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袁滋个人资料简介传记_袁滋历史评价_袁滋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7日 阅读:216 评论:0

翻翻新、旧《唐书》,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中晚唐的宰相行列里,进士出身的人占极大比例,其他那些依靠门第或被举荐入朝做官、最后高居相位的人,也多半是学界名流。唐顺宗时期的宰相袁滋就是这样一位文才出众的儒雅之士。

袁滋,字德深,祖籍陈郡汝南(今河南汝南)。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能过目不忘。可他生不逢时,8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国家的一切正常秩序均遭破坏,科举考试被迫中断。袁滋所生活的中原地区更是硝烟弥漫,无处藏身。老百姓只顾逃命,根本不会再有其他雅兴。这对袁滋来说是一种仅次于丧生的最大的痛苦。他恋恋不舍地放弃书本,跟随长辈们颠沛流离,好不容易熬过了八九年的时光,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平息。这场浩劫使唐王朝元气大伤,百废待兴。袁滋投奔了当时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的表兄元结。元结是进士出身,非常爱才,对袁滋格外器重,很爽快地接纳了他,经常与他一道研读古书,每逢遇到疑难玄奥之处,袁滋都能巧思妙解,令表兄赞叹不已。

在道州期间,袁滋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渐渐有了名气。但他不满足于现状,毅然离开表兄元结,客居到荆州(今湖北江陵)、郢州(今湖北武昌)等地办学堂讲学,过着一种清贫的生活。直到德宗建中初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袁滋,才在仕途上刚刚起步,由黜陟使赵赞把他举荐到朝廷任职,担任试校书郎。后来被武昌(今属湖北)镇守何士干选为私人秘书官,不久晋升詹事府司直。此间,其部下因为盗窃罪被捕入狱,袁滋总觉得证据不足,便明察暗访,寻找线索,终于识破了这是一起诬告案,及时为部下平反昭雪。这件事传到了御史中丞韦贞伯的耳朵里,他认为袁滋是个法官的材料,便把他提升为侍御史。袁滋恪守法规,坚决抗拒刑部和大理寺的不公正裁断,得罪了几位上司,很难开展工作,只好调任为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803),南诏酋长异牟寻在韦皋的斡旋下进朝纳贡,表示服从唐朝管辖。唐德宗欲派使臣前去宣恩抚慰,朝臣们都以西南夷偏僻遥远、路途艰险为由纷纷退却,唯独袁滋态度积极。德宗非常高兴,当即给他附加官职,让他兼任御史中丞、领命为南诏特使,临行前又迁他为祠部郎中。就这样,袁滋带着特殊使命和德宗皇帝的厚望开始了他的西南之行,一路上历经磨难,吃尽了苦头,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直到第二年夏天才安全返回。唐德宗为了嘉奖他的功绩,提拔他为谏议大夫,有权参议国家大政。不久转任尚书右丞,主管全国各级官吏选任之事。

袁滋身居要职反而感到为难,他不习惯官场上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结党营私等歪风邪气,便主动请求到地方任职,并获准出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仍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等职。他为政清廉,心地慈善,凡是流民来到华州,他总是把那些人组织起来,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让他们定居生活,并给流民集中的村落起名叫“义合里”。他的施政纲领是宣扬教化而减少制裁。老百姓有触犯王法的他一般不用刑罚惩治,而是进行耐心说教。就连抓获小偷和抢劫等不法分子也时常可怜他们穷困,由自己或官府出钱赔偿受害者,因此在华州任职期间,尽管他的政绩不太突出,但他的和善形象在民众当中还是颇受欢迎的。就在他被征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即将赴任的时候,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真诚地挽留他。致使前来接替其职位的杨于陵不得不派使当众宣布: “杨刺史将继续履行袁公的宽仁大政,决不亏待百姓! ”于是,袁滋含泪与百姓挥手告别。

顺宗继位后,王伾、王叔文等人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袁滋坐立旁观,不曾参与。贞元二十一年(805)七月,皇太子李纯监理军国大政,提升袁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永贞元年(805)八月,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病故,其部将行军司马刘辟自称留后,拥兵抗拒朝廷。宪宗命袁滋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今四川三台)和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安抚大使,负责镇抚刘辟。袁滋不愿领命却又不敢抗旨。途中又补加了检校吏部尚书的空头官衔。当时,刘辟反叛的气焰非常嚣张,袁滋有位在蜀州(今四川崇庆)做官的哥哥袁峰也被他抓去扣押起来,袁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害怕,担心他也落到哥哥一样的下场,所以在半路上磨磨蹭蹭,畏缩不前。他本来是代表朝廷,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去规劝叛贼的,可是他现在的做法无疑辱没了朝廷的名声,降低了皇室的威望。宪宗皇帝大为不满,罢免了他的相位,把他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刺史,不久改任义成军节度使。其驻地滑州(今河南滑县)是一块是非之地,东面与淄青镇(今山东益都)相邻,北面同魏博镇(今河北大名)接壤,受到的外部威胁非同寻常。袁滋谨小慎微,推诚守信,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就连此二镇节度使李师道、田季安等人都对他敬畏有余。在职7年,管辖区内的老百姓自动为他立生祠祈祷祝福,足见其深得民心。不过,乡亲们的盛情并没有挽留住这位清官,他被召进朝廷当了户部尚书,以后又改为检校兵部,出任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节度使。元和九年(814)九月又与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严绶平级对调。

吴元济反叛朝廷之后,大臣们见仁见智,各抒高论。袁滋讲: “吴元济的部队兵马强劲,上下一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攻破的,我们必须做长远的打算,多方准备,采用攻心战术瓦解他们的斗志才能万无一失。”袁滋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朝廷及时派兵镇压,结果花了将近3年的功夫,耗资巨大也未彻底平息。宪宗欲罢不能,只好忍痛从皇宫的府库当中调拨钱款补充军需。袁滋揣测宪宗已经厌倦了战争,主动上表请求回朝廷参议平叛之事。他在返还途中听说萧俛和钱徽两位大臣因为主张罢兵而遭贬逐,临时改变初衷,宣扬朝廷战必胜、攻必克,以顺应宪宗的本意。没过几天,外界有消息证实负责平叛的将领高霞寓又吃了败仗,损失也比较惨重。这时唐宪宗才有所悔悟,发现吴元济果然是块硬骨头,想想袁滋当初的预言还是有道理的,决定封袁滋为彰义军节度使,监管唐州(今河南唐河)。

袁滋本属文人出身,不谙领兵打仗之事,也不愿担任军职。十几天后,宪宗任命隨州(今湖北随州)刺史杨曼为唐州刺史,兼任行营都知兵马使,掌管唐州镇兵。这样,袁滋实际上有职无权,态度变得比较消极。

袁滋的祖坟都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吴少阳担任节度使的时候曾经划给他们一块墓地,下令禁止他人放牧,并接纳袁家的部分子弟为政府官员。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未经朝廷许可擅自窃权,袁滋曾去规劝过他,二人有过一点交情,所以袁滋又上书请求停止用兵,建议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结果被怀疑徇私情而贬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刺史。元和十二年(817)九月又被调任为湖南道(今湖南)观察使。这时的袁滋已经老态龙钟了。身体状况天天恶化,到元和十三年(818)六月病故,终年71岁。

袁滋一生光明磊落,平易近人,交朋结友一向真诚,而且颇有城府,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做为封建文人,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一点文化遗产。他擅长写先秦时期的古体字,著有《云南纪》5卷,并为刘晖的《悲甘陵赋》配写了《甘陵赋后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82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