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光绪年间,北京士大夫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北京旗下三才子,大荣、小那、端老四。”大荣,指的是荣庆; 小那、端老四指的是那桐和端方。他们都是旗人,且都能舞文弄墨,吟诗作唱,颇具文名,遂落了个“旗人三才子”的时誉。
荣庆字华卿,号实夫,蒙古正黄旗人,祖姓鄂卓尔氏。荣庆的家庭原本是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曾一度官至四川提督,父亲也在军中任职。然而,就在荣庆7岁时,祸从天降,其父奉命赴重庆公干时身染重疾,不治而亡。祸不单行,第二年夏天,其祖父也抱病而终,家道遂告中落,生计随之也日趋窘迫。荣庆的少年时代便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度过的。
荣庆自幼受到了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此时正值欧风美雨挟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之势加紧冲击东方这个大帝国之际。然而,欧风美雨的冲击,却没有给中国的知识界带来多大的改观,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依旧埋头于“四书五经”,奔命于科场应试,渴望有朝一日能中进士,点翰林,加官晋爵,光宗耀祖。荣庆的生母傅氏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她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硬是为儿子聘请了塾师。为了让塾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儿子学业,她自己常年粗茶淡饭,而塾师的饭桌上却隔三差五地添置鸡鸭鱼肉。塾师自然明了傅氏的一番良苦用心,教授格外卖力。而幼小的荣庆也颇有心机,在塾师的指导下,致力于熟读儒家经典,研习八股文章,历应芙蓉、潜溪书院课考,都名列前茅。正在这时,傅氏由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旋即撒手人寰。这对已经中落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刚刚16岁的荣庆更是对母亲的去世痛不欲生。此后不久,在其庶祖母的提议下,荣庆举家决定由成都迁往北京。光绪二年(1876)冬,荣庆含悲忍痛与家人取道重庆,解缆东下。
在北京,荣庆继续潜心于四书五经、科考应试。光绪九年(1883)荣庆会试中第,只差一步未能跨过进士的门槛。三年后,光绪十二年(1886),荣庆终于如愿以偿,金榜题名。接着入翰林,授编修,充镶蓝旗管学官。此后10余年,荣庆辗转担任侍读学士、蒙古学士。熬到内阁学士份上,荣庆于仕林中的出头之日似乎已为期不远,只要经内转当侍郎、外放做巡抚,便可一步登天。殊不料,内阁学士补缺却有一定班次,蒙古学士不易迁转,荣庆只好忍着性子原地踏步走。
就在荣庆仕途郁郁不得志时,中国社会又经历到了一次巨大的震荡。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中国输给了向来为清廷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赔巨款,割台湾,大丢大清帝国的脸面; 其他列强趁火打劫,中国瓜分豆剖之势迫在眉捷。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痛心扼腕,挺身而出,依靠年轻的光绪皇帝掀起了一次著名的维新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九月间达到了高潮。百余日内,各种新政上谕联翩而下,史称“百日维新”。
就在“百日维新”前不久,在蒙古学士位上已苦苦等了三年的荣庆,终于以清点翰林院藏书过丰,被擢为“大九卿”末座的鸿胪寺正卿。可是,好景不长,荣庆到署刚及百日,八月三十日诏裁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的上谕就给了他迎头一棒。荣庆原本就对变法不抱好感,虽然他并没有像顽固派那样视变法为洪水猛兽,斥康梁等为逆子贰臣,此时更因奉旨裁缺而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这把荣庆推到了守旧顽固派的一边,极端仇视这场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运动最终难敌强大守旧势力的猛烈反扑,百日维新昙花一现,换来的却是光绪帝被囚瀛台,康、梁仓皇奔命海外,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的悲惨结局。荣庆对政变的发生拍手叫好。就在戊戌政变后不久,荣庆见到了湖南举人曾廉于七月二十七所递请杀康、梁的条陈,遂大有自愧弗如的感慨。
