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李德林人物生平传记_李德林历史评价_李德林是怎么死的?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阅读:167 评论:0


 


 李德林,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他于永安二年(529)出生于一个官宦贵族家庭里。祖父李寿,曾担任过北魏湖州(今浙江湖州)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内校书。
 李德林从小聪慧机敏,年仅数岁,只用了10多天就能背诵左思的《蜀都赋》。当时的名士高隆之看到了,大为惊奇,十分感叹,就把它当作奇闻告诉给朝廷中的士大夫们,并用赞叹的口气说: “如果这个孩子能健康成长,长大后必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一时间,李德林成为人们话题的中心,人人都说小德林是神童,前途不可估量。邺京(今河北临漳)的官僚、贵族、士大夫们纷纷到李德林家拜访,看一看这个神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每天从早晨到中午,前往拜访的车马络绎不绝,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小德林的聪慧、才华使前往拜访的人惊异万分。李德林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仍勤学不辍,在学习五经和古今文集时,每天坚持学会数千字,完不成任务,决不罢休。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古代的文献典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远到上古,近到眼前,李德林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少年。李德林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文笔生动流畅,内容完备条理,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当时的著名文人魏收见了十分赞赏,对李德林的父亲说: “你的这个孩子文章写得好极了,文笔流畅生动,才华横溢,将来一定是温子升的继承人。”温子升是公认的著名文学家,魏收当时亦是很出名的文人,他不把自己看作温子升的继承人,却把李德林看作他的继承人,可见魏收对李德林评价之高,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李德林的才华横溢非一般人可比。
 武定三年(545),李德林的父亲去世。李德林是个孝子,年仅16岁的他亲自护送灵车返回故乡埋葬。按当时的风俗,父母亡故,孝子在整个丧事期间要穿着薄薄的一层丧服,光着双脚。碰巧当时是寒冷的严冬,许多亲朋好友劝他穿上暖和和的棉衣、棉鞋以免冻伤。可是整个丧事期间,李德林坚持穿着薄薄的一层丧服,光着脚。当时的人们十分看重这种孝行,把它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方面。这件事传出去之后,远乡近邻的士大夫们及老百姓没有不称赞敬慕李德林的。同郡有一个叫崔谌的豪族官僚,是当朝宰相的哥哥,很有权势,碰巧休假在家疗养。当他听到李德林的孝行后,十分感动,决定到李德林家去吊唁慰问。崔谌准备了贵重的礼品和豪华的祭品。从他的家到李德林的家,相距不过十余里之遥。崔谌骑马前往,随从有数十人。由于急着要见李德林,崔谌打马如飞,一马当先,向李德林的家驰去,许多随从渐渐落后了,到李德林的家时,只有5个随从骑马跟着,其余的人都落在了后面。这件事一时传为美谈。
 


 李德林在家为父亲守丧,加上母亲经常生病,因此家庭十分贫穷。但李德林对贫困毫不在乎,只是专心学习研读书籍学问,没有丝毫入仕做官的心思。到李德林的守丧期已满时,他母亲的病也有了好转,不再需要李德林陪伴了。为了儿子的前途,李德林的母亲忍痛逼迫他入仕做官。
