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宋申锡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宋申锡历史评价_宋申锡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121 评论:0

宋申锡,字庆臣,出身寒门,宪宗元和年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十一年(816)宰相韦贯之罢相,出任湖南节度使(今湖南长沙),聘他为从事。以后一直在藩镇幕府供职。穆宗即位后,长庆元年(821),征入朝廷,拜监察御史。次年,迁起居舍人。敬宗即位后,宝历二年(826),转礼部员外郎。不久充任翰林侍讲学士。文宗即位后,拜户部郎中、知制诰。大(太)和二年(828),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大(太)和四年(830)六月,迁尚书右丞。同年七月,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

文宗迅速拔擢宋申锡为相,主要是为了解决宦官问题。

唐朝从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国运的衰败,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愈来愈激烈。在诸多的矛盾斗争中,宦官同皇帝、朝官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越来越尖锐。

唐初,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低下,只是清扫宫廷,伺侯皇帝后妃而已。玄宗时,随着他的生活日益腐化,便把一些事务交与宦官高力士去处理,不过此时宦官尚未达到专权擅政的地步。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西逃成都,肃宗在灵武即位,宦官李辅国因拥立之功而被重用,专门掌典禁军。从此,宦官倚仗手中的兵权,开始在朝中擅权专政,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大宦官先后掌典禁军,作威作福。到德宗贞元以后,设立左右神策军中尉,作为禁军最高统帅,以宦官充任,此后,宦官掌典神策禁军,便成为唐朝后期一条不成文的制度。此外,从代宗永泰年间起,唐朝廷还设置了由宦官充当的枢密使,名义上是承受诏旨,出纳王命,实际上是代替皇帝裁决政务。当时两中尉和两枢密使号称“四贵”,朝中制定国策,赏罚朝臣,甚至进退宰相,废立皇帝都取决于他们。从李辅国拥立肃宗开始,以后唐朝皇帝大都由宦官拥立,而且宪宗、敬宗又都是被宦官所杀。文宗正是在宦官杀死他的兄长敬宗皇帝以后,被宦官拥立为帝的。昔日的家奴,已经变成了太上皇。

文宗虽然由宦官拥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却不甘心被宦官所控制,决心改变宦官专权的局面。但宦官的势力已根深蒂固,加以激烈的朋党之争,使得他一筹莫展。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刘蕡参加制举考试,写了一篇痛斥宦官的策文。他慷慨激昂地大声疾呼: 当今宦官全部控制了军政大权,上可以威胁或杀死皇帝,下可以凌辱或驱逐宰相,政出多门,法令不一,犯了罪只要有宦官保护,朝官都不敢过问。广大朝官敢怒而不敢言,畏之如豺狼野兽; 全国怨声载道,人民四处逃亡。他要求剥夺宦官窃持的军政大权,将国权归还宰相,兵权归还军将。刘蕡的策文得到了不少朝官和应试士人的称赞。但当权的宰相和朝官畏惧宦官的威势,不敢录取他,也不敢把他的策文送交文宗。刘蕡被贬为柳州(今属广西)司户而卒,文宗失去了一个敢于同宦官集团进行斗争的勇士。

不过,文宗始终不甘心受制于宦官。宋申锡出任翰林学士后,与文宗接触的机会增多。文宗看到宋申锡忠诚厚道,而且了解到他出身孤寒,清慎介洁,与朝中朋党没有瓜葛,可以委予重任,于是便把消灭宦官的希望寄托到他的身上。一次,文宗单独召见宋申锡。说起大宦官王守澄,文宗说他跋扈太甚,自己无可奈何,令宋申锡与外廷朝臣密谋将其除掉。宋申锡本来对宦官专权跋扈的行为深恶痛绝,既然文宗如此看重自己,委以重任,当然欣然从命。不久,宋申锡便被擢至相位。

宋申锡既得密旨后,引荐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并将文宗的旨意告诉给他,让他做好一切应变准备。然而王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将这一消息泄漏了出去,被王守澄得到。王守澄先发制人,很快便筹划了一出陷害宋申锡的阴谋。

大(太)和五年(831)二月戊戌,文宗正在沐浴,神策中尉王守澄突然来到浴堂,向文宗奏道: 得神策虞侯豆卢著的报告,十六宅宫市典晏敬则、朱训与宋神锡亲吏王师文图谋不轨,朱训对王师文说圣上多病,太子年小,若立兄弟,次是漳王,让宋申锡早点与漳王交结。于是宋申锡委派王师文送去银五锭; 绢800匹; 而漳王则让晏敬则送给宋申锡吴绫汗衫一件,熟线绫一匹,作为回礼。十六宅是当时诸王居住的宫殿。漳王李凑是穆宗第三子、文宗的弟弟,贤明而有人望。文宗自幼体弱多病,他继承皇位也并非名正言顺,所以一直担心有人会同他争夺皇位。王守澄这份奏章,不能不让他将信将疑。

未等文宗明确表态,王守澄就请求立刻派兵到靖恭里屠宋申锡家。当时飞龙使宦官马存亮也正好在场,就说: “此事是否确实尚不很清楚,再说谋反者仅宋申锡一人而已,陛下应当召开南司(宰相及百官)会议进行商讨。如果立即就去屠杀宋申锡家,京师必然要大乱。”马存亮所言字字在理,王守澄无言以对,便也同意召开宰相会议。

