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杜让能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杜让能历史评价_杜让能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9日 阅读:257 评论:0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杜如晦,乃唐代最为贤明的宰相之一。他的后裔亦不乏俊才,六世孙杜审权也跻身相位,杜审权之子杜让能,亦位至宰相。

杜让能,字群懿。34岁那年考中进士,出任咸阳(今属陕西)县尉,步入仕途。此后,历任长安(今陕西西安)县尉、集贤校理、右补阙、侍御史、起居郎、礼部员外郎、兵部员外郎。

在兵部员外郎任上,灭亡李唐的黄巢大起义爆发了。

广明元年(880)十二月一日,黄巢起义军攻占潼关。十二月五日,潼关溃兵首先进入长安,四处抢劫,城中一片混乱,刚下朝的朝廷百官纷纷藏匿。当晚,宦官田令孜挑选了数百名神策军士兵,保护着李儇(僖宗),带着几个王爷和后妃从长安西门仓惶逃走。僖宗逃离长安时,没有告诉任何朝官,抵达兴元(今陕西汉中东)时,才敢稍作休息。杜让能与从长安逃出的部分文武百官陆续赶到这里。僖宗一行经过一个多月艰苦跋涉,于广明二年(881)正月抵达成都,僖宗的小朝廷暂设在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府衙上。此时,杜让能升迁为礼部郎中、史馆修撰。不久,即以礼部郎中、史馆修撰的身份为皇帝起草诏书,随即又拜为翰林学士。杜让能文思敏捷,起草诏诰,常常是挥笔而就,一气呵成,因此很得僖宗的赏识,再升迁为户部侍郎。

中和三年(883)四月,黄巢起义军撤出长安。光启元年(885)正月,僖宗率领小朝廷离开成都,于三月间回到长安。回京的第三天,僖宗宣布改国号为“光启”,希望能恢复唐帝国的强盛和京城的繁荣。僖宗加封有功之臣,杜让能被加封为礼部尚书,再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后又转为兵部尚书,学士承旨。

战乱中,国库早已被洗劫一空,军阀割据地区早已不纳贡赋,边远地区少量贡赋又无法运到京师。当朝神策军中尉田令孜,恃宠专横,把持朝政,他为扩大财源,试图将河东节度使王重荣控制的安邑(今山西安邑)、解县(今山西解县)的盐税全部收回。为此与王重荣、李克用发生武装冲突。后田令孜兵败,于光启元年(885)十二月二十五日挟天子出逃凤翔。光启二年正月初八夜,因叛军逼近,田令孜又率兵劫持僖宗出走,前往宝鸡,文武百官被抛在凤翔。当天晚上,翰林学士杜让能因值班宿于禁中,闻变徒步急追御乘。出城十余里许,获道上遗弃之马,杜让能见马无缰绳,便解下腰带作缰绳乘上追赶,一直到宝鸡才赶上。很快,追兵将至,僖宗一行又仓惶逃奔。三月十七日,僖宗到达兴元,才暂时安定下来。在这次逃亡中,杜让能始终不离僖宗左右。奔逃时,僖宗回过头对杜让能说: “朕治国无方,用人不当,致使再次放弃长安四处播迁。在艰难时,卿总在朕身边,对朕真是忠心耿耿。”杜让能连忙说: “臣家世代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重用我近侍左右,这是莫大恩宠,今陛下临难,臣若自避求生,是臣的耻辱,能为皇上效力,是臣之幸也。”僖宗到达兴元后,加封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因见大势已去,转而归降李克用的原邠宁(今陕西彬县)节度使朱玫抓获了因病掉队的襄王李煴,想立为皇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便胁迫原宰相萧遘等官员,拥立李煴为帝。回到长安后,更改年号,遥尊在兴元的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

在朱玫的胁迫下,僖宗朝廷的百官,大都同意在李煴小朝廷中任职,藩镇愿归顺小朝廷的也占大半,诸道的贡赋多运往长安,在兴元的僖宗朝廷的贡赋殆绝。从官和侍卫缺衣少食,僖宗常为此涕泣而无可奈何。杜让能献策说: “王重荣破黄巢、复京师是有功劳的,若派遣重臣出使河中,对王重荣晓以大义,他有可能回心转意而归顺陛下。”僖宗即派左谏议大夫刘崇望出使河中。王重荣果然领旨听命,遣使上表献绢10万匹,并请求讨伐朱玫以将功折罪。

朱玫拥立李煴,完全是自作主张。王重荣、李昌符、李克用先后公开宣布讨伐朱玫,拥戴僖宗朝廷。光启二年(886)十二月,朱玫被部将王行瑜杀死,李煴在逃亡中被王重荣部俘获,后来被杀。收复长安后,杜让能因有功诏拜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加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2000户。

僖宗带领随从人员于光启三年(887)三月离开兴元准备返回长安,田令孜因为害怕出走。杨復恭控制了朝廷,为巩固自己的专权地位,对田令孜余党及其拥戴李煴的官员或杀或贬,一概清除。当时,留在长安的大臣受封于李煴小朝廷的人很多,刑部按律要将这些人全部处死,由于杜让能力争,得以保存下来的有十之七八。当僖宗一行抵达凤翔后,李昌符怕追究自己的罪责,借口京师残破,宫殿尚未修复,阻拦僖宗一行进入长安,杨復恭也无可奈何。

文德元年(888)二月初,僖宗生病,害怕死在外面,命车驾急速还宫。三月初六,僖宗驾崩。八月,昭宗李晔在杨復恭等人的拥立下即帝位。昭宗即帝位后,于龙纪元年(889)春正月,宣制大赦,文武臣僚都进秩颁爵。赐杜让能“扶危启运保义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封晋国公,增食邑千户。二月,加封杜让能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昭宗南郊祭天后,杜让能进位司徒、太德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诸道盐铁转运使,加食邑千户。第二年,册拜太尉,又加食邑千户。