 定州(今河北定县)刺史、任城王高湝早已听说李德林的才华,下令把他召入州馆。他和李德林朝夕相处,以师友相称,两个人相处融洽,过得逍遥自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557)的一天,高湝对李德林说: “我听说遮蔽贤人俊杰的人是该死的。我把你长时间地滞留在身边,自己独享其乐,而朝廷则得不到你这位英杰。这样做,恐怕老天爷也会惩罚我。还是把你推荐给朝廷,以便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皇帝尽忠尽孝。”当时,每郡每年由郡守推举有才德的秀才到中央参加考试,然后授官,这叫做举秀才。高湝就把李德林作为秀才送到邺京,并给尚书令杨遵彦修书一封,对李德林大加赞扬,其中有这样的话语“燕、赵之地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奇士英杰,这话确实不假。今年贡举的秀才李德林,文章写得很好,学识也渊博。不仅这些,单看他的精神气度,就知道他将来必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希望您能提拔培养他。”杨遵彦看后半信半疑,决定试考一下。他让李德林写一篇《让尚书令表》。只见李德林下笔立成,文句都不用涂改,自然成章,文采内容兼美。杨遵彦十分惊异,把这篇文章送给吏部郎中陆卬看。陆卬看完后,感叹地说: “李德林的文章,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犹如江水滚滚东流。与此相比,其他儒生所写的文章只是毫无波澜静静而流的小河流而已。”此后,陆卬让他的儿子陆与李德林交好,并告诫他说: “你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以李德林为老师,把他作为你学习的榜样。”当时,尚书令杨遵彦主持考试选官,要求十分苛刻,很少有选拔进入甲科的。李德林参加了五行射策考试,项项都得第一名,于是进入甲科,被授予殿中将军。殿中将军是个没有实权的散官,李德林也不喜欢做官,于是称病辞官返乡,闭门谢客,独自读书修养,自得其乐。
 古人成年后,都要起个字。因父亲过早去世,李德林成丁后迟迟没有起字。魏收道: “你能识大局,气度不凡,将来定成大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以此给你取字‘公辅’,你看如何?”李德林拜谢。此后,人们见了李德林,便都称他公辅。
 北齐废帝高殷乾明元年(560),由于尚书令杨遵彦的力荐,李德林重新入仕做官。北齐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560),高演下诏搜寻天下的俊士英才,李德林被选中送到晋阳(今山西太原一带)。李德林春风得意,文思大发,即兴写了一篇《春思赋》,文辞兼美,堪称典范,一时广为流传。此时,长广王高湛驻守邺城,由于早已听说李德林是一位当世英杰,高湛派人把李德林送到京城,让他与散骑常侍高元海等人参与掌管机密,拜他为丞相府行参军。不久,长广王高湛继承了帝位,是为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李德林由于工作出色升为员外散骑侍郎,仍参与机密。天统元年(565),新皇帝高纬继位,加封百官,李德林被提升为给事中、直中书,掌管诏书文件,很快又升迁为中书舍人。武平元年(570),后主高纬又给李德林加官通直散骑侍郎,命他与中书侍郎宋士素、副侍中赵彦深掌管机密。
 不久,母亲去世了,李德林辞官回家守丧。父母双亲先后离开了人世,李德林万分伤心,哭得死去活来,整整5天没吃一点东西。接着,李德林发热生病,全身长疮,但仍哭泣不止。他的朋友陆骞、宋士素、名医张子彦等人合力配制了一种汤药让李德林喝。李德林不想喝,这时全身都红肿起来。又过了几天,没有用任何药物,李德林的身体和精神逐渐好转并恢复起来。大家都说,这是李德林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病才不治而愈。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传为美谈。太常博士巴叔仁上表称颂李德林的事迹。后主十分赞赏,对李德林大加赏赐。守丧期刚满百天,朝廷特许李德林可以不守丧复官,李德林以身体有病虚弱为理由请求在家守丧。
 李德林在家期间,魏收与阳休之正讨论有关《齐书》的纪年、内容等问题,许多文人朝臣也参加了讨论。李德林也参加了讨论,他与魏收书信往来,商讨关于撰写历史的许多问题。中书侍郎杜台卿给齐后主写了一篇《世祖武成皇帝颂》,后主觉得写得不是尽善尽美。他让和士开把这篇颂给李德林看看,并下圣旨说: “杜台卿的这篇文章,不合朕的心意。李爱卿才华横溢,还需你速写一篇赞美盛世高德的颂文呈上来。”李德林于是迅速写了一篇颂,共十六章和一篇序。后主阅后连声称赞写得好,赐给李德林一匹名马。
 武平三年(572),尚书左仆射赵彦深被贬出京任兖州(今山东兖州)刺史。有个朝臣曾受过侍中祖孝徵的恩惠,秘密地告诉他,李德林跟赵彦深关系亲密,他们是同党,别让李德林进内省掌管机密。祖孝徵回答说: “李德林守丧不复官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常常对他有才能而没有被重用感到遗憾。应该让他进内省文翰去工作以发挥他的才能,等到有了好的地方再让他去任职。你以后不要再乱说了。”于是,李德林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奉诏修国史。后来,齐后主十分欣赏李德林,把他召入文林馆,与黄门侍郎颜之推共同管理文林馆中的一切事情。由于李德林工作出色,武平五年(574),齐后主诏令李德林与黄门侍郎李孝贞、中书侍郎李若掌管全国的文书宣传工作。很快,李德林又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兼任中书侍郎。承光元年(577),李德林被授予仪同三司的殊礼。他在北齐的仕宦生涯也到了终点。
 


