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韦处厚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韦处厚历史评价_韦处厚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03 评论:0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他的父亲韦万曾在荆南节度使(今湖北江陵)任职,所以他曾在荆州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韦处厚本名韦淳,后因避讳宪宗(李纯)之名而改现名。

韦处厚是个孝子,他的生母早逝,父亲又娶一室,他以孝顺继母而闻名。父母双双去世后,他在父母墓侧营造茅庐守孝,直到守孝期满,才离开墓地,游学长安。

元和元年(806),韦处厚考中了进士,不久又登制举贤良方正科,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当时宰相裴垍监修国史,了解到韦处厚精通《五经》,博览史籍,有史才,就奏借他到史馆参加修史工作。数年之后,韦处厚撰成《德宗实录》50卷献上,因能秉笔直书,颇为时人推崇,被称为信史。

元和中,韦处厚历任右拾遗、左补阙等职。拾遗、补阙均属于谏官,品秩虽都不高(拾遗从八品上,补阙从七品止),但谏诤之任却不轻。凡朝廷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大则当面直言得失,称作“廷争”; 小则写成书面意见陈列得失,称作“上封”。所谓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被时人称作“人君耳目”。韦处厚在任谏官其间,尽心尽职,深得宪宗皇帝的赞赏。一次,礼部尚书李绛对宪宗说:“古代帝王以纳谏为圣君,拒谏为昏君。如今没听说陛下进规纳忠,何以了解天下事?”宪宗说: “韦处厚、路隋经常上疏、论事,言词忠切,只是卿不知道罢了。”于是,大家都很佩服韦处厚、路隋二人的办事慎密。

然而,官场上的事情是十分复杂的,尤其在唐朝后期,朋党问题严重,稍一不慎,就会被卷进去,甚至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即使是象韦处厚这样的精明之人也不例外。韦处厚同宰相韦贯之关系友善,元和十一年(816),韦贯之因在朝廷出兵讨伐成德镇的问题上同宪宗意见相左,被罢去相位,时任吏部考功员外郎的韦处厚也因此受到牵连,出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刺史。虽然官品从六品升到了四品,但唐人重内轻外,宁愿做六品的京官,也不愿去当四品的外任,尤其是象开州这样的远州刺史。几年以后,韦处厚从开州刺史入朝为户部郎中,官品又从四品降到了五品,但却是升迁。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穆宗即位后,以韦处厚学有师法,召入翰林,任为侍讲学士,以备顾问。穆宗荒淫怠惰,不理朝政,整日沉溺于酒色犬马之中。韦处厚便与当时亦任翰林侍讲学士的路隋一起, 综合《易》、《书》、《诗》、《礼》、《春秋》、《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择其精华要点,编成20卷,名为《六经法言》进献给穆宗,希望他认真阅览,从中悟出一些为君之道。然而,昏庸的穆宗并没有真正象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只是称一声“善”,赐给二人一些金帛了事,继续过着荒淫的生活。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为迎合穆宗,以冀大用,向穆宗上疏,说榷盐旧法为弊已久,应予改革。主张由过去的国家卖给商人粜盐,改为直接由国家粜盐,如此,国家可获利一倍,足以富国强兵,劝农积货。穆宗下诏令百官讨论,当时已担任中书舍人的韦处厚坚决不同意,他选择张平叔奏疏中尤其不可行者,列为10条,逐条进行反驳,说张平叔认为有利者实则有害,为简者反而至繁,如照此法实行,必然导致混乱。穆宗看罢韦处厚的议论,连声称赞,令人拿去出示张平叔。张平叔不能回答韦处厚的发难,他的改革建议也就搁浅。

不久, 穆宗因声色过度, 身体越来越坏, 于长庆四年(824)正月死去,其子李湛即位(敬宗)。同其父穆宗皇帝相比,敬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整日畋游玩耍,每月坐朝不到三四日,致使朝政更加腐败混乱。韦处厚时任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他对皇帝的放荡生活深感忧虑,寻找机会进行规谏。在敬宗的一次召见中,韦处厚自陈自己有大罪。敬宗问他有何罪,韦处厚说: “臣以前任谏官,不能在先朝以死相谏,致使先帝好游猎声色,不以寿终,依法本来就应该诛。然而臣之所以不能以死相谏,也是因为陛下当时在春宫,年已15,现在陛下皇子刚刚1岁,尚不懂事,臣怎敢再避死亡之诛?”敬宗当然领会韦处厚的用意,便赐给他一些锦綵银器,安慰一番,在行动上却没有丝毫的改悔。

