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史浩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史浩历史评价_史浩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0日 阅读:141 评论:0


 


 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是宋太祖胞弟太宗的后裔。宋家王朝历经一百多年至高宗时,已是日薄西山,更加不幸的是高宗虽然后宫中嫔妃如云,但儿子却只有赵旉一人。建炎三年(1129)秋天,这根独苗又突然夭折。俗语说,屋漏偏遇连雨天,失子之痛未消,高宗又在躲避金人的逃亡中,因受到惊吓,得了不育之症,一时间,皇储乏人。可是,储君身系一国前程,储君不立,朝野难安,尤其是在南宋初年那种极度动荡不定的时局之下,立储之事,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绍兴三年(1132)开始,高宗便派人着手从太祖后代中访求宗室。绍兴十二年(1142),伯琮被封为普安郡王,不久,伯玖也被封为恩平郡王。显然,高宗是有意在二者中择其一为继。但是,伯琮、伯玖二人都是太宗之后,才能又不相上下,到底立谁为嗣,高宗一时踌躇不决。这时,一位国子博士进言道: “陛下应尽早从普安、恩平二王中选择一个立为储君,以系天下之望。”高宗听后,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这位上书劝谏的国子博士姓史名浩,字直翁,自号“真隐居士”, 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生于徽宗崇宁五年(1106),38岁时考中进士,出任余姚县尉,后任温州教授,深受知州张九成的器重。做了几年的教官后,史浩奉调入京,就任国子博士。
 他的上疏得到了高宗的赞肯。第二天,高宗对大臣们说:“史浩是个有用之才。”并宣布除史浩秘书省校书郎兼二王府教授。史浩做了二王府教授后,虽然一概尽心,但内心喜爱伯琮,因而,教育辅佐也格外用力。一次,高宗想试一下伯琮、伯玖二人品性优劣,便各赐宫女十人,史浩明白高宗用意,便私下叮嘱伯琮: “这是皇上要考验你,千万要谨慎从事。”伯琮点头称是,遇事格外慎重。果然,几天后,高宗将宫女召回,经检验,赐给伯琮的十人仍是处女,而赐给伯玖的都已破身。孰优孰劣,高宗至此已心中有数了。这样,史浩辅助伯琮,在第一回合中便轻易地击败了皇位继承人的竞争者伯玖,为伯琮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基础。至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高宗宣布立伯琮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史浩权建王府教授。不久,高宗下诏建王府设直讲、赞读各一员,并任命史浩守司封郎官兼直讲。史浩对建王早存偏心,及为皇子后,更是尽心辅佐。一天,史浩讲解周礼中有关膳羞饮酒的内容时告诫道: “对于珍味美酒一定要有节制。”建王一直从内心敬重、感激史浩,听到老师的告诫后,立即起身严肃地回答说: “一定记住老师的话。”
 史浩不仅在学问和人品上对建王尽心培养,在政治上更是倍加关怀。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犯边,高宗下诏亲征。这时,两淮失守,朝廷中大臣畏敌如虎,争相提出退避之计。建王得知消息后,一时气愤,上书请求率师执戎,充当讨金前驱。史浩认为建王身为皇子,提出这种请求是极为不妥的,并会给以后的前程造成相当不利的后果。因此,他便用历史上的事例劝阻建王,他说: “太子不可带兵,你要以晋申生、唐肃宗灵武之事为戒。”经史浩提醒,冲动的建王明白了事情的严重,便忙请史浩立即起草奏章,改请随驾以供子职,辞意恳切。这时,高宗正为建王的非份举动生气,看过奏章后,怒意顿消。他很清楚,这份奏章肯定出自史浩之手,因而对大臣们说: “史浩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王府官。”史浩劝住了建王后,又挡回了其他大臣请皇子视师的建议而让其随驾亲征,此时高宗也有意想让建王结识诸将,便一同来到建康。由于有史浩的精心辅佐,建王跟随高宗左右,言行得体,举止适当,深得高宗欢心。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金兵北撤,高宗返回临安后,正式册立建王为太子,并改名眘。
 