 就在李德林受仪同三司的殊礼不久,周武帝宇文邕率军消灭了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周武帝很早就听说李德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杰之士,因此在进入邺城的当天,就敕令小司马唐道和带着圣旨到李德林家去拜访,圣旨说: “朕消灭北齐,目的就是得到像你这样的人才。朕本来担心你跟随齐王东走。现在听说你还在家中,朕感到十分欣慰,请你赶快与朕来相见。”道和带着李德林来与武帝相见。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李德林对北齐十分熟悉,为了更好地了解北齐,周武帝派内史宇文昂向李德林询问原来北齐的风俗习惯、政典教化、人物善恶等等。宇文昂一直把李德林留在内省四天三夜,才放他回家。二月十二日,周武帝自邺城西返长安(今陕西西安),让李德林跟从自己。从此以后,李德林从北齐的大臣成为北周的宠臣。
 周武帝宇文邕任命李德林为内史上士。自此以后,一切诏书、文告格式以及遴选山东(崤山之东,即北齐故土)人士任官工作,全交付给李德林办理。宇文邕曾经在清闲的时候,对文武百官说: “朕先前只听说过李德林的大名,后来又看到他给北齐撰写的诏书和文告,真把他当作天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今天竟能够成为朕的部属,又为朕撰写诏书和文告。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啊!”神武公纥豆陵毅回答说: “臣曾经听说: 麒麟、凤凰,都是圣明君主的祥瑞。圣明君主对人民有巨大的恩德,他们才会主动来临,这是单纯靠人力无法办到的事情。可是,得到它们并没有什么用处,怎么能像李德林一样,既是祥瑞,又有用处呢?能够得到李德林,是因为陛下您恩德宏大的缘故。”宇文邕大笑说: “确实跟你说的一样。”从此,李德林倍受青睐。宣政末(578),李德林被授予御正下大夫之职。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579),李德林又被赐予成安县男爵。
 


 北周末年,统治阶级特别是皇室、贵族,淫奢无度,政治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这给以外戚杨坚为首的政治集团夺取政权创造了机会。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被封为隋国公。杨坚20岁时,继承了父亲隋国公的爵位。杨坚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 他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历任大司马等要职。因此,杨坚在北周政权中享有很高的政治威望,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政治集团。
 内史上大夫郑译,跟杨坚自幼同学,因杨坚相貌堂堂,认为将来必成大器,所以用心交结。大象二年(580)五月,太上皇周宣帝宇文赟病危,召唤刘昉、颜之仪进入卧室,打算嘱托他们后事。小御正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刘昉,平常一向狡猾谄媚,深受宇文癱宠爱,与御正中大夫颜子仪一同得到信任。可是等二人抵达,宇文癱喉咙已哑,不能说话。刘昉看到小皇帝宇文阐年仅8岁,不能亲政,遂跟郑译、御史大夫柳裘、内史中大夫韦谟、御正下士皇甫绩,共同商议,打算把杨坚引进宫廷,当辅政大臣。杨坚一再辞让,表示坚决不敢接受。刘昉说: “你如果干,就马上干; 如果真的坚决不干,我可要自己干了。”杨坚这才答应,声称接到诏书,入居皇宫,侍候皇帝医药。当晚,宇文密死,郑译等保守秘密,不对外发布死讯。刘昉、郑译仍以宇文赞的名义下达诏书,任命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控制北周的军事大权。京师长安各禁军接到诏书后,就完全归杨坚指挥。
 杨坚当初接受辅佐大臣时,派邗国公杨惠告诉御正下大夫李德林说“朝廷命我总揽全局,治理国家,责任重大,打算请你协助,一定不要推辞。”李德林根据当时的情形,看出杨坚必成大业,暗自高兴能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投靠他,于是回答说: “我才学浅陋,委屈辅佐大臣提拔我,我愿意为你献出生命。”杨坚知道后大喜,立即把李德林召到府中密谋策划。此后,李德林屡献奇策,成为杨坚建立一代伟业的主要谋士之一。
