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石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李石历史评价_李石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97 评论:0


 李石,字中玉,唐宗室襄邑王李神符(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的五世孙,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但由于他的祖父、父亲都不曾居高官,因此高贵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实惠,他同一般士人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才获得了一张做官的门票。他的官运也并不亨通,从元和十三年(818)进士及第后被夏绥节度使(治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李听辟为从事以后,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跟随李听在地方藩镇任职。不过由于他颇有才略,尤其精于吏术,因此也深得李听的信赖,李听率兵出征,常常以他留守使务,事无不办,最后被提拔为节度使的第三号人物——行军司马。
 大(太)和三年(829),李听派李石入朝奏事。当时文宗正雄心勃勃,立志要做一个像太宗那样的圣明君主,所以四处网罗人才,以备使用。听了李石的奏对后,文宗很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不久把他征入朝廷,任为工部郎中,判盐铁案。大(太)和五年(831),改刑部、兵部郎中。当年令狐楚出任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今属山西),聘请李石为节度副使。在镇二年,大(太)和七年(833)还朝,任门下省给事中。大(太)和九年(835)七月,代理京兆尹。同年十月,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事。
 大(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京城发生甘露事变。文宗和宰相李训密谋诛杀宦官被发觉,宦官反诬朝官谋反,派出神策军大肆搜捕屠杀,宰相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都被宦官杀死。仓促之际,李石被擢至相位,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同平章事,与另一名宰相郑覃一起共掌朝政。
 李石受命于非常之时。当时唐朝廷几乎成了宦官的朝廷,宦官凭借手中控制的兵权,上胁皇帝,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数日之间,生杀除拜,完全控制在他们的手中。面对这种形势,李石首先要做的,是打击一下宦官的嚣张气焰,恢复社会秩序,加强宰相和皇帝的权力。
 宦官动辄拿李训和郑注为例来打击宰相。一次,仇士良又如此说,李石实在忍无可忍,就同郑覃一起反驳道: “李训、郑注诚然为祸乱之首,但不知训、注因何人而进?”郑注和李训都是通过大宦官王守澄的门路而进入宫中的,所以李石、郑覃如此反诘,仇士良无言以对,自知理亏,气焰稍稍收敛一些,朝官才得以行使一些权力。
 仇士良杀死李训、郑注之后,仍不能解除心头之恨,因此凡与二人有瓜葛的人,都被杀或被贬,朝廷公卿为之半空。十二月九日,文宗问宰相: “坊市安静下来没有?”李石回答道: “渐渐安静下来了。然而近日天气异常寒冷,这恐怕是因为刑杀过多所致。”郑覃也说: “既然主犯及其家属都已经被杀死,其余的人可以不再追究。”仇士良这时也感到杀人太多,怕继续屠杀下去会激起众怒,到十二月十六日,也就让文宗下了一道诏令,说逆人亲党,除已经杀戮及指名收捕者外,其余一切不问。一场大屠杀才告结束。
 当时处于混乱时期,金吾吏卒多被杀死,中书只剩下空垣破屋,百物皆缺。为了保护宰相的人身安全,江西、湖南两道观察使献官健衣粮120份,让宰相召募卫士。李石奏道: “宰相上辅圣政,下治百司,若忠正无邪,神灵会来保祐,纵使遇上盗贼,也不会受到伤害。若内怀奸罔,即使是卫兵严设,鬼魅也能乘隙诛杀。臣等愿竭尽全力,赤心报国,只按照旧例,以金吾卒导行就可以了,两道所献衣粮,并望停止。”表现了无所畏惧的精神。
 十二月十二日,六道巡边使田全操等奔回长安。这六道巡边使是在李训、郑注掌权时,派往盐州、灵武、泾原、夏州、振武、风翔等6个边镇的6名宦官,名义上是让他们访察边防情况,实际上是配合当时消灭宦官的计划,让六道分别将他们杀死。但李训在朝廷的行动失败后,六道都废旨不行,并且将李训、郑注的密谋告诉了他们。6名宦官得知实情后,差点气炸了肺,个个咬牙切齿,奔赴长安,要进行报复。他们在道上扬言: “我入城,凡穿儒服者,无论贵贱全部杀死!”京师士人听了,个个胆战心惊。所以当田全操等乘驿马杀气腾腾地进入长安城时,人们到处呼喊寇至,惊惧出逃。一时间,长安城里再次尘埃四起,一片混乱。