 高宗自建炎元年(1127)即位,一直颠沛流离,戎马半生。至绍兴末年已是身倦神疲,久有禅位之意。建王被立为皇子时,高宗就曾几次要想禅位,及其立为太子后,高宗更是决意禅位。最后,建王再三推谢不过,只好听命,膺继皇位,史称孝宗。
 史浩长期担任孝宗的老师,并深得信任。孝宗即位后,史浩遂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此后的日子里,史浩更是常常为孝宗出谋划策,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史浩与孝宗在一些重大国事上渐渐产生了分歧。
 孝宗在做皇子时就主张抗金,即位后更是锐意恢复,着手北上。而史浩从自己对时局的分析出发,主张稳中求进,反对冒然北伐,以免自伤元气。绍兴三十二年(1162),史浩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副相。他在除参知政事后就恢复之事向孝宗奏道: “先做好准备以御敌,这可说是良规。倘若听信那些浅谋之士的话,以那些没有充分训练的军队去伐敌,只能是落得个敌人离去则论赏邀功,敌人前来则收兵遁逃的结果,以此恢复中原,能行吗?”这番议论,充分反映出史浩对当时南宋现状的看法,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隆兴元年(1163),史浩被任命为左通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
 出任宰相后,他与张浚发生了一系列争执。
 史浩与张浚都是孝宗即位后所重用的大臣,张浚一直以抗金名将著称。一天,张浚晋见孝宗,请求即日下诏,进驻建康,以鼓舞士气,准备北伐。张浚走后,孝宗就此事征询史浩的意见。史浩即陈三条理由说明不可。然后,史浩又面见张浚诘问道: “帝王之兵,既出就应考虑万全,怎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以图侥幸呢?”为此,二人又在殿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张浚说: “中原陷落已久,现在不重新夺回,日后必被当地豪杰起而收之。”史浩反唇相讥道: “中原决无豪杰,不然的话,怎么不起来亡金呢?”张浚争辩说: “那里民间手无寸铁,不能自发起义,待我军前去,必将内应。”史浩反驳说:“陈胜、吴广手持锄钯而亡秦,那些必等我军的,怕非豪杰。”两人针锋相对,争执不下,张浚只得再次请孝宗决断:“史浩之意难以回转,如再听其左右,恐怕将坐失良机,请早做英断。”面对两位重臣的争论,孝宗左右为难。他既无法说服史浩,又不想放弃北伐的打算,无奈之下,只好授权张浚绕过政府和枢密院,单独布置北伐事宜。待史浩从邵宏渊的出兵报告中得知军队已开始行动后,他不由得愤愤不平道: “这样重大的行动却不让我们知道,还用我这宰相干什么! 不辞职我还等什么?”说完之后,史浩又去面见孝宗,提出辞呈,并不无忧虑地对孝宗说: “陈康伯想接纳那些归正之人,臣怕日后会成为陛下子孙的祸患; 张浚一意用兵,如果万一有什么失误,臣亦恐陛下以后最终不能再有恢复中原的希望了。”史浩的固执,使孝宗很为难,也很失望,此时,孝宗已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说服这位曾精心辅佐自己的恩师了。不得已,最后只好同意了史浩的辞职要求。
 