 最初,刘昉、郑译商议,打算任命杨坚为大冢宰,郑译当大司马,刘昉则希望当小冢宰。刘昉、郑译之意,杨坚不过六部之长,但仍是高官之一,大家并肩。杨坚私下问李德林:“你看我应当做什么官职?”李德林回答说: “你应该当大丞相,持有皇帝诛杀时专用的假黄钺(铜斧),控制住军政大权。不然的话,不足以镇服民心。”李德林的设计,使杨坚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最后篡夺皇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后来,杨坚就按这些建议实行。杨坚当上大丞相后,改正阳宫为丞相府,任命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兼内史上大夫; 刘昉为丞相府司马; 李德林为丞相府府属。郑译、刘昉个人的目的没有得逞,因此十分怨恨李德林。
 杨坚为大丞相,总揽朝政,遭到一些武将的激烈反对。首先举兵反叛的是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继之有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等人,一时天下骚动。尤其是尉迟迥的叛乱,影响最大。当时有人评论其事说,尉迟迥据有北齐的故地,乘杨坚刚刚执政之机,人心浮动,指挥军队,联合各方势力,占据了全国九州的三州,拥有全国人口的十分之六。杨坚派韦孝宽率军前往,至洛阳,大军停顿下来,没有人敢冲向前去,原因是军心不稳,部将有异心。紧接着,韦孝宽的长史李询送来密报: “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接受了尉迟迥贿赂的金银财宝,军中骚动,人心大变,形势万分紧急。”杨坚十分忧虑,跟内史上大夫郑译商议派员前往代替三人。李德林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对杨坚说: “你跟各位将领,原来都是北周的权臣,互相之间,谁都不肯服谁。现在他们所以接受指挥,那是因为你用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现在远在前线,你便不能控制了。前一次派出的将领,疑心他们不忠,后一次派出的将领,又怎么能知道他们是否忠诚呢? 至于三将接受尉迟迥贿赂之事,是真是假,难以查明。如果忽然把他们免职,派人接替,或许有人害怕受到惩罚,因而逃走; 如果全部逮捕下狱,恐怕自勋公爵韦孝宽以下,人人惊疑,军心大乱。大敌之前更换将领,必定失败,历史上的燕国和赵国已经有了这样的教训(燕国派骑劫接替乐毅,赵国派赵括代替廉颇,结果都失败了)。依鄙人愚昧的看法,只需要派一位有智慧谋略、受各将领尊敬的心腹亲信,迅速赶到前方大营,让他谨慎观察内情。即使有什么阴谋,也一定不敢发动; 既使发动了,也可以克制。”杨坚听后恍然大悟,说: “要不是你这一番话,几乎误了我的大事。”杨坚挑选了小内史下大夫崔仲,崔仲以父亲崔猷在敌方境内为理由,推辞不就任。轮下来最合适的人选是郑译、刘昉,他俩都是拥立杨坚上台的中坚人物。但是由于他们的私人目的没有达到,郑译想当大司马,结果当了丞相府长史; 刘昉想当小冢宰,结果当了丞相府司马,因而他俩心怀不满,忿忿不平。杨坚要他们去做韦孝宽的监军,对他们说: “我需要心腹之人去统率大军,你们二位,谁能去呢?”刘昉说,他没有当过带兵的将领,不能去。郑译说,他有老母在堂,离不开,二人推辞,杨坚大不高兴。丞相府司录高颎自告奋勇,甘负重任。杨坚大喜,命他前往。自此以后,杨坚每一次制定军事策略行动,都要跟李德林商议。当时,仅军事文书,每天数以百计,李德林所作决定,都用口头吩咐,手下好几个人分别书写,内容互不相同,文句都不用涂改,自然成章。高颎到后,军心大振,终于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李德林多次献策,立有大功,被提升为丞相府从事内郎。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二月四日,杨坚接受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九锡等殊礼。二月十四日,周静帝宇文阐被迫下诏,禅位杨坚。杨坚即皇帝位,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杨坚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隋文帝。在这一过程中,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九锡等特殊礼仪、诏书、文告、玺书等,都是李德林一手策划的。