政变发生后,原议裁并的衙门仍继续保留,但荣庆并未回到鸿胪寺正卿的本位,而是转任通政副使,很快地又外放山东学政。在那里,他开始结识了靠出卖维新志士而升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两人政见相同,情投意合,彼此建立了非同寻常的关系,给他以后的仕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时,荣庆嫡母病故,袁世凯闻知,对荣庆百般照料抚慰; 袁世凯又特派队担负护送灵柩之责。另外,袁氏还指示自己在天津的部下、武卫右军稽察全军参谋营务处刘永庆,在荣庆一行途经天津时,给予特殊的照顾。对此殊遇,荣庆受宠若惊,感激万分。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打破了荣庆在北京守制生活的平静。慈禧太后因“己亥建储”事(慈禧欲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由于洋人干涉,未果)对列强怀恨在心,欲借义和团排外以泄私愤,这使义和团运动开展得更加如火如荼。他们散发揭贴,武装示威游行,攻打教堂。面对这场势如燎原的农民运动和急剧动荡的朝局,荣庆心急如焚,忧心忡忡,深恐义和团的反帝活动会招致列强武装干涉的厄运,极力主张遣散拳民,保护使馆。果如荣庆所料,列强纠集在华侵略军,对义和团大兴“问罪之师”。慈禧闻报后,连续四次召集御前会议,讨论和战问题。关键时刻,前方又传来廊坊已开战的消息,局势危迫,闻讯的荣庆急向军机大臣荣禄直递条陈,力言尽快解散拳民,取得列强谅解。否则,与各国一齐开衅,后果不堪设想。但深悉慈禧内心的荣禄怎肯自讨没趣,他巧妙地回答荣庆: “你所陈言,正合我意,只是若再固执己见,恐将被视为逆类了。”荣庆当然也知道其中利害,只好望“战”兴叹。
随着八国联军长驱直入,京师失陷,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狼狈西逃,事后被迫再订城下之盟,中国主权丧失殆尽。在中华民族的这场大浩劫中,荣庆既没有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也没有逃离故园,而是巧妙地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他因为籍隶满蒙,故深为奕劻所倚重,又因为深得远在西安行在稳执权柄的荣禄的垂青,因此很快被升擢为署理仓场侍郎。受任伊始,荣庆锐意整顿仓务,除弊兴利,短短的时间内,废驳船改用火车迳运,并仓廒,增经费,杜领米弊端,裁撤稽查仓务御史,成效卓著,荣庆的干练赢得了当权者的赏识。
辛丑条约签订后,荣庆奉命办理善后事宜,兼充政务处提调,颇有劳绩。光绪二十八年(1902),荣庆升任刑部尚书兼充管理大臣。翌年正月,荣庆又奉命充管大臣。
慈禧太后弄巧成拙,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后,不得已,重又打出了曾被她打翻在地的“变法”招牌,宣布实施新政。兴学育才便是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清廷任命户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妥订学堂章程。张百熙深悉中国旧的教育体制百弊丛生,非改弦更张无以励人,才振国威。他倾心于西方的一套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受任以后,锐意兴革,参照西法,多所更改,他一手拟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新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公布,又称“壬寅学制”。张百熙的这些举措引起了以满蒙贵族为核心的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感,一时间,蛮语盛传,阻力纷起,使得慈禧对此亦心生疑忌。因荣庆旧学根底颇深,赋性保守,且又籍隶满蒙,正好用来牵制、制约张百熙,遂又增命荣庆为管学大臣之谕,这也使得荣庆与清末学务结下了不解之缘,谈及清末学务,必须提及荣庆。
荣庆本来就深不以张百熙的标新立异为然,此时既然奉旨插手兴学事宜,自然是处处与张百熙背道而行,高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什么“《御制劝善要言》、《人臣儆心录》、《性理精义》、《上谕八旗》诸书,为居官立身之大本”,“读经以存圣教,……戒用外国名词以端士风”云云。恰在这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奉召进京,荣庆素知张氏乃鼓吹“中体西用”最得力之人,对学制的拟定偏于保守,实于自己同道,便奏请张之洞参与改订学堂章程。果然,张之洞入觐之后,得旨“会商学务”。此后,在拟定新的学堂章程过程中,张之洞一手遮天,不仅张百熙拱手让之,荣庆亦不得置喙。对此,荣庆虽心下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新的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年)公布,又称“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相比,它通篇充斥着更多的封建腐朽气息。
此后,荣庆又先后充任会试副考官,经济特科阅卷大臣,接着,又调任礼部尚书,再转户部尚书。由于当时奕劻、瞿鸿禨、那桐已奉旨行使会办户部财政处的执掌,户部一切实际事务俱由他们裁定,荣庆虽身为堂官,却仅管及例行公事而已。不过荣庆在户部尚书任上没呆多久,光绪三十年(1904),得庆亲王奕劻的举荐,拜为军机大臣。此时,清朝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变得愈来愈激烈,以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袁世凯为首的一方,与以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瞿鸿禨为首的一方之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慈禧太后故伎重演,君临其上,利用二者的龙争虎斗,从中驾御。斗争双方亦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势力,党同伐异,不择手段。军机处作为清廷的权力中枢,理所当然地成了双方你争我抢,施智斗法的敏感地,荣庆之被援入军机,无非是庆、袁势力为排挤、孤立政敌瞿鸿禨。