 中书门下两省官刚刚经受了甘露事变的劫难,人们惊魂未定,现在又听说寇至,便纷纷向外逃奔,甚至有来不及束带穿袜而乘马者,一片狼狈迹象。当时宰相郑覃、李石都在中书,见吏卒纷纷逃去,郑覃就对李石说: “外面风声很紧,我们是否出去避一避?”李石说: “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属,不可轻易行动。现在情况虚实未知,坚坐镇之,或许可以平定,若宰相亦出走,则中外必然大乱。何况如果真有祸乱,躲也躲不掉。”说罢,继续省阅文件,泰然自若,再次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精神。这时京城里面的一些无赖之徒,都身着戎服,手持兵器,北望宫门,准备乘乱抢掠。金吾大将军陈君赏带领士卒立于望仙门下,中使连连紧催关闭皇城门,陈君赏说: “贼至闭门也不晚,不可示弱。”至傍晚,局面渐渐平静下来。人们都说,当时若不是李石和陈君赏的镇静行事,京师必将再次陷入一场大乱。
 甘露事变后,活下来的人中受到打击最大的恐怕要数文宗了。文宗从即位时起,就立志要做一个圣明之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清除宦官的势力,摆脱宦官的控制。为此,他在大(太)和五年(831)曾同宰相宋申锡密谋消灭宦官,结果被宦官发觉,宋申锡因此被贬死开州。这次他又同李训合谋诛灭宦官,结果失败的更惨,李训、郑注等数百上千名文武官员被杀被贬,文宗本人实际上也成为宦官的阶下囚,只是因为他统临天下历9年之久,仇士良等如果擅行废黜,势必遭致朝廷大臣和四方藩镇的责难,所以才保留了他的一个皇位。文宗自己也感到受制于家奴,活的窝囊,连周赧王、汉献帝两个亡国之君都不如。因此常常郁郁不乐,或徘徊眺望,或独语叹息,李石看了心里非常难过。
 一次,李石见文宗又在独自叹息,就问道: “陛下常常独自叹息,不知是为了何事?”文宗答道: “朕叹息治理国家实在是太难了! 朕即位已经10年,却得不到治国的根本,故前岁有疾(指大(太)和五年宋申锡事件),今天震扰(指甘露事变),都是朕咎由自取。亿兆百姓托付于朕,朕却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因此烦恼。”李石开导说: “陛下罪已当然可以,不过治世并非能一蹴而就,孜孜养德十年,或许才能成功。所以天下治与不治,要从现在看起。何况人的秉性气质,虽圣贤仍有优劣,所以孔子说: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依陛下之见,现在比起您即位时的情况如何?” “稍有好转。”文宗回答。“这就是了。”李石接着说道: “陛下经过10年的积累,盛德日新,况且陛下现在春秋尚少,只要诚心治理将来的政事,比照太宗致太平的时间,仍然不算晚。”“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天下太平了吗?”文宗问。李石答道: “今四海归一,只要陛下选拔贤能之士治理国家,使大贤小才各任其职,爱护人民,节约用度,国有余力,下不加赋,就不愁天下不能太平。”李石所言要实现象太宗时期那样的太平盛世,谈何容易,不过他鼓励文宗重新振作起来,致力于治理国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又有一次,文宗对宰相郑覃说: “卿年长,该不会有妄言,依卿之见,我像汉代的哪一位君主?”郑覃略思考一下说: “陛下如同汉代的文、宣之主。”文宗说: “这我可不敢担当。”李石不满意郑覃的答复,就说: “陛下所问和郑覃所答,臣以为都不对。颜回为—匹夫,尚自比于舜。陛下拥有四海,正当年富,应当鉴借前人的经验教训,日引月长,以与尧、舜齐名。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只要陛下坚定意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可成。”李石希望文宗能成为尧、舜之主,固然是出于他对文宗的鞭策,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文宗即使想成为汉文帝、汉宣帝那样的君主,实际上也是难以做到的。
 转眼一年过去,开成元年(836),文宗改元大赦天下。诏令免京畿一年的租税,三年内停止藩镇在春节、端午、冬至三大节日向朝廷进奉,以省下来的钱代百姓交纳租赋。又令天下除药物、茶果外,其余均不得再向朝廷贡献。当时每一位皇帝即位、改元,几乎都要大赦天下,但往往是嘴上说的多,实际落实的少,成为一纸空文。所以这次赦令发布后,李石建议留在宫中一本,皇帝随时省览,看看落实的情况如何。同时建议十道黜陟使出发之日,要向他们交待出使的要令,让他们与地方官认真领会诏文,切实施行,不要让这次赦令也成为一纸空文。