 小内史崔仲建议撤销北周摹仿《周礼》设的六官,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实则是给予大臣以荣誉的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 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 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长官是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杨坚任命相府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 相府司录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 相府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李德林掌管全国最高决策机关。
 杨坚夺取帝位后,内史监虞庆则建议,把宇文家皇族,全部诛灭,一个不留。高颎、杨惠心里不以为然,但是不敢反对。只有李德林一再直言规劝,认为不可这样做。杨坚变了脸色,对李德林说: “你只是书生之见,没有资格讨论这件事。”于是宇文皇族全都被处死。而李德林因为不能迎合杨坚的旨意,官职爵位从此不再提升,只是依照常例授给上仪同之职,爵位仅升到子爵,在高颎、虞庆则之下。
 北周的法律,烦杂而不精密。开皇元年(581),杨坚命李德林与高颎、郑译、苏威等重新修订律令。律令制定颁布后,仆射苏威每次要改变法律条文时,李德林都加以反对。李德林认为: 法律条文一旦制定颁布后,应该保持统一稳定,即使有小小的疏漏,只要不危国害民,还是不要改过来改过去为好。苏威曾上书,请求每五百家设一个乡正,负责一乡的行政及司法。李德林反对,他说: “当初下诏撤销基层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原因是乡里之间,不是亲戚,就是朋友,审判无法公平。现在设立乡正专管五百家,恐怕为害更厉害。况且,有些偏远荒凉的小县,人口还不到五百家,岂不是两个县才管辖一个乡! ”杨坚没有采纳李德林的意见,下诏: “五百家称乡,设乡正一人; 一百家称里,设里正一人。”苏威又上书要求废除郡,李德林反问他: “修定法律条文的时候,你怎么不提出废除郡的好处。现在法律条文一经公布,怎么能随便更改呢?”后来,二人的争执一直到了朝廷之上,由于高颎也同意苏威的建议,所以,杨坚听从苏威的建议,下令罢郡,改地方行政机构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585),李德林奉命撰录“作相时文翰”,完成《霸朝杂集》五卷呈上。杨坚读后,第二天就对李德林说:“从上古以来,帝王建立伟业,必定有奇异才能的人相辅佐。朕昨天读你的《霸朝杂集》,才知道天地感应的道理。朕巴不得快点与你见面交谈,只觉得昨天晚上那么长,时间过得那么慢。一定让你与朕大隋王朝同富贵,共荣华。”于是追赠李德林的父亲为恒州(今河北正定南)刺史。过了不多久,杨坚再一次表示: “朕本来就打算给你父亲很荣耀的赠谥。”于是又赠他的父亲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赠谥号孝。
 上柱国公爵梁士彦,在攻打尉迟迥中所向无敌,后来接替尉迟迥当相州总管。杨坚对他不放心,将其召回首都长安。另一上柱国杞公爵、右领军大将军宇文忻,和杨坚从小就是好朋友,擅长指挥作战,有很高的声望。杨坚对他也很猜忌,遂找了一件小事,顺势免除了他的官职。柱国舒公爵刘昉也被隋文帝疏远。三人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心里都有怨恨,经过一段时间来往,阴谋发动政变。宇文忻的策略是,命梁士彦前往蒲州(今山西永济)聚众起兵,向长安进军,而自己作为内应。李德林看出了他们的阴谋,写了一篇《天命论》劝诫杨坚注意。恰巧梁士彦的外甥裴通参与了叛乱密谋,但却又暗中向杨坚告密。杨坚不露声色,反而任命梁士彦担任晋州(今山西临汾)总管,来试探一下他的心意。梁士彦果然大为兴奋,对刘昉等说: “这是天助我们成功!”遂请仪同三司薛摩儿担任长史,杨坚也批准了。不久,梁士彦和其他政府高级官员,一同晋见杨坚。杨坚命令左右卫士当场逮捕了梁士彦、宇文忻、刘昉,审讯他们图谋不轨之事。开始时梁士彦等都不承认,杨坚遂命令把薛摩儿押解到金銮宝殿当面对质。薛摩儿把来龙去脉全盘托出,梁士彦等三人吓得面无人色,只好低首认罪。杨坚下令把梁士彦、宇文忻、刘昉斩首,这场阴谋叛乱也就被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杨坚称帝伊始,为实现统一大业,抓紧进行南下灭陈的准备工作。李德林经常向杨坚献平陈的计谋。