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范宗尹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范宗尹历史评价_范宗尹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0日 阅读:117 评论:0

北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国力日弱。在金人的南侵面前,统治者不敢抵抗,只知一味求和,这种软弱的表现,更使金人侵吞中原的野心恶性膨胀。宣和七年冬,金兵大举进犯,宋徽宗赵佶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为保活命,仓惶禅位给了钦宗赵桓,自己溜之大吉。赵桓治理国事虽然勤奋,但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兵,也是信心不足,战和难断。靖康元年(1126),宋军节节败退,汴京危急。至年底,出使金营求和的王云单骑驰归,说金人必欲得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否则进取汴都。钦宗大骇,急忙下诏让群臣拿主意,他说: “朕屈意议和,以期能保住祖宗的土地,而金人必欲得三镇。今天给他们,其害如何; 不给他们,其利如何。朕当从众议,不敢自作决定。”钦宗要从众议,但此时群臣也是首鼠两端,争吵不一。其实,当时金人已占据二镇,只剩中山,也是囊中之物,宋朝的割让只是一项合法承认的手续而已。大臣中多数主张割让,其中范宗尹是最积极的一个。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生于哲宗元符元年(1098),23岁时中进士入仕,时为侍御史、右谏议大夫。朝议时,他匍伏在地,乞求钦宗割地以纾祸。但是,钦宗在这种关头,虽有心屈辱求和,却也不愿承担丢弃祖宗土地的罪名,加之主战派大臣的愤怒指责,钦宗当即将范宗尹罢免。

范宗尹虽被罢官,但朝廷上下,并无决心抗战,多数人仍寄希望于议和。然而,到闰十一月初二,汴京再被金人包围,北宋王朝的末日已即将到来。靖康二年(1127)元月,金人攻破汴京,并将徽、钦二帝掳去。三月七日,金人扶立张邦昌当了伪楚皇帝。

金兵灭宋后北撤,张邦昌知道,凭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正拥兵在外的康王赵构较量,因而,他恢复了范宗尹的原职,再派其与路允迪一起携“大宋受命三宝”来到济州(今山东济宁)归还赵构。

范宗尹在国家危机之时,轻言弃地; 国家灭亡之后,又接受了伪楚皇帝张邦昌的任命,一直为当时人们所非议,也充分表现出他意志薄弱的一面。然而,当时变幻莫测的局势和最高统治者的犹豫不决,确也使不少的人对前途感到迷惘。范宗尹曾赋诗云: “四海已无容建地,百家空抱济时心。”这两句诗文,比较恰切地表现出他那种绝望而又不甘的心理,令人读后感到他还不完全是那种没有血气之人。

徽、钦二帝北行后,五月一日,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并大赦天下,对张邦昌及其臣属也概不问罪。

南宋的建立,对范宗尹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端。然而,他主张议和、反对抗战的思想观念却始终不变。在南宋任官后不久,他就因反对任命李纲为相而遭贬。

当时,高宗新立,为了表示自己顺应民意和抗敌复仇的决心,以便小朝廷在广大军民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高宗决定以深浮众望、抗金最力的宿将李纲为相,来为自己支撑一下局面。但是,高宗的这一决定遭到范宗尹的反对,他指责李纲名浮于实,恐有震主之威。在众人的一片谴责声中,他的提议被当场驳回,且被赶出朝廷,出知舒州(今安徽潜山),后又有人弹劾他尝污伪命,再被责置鄂州(今湖北武昌)。

其实,高宗刚上台时所做的这一切只不过是表面文章罢了。实际上,对于抗金复国,他是既无信心,更无决心。因而,对极言抗战的李纲很快就不耐烦了。两个多月后,李纲即被罢相。随着高宗向苟安求和政策上的逐步转变,一批主议和的官员逐渐走上要位。不久,范宗尹被召为中书舍人,继迁御史中丞,再拜参知政事。

建炎四年(1130),吕颐浩罢相,由范宗尹代理相职。当时,各地贼盗并起,占据州县,朝廷苦于军力有限,一面要防备金人南犯,一面还要剿贼灭盗,难免捉襟见肘。高宗要大臣们商议对策,以解决这些心头之患。对此,范宗尹提出了分镇的建议。他说: “太祖时收回藩镇的权力,全国平安无事150多年,可谓良法。然而目前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单力寡,只能眼见四周贼起而束手无策,这亦是此法之弊。依照现在的形势看,应当稍复藩镇之法,将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分建藩镇,交以兵权,较之弃地夷狄,岂不要好的多?”范宗尹的建议,对于高宗来说,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眼下也别无良策。经过再三斟酌,高宗决定授权范宗尹具体处理分镇事宜。同时,除范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当时,范宗尹年仅三十几岁,是宋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高宗对主和派的重用由此可见一斑。