昭宗即位后,不愿成为宦官的傀儡,便直接与宦官头子杨復恭发生了冲突。大顺二年(891)九月,唐昭宗让杨復恭以大将军致仕,杨復恭怒,称病不受诏。十月,天威将军李顺节率兵讨伐杨復恭,杨復恭的养子玉山军使杨守信以兵相拒,后不战而败。唐昭宗发令攻杨復恭私宅,宰相刘崇望亦鼓动士兵进攻。是夜,杨守信用兵护卫杨復恭出京师,逃往汉中。

景福元年(892)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州王行瑜、华州韩建、同州王行、秦州李茂壮等五节度使相继上书,言兴元杨守亮纳叛臣杨復恭,请出本军讨伐,请任命李茂贞为山南招讨使。唐昭宗害怕李茂贞势力过大,没有同意五节度使的请求。

李茂贞闻知后大怒,与王行瑜擅自举兵取兴元,坚持要求加山南招讨使的名义。唐昭宗无奈,只好任命李茂贞为招讨使。李茂贞又率军攻取汉中,并写信给宰相杜让能,凌蔑王室,斥骂宰相。昭宗不能容忍,召宰相、谏官商议。因宦官中有暗中为李茂贞、王行瑜通风者,宰相、谏官皆相视不敢言,昭宗也无能为力。

李茂贞攻取兴元后,自请镇守兴元,昭宗只得同意。但李茂贞欲得凤翔没有获准。七月,李茂贞上表,同时又写信给杜让能,辞语不逊,盛气凌人。昭宗怒,欲兴兵讨伐,要宰相杜让能筹划军事。杜让能进谏说: “陛下登基不久,国势尚不平稳,李茂贞距长安很近,臣以为现在不宜与之结怨。如兴兵讨伐,万一不克,悔之不及。”昭宗说: “现王室日卑,诏令出了宫门就没人听,朕为一国之君,不能坐观凌辱,怯弱度日,你只管为朕谋划,调拨兵员粮草,朕自委诸王用兵,不会把责任推御给你。”杜让能说: “陛下若已下定决心,则应让朝中大臣共同协助陛下来成就愿望,臣一人难以担当重任。”昭宗看杜让能有回避的意思,便说: “卿位居宰辅,应与朕休戚与共,不应推辞。”杜让能流着眼泪说: “臣岂敢推辞,陛下所行之事,是宪宗之志也(消除藩镇势力),只是臣认为时机还未成熟,王室能控制的军事力量恐难胜李茂贞。现在兴兵,恐怕将来臣同西汉晁错一样,身死而不能消除七国之祸乱。臣岂敢不奉诏,就是死也应该尽心辅佐陛下实现愿望。”

京城百姓,听说李茂贞正大肆招兵买马,怕战祸殃及,群情骚动不安。数千人守在皇宫门前大道上。中尉西门重遂从宫中出来,众人拥至马前,请西门重遂为百姓作主,答应李茂贞的要求,不要兴兵讨伐。昭宗闻知大怒,为保证杜让能的安全,诏留居中书府,调遣谋划,月余不归。宰相崔昭纬则为李茂贞、王行瑜通风报信。所以杜让能在宫中早上说的话,李茂贞傍晚就知道了。李茂贞派人混入长安,纠集市民近千人,围住西门重遂的车说: “李茂贞无罪,不应兴兵,使百姓陷遭涂炭。”西门重遂说: “此事与我无关,是宰相决定兴兵的。”这些人又拦住崔昭纬、郑延昌的坐轿诉说,二位宰相回复说:“此事皇上专委杜太尉,我们事先不知道。”市民撩起轿帘,又不认识二人,就向坐轿乱投瓦石,二相下轿逃匿民居得以身免,堂印和朝服却丢失了。昭宗大怒,命捕其为首者杀掉,更坚定了用兵的决心。京师市民闻将开战,纷纷逃匿山里,虽严刑也不能禁止。

八月,昭宗以皇嗣覃王李周为京西招讨使,以神策大将军李癬为副,兴兵讨伐。李周师禁军3万驻扎兴平。李茂贞、王行瑜合兵近6万,驻扎盩厔(今陕西周至)以拒之。禁军都是新招幕的市井少年,而李茂贞、王行瑜所带的兵都是百战沙场的边兵。李茂贞近逼兴平,禁军皆望风溃逃。李茂贞乘胜追击进攻三桥,京师大震,市民奔散。不少市民又聚集在宫前大道上请求诛杀用兵的朝臣。崔昭纬嫉恨杜让能,给李茂贞写了一封密信,信中说: “用兵并非皇上的意思,都是杜让能出的主意。”李茂贞即驻军长安城西的临泉驿,上表历数杜让能的罪行,要求杀掉杜让能。杜让能对昭宗说: “这个结果我已经预见到了。只有归罪于我,才能解除陛下的危难。”昭宗痛哭不止,说: “朕无奈,只好与卿诀别了。”即贬杜让能为梧州刺史,随即又贬为雷州司户。昭宗遣使对李茂贞说: “鼓惑朕举兵的是观军容使西门重遂、内枢密使李周潼和段诩,三人已经杀掉,与杜让能无相干。”

李茂贞不肯收兵返还,说杀了杜让能才率军还镇。崔昭纬也从中极力怂恿。冬十月,昭宗赐杜让能及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自尽,杜让能时年53岁。后昭宗念杜让能冤死,追赠太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287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