从穆宗长庆年间以来,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日趋激烈。敬宗即位后,牛党头目李逢吉当权,贬斥李党重要人物李绅,并欲置之于死地。韦处厚与李绅同年进士及第,关系密切,便上书力争。他说: “李绅是先朝奖用,擢在翰林,本来无过可书,无罪可戮。即使是稍有过错,也应该给其以悔改的机会。现在满朝都是李逢吉的门生故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已经贬黜,还嫌太轻,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陛下不见德宗建中初年,山东藩镇归顺,只因宰相朋党,上负朝廷,杨炎为元载复仇,卢杞为刘晏报怨,致使兵连祸结,天下大乱。万望陛下吸取过去的教训。”敬宗被韦处厚的奏书所打动,于是李绅得免一死,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宝历元年(825)四月,敬宗加尊号大赦天下,李逢吉因李绅之故,在赦文中只提到被贬斥官员已经酌情被移近安置者,继续酌情给予移近安置,而不提及自贬黜之后从未移动者,李绅即属于后者。韦处厚又上书,引经据典,说李逢吉因李绅一人而使近年来流斥者都不能蒙受陛下恩泽,这不利于陛下广恩泽于天下的本意,而应将近年左降官,都编入赦条,按旧例酌情移往近处。敬宗为博得一个泽惠万民的名声,同意了韦处厚的意见,下令追改赦文,将原来左降官“已经量移者与量移”改为凡近年“左降官与量移”。李绅遂由端州司马迁移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长史。敬宗年间是牛党的天下,韦处厚数次为李绅鸣不平,是冒着很大的危险的,弄得不好,他本人也有可能被治以朋党之罪,由此也可看出韦处厚对朋友的忠诚。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宦官刘克明等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死敬宗。矫制命翰林学士路隋起草遗诏,以宪宗子绛王李悟暂时代管军国大事。而以王守澄为首的另一派宦官为了争夺拥立功,杀刘克明、李悟,迎敬宗弟江王李涵入宫。事情来的十分突然,王守澄虽大权在握,但对朝廷的旧章礼仪知之甚少,便找来韦处厚,一切都向他请教。王守澄要以江王号令中外,而找不到合理的措词。韦处厚说: “《春秋》之法,大义灭亲,内恶必书,以明逆顺。正名讨罪,何所避讳!”王守澄又问: “那么江王该如何登位?”韦处厚回答说: “明朝,让江王布告中外,说内难已平。然后群臣三表劝进,再以太皇太后令册令江王即皇帝位即可。”文宗便如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韦处厚则以佐命功,立即被提升为宰相,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加散官银青光禄大夫,进爵灵昌郡公。

文宗即位后,一改乃父乃兄荒淫怠惰的作风,去奢从俭,励精求治。韦处厚身为宰相,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不为自身利益打算,务在匡时救世,辅佐文宗。他在担任宰相期间,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

政事堂堂史汤鈢屡屡招权纳贿,名声极坏,前任宰相却听之任之。韦处厚上任后,立即将其逐出政事堂,于是相府肃然有秩。

德宗贞元时,宰相齐抗上奏裁减冗员,罢省诸州别驾。一些本来应授予诸州别驾的官员,多安排在朝廷做官。宪宗元和以来,朝廷频繁对藩镇用兵,将士立功者多被授予东宫王府官,衣着盛服,出入朝廷。而一些任职长久应当升迁或顶替退休闲居者,常常不下数十人,整日到中书门下或宰相私第去要官、候谒,杂乱无章。韦处厚奏请在一些重要州府重新设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别驾,以安排上述那批人。从而结束了过去那种混乱的局面。

大和元年(827)五月,朝廷任命横海节度使(今河北沧州东)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李同捷欲效法河朔三镇,割据自立,拒不受诏。而朝廷从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再叛后,只承认魏博、成德、卢龙河朔三镇的割据地位,对于其他藩镇,一概不允许其割据自立。八月,朝廷发八道兵讨伐李同捷。李同捷向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求援,史宪诚首鼠两端,表面上出兵讨伐李同捷,暗中却在支持他。宰相裴度以宿旧自任,对史宪诚待之不疑。韦处厚则不然。史宪诚遣亲信到中书办事,韦处厚对他说: “晋公(指裴度)以百口在皇上面前担保你们主帅,我则不然,须看你们主帅的实际行动,以国法行事。”史宪诚听后害怕,再不敢心怀二意,全力出兵沧州,终建功勋。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在出兵沧景时,每获战俘,多刳剔献朝廷,残忍之至。韦处厚下令禁止。自此,所获俘虏,都配隶边远地区。

韦处厚貌不魁伟,看上去甚至有点懦弱。然而驾御属吏,以严厉著称,即使对于皇帝,也敢于冒犯龙颜。文宗虽勤于政事,但犹柔寡断,往往是宰相决定了的事情,中间突然改变。一次,韦处厚独自向文宗奏道: “陛下不以臣等不肖,用为宰相,参议大政。凡有奏请,起初承蒙听纳,但中间却往往变易。若变易的主张出自陛下本心,则说明陛下对臣等并不信任; 若变易的主张是由于他人议论,那么臣等以何名望执政?况且裴度是元勋旧德,辅佐四朝; 窦易直长厚忠良,奉事先帝; 微臣才薄,首蒙陛下擢用,非出他门。陛下既然不肯信任臣等,那么臣应先退。”说着便退下殿。文宗一时惊恐,马上安慰说: “何至于此,卿之忠心与才能,朕自知道; 纵然是朕有所失,哪能立即就辞职,以彰我德薄?”韦处厚不理,拜谢而去,已经出了延英门,文宗急令人召还,说: “卿想说什么,尽管直说罢了。”韦处厚便奏说朝廷应彰善惩恶,建立法制; 又说裴度是元勋,德高望重,应久留朝任。文宗都一一采纳。从此,宰相奏事,他人不再敢妄加议论。

韦处厚从担任宰相以来,克己奉公,为朝廷纳忠效力。他认为理财制用是立国之本。遂撰成《大和国计》20卷献上,为国家财政政策提供依据。他又认为古代用人,往往求全责备,致使许多才能之士由于某些缺陷而作废,因此他的用人原则是弃瑕录善,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予以启用。他酷爱文学,家中藏书超过万卷,并多亲自一一整理勘校。又信奉佛教,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晚年尤甚。太和二年(828)十二月,文宗开延英殿听宰相奏对。韦处厚正在奏事中,忽然说:“臣病犯。”话音刚落便扑倒在香案前。文宗急命中官扶归府第,到家后一夕而卒,年56岁,诏赠司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89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