范宗尹受命后,经过一番准备,奏请把京畿东西、淮南、湖北等地并分为镇,授诸将以镇抚使,一切军中事宜,皆由镇抚使视各自情况自行决定。然而,分镇的结果并不理想,时间不长,其弊病也就暴露无遗。尤其是置帅用人多有不当,加之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响,致使各镇守很少能有久存的。其中所用李成、薛庆、孔彦舟、桑仲等起于群盗; 翟兴、刘位出于土豪; 李彦光、郭仲威皆系溃将。这些人一无才、二无德,不仅大多不能为朝廷守其地,有些如李成反而拥兵作乱,成为南宋一患。范宗尹为相后所做的这第一件大事,弄到最后,便很有些弄巧成拙的意思。

范宗尹为相后所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全部革除自崇、宁以来的滥赏官职。范宗尹此举,对消除南宋官制弊端,无疑是一项有利的措施。然而,因此失职者却对他群起而攻之。期间有人将东坡的《行香子》词改写成“清要无因,举选艰辛,系书钱须足十分。浮名浮利,虚若劳神,叹旅中愁,心中闷,部中身。虽报文章,苦苦推寻,更休说谁假谁真。不如归去,作个齐民。免一回来,一回讨,一回论。”并将其大字书写,粘于墙上。

范宗尹一方面革除滥赏官职,一方面却又将耿南仲等主和派重新叙用,恢复官职。侍郎季陵秉承范宗尹之意,竟然乞诏宰执于罪犯中挑选有真才实能的人,量付以事。这些过分的做法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范宗尹只得提出辞职。然而,此时的高宗正在百般向金人讨好求和,身边不能没有象范宗尹这样一位主和议的宰相来主持政事。为了挽留范宗尹,高宗将弹劾范宗尹的沈与求罢免,范宗尹这才重新视事。

范宗尹任相期间的这两件大事都没能善终,而平时的一些具体工作则又大都交给属下办理,自己不常过问。这些官吏办事常常拖踏或故意刁难,尤其是郎中王寓、万格两位,办事极刻薄苛细,致使人们很反感。他们戏语道: “逢‘寓’多龃龉,遇‘格’必阻隔。”话语中就隐含着对范宗尹的不满。加之范宗尹处事常常循私,尤其是在官员的任用上,多不能以才德量付。同时,由于当初自己曾仕伪朝,因而对一些在金兵的进攻面前弃城降敌的官员也特别宽容,多不予追究。对此,人们也议论颇多。

绍兴元年(1131)二月辛巳,太阳上突然出现大量黑子,朝野惶恐,本已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生怕再有什么大的灾难降临。身为宰相的范宗尹以自己辅政无状请求罢免。高宗起初不许,但在此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牵扯到范宗尹的问题后,方才下定决心。

先是,范宗尹推荐的魏滂上任后贪盗公款,李弼孺媚事奸臣朱勔被谏官弹劾而罢免。继而谏官们指责台州守臣晁公为扰民,范宗尹凭自己的权势进行庇护,但过了不久,晁公为之妻收受囚犯钱财的事情被揭发,高宗将其罢免,使得范宗尹很不自安。加之范宗尹请求悉革滥赏的建议不仅激怒了那些因此丢掉官职的人,也引起了高宗的一些不满。高宗曾在一份批文上写道: “朕不想将过错推到君父身上,也不想让士大夫们对我产生怨恨。”而原先曾极力赞成范宗尹这一建议的秦桧,此时见与高宗态度相左,便转而排挤范宗尹。这一系列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高宗的不悦,再加上秦桧小动作,至九月,范宗尹罢相,以观文殿学士知温州。其后又退居台州。

范宗尹长得身体白胖; 面如冠玉,平时比较注意仪表整洁。每天清晨穿戴完毕,一定要对着镜子前照后看,被人称为“三照”相公。然而,落职后,镜中的他已显憔悴。他因才华出众而少年得志,但仅几年的时间他便又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了下来,酸楚的心境,使他日见衰老,一次,游大有空明洞后,他曾赋诗一首,以抒发他那种凄凉的感慨:

暂到山中礼法坛,空明云气逼人寒。

当年孤鹤知何处,遥想天风坠羽翰。

就这样,范宗尹在废居中又默默地、充满忧怨地度过了几年,绍兴六年(1136)八月,年仅38岁的范宗尹离开了使他寒心和屈辱的世间,谥曰忠肃。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90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