当时正值旬休,宰相都到外地去休假,王守澄令中使驰马召宰相入宫。路随、李宗闵、牛僧孺及宋申锡四位宰相来到中书门下,中使出来宣布说; “所召无宋申锡。”宋申锡知道自己获罪,便望延英殿,用笏叩头而退。

路随等三位宰相进入延英殿,文宗拿出王守澄所奏宋申锡与漳王谋反的奏折让众人观看,路随等看后大惊失色,一时说不出话来。文宗下令王守澄逮捕十六宅胥吏和宋申锡的亲吏、家人来验证。晏庆则等被屈打成招,说宋申锡曾派王师文达意于漳王,以结异日之知。有了人证,王守澄便逼文宗立即下令处死宋申锡。文宗大概这时已觉察到了些什么,只下令贬宋申锡为右庶子,然后召集师保、仆射、尚书丞郎、常侍、给事、谏议、舍人、御史中丞、京兆尹、大理卿等几乎朝廷全部衙门的官员到中书省集贤院去参验宋申锡反状。显然,文宗是想把事态扩大,让大臣起来说话。然而宰相大臣明知宋申锡是被人诬陷,却没有一个敢站出来为其鸣冤。只有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上疏请将案子移交外廷核实,并说: “晏庆则只是一面之词,王师文尚未抓获,案子不能成立。请将豆卢著与宋申锡一起交付外廷审理。”这才使局面稍稍缓和了一些。

王守澄非常清楚,一旦将案子交到外廷去审理,马上就会真相大白。所以他坚决不许文宗将案子交出去。于是,三月壬寅,文宗开延英殿、召集宰相百官,亲自审理宋申锡一案。延英一开,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拾遗李群等14名谏官一齐跪到殿阶下,奏请应将此案交付外廷审理,而不该在禁中讯鞠。文宗说: “我已谋于公卿大僚,卿等且出去。”崔玄亮等坚决不起,叩头流涕奏道:“孟轲有言: 众人皆曰杀之,未可也; 卿大夫皆曰杀之,未可也; 天下皆曰杀之,然后察之,方置于法。今至圣之代,杀一凡夫庶子,尚须合于法典,何况无辜杀一宰相乎?臣为陛下惜天下法,实不为宋申锡。”文宗又同宰相商议,牛僧孺说:“人臣高不过宰相,如今宋申锡已在相位,即使真与漳王谋反,又能得到什么呢?宋申锡当不至于此。”文宗本来就对此案将信将疑,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已确信这纯属王守澄对宋申锡的陷害无疑。但是,文宗虽贵为天子,却在王守澄的控制之下,王守澄能立他,也就能废他,这点他心里非常清楚,所以他不敢公开得罪王守澄。现在既然许多大臣出来为宋申锡辩冤,文宗便也壮了胆,将案子继续拖下去。而王守澄也知道,如果再坚持处死宋申锡,就会触犯众怒; 案子继续拖下去,对自己大大不利。于是示意文宗遽行贬黜,将宋申锡投于岭表(今广东、广西一带)。最后文宗贬宋申锡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漳王凑为巢县公,晏敬则等被诛贬者数百人。一件“谋反”大案,就这样草草了结。

当初,宋申锡被拒之于中书门外后,虽感到情况不妙,但并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严重。他回到私第后,止于外厅,素服待命。后来传出他与漳王谋反的消息,夫人责备他说: “公身为宰相,位极人臣,为何还要负天子而谋反呢?”宋申锡叹道: “我从一介书生而被擢至相位,蒙国家厚恩。不能除去奸乱,反为其陷害。夫人看申锡岂会谋反吗?”夫妻相对泣下。文宗派人到宋申锡家去搜查其与漳王通谋的罪证,结果只搜出了一些地方官员向宋申锡馈送钱物而被一一回绝的清单。当时内外官员贪鄙成风,身居要位者收受贿赂习以为常。宋申锡从居内廷到升任宰相,清正廉明,四方问遗,一无所受,实属难得。既被诬陷获罪,朝野为之叹息。

大(太)和七年(833)七月,宋申锡卒于开州贬所。文宗在宋申锡问题上,一直内疚不已。听说他去世,便下诏说: “宋申锡虽不能周密谨慎,自抵宪章,然而其亡殁遐荒,良用悲恻。宜许其归葬乡里,以示宽恩。”大(太)和九年(835),甘露事变后,宦官势力更加猖獗,文宗实际上成为宦官的阶下囚,这时他更加感到自己在处理宋申锡问题上是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开成元年(836)九月,宰相李石在一次延英召对中从容说道: “陛下之政,皆承天心。惟宋申锡之冤枉,久未原雪。”文宗许久低头不语,既而流沸泫然,说: “我当时也感到此案不实,但奸人逼我,以社稷大计,不得不为之耳。我兄弟都差点不保,何况宋申锡呢? 能免于一死,已经是万幸了。当时不仅内臣(宦官)逼我,外廷(朝官)亦有人推波助澜。也是朕不明,此事如果发生在汉昭帝、汉宣帝之时,必无此冤矣。”遂下诏追复宋申锡官爵,以其子慎微为城固县尉,算是为其平了反。武宗即位后,会昌二年(842),在宰相李德裕的建议下,又为宋申锡追谥,谥号曰“贞”。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88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