 开成元年(836)五月,李石进位中书侍郎。谢官之日,文宗又同李石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讨论。文宗说: “朕观晋朝君臣,都平易豁达,最终却导致覆亡,这是卿大夫的过错吗?”李石答道: “是的。古诗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又云: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臣愿捐出自己的身躯性命以为国家,只要陛下明鉴不惑,则安民强国就有希望。”又说: “达到治世的途径,关键在于得人。德宗皇帝爱猜忌臣下,仕进之途堵塞,下面奏请官员不予批准。于是英雄豪杰都去投靠河南、河北藩镇。藩镇得到这些人才后,用为谋士,于是势力日益强大,德宗为之而旰食。宪宗时进用士人增多,陛下即位以后,更是惟贤是咨,士人都归向朝廷。所以藩镇的疆土兵甲一如过去,却不得不低头屈事天子,原因就在于士人不帮助他们。”文宗为李石的话鼓舞,当即便说: “卿为我广选贤士,朕即用之。”李石遂向他推荐了一些才能之士。
 李石在相位2年有余。在这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振举朝纲,安定民心,使唐朝廷从甘露事变之后的残破局面逐步走上了正轨。而就在这时,宦官又开始对李石下黑手。
 李石在辅政期间,尽量避免同宦官发生冲突,有时甚至不得不做出许多让步。开成元年(836)四月,外间传说文宗要让宰相掌典禁军。唐朝禁军的兵权,从肃宗时起,就控制在宦官的手中。顺宗时曾经企图取消宦官的兵权,但未能成功。现在文宗实际上是宦官的阶下囚,如何能解除宦官的兵权?但即使这样,宦官听到这一谣传后,仍然警戒起来,长安城中又搞得人心惶惶,数日之间,士民不敢解衣入睡。李石发现这一情况后,奏请文宗召仇士良等当面进行释疑。仇士良等到来,李石和文宗一起解释,说绝无此事,让他们不必疑惧。但宦官做贼心虚,仍然怀疑皇帝和大臣另有企图。于是李石又对文宗说:“如今宦官之中,尚有一些小人疑虑重重,望陛下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其中有一些公正清廉的如刘弘逸、薛季陵等,陛下亦应当予以褒赏,以劝其为善。”于是刘弘逸、薛季陵被提拔为知枢密。
 然而即使这样,仇士良仍然对李石怀恨在心,决心除之而后快。他找不到杀害李石的借口,便使出了可耻的暗杀手段。
 开成三年(838)正月初五凌晨,李石骑马去上朝。行至亲仁里,突然从故尚父郭子仪的住宅中射出一支冷箭。李石慌忙闪避,箭头擦身而过,只是刺破点皮肉,没有伤着要害。随从知道有刺客,一时惊慌失措,四处逃奔。李石正惊恐未定,骑的马又受惊,顺着熟路,驮着李石,扬蹄嘶鸣,朝李石府第狂奔。谁知到了坊门,路边又跳出一人,拦住马头,挥刀向李石砍去。幸亏李石紧紧贴在马背上,马又跑的飞快,一刀下去,只砍断了马尾巴,李石才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文宗听说此事后,大为震惊,赶忙派中使到李石家抚慰,赐给良药,并令六军卫士30多人护卫宰相,又发出告示,在京城里四下搜捕凶犯。当然,凶犯早已被仇士良保护起来,搜索一天,毫无所获。这天,整个长安城里,人人震惊,百官到朝者只有9人。几天之后,才逐渐恢复了平静。
 李石经过这次惊吓,很有些后怕。他知道这一定是仇士良指使人干的。心想自己忘身为国,却反遭人暗算。如果自己继续留在朝中担任宰相,仇士良绝不会就此罢休,必然还要遭到他的毒手。于是便向文宗上书,请求辞去相位,出外任。文宗深知其中的缘故,但又拿不出别的办法来,只好同意李石挂着相衔,充任荆南节度使(治江陵,今属湖北)去了。以往宰相出任节帅,皇帝都要设宴饯行。而李石赴任之日,仇士良不许文宗为其饯行。一代贤相,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朝廷。士人见此情景,无不伤感叹息,又对宦官集团增加了几分愤恨。
 李石任荆南节度使5年。武宗即位后,会昌三年(843),朝廷讨伐昭义镇。宰相李德裕以李石曾经担任过河东节度副使,熟悉北边军政情况,便调他去担任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并加官检校司空、平章事,进爵陇西县开国伯,食邑700户。但当时河东节度使的兵马已被前任节帅刘沔率领去讨伐昭义镇,所以李石接受的只是一个没有几名将士的空衔。
 李石到河东任后不久,朝廷又令河东派2000名士兵去援助讨伐昭义镇的河东行营。当时太原城内无兵,李石便抽调戍守横水栅的2000名戍兵入援,令都将杨弁率领。十二月,横水戍兵抵达太原。河东旧例,军士出征,每人发给绢2匹。当时太原府库空竭,刘沔出征时,将府库钱物全部带走,作为军饷。不得已,李石把自己的私财拿出来发给军士,但每人只能得到一匹。当时已到年底,军士要求过了年以后再出发,监军吕义忠不同意,屡催军士进发,军士更加不满。杨弁利用士卒的愤怒情绪,又知太原城中空虚,遂作乱。会昌四年(844)正月初一,杨弁率兵剽掠太原城。李石欲抗无兵,便只身逃往汾州(今山西汾阳)。
 杨弁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李石逃奔汾州后不久回朝。武宗没有重用他,令他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不久,又加检校吏部尚书,拜东都留守。会昌五年(845),卒于位,终年62岁。武宗下诏赠官右仆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88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