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文帝鉴于灭陈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开始布置南进事宜,遂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杨俊、杨素俱受杨广节制, 调集行军总管90人, 水陆军518000人,兵分八路,从长江上、下游分两路进攻。十一月二十三日,杨坚前往同州(今陕西大荔),亲自到土地庙祭拜,李德林因病未能随行。到达同州后,杨坚立即派人把李德林接来讨论消灭陈谋略。祭拜完了之后,李德林随驾返回长安。这时,高颎因公事到京城长安见杨坚,杨坚对高颎说: “如果李德林患病不能随大军前行,你应该到他的家去请教灭陈的计划谋略。”十二月末,攻陈战役首先由西路军从长江上游发起,然后东路军也发动了进攻。在战役进行过程中,杨坚经常派人向李德林请教,然后转告晋王杨广。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隋军就攻下了金陵(今江苏南京),俘获了腐朽昏愦的陈后主,顺利地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杨坚按功劳赏赐将士百官,加授李德林柱国,封郡公,赐予绸缎三千匹。诏令已经宣布了,有人警告高颎说: “现在把功劳都归给了李德林,那些在疆场上拼命死战的将士们一定愤愤不平。而且在后世看来一切计策都出自李德林,你这个晋王元帅长史好像可有可无。这样对你十分不利,不如免掉这些赏赐。”高颎于是进宫禀报,杨坚下令收回了对李德林的赏赐。
 


 李德林依仗自己的才能声望,喜爱发表议论,而且口不留情,一定要胜过对方,故与同僚们关系不融洽。虽然李德林是开国元勋,但自隋朝建立,十年之久,没有提升一级。李德林屡次反对右仆射苏威的意见,而高颎一直帮助苏威,并上疏指责李德林凶狠暴戾。杨坚此时宠爱重用高颎、苏威,而李德林则逐渐失宠。
 北周大象二年(580)的时候,当时掌握大权的大丞相杨坚把叛逆者王谦的住宅庄园赏赐给李德林,赏赐文书已经发出了,忽然又改赐给崔谦。杨坚好言安慰李德林,并让他自己选择一处代替原来赏赐的住宅庄园。李德林选择了位于卫国县(今河南范县西北)的叛逆者高阿那肱的一片房舍。开皇九年(589),杨坚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视察,有人控告说,当初高家仗势欺人,强行霸占农民田地,在田地上建筑旅舍出租。与李德林关系恶化的苏威乘机报复,检举李德林蒙骗皇上,竟然说是他自己出钱购买的。司农卿李圆通等,站在苏威一边,说: “这座旅舍的利润,等于千户侯爵的收入,应该计算一下日期,向李德林追缴赃款。”李德林请求查阅高家的财产登记簿,以明了真象,作出公正的裁决。杨坚拒绝,只是相信苏威、李圆通等人的一面之辞,武断地下令收回旅舍,归现在所居住的人所有。
 开皇十年(590),右武侯大将军虞庆则等奉命视察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回京城长安后,异口同声地奏报说: “乡正审判讼案,偏袒亲友,执法不公,公开收受贿赂,人民苦不堪言。”杨坚下令撤销乡正职位。李德林不赞成,他说: “当初设立乡正时,臣本来就坚决反对。然而,刚刚设立就马上要取消,政令便没有权威。早上颁布的命令,晚上就要作废,不是帝王制定法令规章的初意。臣建议,今后文武官员凡是要求改变法令规章的就用军法惩处。不然的话,大家议论纷纷,永远没有止境。”杨坚听后暴跳如雷,厉声诟骂: “你胆敢把朕说成王莽! ”当初,李德林称他父亲是太尉咨议,目的是为父亲谋取到赠官。给事黄门侍郎陈茂等秘密检举说: “李德林的父亲直到去世时,还是校书郎,他却荒唐地虚报父亲的官位。”杨坚听后便对李德林不满。现在,杨坚又提出这些罪状,逐条责备说: “你是内史令,主管皇家机要事务。最近不让你参与高阶层决策,是因为你心胸不够宏大,难道你不知道! 而你又欺上瞒下,骗取庄园店舍,又擅自提高你父亲的官职。朕实在气愤不过,但朕不想严办,给你一个州安顿住下好了!”随后任命他出任湖州总管。李德林叩头谢罪,说: “臣不敢盼望继续当内史令,只请求留臣在京城长安当一个散官(有阶无职),以便臣能上金銮宝殿朝见。”杨坚不准。李德林后来转任怀州总管。在怀州任上,碰巧发生了特大的干旱,李德林征发大批民工挖井灌溉抗旱。结果劳民伤财,没有一点补益,农业大面积、大幅度地歉收,被中央考课官员弹劾受到贬斥。任职一年,开皇十年(590)在任内去世。
 李德林,才华横溢,多有奇谋。他为杨坚代周而立、平叛、灭陈、创建国家体制,屡献谋略,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恃才狂放,个性坦率,有时又有些迂腐固执,因而得罪了隋文帝杨坚和许多重臣,最后遭贬而死。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renwu/20221117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