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赏是唐中期一位颇有作为的大臣,在他任职地方时期,就以勤于政事、善施德政赢得当地百姓的崇敬; 在入相以后,又针对时弊有所变革,但因朝廷之上阻力重重,国家政治已积重难返,难以尽情施展其政治抱负,终至无功而死。张延赏个人命运的流程,足可以折射出大唐国运的走势去向。
一
张延赏,本范阳(今北京)旧姓,祖上在隋朝时因宦游河东,遂定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后即称为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其父张嘉贞,唐玄宗开元中官拜中书令。延赏生时,其父已年逾花甲,嘉贞老来得子,心情喜悦自不待言,故取名为宝符。
不幸的是,开元十七年(729)秋天,64岁的张嘉贞病死。不满三岁的张延赏成了孤儿。
开元末,唐玄宗以其故相之子,在御史韩朝宗的动议下召见,特以亡父资荫拜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并取“延赏于世”之义,御赐“延赏”之名,小宝符从此就叫“延赏”了。这时,他尚不满15岁。
张延赏虽早年丧父,但并未荒废学业。他博览群书,广涉经史典籍,为官后明习吏事,办事干练,由此得到门下侍中、韩国公苗晋卿的赏识与赞许,遂将女儿许配给他。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组织平叛,张延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后升殿中侍御史。关内节度使王思礼辟为从事,入其幕府,后来王思礼节镇河东,张延赏仍为其行军司马,并兼太原府(今属山西)少尹、北都(治今山西太原)副留守。
唐代宗时,元载当权,任用亲信。张延赏因为是苗晋卿的女婿,便被元载所重用,很快由刑部郎中荐举为给事中,又转迁为御史中丞。
应该说明,张延赏虽得元载提携,但并没有因此丧失原则,党附元载。在大历年间,张延赏升任御史大夫后,有位名叫李少良的人,向朝廷揭发元载的罪恶,事情被元载的同党得知,奏李少良狂妄无忌,打入御史台审讯治罪。身为御史大夫的张延赏没有顺附元载的心意,对其嘱托毫不在意,秉公而断,结果被解除了御史大夫之职。
二
张延赏一生中,历任河南、淮南、荆南、剑南四镇使职。每任一方,均是勤勉奉公、体恤百姓,深得各地百姓的爱戴,所以连封建史臣也赞叹说: 张延赏“历典名藩,皆称善政。”
张延赏任河南诸道营田副使,是大历二年(767)以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尹身份兼领的。
张延赏赴镇河南,正是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不久,河南在8年中一直是敌我双方争夺较量最激烈的地方。多年战火的洗劫,使河南之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邑落为墟,满目疮痍。洛阳(今属河南)城因两度沦陷,并为安史叛军长期盘踞,蒙受破坏更为严重,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累累战争创伤,令人视之心痛。张延赏到任伊始,即以为河南百姓重建家园为己任,勤身自勉,以身作则,政尚简约。他采取一系列的宽松的政策和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如减轻徭役与租赋、招抚流亡、疏浚河道、兴修水利,同时对洛阳城中的宫室宗庙加以修复。这样,数年之间,流民相继重归田里,都畿之内渐渐恢复了生气。为此,朝廷特地颁布了诏书褒美张延赏的功绩。大历五年(770)正月,河南、淮西、山南东道副元帅被撤消,以其兵屯镇东都洛阳,张延赏以东都留守身份掌领诸军。因其成绩突出,张延赏于大历六年(771)五月被授以御史大夫之职,征调入朝。
但是,因在李少良一案中,张延赏未能顺阿元载的意思,当年八月就被排挤出朝,以扬州大都督府(治今江苏扬州)长史、淮南节度使身份出镇扬州。
大历六年(771),天下春旱,粮价踊贵,一斛(十斗)米至万钱,八月以来,又秋雨连绵,作物歉收。张延赏到任后,境内百姓因衣食困难纷纷携老扶幼外逃谋生。地方官吏见人口大量流亡,十分恐慌,竟派人拘拿擅自脱籍逃亡者。张延赏见状,十分痛心地说: “民以食为天,得其足可生。如今境内衣食无着,怎可强令他们坐以待毙,不如随他们出外谋条生路!只要能使百姓得以生存,又何必局限于一州一地呢?不如各遂其愿,他们都是我大唐百姓呀!”