荣庆自结纳荣禄、奕劻、袁世凯以后,时来运转,官运亨通,步步高升。随着地位的变迁,荣庆一改昔日的谨小慎微,变得日趋骄矜,目空一切。早在刑部尚书任内时,荣庆曾以无礼之语,当堂斥辱司员,招来众愤,至当年秋审之时,十数司员同日告假辞差,使荣庆好不难堪,后经刑部侍郎沈家本从中斡旋,代为谢过,事情才告了结。荣庆奉命在军机处学习行走后一个多月,就有御史上书弹劾,谓: “荣庆外表气宇轩昂,貌似有才,胸中实毫无经纬。……本无学识,而自满自足,凌厉同官,无不怨愤。”此番对荣庆的批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虽不无过当之词,但却基本属实。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六月归国后密折陈奏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建议诏定国是,仿行宪政,慈禧太后被说得心动,谕令召集御前会议讨论。会上,庆亲王奕劻、户部尚书张百熙等力主从速宣布立宪,而户部尚书铁良、文渊阁大学士孙家鼐等则以民智未开,程度未逮,不可骤行立宪为言。一向赋性保守的荣庆偏向于后者,他一面说非不知立宪政体之美,一面却又说当务之急乃是整饬纪纲,综核名实,立居中驭外之规,定上下相维之制,这样经数年后,方可徐议立宪事宜。根据御前会议的讨论结果,在慈禧的授意下,清廷于七月十三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首先从改革官制入手。因荣庆素有“旗人才子”的时誉,此项懿旨即是清廷交由荣庆拟定的。时隔一天,清廷又下诏派定改订官制的编纂大臣14人,以镇国公载泽为首,袁世凯,荣庆等部院大臣列名其中,而以奕劻、瞿鸿禨、孙家鼐为总司核定官制大臣。
随着官制改革的展开,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战渐入高潮,无论是奕劻、袁世凯,还是瞿鸿禨都希望通过此次权力再分配,达到排斥异己,壮大自身的目的,彼此各怀鬼胎,心照不宣,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奕劻,袁世凯倾心于责任内阁制,力主裁撤军机处,创设责任内阁,然后由他们出任正副国务总理大臣,籍以总揽朝纲。瞿鸿禨对庆、袁的如意算盘洞若观火,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表面上对庆、袁主张不提异议,暗地里承旨独对时却在慈禧太后面前煽风点火,攻击庆、袁直欲架空皇太后。慈禧本来就已对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心存防范,此时当然更不放心。结果可想而知,庆、袁的官制改革草案的核心内容(即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遭到无情否定,不仅军机处原封不动,且根据新官制中“内阁各大臣,除外务部以外,其余均不得兼充繁重差缺”的原则,荣庆、鹿传霖、徐世昌、铁良均被开去军机大臣的职务,专理部务,庆、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荣庆以权力斗争之需被拉入军机,而今又以权力斗争之果被挤出军机,亦可谓祸福相因。
宣统元年(1909),荣庆调任礼部尚书。此时,迫于形势,清廷加紧筹备立宪事宜,籍以消弭革命,维系人心,至宣统三年(1911)三月,推出了所谓的第一届“责任内阁”,同时还成立了国务顾问机构“弼德院”,荣庆被任命为弼德院副院长,再转顾问大臣、德宗实录馆总裁。其后不久,八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神州大地,荣庆眼睁睁看着清王朝大势已去,心中万分焦急, “每逢人处都无语,惟有心中百感煎”。为了支持清王朝的垂死挣扎,荣庆慷慨解囊,让儿子赴部交爱国捐万元,以补军饷之不足。
1912年2月12日,众叛亲离的清廷在一片四面楚歌声中被迫宣布让出政权,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清帝退位后,清宗室、显贵作鸟兽散,荣庆作为清朝遗老,深感国体不存,万念俱焚,心如枯井。“几回梦旧成泡影,惟有随缘是上乘”,“茫茫身世何以说,万感都灭感不胜”。这是民国元年,荣庆避居天津后,在日记中留下的诗句,流露了他对旧王朝的垮台无限悼惜之情。1915年,当荣庆的昔日密友,窃国大盗袁世凯策动的洪宪帝制的丑剧上演时,荣庆无动于衷,不屑一顾,在一帮封建余孽颂圣劝进的奉应声中,竟不见荣庆的一言一辞。当年岁末除夕,荣庆在日记中又写下了“骨肉一家真幸事,图书半榻足余生”的诗句,足见其晚年借读书作诗打发时光,洁身自好的心境。1917年,荣庆因病死于天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83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3-01-01主编
2022-12-28主编
2022-12-1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1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