 史浩辞去相位后,先是出知绍兴府,不久便受到他人的所谓“朋比”案牵连而被免职。多年后,再起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再知福州。至淳熙初年(1174),十几年没有见到自己恩师的孝宗忽然问执政说: “很长时间不见史浩了,不知他现在如何?”随后便授史浩少保、观文殿大学士、礼泉观使兼侍读。淳熙五年(1178),史浩被重新任为右相。上任之初,孝宗殷切地对他说: “自从叶衡罢相后,虚席等待先生已很久了。”孝宗的话不是虚言,史浩心中也很清楚,此时的南宋政权,已是人才空乏,多少能支撑局面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因而,他回奏道: “蒙陛下恩泽,让我再为右相,我一定克尽公道。”
 史浩复相后,虽一如既往,尽职尽责,但却在不久因处理一次军民骚乱而忤逆孝宗,随即再被罢相。
 原来,在史浩复相后不久,枢密都承旨王抃提出殿、步二司军队多有虚额,建议各招募3000人加以充实。决定一下,殿前司便于市上抓人充军,但是,被抓者多不愿当兵,有些人则宁愿断指自残,只求能离开军队。由于军队的蛮横,引起京城民众骚乱,而一些军人,自恃人多,又肆意趁机抢夺民财,致使事态更趋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史浩紧急启奏皇上,要求全部释放被抓百姓,并将肇事的军民首犯送狱治罪。及案件审完定罪时,有关官员准备将骚乱的军民首犯各一人斩首以示惩罚。史浩认为这样做于理不通,他对孝宗说: “此事是由于军人抓人抢物才闹起来的,起因在军人,军法从事固然应当。但是,像市民陆庆童只是对这种暴行起而抗争罢了,怎能同罚呢?陛下怕军队有怨言,故而将他们同罪以示安抚,但如果不能平民愤,说来也是可怕的。‘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哪是军人说的。”孝宗在处理这一事件上,本来就自知理亏,却又不能不这样做,现在,听到史浩这番一针见血的议论,并见史浩矛头直指自己,不由怒从心起,他责问道: “你这是把我比做秦始皇呀?”史浩一向坚持己见,虽然知道孝宗正在火头,却仍不改口,他慢慢地回答道: “自古以来百姓怨恨他们的帝王的多着哪,‘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就讲的不是秦始皇的事情。”孝宗一时语塞,但对自己的老师又不好发作,只好强压心头怒气,不再言语。
 史浩原以为自己一番忠诚,据理力争,会使孝宗回心转意,没想到自己不仅未能说服孝宗,反而竟使龙颜不悦。自此,史浩深感自己已不再被皇上所信赖和依重。于是,固执的史浩便再次提出了辞职的要求,而孝宗也未加挽留。
 


 史浩虽然固执保守,但却为人耿直。他常自恃曾任孝宗的老师而直陈己见,直至两次因之失去相位,这种不事阿曲的秉性却一直不改。一次,孝宗在一份对策答卷上批示道: “用人的弊端,在于人君缺少知人之明,宰相又不能择优推荐。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对于那些误国的宰相、败军的大将,未曾有过诛杀。朕认为,重要的在于人君一定要仔细的选择宰相,宰相一定要认真的为官府择人,奖赏立于前,诛杀设于后,不信人才不出。”孝宗自信这一批示很有见地,但没料到手诏一出,中外皆感惊讶。于是便让人将批语拿去征求史浩的意见。史浩看后说道: “诛戮大臣,是秦、汉的法律。太祖要求以仁治天下,以礼待臣下。本朝之治,也是遵循祖制,而圣训却言‘过于忠厚’,以忠厚治国,怎能有什么‘过’呢?臣想人们是怕陛下将要施行苛刻的政治,并将现今的某些过失推给祖宗,这是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尽管史浩长期忧心国事,但始终不得孝宗心意,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也自感衰老,难有所胜。淳熙十年(1183),77岁的史浩请求退休,孝宗诏准,授太保,封魏国公。晚年的史浩,于西湖之上建造宅第,在秀美的风光中颐养天年,并建一阁一堂来存放两朝赐书,孝宗亲书“明良庆会”名其阁,“旧学”名其堂。至绍熙年,光宗登基后,进为太师,绍熙五年(1194),享年88岁的史浩走完了他生命的历程,再被封为会稽郡王。宁宗登基后,赐谥号“文惠”,并亲书“纯诚厚德元老之碑”以赐。嘉定十四年(1211)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廷。
 史浩一生,好荐人才。做宰相后,首先为受秦桧迫害的赵鼎、岳飞等恢复名誉。在用人问题上,他也真正能够至公无私,不惜以德报怨。莫济曾经激烈地诋毁过史浩,后来,史浩推荐他掌管内制,皇上问道: “莫济不就是那个诋毁过你的人吗?”史浩坦然地说: “臣不敢以私害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9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