张延赏不仅说得到,而且做得到。
他命令安排舟楫,将外出谋生的人送出。同时张延赏还令官府为他们修缮房屋,并宣布将百姓往年拖欠的各种债务免除。因其施德布化,那些逃亡的百姓不仅不再外逃,而且,因为他们看到了重新生活的希望,回归故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
张延赏在镇抚淮南期间,还曾就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的隶属关系提出过意见。瓜步,南临长江,往来的舟船都必经此地,南北朝以来就是一军事要冲。唐朝瓜步隶江南道,因遥隔长江,统属甚不方便,往往造成过往船只滞留。张延赏奏请以瓜步隶扬州,就近管理,使江南道与淮南以长江为界。结果,使往来船只甚觉便利。从此,因为向上司请示工作而造成船只滞留的情况,就较少发生了。
事隔一年有余,张延赏因母亲过世而去职,回籍守丧。三年守制已满,他又于大历十一年(776)四月被任命为江陵府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使,出镇江陵(今属湖北)。
大历十四年(779)十一月,张延赏以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改任成都府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从江陵移治成都(今属四川)。剑南西川,地西邻吐蕃强蕃,南接南诏,地位十分重要。但自从天宝末年宰相杨国忠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以来,剑南之地便不再安宁太平,百姓倍尝兵荒动荡之苦。代宗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郭英癏被其部将崔旰(后改名崔宁)杀死,崔旰拥有剑南,蜀中更加凋弊残败,局势日益动荡,制度紊乱,纲纪不整。
张延赏赴任后,依旧关心民间疾苦,轻徭薄赋,不苛剥百姓。官府开支尽量节俭,动遵法度,薄入谨出,使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渐渐有了好转,仓库储积也日益丰实。唐德宗在奉天解围后,因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迂回山南西道,驻跸梁州(今陕西汉中),张延赏贡献资粮,颇竭忠心。唐德宗能够在梁州喘息,实是倚靠剑南西川的稳固。
不过,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剑南西川驻于西山防御吐蕃的精锐兵马,在兵马使张朏的鼓噪下作乱,突入成都(今属四川), 张延赏不及为备, 弃城奔向汉州(今四川广汉)。州内鹿头戍(位四川德阳北约60里)将领叱干遂等奉命率兵讨伐张朏。当月,反叛被平定,张朏及其同党被处死。张延赏复归成都。
三
贞元元年(785),唐德宗重返京师,诏以张延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成都征返入朝。
此时,凤翔节度使李晟上表奏论张延赏不可入掌枢衡。原来,在大历末年,李晟率神策军赴剑南戍边,抵御吐蕃入寇,当班师时,李晟带了成都官妓高氏同归。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张延赏闻知大怒,立即派人追上李晟夺还。为此事,李晟对张延赏怀恨在心。李晟时镇凤翔(今属陕西),为唐德宗所倚重,不得不改变初衷。当张延赏行至兴元(今陕西汉中)时,被改授尚书左仆射,虽则职任崇重,左仆射不加同平章事,也不得秉政为相。
但是,唐德宗暂时改授张延赏左仆射,事属不得已而为之,他对张延赏的才干十分赏识,坚持认为他有宰相之才,很想重新启用他。于是,唐德宗又设法使张延赏缓和与李晟的关系,这也算是唐德宗有效驭下的一个例证。
唐德宗知道,李晟尝蒙重臣韩滉知遇推奖,二人关系密切。贞元三年(787)初,浙西观察使韩混与李晟都来到京师,唐德宗就让韩滉做二人的和事佬。韩滉奉诏,特邀李晟赴家宴,饮酒之间,劝其尽弃前嫌,最好让李晟表荐张延赏入相。李晟痛快地答应了。正月间,张延赏重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德宗也遂了心愿。
不久,赐宴禁中。唐德宗用一条瑞锦彩带将张延赏、李晟两人系在两端,以示和解。李晟为了与张延赏进一步缓解关系,主动向张延赏为其子求婚,希望结为儿女亲家,张延赏对此断然拒绝。李晟见状,便对人讲: “咱这武夫心直口快,若与人有什么过节,杯酒之间,尽释前嫌。他们这些文人就不一样了,表面上看和睦亲善,其实心里头还是蓄积怨怒。我为儿子求婚不许,说明他对前嫌还是念念不忘的。”
张延赏入相后,顺乎唐德宗削弱武将的政策,乘吐蕃与唐议和之后的时机,解除了李晟的兵权。在这件事上,是得到唐德宗的支持的。这年三月,拜李晟为太尉(三公之一),兼中书令,只是奉朝请而已,并无实际职务。按照唐朝制度,册拜三公要临轩设典,中书令读册文、侍中赞奉礼仪,如无其人,则须宰相代摄其事,以示郑重。张延赏为压仰武将,特令兵部尚书崔汉衡摄中书令读册,以轻其礼。
罢李晟兵权之后,张延赏欲重用刘玄佐收复河湟(今属甘肃、青海之地),对付吐蕃,结果,刘玄佐以疾辞行。张延赏无奈,又奏用李抱真负责西北边事,李抱真也不奉命。当时李抱真节度判官陈昙入京奏事,张延赏建议陈昙劝劝李抱真担此重任,竟被陈昙一口回绝。
在准备向西北用兵、收复河湟失地时,张延赏向唐德宗建议: “今官繁费广,州县残困。应减省官员,把节约出的官员俸禄用于军费。”唐德宗许奏,遂诏令减员: “上州留上佐、录事参军、司户、司兵、司士各一员,其余曹司参军留一半;中州减司士; 上县令、尉不减; 中县省去县尉之职; 京兆、河南府司录、判官,赤县丞、主簿、县尉,各减半; 其余各府准上州例减员。”诏书一下,引起各地州县官员的恐慌。据此标准,当年任命的1500名官员,要减去1000以上,这招来内外非议,大多数人都提出反对。可能被裁减的人更是怨叹不已,吵吵嚷嚷。张延赏见情况如此,只好作了一些让步,从减省员额量留一部分清白斡举者。即使如此,阻力仍是很大,侍中马燧、太子少保韦伦及一些常参官都纷纷上表,认为减员过多,招致谤怨,请求复旧; 浙西观察使白志贞也抗表疏论。
此时,张延赏身染重病,在家中治疗,已无力主持减员工作。刚刚上任的宰相李泌一切奏复,所有被减裁的官员一律留任。
张延赏意欲精简冗员、振兴朝政的尝试失败了。这反映出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仍旧没有健全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机制,张延赏的失败,只能说是大唐帝国的不幸。封建史学家说张延赏入相后“饰情复怨,不称所望”,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贞元三年(787)七月,入相才半年的张延赏不幸病逝,终年61岁。唐德宗为之废朝三日,以示悼念。赠太保,谥曰成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