并想随着入宫陛见,被何栗阻止。
 靖康二年(1127)正月十日,宋钦宗又被金兵招出城去,唐恪说: “一次已经过份了,岂能再去?”这时金兵宣布废除徽宗、钦宗二帝,逼迫百官拥立张邦昌为帝。
 二月二十三日,唐恪随百官在推戴张邦昌的状子上签了名。他怀着无法形容的负罪感踉踉跄跄回到家中,把儿子们叫到眼前,声泪俱下地说: “我当大臣,却把国家弄到了这种地步,有何面目苟活人间?!”说罢,仰头食砒霜而卒。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91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